生物与环境复习题_第1页
生物与环境复习题_第2页
生物与环境复习题_第3页
生物与环境复习题_第4页
生物与环境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种间关系曲线判断种群特征及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食物链食物网与生态农业物质循环中成分判断及能量流动图解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生物与环境高频考点一、生态因素1.种内关系的表现形式: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注意同种个体间相食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与捕食的区别,口语中的竞争与种间竞争的区别)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主要特点及函数图象的辨析2.非生物因素的主导因素与综合作用 注意判断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素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 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布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 海洋中动物的垂直分布 山地中植物的垂体分布 东西部地区植物的分布 南北地区植物的分布1.(09全国卷II)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2.日常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光和温度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3(09宁夏理综)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甲乙丙种群数量%( )食物大小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二、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曲线种群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进化的基本单位。1 种群的特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注意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不同图形考查) 年龄个体数甲年龄个体数乙 请判断右图中ABC及甲乙分别是哪种类型?2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微生物生长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及应用4.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闻内会明显增大D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5.(09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6(09山东理综)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曲线增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a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进行D若该图表示微生物生长曲线,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8右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 瑞士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D墨西哥国家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三、生态系统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考查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四大成分判断3. 能量流动图解 4.食物链与食物网 5.生态系统稳定性(判断标准:成分或物种是否丰富,营养结构是否复杂。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主要是增加物种的数量) 9(09广东)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10请据右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由 (填字母)构成生物群落。(2)图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 和 ,这两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作用进入 中,并以 形式沿着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写出食物链)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4)在某一段时间内,假如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为m1,分解者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的能量除提供给m1、m2外,还有的去向是 。若图中B2增加能量为a时,生产者需提供的能量最少为 。1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三种物质循环及其关系简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分别称为_、_.N、S元素除了以气体的形式被植物吸收以外,还能以_形式被吸收,所以它们与C元素不同,是属于_元素.(2)图中_(填标号)过程增强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水华现象(即藻类大量增殖)。(3)S在生物体内主要以_形式存在,人工培养进行过程的微生物时,培养基中C源的特点是_。(4)若图中D代表一个种群,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数量,第一次捕获60个,做上标记放回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20个,其中有标记的4个,如果该种群每个个体平均体重4kg,最少有B_kg方能维持生态平衡。(5)如果该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能量输入长期大于输出,你认为所示的内容将发生的变化是_。如果将图中D所代表的生物全部迁出,则B代表的生物种类数将_。(6)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在物质生产方面人类应当建立无废料体系,即建立_的生产模式。12.(09重庆理综)题5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13(09福建理综)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5. 生态农业 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益的部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知道下,人工建立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如桑基鱼塘、稻田生态农业、沼气池等。要点:生态农业本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成分是农作物,人起到关键作用。生态农业的优点:使废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改变了生产模式(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改变不了能量传递效率)14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15“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四环境污染与外来物种入侵CO2污染温室效应 空气污染SO2污染酸雨1. 环境污染O3 污染臭氧层空洞有机物污染水体污染 无机物污染水体富营养化(N、P等矿质营养过多) 重金属污染生物的富集作用 注意每种污染引起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及防治方法。 2. 外来物种入侵原因:环境条件适宜(食物充足,空间充裕);缺少天敌;适应能力强及繁殖能力强,短时期内呈现“J”型增长。危害:破坏原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大量原有生物减少或灭亡,威胁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也影响原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防治:引种要谨慎,加强评估和检测。(特别是引入天敌有可能导致新的生物入侵)16(12分)近几年来,一种原产于南美,被称为“植物杀手”的藤本植物薇甘菊正在广东省大肆扩散,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1) 薇甘菊生长时具趋光性,很容易向上层生长、扩展,并像被子一样把树木全部覆盖,致使成片的植物枯死。受侵害的植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薇甘菊缠绕覆盖的植物 。从生态学角度看,薇甘菊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薇甘菊与受其侵害的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2) 薇甘菊在土壤潮湿疏松、有机质丰富、阳光充足的生境中,生长特别迅速,但不耐荫和土壤干瘠。农田、果园、人工林往往是薇甘菊入侵和定居的温床。由此可以看出:限制薇甘菊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一个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与该生态系统的 有关。(3) 薇甘菊与我们常见的菊花虽然同属菊科,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薇甘菊与菊花之间存在着 。(4) 在对薇甘菊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原理是 。(5)薇甘菊除了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外,还可以通过其每个节的叶腋所长出的新枝,另生成新的植株,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6)薇甘菊在原产地并没有造成危害,原因是薇甘菊在当地有许多天敌。因此部分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引入薇甘菊的天敌来克制它。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环境风险是 。(2分)17.(10分)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度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来判断。(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3)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已知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水样编号A组(原始水样)0.20.30.311010776.5B组(添加N)11.522.52019181718C组(添加P)899.510119.57.57.57D组(无添加)0.20.20.3l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