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7.140.10 X 5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0682014 地理标志产品 金寨红茶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Jinzhai black tea 2014 - 02 - 17 发布 2014 - 03 - 17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068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六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金寨县茶叶发展办公室、金寨县茶叶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金寨县茶叶发展办公室,安徽农业大学。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金寨县茶叶协会、安徽省福驾茶业有限公司、六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 量监督检验所(六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金寨县质量技术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解正定、张正竹、陈习村、姚皖湘、陈辉、陆本坤、朱世君、吕守祥、王永忠。 DB34/T 20682014 1 地理标志产品 金寨红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金寨红茶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和生产、要求、试验方 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仅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 金寨红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07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18795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7 红茶、绿茶、花茶 运输包装 NY/T 5018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9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地理标志产品金寨红茶保护范围限于金寨县全境 23 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即金寨县果子园乡、 全 军乡、关庙乡、张冲乡、长岭乡、铁冲乡、桃岭乡、沙河乡、花石乡、槐树湾乡、油坊店乡、汤家汇镇、 麻埠镇、吴家店镇、天堂寨镇、白塔畈镇、燕子河镇、青山镇、古碑镇、斑竹园镇、南溪镇、双河镇、 梅山镇。介于北纬 31 o0631o48,东经 115o22116o11 之间。 DB34/T 20682014 2 金寨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附录A。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1 金寨红茶 jinzhai black tea 在金寨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内, 以金寨县地方茶树群体种和以此为资源选育的无性系 良种等适制金寨红茶的茶树良种鲜叶为原料,按照萎凋、揉捻、发酵、毛火、足火、拉老火等工艺加工 而成的,具有“甜香高鲜、火香浓郁、汤色铜红明亮有琥珀金圈、滋味鲜爽回甘”等品质特征的工夫红 茶。 5 自然环境和生产 5.1 自然环境 5.1.1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降雨充沛,平均气温 13.2 15.6,全年大于 10的积温在 3140.84735.6,持续天数 173216 天之间,无霜期 220 天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 1500 mm,平均相对湿度 78。 5.1.2 土壤 以棕壤和黄棕壤为主,呈酸性和微酸性,pH 值为 5.56.5,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丰富。 5.1.3 植被 产区大多位于海拔 300 m600 m,四周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 80以上,物种丰富,生态优越。 5.2 种植技术 按 NY/T 5018 的规定执行,种植技术参见附录B。 5.3 鲜叶 5.3.1 原料要求 采用金寨县地方群体种及以此资源选育的无性系良种为主的茶树幼嫩芽叶为原料。 要求新鲜, 无劣 变或异味,无病虫害叶,不得含非茶类夹杂物。 5.3.2 采摘标准 5.3.2.1 金寨红茶各等级鲜叶要求 应符合表1 的规定。 