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上课用.ppt_第1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上课用.ppt_第2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上课用.ppt_第3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上课用.ppt_第4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上课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4课,讲课:郝利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新经济建设(19211927),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情景设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 猜测图中的列宁演讲些 什么内容?,庆祝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1918年2月,苏维埃政府开始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法改革。,请思考,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 处境?面对这些困难,苏俄如何解决?,情景提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的背景,母亲在号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定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一切为了前线”,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一度有过“直接过渡”的思想。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苏俄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的背景,2、主要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现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三年军事的胜利。,“不劳动者不得食”!,1920年5月15日,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武装干涉者得红军发表演讲,“不劳动者不得食”!,那个年代充满了建设新制度的热情,领袖总是和人民在一起,战时共产主义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战胜了敌人,保卫了祖国!但是也出现了问题。,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合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材料二: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三: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问题,问题,1、怎么理解“我们错了” ?(错了什么,为什么错了) 2、为什么“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怎样解决? 2、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消极),探究和思考的参考答案,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方面:该政策在当时形势下的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消极方面: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长时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及其后的外国武装干涉,使新生的苏俄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劣。就总的工业生产水平而言,俄国倒退了几十年:1920年煤炭产量相当于1898年的产量;生铁产量比1862年还少一半;棉织品产量相当于1857年的水平。列宁把当时的俄国比做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就是在这样极其复杂而艰苦的情况下开始建没社会主义的。,阶段小结: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而这个政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应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新政策呢?路在何方?,绝望的内战 几年的内战使国家陷入动荡和慌乱之中,人心惶惶,食物短缺。人们不得不乘坐火车到处寻找食物。,士兵们正将一位负伤的战友抬上火车。在彼得格勒喀琅施塔,布尔什维克士兵与饥饿的反对派士兵发生冲突,并将反对派士兵镇压。但是 该类事件会禁止吗?,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背景,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士兵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叛乱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形势仍然十分危急。,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替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面对现实,革命政权要想战胜帝国主义,必经阶段是恢复市场与商品经济。,在这样崭新、艰难和伟大的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的敌人责难我们说,列宁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干了许多蠢事,那我们回答说:是的,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干的蠢事跟你们干的蠢事毕竟是全然不同的。,清醒的列宁从不粉饰太平,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改造,与时俱进。,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民暴动,企业生产低迷,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新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它与战时共产主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背景,2、主要内容及影响,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斯大林,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他的名字成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新世界的象征,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他们包围着我们;要获取生存,就必需有强大的重工业,奠定国防建设。 斯大林,战争即将爆发,所以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1930年1月5日斯大林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三、斯大林经济模式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管理体制,1、背景: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斯大林个人的因素,2、形成与最终确立,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第聂伯河上的水力发电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斯大林在地球上第一次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使得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这件事是个创举。,斯大林工业国家的强大物质优势毕竟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毫无疑义的。也为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帝国主义提供了力量。,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但是列宁在革命胜利6年后就离开人世,没来得及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所推崇的新经济政策很快便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策取代.,这种体制和政策即成为“苏联斯大林模式”,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惟一模式固定并继任下来。它在经济上统得过死、政治上过分集权、文化上过于教条划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经济上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计划,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这就是鲜明的对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社会上生活资源消费品馈缺;僵硬的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毫无积极性;政治不民主,导致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滋生。,从这两张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的革命城建艺术上,我们发现多么像中国毛泽东文革时代与今天朝鲜金正日政权的形象啊.,评价,积极影响: 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 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消极影响: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剥夺农民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在制定政策是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