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理学_第1页
普通地理学_第2页
普通地理学_第3页
普通地理学_第4页
普通地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地质学复习第一章 绪论:1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主要是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2 地质学研究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1、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分科 地球化学 矿物学 岩石学 2、研究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及成因的分科 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 3、研究地壳的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的分科 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地质年代学、第四纪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分科 研究资源方面的分科 矿床学、矿产地质学、矿山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水文地质、旅游地质学 研究能源方面分科 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核能地质学、地热学 研究人类生活环境和灾害防护的分科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 地震地质学5、地质学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及新兴学科 数学地质学、地质力学、 板块地质学,行星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实验岩石学 遥感地质学、深部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学3 何谓地质作用?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1)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外部形态特征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2) 1、内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地球内部能为能源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内部进行,也可涉及地表。主要类型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并在地表及其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其中重力是最主要的参与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动力作用的实质是以各种形式的水、大气和生物为动力,塑造和改造地壳表层的过程。(3)根据作用过程和结果可将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从作用介质和营力的角度,又可分为:风化作用 河流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块体运动 风的地质作用 4 “将今论古”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英国的莱伊尔(C.Lyell,1797 1875 ) 提出了“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将今论古原则。第二章 矿物1、 矿物和晶体的基本概念 矿物是由天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的均匀固体。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2、 何谓类质同像和同质多像,举例说明(1)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如,T、P)下可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2)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称为类质同像。3、 矿物的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包括哪些?(1)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可见光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质。主要包括: 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2) 矿物的力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如刻划、敲打等)下所呈现的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等。4、 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些?七种最重要的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5、 矿物分为几大类?根据实验课内容,每一大类举出两例矿物1.自然元素大类 如,自然金(铜、银、铋、硫、铂)、石墨、金刚石。2、硫化物大类 常见的矿物有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方铅矿(PbS)、闪锌矿(ZnS)、辉锑矿(Sb2S3)、辉钼矿(MoS2)和辰砂(HgS)等。3、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 常见矿物:石英(SiO2)、刚玉(Al2O3)、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褐铁矿(Fe2O3.nH2O)、软锰矿(MnO2)、铝土矿(Al2O3.nH2O)等。 4、卤化物大类 主要有萤石(CaF2)、岩盐(NaCl)、钾盐(KCl)等。5、含氧盐大类 包括硅酸盐、碳酸盐、磷酸盐、钨酸盐等矿物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1、 何谓岩浆?影响岩浆黏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岩浆是形成于地球深部,是一种富含挥发组分、成分复杂的硅酸盐高温熔融物质,具有较大粘性的流体(1)岩浆的化学成分(2)岩浆的温度(3)岩浆中气泡与呈溶解状态的挥发物的多少2、 火山机构的组成?火山喷发的类型?火山通道、火山口和火山喷出物堆积成的火山锥是构成火山的主要机构。