DB34/T 20682014 3 表1 金寨红茶各等级鲜叶要求 产品级别 鲜叶要求 特级 一芽一叶 一级 一芽一叶70%,一芽二叶30% 二级 一芽二叶70%,一芽三叶30% 三级 一芽三叶、一芽四叶、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5.3.3 装运 使用清洁卫生、通气良好的竹篮、篓筐等用具盛装鲜叶原料,禁用塑料袋、编织袋等紧压装运。 5.3.4 贮存 5.3.4.1 贮存室应干燥、凉爽、荫蔽,用具和地面应保持清洁,无积留残叶和其他夹杂物。 5.3.4.2 贮存要求: 鲜叶应分清等级,分别摊放。 雨水叶和非雨水叶应分别摊放,分别萎凋。 5.4 加工技术 加工环境与设备应按 NY/T 5019 的规定执行,加工技术参见附录C。 6 要求 6.1 基本要求 产品应具有红茶的品质特征,无劣变、无异味、洁净,不混有非茶类夹杂物。不着色、不得添加任 何非茶类物质。 6.2 标准样 每个等级设一个实物标准样,每二年换样一次,实物标准样应按 GB/T 18795 要求制成。 6.3 分级及感官指标 金寨红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等四个等级,其品质特征为:外形紧细,乌润显金毫,汤色 铜红明亮有琥珀金圈,香气火香带甜,滋味鲜醇回甘,叶底红匀明亮。 其典型特征为“铜红汤、火糖香”。各等级金寨红茶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金寨红茶各等级感官指标 外形 内质 等级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特级 细嫩挺秀 金毫显露 匀整 净 乌黑油润 高鲜嫩甜 香,带火香 鲜醇甜爽 铜红明亮,有 琥珀金圈 铜红、匀、明 亮, 细嫩多芽 一级 细紧,金毫 显露 匀整 净 乌黑较油 润 甜香,火香 浓郁 鲜醇回甘 铜红明亮, 有琥珀金圈 铜红、亮,柔 嫩显芽 DB34/T 20682014 4 表 2(续) 外形 内质 等级 形状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二级 紧细有毫 较匀整 较净,稍含 嫩茎 乌润 甜香,火香 甜醇 铜红较亮,有 金圈 铜红、亮,匀 嫩有芽 三级 尚紧 尚匀整 尚净,稍有 筋梗 乌 尚甜纯香, 火香 尚甜醇 铜红尚亮 铜红,匀 6.4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 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分/%(质量分数) 6.5 总灰分/%(质量分数) 6.5 碎末茶/%(质量分数) 1.0 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 50.0 水浸出物/% (质量分数) 34.0 粗纤维/% (质量分数) 13.0 6.5 污染物限量指标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 GB 2762 的规定。 6.6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 6.7 净含量 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7 试验方法 7.1 取样 按 GB 8302 规定执行。 7.2 感官指标检验 按 GB/T 23776 的规定执行。 7.3 理化指标检验 7.3.1 样品制备 按 GB/T 8303 的规定执行。 7.3.2 水分检验 DB34/T 20682014 5 按 GB/T 8304 的规定执行。 7.3.3 总灰分检验 按 GB/T 8306 的规定执行。 7.3.4 水溶性灰分检验 按 GB/T 8307 的规定执行。 7.3.5 碎末茶检验 按 GB/T 8311 的规定执行。 7.3.6 水浸出物检验 按 GB/T 8305 的规定执行。 7.3.7 粗纤维检验 按 GB/T 8310 的规定执行。 7.4 污染物限量指标检验 按 GB 2762 的规定执行。 7.5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检验 按 GB 2763 的规定执行。 7.6 净含量 按 JJF 1070 的规定执行。 8 检验规则 8.1 检验批次 产品均应以批(唛)为单位,同批(唛)产品的品质规格和包装单位重量应相同。 8.2 抽样 取样按 GB/T 8302 的规定执行。将样品分为两份,一份封存备查,另一份做感官和理化分析及相 关项目检测。 8.3 出厂检验 8.3.1 出厂检验内容为感官指标、水分、粉末、净含量允许短缺量和包装标签。 8.3.2 每批(唛)产品应按本标准要求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产品质量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8.4 型式检验 8.4.1 型式检验为全项目检验。 