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梯形.pdf_第1页
轉向梯形.pdf_第2页
轉向梯形.pdf_第3页
轉向梯形.pdf_第4页
轉向梯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轉向梯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機械 CAD 收集整:機械 CAD 收集整: 汽技朮盟:johns_01 汽技朮盟:johns_01 E-mail:johns_01163.com E-mail:johns_01163.com 本資自網絡僅供考使用,有涉及版權請信告知刪除處! 本資自網絡僅供考使用,有涉及版權請信告知刪除處! 转向梯形 转向梯形 转向梯形有整体式和断开式两种, 选择整体式或断开式转向梯形方案与悬架采用何种方 案有联系。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案,必须正确选择转向梯形参数,做到汽车转弯时,保证全部 车轮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行驶, 使在不同圆周上运动的车轮, 作无滑动的纯滚动运动。 同时, 为达到总体布置要求的最小转弯直径值,转向轮应有足够大的转角。 一、转向梯形结构方案分析 一、转向梯形结构方案分析 1整体式转向梯形 整体式转向梯形是由转向横拉杆1,转向梯形臂2和汽车前轴3组成,如图730所示。 其中梯形臂呈收缩状向后延伸。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调整前束容易,制造成本 低;主要缺点是一侧转向轮上、下跳动时,会影响另一侧转向轮。 当汽车前悬架采用非独立悬架时, 应当采用整体式转向梯形。 整体式转向梯形的横拉杆 可位于前轴后或前轴前(称为前置梯形)。 对于发动机位置低或前轮驱动汽车, 常采用前置梯 形。前置梯形的梯形臂必须向前外侧方向延伸,因而会与车轮或制动底板发生干涉,所以在 布置上有困难。 为了保护横拉杆免遭路面不平物的损伤, 横拉杆的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得高些, 至少不低于前轴高度。 2断开式转向梯形 转向梯形的横拉杆做成断开的, 称之为断开式转向梯形。 断开式转向梯形方案之一如图 731所示。断开式转向梯形的主要优点是它与前轮采用独立悬架相配合,能够保证一侧车 轮上、下跳动时,不会影。向另一侧车轮;与整体式转向梯形比较,由于杆系、球头增多, 所以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并且调整前束比较困难。 横拉杆上断开点的位置与独立悬架形式有关。 采用双横臂独立悬架, 常用图解法(基于三 心定理)确定断开点的位置。其求法如下(图732b): 1)延长KBB与KAA,交于立柱AB的瞬心P点,由P点作直线PS。S点为转向节臂球销中心在悬 架杆件(双横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 当悬架摇臂的轴线斜置时, 应以垂直于摇臂轴的平面作 为当量平面进行投影和运动分析。 2)延长直线AB与KAKB,交于QAB点,连PQAB直线。 3)连接S和B点,延长直线SB。 4)作直线PQBS, 使直线PQAB与户QBS间夹角等于直线PKA与PS间的夹角。 当S点低于A点时, PQBS 线应低于PQAB线。 5)延长PS与QBSKB,相交于D点,此D点便是横拉杆铰接点(断开点)的理想的位置。 以上是在前轮没有转向的情况下,确定断开点D位置的方法。此外,还要对车轮向左转和 向右转的几种不同的工况进行校核。图解方法同上,但S点的位置变了;当车轮转向时,可 认为S点沿垂直于主销中心线AB的平面上画弧(不计主销后倾角)。如果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 横拉杆长度在不同转角下都相同或十分接近,则不仅在汽车直线行驶时,而且在转向时,车 轮的跳动都不会对转向产生影响。双横臂互相平行的悬架能满足此要求,见图732a和c。 二、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二、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汽车转向行驶时,受弹性轮胎侧偏角的影响, 所有车轮不是绕位于后轴沿长线上的点滚动, 而是绕位于前轴和后轴之间的汽车内侧某一点 滚动。