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doc_第1页
全国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doc_第2页
全国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doc_第3页
全国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doc_第4页
全国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综合测评 (建议用时: 35分钟)一、选择题1(2017浙江温州中学选考模拟,2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草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C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D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2(2017河北定州中学月考,2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生态系统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BCD3(2017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质检,3)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 000头。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B若C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内,A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C在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食物链中,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1020倍D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 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头/km24(2017福建莆田八中月考,34)某学习小组调查校园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关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碳以CO2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最多有20%流经箭头所示渠道C该系统的信息沿着图中箭头所示渠道进行传递D若乌鸦被驱出校园,则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既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6(2017山西孝义一模,30)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野兔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7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用于农业生产,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突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二、非选择题8(2017黑龙江大庆一中月考,45)某研究所对一逐渐退化的草场进行调查,发现草场退化原因主要有:一是一种名为大沙鼠的草原鼠入侵了草原,并已成灾:二是牧民为快速致富,其放牧量超载。 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合理的放牧量,该研究所采用样方法对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为减小调査的误差应注意_、样方大小适宜和取足够多的样方。(2)为了有效灭鼠,该研究所对该鼠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査,结果如下图实线所示。图中AE走势的曲线表示在_条件下大沙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如果大沙鼠迁入时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次以后,种群数量为_。图中BD段走势不同于BE段走势的原因是_。大沙鼠迁入该草原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对应的时间段是图中_段。(3)为了防治大沙鼠的危害,提高草原上牛、羊等的畜牧产品的产量,该研究所通过引入鼠的天敌来降低该鼠群的K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措施的实践意义是_。9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基础是_。(2)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用字母表示)。在、过程中碳以_形式进行循环。(3)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_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10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处理。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第十一单元综合测评1D【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草原群落中具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错误;因为农田中人们不断地除草、杀虫,物种数量很少,而变成荒地后,不存在以上的操作,所以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C错误;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D正确。2B【解析】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正确;甲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但不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错误;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增加,但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错误;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正确。3C【解析】由于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 000头,B种动物种群处于K/2时,种群密度为1 000/5002(头/km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由于生态系统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所以C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其食物(B种动物)减少,而A种植物增多,B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A的同化量/B的同化量的最大值为1/10%10,最小值为1/20%5,因此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510倍,C错误;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 500头,种群密度1 500头/500 km23头/km2,D正确。4D【解析】图示箭头所示渠道中碳流动形式应为“含碳有机物”而不是“CO2”形式;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有10%20%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5C【解析】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正确;物质可以在自然界和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由于捕食关系为单向流动,信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双向交流,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是单向的,B、D正确;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错误。6B【解析】野兔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A错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C错误;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D错误。7B【解析】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种群越大,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越强,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一般而言,种群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出生率高低无必然相关性;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8(1)随机取样(2)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a(1m)n草原的食物、空间有限,有敌害AC(3)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牛、羊等畜牧产品【解析】(1)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样方法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随机取样,并且样方大小要合适,样方的数量要足够多。(2)图中AE走势的曲线呈“J”型,是在理想条件下,即空间充足,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等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大沙鼠迁入时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次以后,根据“J”型曲线的增长公式进行计算,种群数量应为a(1m)n。图中BD段是呈“S”型曲线,其走势不同于BE段走势的原因是草原的食物、空间有限,有敌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即图中的AC段。(3)鼠是有害生物,此时引入其天敌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牛、羊等畜牧产品。9(1)次生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食物网复杂程度、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负反馈调节(2)B、DCO2(3)NR2 100【解析】(1)由题意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火灾后的草原,还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分析甲图可知,A是无机环境,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B、D,是二氧化碳通过是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过程是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在、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3)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N;分析图乙可知,杂食性动物在两条食物链上,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是301/310302/31002 100(kg)。10(1)(生物)群落分解者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可)(2)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灭菌高于(或“大于”)杨半分解叶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3)蚯蚓(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解析】(1)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