8.4.2 型式检验在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 DB34/T 20682014 6 a) 首次批量生产前; b) 产品如因原料、工艺、机具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8.5 判定规则 8.5.1 凡劣变、有异味、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残留量指标有一项不合格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 8.5.2 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或感官品质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应在原产品中加倍抽取样本复检,复检 中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感官指标不合格的降级处理。 8.5.3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 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 或按 GB/T 8302 规定在同批(唛)产品中加倍取样, 对有争议项目进行复验,以此复验结果为准。 9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志、标签 产品的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标签应符合 GB 7718 规定。 9.2 包装 9.2.1 包装容器应采用干燥、清洁、无异味等不影响茶叶品质的材料制成,包装要求牢固、防潮、整 洁、美观、无霉无破损,能保护茶叶品质,适于装卸和贮运。 9.2.2 销售包装应符合 SB/T 10035 的规定,运输包装应符合 SB/T 10037 的规定。 9.3 运输 装运茶叶的车、船和集装箱等各种工具,应符合清洁、卫生、干燥、无异气味、无污染的要求;运 输时,应防潮湿、防晒、防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等损害茶叶品质的物品混装、混运。 9.4 贮存 9.4.1 茶叶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无污染的专用库房,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无污 染物。 9.4.2 贮存仓库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灭鼠剂及防毒剂。 10 保质期 在本标准规定的运输、贮存条件下,金寨红茶的保质期不超过 24 个月。 DB34/T 20682014 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金寨红地理保护产品保护范围 DB34/T 20682014 8 A A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栽培技术 B.1 品种选择 以金寨县地方茶树群体种和以此为资源选育的无性系良种等适制金寨红茶的茶树良种鲜叶为原料, 具有芽叶肥壮,茶多酚含量高,酚/氨比大等特点。 B.2 茶树种植 B.2.1 苗木质量 选择生长健壮,苗高 20 cm 以上,茎粗 0.3 cm,分枝 23 个,根系发达,无严重病虫为害的无 性系茶苗进行定植。 B.2.2 种植方法 茶园建设以双行条植为主,规格为行距 150170 cm,小行距 40 cm,走道 110130 cm,丛距 30 cm,每丛 2 株,亩定植茶苗 5000 株左右。 茶苗定植以秋末冬初或早春 23 月。定植时,注意根系舒展,逐步加土,层层踩紧踏实,使土壤 与茶苗根系密接,埋土过半时,浇足定根水,待水份下渗后继续加土,直至与泥门相平( 原插穗顶端上 的短茎刚好埋入土中为宜),不宜过深过浅。定植后要及时定型修剪,浇足浇透定根水,铺草覆盖,防 草防旱保墒。 B.3 树冠管理 培养茶树优质高产树冠。树高矮要适中,茶蓬高度控制在 7080 cm 高;蓬面的宽幅度要求大, 茶园行距 1.5 m 的要求树冠面宽在 1.3 m 以上,在两行树冠间留 2030 cm 的宽度,供采摘或其他 管理作业的操作道,树冠有效覆盖率达到 8090的水平;要求茶树枝梗粗壮、结实。 B.3.1 修剪时期 幼龄茶园一般在 4 月上、中旬进行定型修剪。生产茶园的轻修剪、深修剪,未老先衰茶园或衰老 茶园的重修剪在 5 月中、下旬进行。 B.3.2 修剪技术 B.3.2.1 幼龄茶园:定栽茶苗一般进行 3 次定型修剪,剪口高度依次提高为 15 cm15 cm10 cm。 茶树长高至 5060 cm,开始轻采留养逐步进入生产茶园。 B.3.2.2 生产茶园:轻修剪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轻修剪在上年剪口上提高 23 cm。深修剪一般 35 年进行一次,每次剪去树冠面上 1015 cm 的所有枝条。 B.3.2.3 衰老茶树: 重修剪一般剪去茶树高度的 1/2 或 2/3 为好, 一般离地 30 cm 剪去枝条。 台刈: 离 510 cm 处剪去茶树全部枝梗。 DB34/T 20682014 9 B.4 茶树机采 B.4.1 机采茶园具备条件 B.4.1.1 茶树品种:需选择茶树株型紧凑,发芽整齐,持嫩性强,节间长、芽叶再生力强、优质高产 的无性系品种,以保证鲜叶质量和机采效果。 B.4.1.2 茶园地形:平地或坡度在 15以下缓坡茶园,梯级茶园应宽在 2 m 以上;行距:1.5-1.8 m, 行间有 1520 cm 操作道。行长不超过 50 m。无人机行走障碍物,操作安全。 B.4.1.3 种植方式:条列式种植,缺株少。 B.4.1.4 树冠要求:平形或弧形,树高 6080 cm。 