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2899-2003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相比于《GB 12899-1991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 技术条件》,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更新与调整:

  1. 适用范围扩展:2003版标准对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的分类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更详细的界定,涵盖了从安全检查到工业检测等多个使用场景,而1991版主要聚焦于安全检查方面。

  2. 技术要求提升:新标准提高了对探测器性能的要求,包括灵敏度、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方面。例如,明确了不同探测区域的最小可探测金属球直径,以及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性能指标,确保了更准确和可靠的探测效果。

  3. 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2003版标准新增了对产品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的要求,确保手持式金属探测器在使用过程中不对使用者和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危害,符合国际上对电子产品安全及电磁兼容的普遍标准。

  4. 环境适应性增强:新标准对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的工作环境条件做了更具体的规定,包括温度、湿度、防尘防水等级等,增强了设备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5. 测试方法和检验规则:2003版详细规定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测试方法,包括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及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具体步骤和评判标准,使得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性能验证更为标准化和规范化。

  6.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更新后的标准对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的标识信息、包装要求、运输和贮存条件也给出了详细指导,以保障产品从出厂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质量可控。

  7. 法规与标准的协调性:《GB 12899-2003》在制定时考虑了与国际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接轨,提高了标准的国际兼容性和通用性,便于国内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 12899-2018
  • 2003-10-09 颁布
  • 2004-06-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2899-2003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pdf_第1页
GB12899-2003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pdf_第2页
GB12899-2003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2899-2003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 S 1 3 . 3 1 0A 91石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 1 2 8 9 9 - 2 0 0 3代替 GB 1 2 8 9 9 - 1 9 9 1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G e n e r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h a n d - h e l d me t a l d e t e c t o r2 0 0 3 - 1 0 - 0 9发布2 0 0 4 - 0 6 -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发 布GB 1 2 8 9 9 - 2 0 0 3fi ll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 内容为强制性。本标准是 G B 1 2 8 9 9 - - 1 9 9 1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技术条件 的修订版。本标准与原标准相 比, 内容上的变化主要有 :一一标准名称改为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做了调整和补充 ;技术要求有较大调整和细化, 特别强调了基本功能测试的仿真性;增加了随机技术文件一章。本标准自实施之日 起同时代替G B 1 2 8 9 9 - - 1 9 9 1 0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本标准由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 A C / T C 1 0 0 ) 归C a o本标准 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 良瑞、 张宇 。本标准 1 9 9 1 年 5 月首次发布 , 2 0 0 3年 1 0月第一次修订 。