此点位置与前轮和后轮的侧偏角大小有关。因影响轮胎侧偏角的因素很多,且难以精 确确定,故下面是在忽略侧偏角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有关两轴汽车的转向问题。此时,两转 向前轮轴线的延长线应交在后轴延长线上,如图733所示。设i、o。分别为内、外转向 车轮转角,L为汽车轴距,K为两主销中心线延长线到地面交点之间的距离。若要保证全部车 轮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行驶,则梯形机构应保证内、外转向车轮的转角有如下关系 若自变角为o,则因变角i的期望值为 现有转向梯形机构仅能近似满足上式关系。以图733所示的后置梯形机构为例,在图 上作辅助用虚线,利用余弦定理可推得转向梯形所给出的实际因变角i为 式中,m为梯形臂长;为梯形底角。 所设计的转向梯形给出的实际因变角i,应尽可能接近理论上的期望值i。其偏差在 最常使用的中间位置附近小角范围内应尽量小, 以减少高速行驶时轮胎的磨损; 而在不经常 使用且车速较低的最大转角时,可适当放宽要求。因此,再引入加权因子o(o),构成评 价设计优劣的目标函数f(x)为 将式(724)、式(725)代人式(726)得 式中,x为设计变量,omax为外转向车轮最大转角,由图733得 a D L o = 2 arcsin min max 式中,Dmin为汽车最小转弯直径;a为主销偏移距。 考虑到多数使用工况下转角o小于20, 且10以内的小转角使用得更加频繁, 因此取 建立约束条件时应考虑到:设计变量 m 及过小时,会使横拉杆上的转向力过大;当 m 过大时,将使梯形布置困难,故对 m 的上、下限及对 的下限应设置约束条件。因 越大, 梯形越接近矩形,f(x) 值就越大,而优化过程是求 f(x) 的极小值,故可不必对 的上限 加以限制。综上所述,各设汁变量的取值范围构成的约束条件为 梯形臂长度m 设计时常取在 mmin=011K,mmax=0.15K。梯形底角min=70。 此外,由机械原理得知,四连杆机构的传动角方不宜过小,通常取 min =40。如 图733所示,转向梯形机构在汽车向右转弯至极限位置时达到最小值,故只考虑右转弯时 min 即可。利用该图所作的辅助用虚线及余弦定理,可推出最小传动角约束条件为 式中,min为最小传动角。 已知 a D L o = 2 arcsin min max ,故由式(732)可知,min 为设计变量m及 的函数。 由式(729)、式(730)、式(731)和式(732)四项约束条件所形成的可行域,如图 734所示的几种情况。 图734b适用于要求 min 较大, 而 min 可小些的车型; 图734c 适用于要求 min 较大,而 min 小些的车型;图734a适用介于图734b、c之间要求的 车型。 由上述数学模型可知, 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问题, 是一个小型的约束非线性规划问 题,可用复合形法来求解。 三、转向传动机构强度计算 三、转向传动机构强度计算 1球头销 球头销常由于球面部分磨损而损坏,为此用下式验算接触应力i A F j= 式中,F为作用在球头上的力;A为在通过球心垂直于F力方向的平面内,球面承载部分的投 影面积。 许用接触应力为j2530Nmm 2。 设计初期,球头直径d可根据表74中推荐的数据进行选择。 表7表74 球头直径 4 球头直径 球头直径 转向轮负荷 N 球头直径 转向轮负荷 N 20 22 25 27 30 到 6000 60009000 900012500 1250016000 1600024000 35 40 45 50 2400034000 3400049000 4900070000 70000100000 球头销用合金结构钢12CrNiB、15CrMo、20CrNi或液体碳氮共渗钢35Cr、35CrNi制造。 2转向拉杆 拉杆应有较小的质量和足够的刚度。 拉杆的形状应符合布置要求, 有时不得不做成弯的, 这就减小了纵向刚度。拉杆应用材料力学中有关压杆稳定性计算公式进行验算。稳定性 安全系数不小于1525。拉杆用20、30或40钢无缝钢管制成。 3转向摇臂 在球头销上作用的力F,对转向摇臂构成弯曲和扭转力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