B.4.2 机采适期、批次及留养 春茶期间当 80的新梢符合采摘标准、 夏茶期间当 60的新梢符合采摘标准时为机采适期。 在春 茶机采之前,可以先进行人工采摘,采下早发芽,加工特级金寨红茶,增加收益。机采茶园的采摘批次 一般春茶采摘 12 次,夏茶 1 次,秋茶 23 次。 B.4.3 机采茶园的留养 机采 56 年的茶树可留蓄一季秋梢。树冠表层机械经常切割部位已形成鸡爪枝或树体过高的茶 树,应先行深、重修剪,再行留养。 B.4.4 机采作业要求 采茶机的选择:平地茶园、缓坡茶园,可选用双人抬式采茶机,坡度较大的茶园则选用单人操作的 小型采茶机械较为合适。 B.5 茶园土壤管理 B.5.1 茶园耕作 浅耕:中耕和浅锄(25 cm),在生产季节进行,一年可多次,结合追肥进行。可于春茶前、春茶 后和夏茶后进行。 深耕: 一般在秋季茶园停采后, 根系活动旺盛时, 并结合施基肥进行。 可以在结合树冠改造时深耕。 深耕在茶季结束后的 910 月间进行。 免耕:具有一定条件的茶园要可以实行少耕,或减耕,免去一些不以必要的、无效的耕作。 免耕的茶园具备的条件: 1) 在种茶前土壤必须进行高质量的全面深耕, 施用足够的有机肥, 以保证土体有良好的构型。 2) 茶树生长好,蓬面覆盖度大,行间郁闭,杂草无生长条件,恶性杂草少。 3) 每年有足够的有机肥料铺在行间,提高土壤有机层厚度,使表层疏松、绵软,富有弹性, 对每次采茶的重压有较强的抗性。 4) 要有实行机采和机、手采相结合,为了减轻采摘对土壤的硬结。 B.5.2 茶园施肥 DB34/T 20682014 10 基肥:在 910 月份结合茶园深耕时施下,生产茶园每亩施用量:栏肥、杂草 10001500 kg 或 饼肥 150200 kg。 追肥: 年施可追肥 23 次。 第一次, 春茶催芽肥, 在 2 月上、 中旬施下, 每亩可施 2030 kg 尿 素;第二次追肥,春茶采摘结束,修剪后,结合茶园浅耕施下(5 月中、下旬)。 根外施肥:施用叶面肥(氨基酸肥、微量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按说明书使用,每季喷 12 次。芽初展时喷较好。叶面肥采摘前 10 天应停止使用。 B.6 茶树冻害预防与补救 B.6.1 冻害预防 建立防护林带:在茶园迎风口,补种 3 m 以上高度短叶松和其他树木,组成风障。 土壤保温:秋季施足基肥。 茶园铺草:每亩约需铺草 15002000 kg,以不露土面为宜。 覆盖防霜: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在易受冻害的迎风坡茶园用稻草、杂草、遮阳网、地膜等覆盖蓬 面和茶行地面。 熏烟驱霜:根据风向、地势、面积设堆点火熏烟,改变小气候,达到驱霜减霜的目的 及时采摘:在寒潮预报发布后,对于已萌发芽叶的春茶早生品种,抢采幼嫩芽叶,减少损失。 B.6.2 补救技术 修剪:对于只有叶片受冻变色,越冬芽和枝条未枯死的茶树不修剪。大部分成熟叶片受冻变色,部 分枝条枯死的茶树,必须剪去枯枝。原则上是将受冻部分剪至冻害枯枝部位以下 12 cm 为宜。 修剪时间: 以气温稳定回升不会再引起严重冻害后 (没有低于零度的气候) 和受冻症状基本表现后, 及时对受冻枝叶进行修剪。 田间管理:茶园冻害过后及时开沟,排尽积水。进行浅耕,深度为 10 cm 左右。幼龄茶园要解冻 后要培土至根颈以上 10 cm 处。 培养树冠:轻采养蓬,留叶采摘。 春茶生产时冻伤和正常生长的鲜叶应分开加工,以免降低正常芽叶质量。 B.7 病虫害防治 以人工捕杀、 灯光诱杀、 黄板诱杀、 生物天敌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为主,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 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使用 农药品种及其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来水与环境教育的结合方法考核试卷
- 船舶维修中的电气系统故障排除考核试卷
- 藤制品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案例考核试卷
- 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 远洋货物运输成本分析考核试卷
- 玉米食品的多元化开发与市场前景考核试卷
- 通信原理与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轮渡运输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策略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策略考核试卷
- 油气储存教育与培训考核试卷
- 两家公司合作可行性方案
- 项目管理培训课程
- 数据库性能优化策略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护理查房
-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器电路
- 户外广告行业行业商业计划书
- 音乐演唱会居间协议书
- 液冷板设计规范
- 精装工程三边两线、墙砖防空鼓、木地板防爆灰做法交底
- 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
- 山东省淄博市光被中学高三物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