(1)中心式喷发(2)裂隙式喷发3、 破火山口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火山锥体因失去支撑而发生崩塌与陷落;同时,后继的喷发活动将原有火山锥的上部炸毁,形成比原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破火山口。洼地积水成湖,称火山口湖。4、 世界火山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 地中海火山带 洋脊火山带 东非火山带5、 岩浆岩大类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如何划分的?岩浆成分中的SiO2含量支配了其它氧化物的数量多少,这就成为划分岩浆化学成分的重要依据。通常,根据SiO2含量的高低,将岩浆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 超基性岩浆 SiO2 45 基 性 岩 浆 SiO2 4552 中 性 岩 浆 SiO2 5265 酸 性 岩 浆 SiO2 656、 常见岩浆岩的结构、构造(1)、超基性岩浆及其特征 超基性岩浆中SiO245,常在3044%之间,富铁、镁的氧化物,贫钠、钾的氧化物。(2)、基性岩浆及其特征基性岩浆又称玄武岩浆,其SiO2含量变化在4552之间,Fe、Mg 氧化物少于超基性岩浆。具有相对密度较大,粘度较小,易流动,温度高 ( 可 达10001200) ,冷凝较慢的特点。(3)、中性岩浆及其特征中性岩浆(安山岩浆)的SiO2含量在5265之间, Fe、Mg氧化物少于基性岩浆,岩浆温度为9001000。这种岩浆粘性较大,喷发较强烈,常形成复式火山锥。(4)、酸性岩浆及其特征 酸性岩浆 (花岗岩浆)的SiO265, Fe、Mg氧化物含量更低,岩浆温度为650800。岩浆粘度大,喷发极猛烈。多为复式火山锥。7、 岩浆岩各类型的代表性岩石超基性熔岩的典型岩石为科马提岩基性熔岩的典型岩石为玄武岩中性熔岩的典型岩石为安山岩酸性熔岩的典型岩石为流纹岩8、 分布最广的喷出岩为何种?,最常见的侵入岩为何种?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1、 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及驱动能源是什么?引起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大气、水、生物n 太阳能 重力能 日月引力能2、 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2)剥蚀作用: 机械剥蚀作用 化学剥蚀作用(3)搬运作用: 机械搬运 化学搬运 生物搬运(4)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生物化学沉积作用(5)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重结晶作用 新矿物的生长3、 沉积岩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成分简单(石英、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等) 含化石。化石是地质历史上存活过的生物保存在岩石中的 遗体和遗迹。一般,化石指已经石化或矿化了的生物遗体。 岩石呈层状产出,具有层理构造。4、 沉积岩的结构包括哪两种类型?碎屑结构 非碎屑结构5、 碎屑颗粒大小的自然粒级分类是如何划分的?粒度 通常按碎屑颗粒的粒度大小分为: 2 mm 砾 20.05 mm 砂 0.050.005 mm 粉砂0.05 泥6、 层理构造包括哪几个类型?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 7、 常见的层面构造有哪些?(1)波痕(2)泥 裂(3)印模8、 缝合线的成因及其野外识别意义?缝合线成因:规模较大的缝合线代表沉积作用的间断;规摸较小的缝合线是岩石受到压力后发生不均匀溶解(压溶作用)形成的。压溶使岩石中易溶物质溶走,粘土等不溶物质便残留在缝合面上形成泥皮。地质意义:缝合线大多平行层面发育,借助于确定层面。9、 常见的沉积岩有哪些?(一)、碎屑岩: 砾岩和角砾岩 砂岩 粉砂岩(二) 粘土岩类: 1、粘土 2、泥岩 3、页岩 (三) 硅质岩类: (1)燧石岩(四) 碳酸盐岩: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1、 何谓变质作用,引起岩石变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原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2)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主要指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即物理、化学方面的因素。具体地说,主要是温度(T)、压力(P)以及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2、 何谓特征变质矿物?列出三种特征变质矿物1、特征变质矿物 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十字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灰石、石榴子石、透辉石、篮闪石、石墨等。 若这些矿物在岩石中出现,反映了原岩己变质,应属变质岩。3、 变质岩有哪些类型,其主要变质因素是什么?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变质因素:温度(T)、压力(P)以及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4、 根据实验课学习,举例各类型变质岩的具体岩石名称第六章 地质年代1、 何谓相对地质年代?如何确定?相对年代是指地质体的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通常采用地层学中普遍接受的三条原理或称定律,即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2.何谓标准化石?有何意义?在地层研究中,通常利用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作为标准化石来划分相对地质年代。每一个地质年代都有其特征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组合。3.熟悉地质年代表,重点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名称、代号三宙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十代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古元古代、新太古代、中太古代、古太古代、始太古代 二十一纪新近纪、古近纪、 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 寒武纪、埃迪卡拉纪、成冰纪、拉伸纪、 狭带纪、延展纪、盖层纪、固结纪、造山纪 层侵纪、成铁 纪 4.岩石地层单位包括哪些? 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建立起地层系统和层序。岩石地层单位(地方性地层单位)由大到小可分群、组、段、层等级别。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1、地震要素概念地震是由于能量的突然释放造成的大地振动。