GB 1 2 8 9 9 - 2 0 0 3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和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检查金属武器和金属违禁品的手持式金属探测器, 其他用途的手持式金属探测器可参照本标准。规范性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 T 2 4 2 3 . 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 八: 低温( G B / T 2 4 2 3 . 1 -2 0 0 1 , i d t I EC 6 0 0 6 8 - 2 - 1 : 1 9 9 0 ) G B / T 2 4 2 3 . 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 B : 高温( G B / T 2 4 2 3 . 2 -2 0 0 1 , i d t I E C 6 0 0 6 8 - 2 - 2 : 1 9 7 4 ) G B / T 2 4 2 3 . 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 程试验 C a : 恒定湿 热试验方法 ( G B / T 2 4 2 3 . 3 -1 9 9 3 , e g v I E C 6 0 0 6 8 - 2 - 3 : 1 9 8 4 ) G B / T 2 4 2 3 . 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 E a 和导则: 冲击 ( G B / T2 4 2 3 . 5 - 1 9 9 5 , i d t I EC 6 0 0 6 8 - 2 - 2 7 : 1 9 8 7 ) G B / T 2 4 2 3 . 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 E d 和导则: 自由跌落( G B / T2 4 2 3 . 8 - 1 9 9 5 , i d tI E C 6 0 0 6 8 - 2 - 3 2 : 1 9 9 0 ) G B / T 2 4 2 3 . 1 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 F c 和导则: 振动 ( 正弦)( G B / T 2 4 2 3 . 1 0 - 1 9 9 5 , i d t I E C 6 0 0 6 8 - 2 - 6 : 1 9 8 2 ) G B / T 2 4 2 3 . 2 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 M: 低气压试验方法( G B / T 2 4 2 3 . 2 1 -1 9 9 1 , i d t I E C 6 0 0 6 8 - 2 - 1 3 : 1 9 8 3 ) G B 4 2 0 8 -1 9 9 3 外壳防护等级( I P 代码) ( e q v I E C 6 0 5 2 9 ) G B 4 7 9 3 . 1 - - 1 9 9 5 测量、 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 i d t I E C6 1 0 1 0 - 1 ) G B / T 6 5 9 3 -1 9 9 6 电子测量仪器质量检验规则 G B / T 1 7 6 2 6 . 2 -1 9 9 8 电磁兼容试 验和测量技术静 电放 电抗扰 度试验 ( i d t I E C 6 1 0 0 0 - 4 - 2 :1 9 9 5 ) G B / T 1 7 6 2 6 . 3 - - 1 9 9 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 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i d t I E C6 1 0 0 0 - 4 - 3 : 1 9 9 5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手持式金属探测器h a n d - h e l d m e t a l d e t e c t o r 一种手持式金属探测装置。该装置可以检测到隐藏的超过限定量的金属物品( 在本标准中, 简称为“ 探测器” ) 。GB 1 2 8 9 9 - 2 0 0 33 . 2 报警 p o s it iv e a la r m 检测到超过限定量的金属物品时, 探测器用指定的显示或 和声音发出告警信号。3 . 3 漏报普m is s i n g a l a r m 对应该报警的金属物品, 探测器没有报警。3 . 4 误报警f a l s e a l a r m 尚 未进行检测或不存在应该报警的物品, 探测器却错误地报警。3 . 5 测试平面m e a s u r e m e n t p l a n e 探头是探测器检测金属的传感器, 若在探头的探测区域中心( 产品无规定时一般指探头外形尺寸中心) 位置建立一个直角只维坐标系, 则存在一系列垂直于 2轴的平面, 称为测试平面。 图 1是两种不同形式探测器的侧视图 、 顶视 图、 坐标系、 测试平面和外形示意 图。3 . 6 探测基面d e t e c t o r b a s e p l a n e 一个包含了 X轴和 Y轴的特殊测试平面, 它将探测器的探测区域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 被称为探测基面。 参见图 1 和图 2 视视形侧顶外操作面板手柄一一 一 一探头图 1 探 测器和测试 平面3 . 7 探测距离d e t e c t io n r a n g e 探测器对给定的金属测试物能作出报警的最大距离, 亡 等效于刚能发生报警时给定金属测试物所在的测试平肉到探测基而的距离 。GB 1 2 8 9 9 - 2 0 0 33 . 8 检测方式t e s t m o d e 按探测器是沿 Z轴接近测试物, 还是沿平行 Y轴的方向从测试物附近掠过, 分为接近方式和掠过方式。 参见图2 03 . 9 检测等级 d e t e c t io n c la s s e s 用于描述探测器对给定金属测试物的检测能力, 一般按探测距离分为三级。A级的探测距离较远 , B级 的探测距离适 中, c级的探测距离较近。4 技术要求4 . 1 外观 表面光滑洁净, 以下现象均不应出现: 龟裂起泡、 涂层脱落、 尖角锐棱、 飞边毛刺、 明显划痕。4 . 2 机械结构4 . 2 . 1 机壳强度 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 不应在正常使用中出现松动 、 错位 、 裂纹或扭 曲变形等现象。4 . 2 . 2 外壳防护等级 应不低于 G B 4 2 0 8 -1 9 9 3 规定的 I P 3 1 要求, 探头和操作面板应能防护偶然的雨水滴溅, 整机应能防止异物进人内部 。