它属于内动力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2、 地震的成因分类按地震的成因分类: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3、 在有记录的历史上发生的最强烈地震在何时、何地?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4、 纵波、横波、面波的特点?纵波(P波):为推进波,如弹簧。其特征是,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液、气态的介质中均可传播; 振幅小,周期短,传播速度快(5.57Km/s),最先到达震中,引起地面上下振动,其破坏性较弱。 横波(S波):为剪切波,如抖绳。 其特征是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振幅大,周期长,波的传播速度慢(3.24.0Km/s),第二个到达震中的波,引起地面发生左右抖动或前后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由纵波和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一种地震波。该波仅沿地表传播,不能传入地下。两种振动方式:质点作垂直于地面的椭圆运动,类似水的波浪运动-瑞利波 质点在地面内作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运动-勒夫波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周期最长,振幅最大,对建筑物的破坏最大。5、 全球地震带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6、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物质状态如何?如何知道的?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变化的界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界面,可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一级层圈。 (1)、地壳 地壳是固体地球最外圈,由固体岩石组成,下界为莫霍面。地壳的厚度变化大,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Km,最厚达70Km。如,南美的安第斯山脉(达70Km ),喜马拉雅山(近80Km );大洋地壳薄,平均厚78Km,其中太平洋中心仅5Km,百慕大附近不过2Km。地壳的体积仅占地球体积的0.3。(2)、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2800多公里,占地球体积84.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3)、地核 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厚3473Km,占地球体积16.3%,质量却占地球质量的31.3%。7、洋壳与陆壳有何差别?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构造作用的概念及方式岩层原始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就称为构造变形。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地质构造。构造变形按表现形式分两种类型:(1)岩层弯曲,但岩层的连续性仍存在的,叫褶皱变形;(2)岩层中产生了破裂面,岩层的连续性被破坏,称断裂变形岩层产状包括哪几个要素(1)走向(2)倾向(3)倾角褶皱的基本类型背斜是指岩层向上弯曲,以老地层为核心,两侧地层较新的褶皱。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弯曲,以较新地层为核心,两侧地层相对较老的褶皱。通常,背斜和向斜相伴出现。 野外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1) 地层对称重复是判别褶皱构造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褶皱是侧向压力作用下,成层岩层形成的弯曲现象。那么, 反映在褶皱构造上有两个基本特点:(1)地层分布特点背斜:以老地层为核部,向两翼依次对称重复新地层 向斜:以新地层为核部,向两翼依次对称重复老地层。(2)地层产状的变化以褶皱的核部为中心,两翼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平卧、倒转褶皱除外)。有了这两点概念后,在识别褶皱之前,还得做两件事:(1)建立该地区的地层新老顺序关系;(2)用原生沉积构造,确定地层产状是正常产状,还是倒转产状。观察褶皱构造一定要垂直褶皱的枢纽。只要准备好这些工作,野外识别褶皱构造就不难了。2) 地貌是识别褶皱构造的辅助性宏观标志(1)地形标志:背斜成山,向斜成谷(2)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何谓直立褶皱?何谓倾斜褶皱?何谓倒转褶皱?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似相等。 斜歪(倾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地层倒转,另一翼地层正常。断层按断层两盘相对动向分为哪几类型 正断层:断层上盘岩块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滑动,下盘相对上升滑动的断层。 逆断层:断层上盘岩块沿断层面相对向上滑动的断层。因岩块常沿断层面作相对上冲滑动,故又称逆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25的逆断层称为逆掩断层。如断距较大,则称推覆构造 平移断层:断层两盘的岩块沿断层面作水平滑动。断面陡峻直立。大型的平移断层常被称为走向滑动断层 ( 走滑断层 ) 。根据两盘相对滑动方向,平移断层有右行(右旋)和左行(左旋)之分,当垂直于断层走向观察时,对盘向右滑动(或顺时针方向旋转)者为右行平移断层,反之,向左方滑动(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者,称左行平移断层。何谓地垒、地堑?由两条或多条正断层组成。断层面走向平行,倾向相反,共同盘下降为地堑;共同盘上升为地垒。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断层存在的证据)*(1)构造标志A、地质体的不连续地层、矿层、岩脉等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走向上和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造成地质体或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B、擦痕与镜面擦痕与镜面是断层两盘岩块相对错动时,留在断层面上的痕迹。擦痕,在断层面上常表现为平行而密集的沟纹;镜面则是断层面被摩擦得光滑如镜称之,镜面上常存在薄薄的炭质、硅质、铁锰质或钙质薄膜,称动力薄膜。C、阶步与反阶步阶 步:指断层面上与擦痕垂直的微小陡坎,剖面上呈不对称的缓坡状,陡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反阶步:断层面上的缓坡与陡坡不连续过渡,间有与缓坡平行的压性裂隙(破劈理)或由张性裂隙的楔形张开而形成的台阶状陡坡。逆陡坡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D、拖曳褶皱(牵引构造):指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因受断层面摩擦力拖曳而产生的变薄和弧形弯曲现象。岩层弧形突出的方向代表本盘的相对动向。E、断层岩: 断层带中因断层动力作用被搓碎、研磨、有时伴有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岩石。常见的有: 断层角砾岩:由断层两盘的岩石碎块组成。角砾形状不规则,大小混杂,棱角明显,泥质胶结,多见于正断层。断层磨砾岩:角砾岩受到挤压、揉搓、碾滚而使其棱角磨损、圆化,貌似沉积砾岩。常见一规模较大的逆断层、平移断层和低角度的正断层中。断 层 泥: 断层强烈挤压使两侧岩石被碾磨粉碎而形成的泥状物。 节理的概念及分类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构造,称为节理。(1)构造节理的几何类型 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之间的关系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平行。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根据节理走向与所在褶皱枢纽之间的关系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平行。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垂直。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斜交。(2)构造节理的力学类型按节理形成时的力学性质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张节理:由拉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其特点:A、节理面粗糙不平,在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不切穿砾石或粗砂粒。B、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常沿两组剪节理呈锯齿状延伸(追踪张节理)C、节理多开口,常被岩脉、矿脉充填。 剪节理:由剪切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其特点:A、节理面平直光滑,常带擦痕,在砾岩或砂岩中剪节理切穿砾石或粗砂粒。B、节理产状稳定,节理闭合,裂隙宽度均一,延伸较远。C、典型的剪节理常组成共轭 X 型节理,两组剪节理发育良好时,可将岩石切成菱形或棋盘格状岩块。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些类型?一、整合接触1、特征: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古生物演化连续、渐变;无沉积间断。2、形成过程:地壳处于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持续下降或上升的背景下,沉积物连续沉积形成的。二、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1、特征:新老地层产状一致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存在沉积间断面(剥蚀面),该面具一定的起伏,上伏地层底部常存在底砾岩。这种接触关系反映曾发生过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二、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1、特征:新老地层产状一致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存在沉积间断面(剥蚀面),该面具一定的起伏,上伏地层底部常存在底砾岩。这种接触关系反映曾发生过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2、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均衡上升,沉积间断并遭受风化剥蚀 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形成上覆地层。三、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1、特征: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呈角度相交。缺失地层,两者之间为一剥 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上伏地层基本一致。2、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隆起,沉积间断并遭受风化剥蚀 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形成上覆地层。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反映该区在上覆地层沉积之前,经历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发生过褶皱等重要构造事件,致使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不同。四、侵入接触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五、沉积接触侵入体之上覆盖着一套沉积岩。两者间存在剥蚀面,剥蚀面上堆积了岩体和围岩的风化剥蚀产物。这种接触关系说明了地壳发生过升降交替运动。第九章 板块构造1、大陆漂移学说是何人、何时正式提出的?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18801930)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2、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即南美洲和非洲可以拼接起来。(2)大西洋两岸许多浅海和陆生古生物种属相同。二叠纪内陆爬行动物中龙,分别发现在非洲和南美洲。(3)非洲南部开普山脉的二叠纪地层向西延伸至南美的布宜诺思艾利斯一带。(4)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可与巴西的同类地层对比。(5)在北半球,挪威苏格兰加里东褶皱带越过大西洋后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海岸; (6)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和南极大陆发现石炭纪二叠纪的冰川遗迹、 而冰川遗迹指示的古冰川运动方向均符合大陆漂移的结论;(7)部分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3、海底扩张学说是何时、何人提出的?主要证据有哪些?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R.S.Dietz)和美国地质学家赫斯(H.H.Hess)于19611962年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他们认为,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