4 . 2 . 3 电池安放 电池应内置, 且便于更换或充电。电路部分应与电池仓有效隔离, 以免被电池漏液腐蚀。4 . 2 . 4 外形尺寸 不宜超过以下值: 长 6 0 0 m m, 宽 1 0 0 m m, 厚 7 0 m m ,4 . 2 . 5 整机质f 不宜超过 6 0 0 g ( 包括电池) 。4 . 3 操作和控制装置 按键、 开关、 充电插孔、 信号插座等应操作灵活, 手感明确, 功能可靠。4 . 4 标识 a ) 在电池盒盖附近应标出电池的型号和连接极性。有充电插口的, 应标出供电电压和连接极性。 b ) 开关的切换、 按键的功能、 各种备选件的插装均应标识清晰、 明确。 c ) 用图形表示的符号应符合 G B 4 7 9 3 . 1 - 1 9 9 5 表 I 的要求。 d ) 需用文字表示的, 应当用中文标出。 e ) 在正常使用和厂家规定的清洁方法下, 文字、 符号和标识应能长期保持清晰和牢固。4 . 5 供电电源 a ) 应采用常见型号的电池供电, 供电电压不应超过 1 5 V o b ) 至少应能连续正常工作 4 0 h而无需更换电池或重新充 电。 c ) 当电池电压下降到有可能引起探测性能降低时, 应具有欠压提示功能。4 . 6 辐射磁感应强度 探测器发出的辐射磁场, 其磁感应强度在其表面任一点都不应超过 2 0 K T o4 . 7 探测性能4 . 7 . 1 灵敏度范围 至少应能适合或覆盖一个检测等级 。4 . 7 . 2 探测能力 对产品标准声明能够满足的每一个检测等级 , 相应地都应有一组推荐的设置参数或快捷程序 。按GB 1 2 8 9 9 - 2 0 0 3推荐参数对各检测等级进行测试, 应满足表 1 的要求, 不出现漏报警或误报警。4 . 7 . 3 运动速度 产品标准规定的运动速度范围至少应为 0 . 4 m / s - 1 . 5 m / s 。当探测器以规定范围内的运动速度进行测试时, 应能满足 4 . 7 . 2 的要求。4 . 7 . 4 持续工作稳定性 产品标准规定的持续工作时间不应短于4 0 h 。 探测器在持续工作期间不需做任何调整, 应能稳定可 靠地工作, 且应能满足 4 . 7 . 2 的要求。 表 1 不同检测等级的测试要求检测等级应报普测试 不应报警测试 检测方式 测试物探测距离姿态检测方式测试物探测距离姿态 A 接 近 、 掠 过T1 6 5 mm 横 向由 产 品 标 准 自行 规 定 B 4 5 mm C 2 5 mm 注: 测试物的代号、 尺寸和测试时的姿态定义参见附录 A。本规范只是提供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 鼓励产品使用更 逼真的模拟测试过程和高效适用的测试设备。 4 . 8 报赞指示4 . 8 . 1 报苦声音 报警声最大声强不应低于 7 5 d B 。报警声应与提示其他信息的声音有区别。4 . 8 . 2 报警显示 报警显示应与非报警显示有区别。报警显示时宜采用红色, 且在 1 0 0 0 0 l x 的明亮环境和 2 5 l x 的昏暗环境下均应能清晰地观看到。4 . 8 . 3 报警状态的恢夔 探测器应有报警状态自 动恢复能力。在离开报警测试物规定距离后, 报警指示应立即停止。4 . 9 环境适应性4 . 9 . 1 工作环境 室内工作型: 至少能在温度下限5 C , 温度上限4 0 0C、 最大相对湿度 9 5 的环境条件下工作, 并应能满足 4 . 7 . 2 的要求。 室外工作型: 至少能在温度下限一2 0 0C , 温度上限5 5 0C、 最大相对湿度 9 5 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并应能满足 4 . 7 . 2 的要求。4 . 9 . 2 贮存环境 至少能在温度下限一 2 0 0C、 温度上限5 5 C、 最大相对湿度 9 5 的环境条件下贮存, 而不致引起设备机械和电性能受损 。4 . 9 . 3 气压范围 至少可在 6 1 . 5 k P a J 1 0 6 k P a 的气压范围内正常工作和贮存。4 . 9 . 4 机械应力 应能承受正常携带中的偶然跌落和车辆运输中的振动冲击, 而不致引起探测器机械和电性能受损。4 . 1 0 电磁兼容性4 . 1 0 . 1 静电放电骚扰 正常操作时的可触及部位如果受到静电放电骚扰, 探测器应能正常工作。4 . 1 0 . 2 射频电磁场辐射骚扰 在一定场强的射频电磁场辐射骚扰环境下, 探测器应能正常工作。GB 1 2 8 9 9 - 2 0 0 34 . 1 1 抗相互干扰 多台 探测器相隔一定间跟同时使用, 各自均应能正常工作, 并满足 4 . 7 . 2 的要求。产品标准规定的相互最小间距不宜超过 0 . 6 m o4 . 1 2 抗周围金属物影响4 . 1 2 . 1 在产品标准规定范围以外的运动金属物体, 不应使探测器误报警。规定的范围不宜大于0 . 6 m o4 . 1 2 . 2 靠近大金属物体的探测器, 在离开大金属物体以后 1 m i n 内应能自动恢复其探测性能。5试 验 方法5 . 1 试验环境和默认设置5 . 1 . 1 除特别声明环境条件的试验外, 其余试验应在下列环境条件下进行 : a ) 温度 : 1 5 , C一3 5 0 C。 b ) 相对湿度 : 2 5 %-v 7 5 % o c ) 大气压力: 8 6 k P a - - - 1 0 6 k P a o金属、 导电物体或导磁物体: 离探测器任一部位 0 . 8 m以外。电磁环境 : 无强电磁场干扰 。,、产IQe5 . 1 . 2 除特别声明工作参数的试验外, 其余试验应在下列参数条件下进行: a ) 灵敏度: 设置灵敏度档, 使探测器处于最灵敏的检测等级。 b ) 运动速度: 如果有运动速度参数选择, 应将其设在覆盖 1 m g s 速度的参数L。 c ) 报警恢复: 如果有报警恢复方式选择, 应将其设在自动恢复的方式。 d ) 其他参数: 按产品有关说明设置。52 外观检验 目视检查外观, 应符合 4 . 1 的要求。5 . 3 机械结构试验5 . 3 . 1 机壳强度试验 按G B 4 7 9 3 . 1 -1 9 9 5 的8 . 1 进行外壳硬度试验, 应符合 4 . 2 . 1 的要求, 但显示器和指示灯表面不做此类试验 。本试验应在机械应力试验后进行。5 . 3 . 2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按 G B 4 2 0 8 -1 9 9 3 第 1 1 章、 1 2 章和 1 3 章的要求进行试验, 应符合 4 . 2 . 2 的要求。5 . 3 . 3 电池安放检验 目 视检查并实际操作, 应符合 4 . 2 . 3 的要求。5 . 3 . 4 外形尺寸检验 按产品标准进行测量, 应符合 4 . 2 . 4 的要求。5 . 3 . 5 整机质t检验 按产品标准进行称量, 应符合 4 . 2 . 5 的要求。5 . 4 操作和控制装置检验 目 视检查并按产品说明书操作, 必要时可对开关和按键单独做疲劳试验, 试验后应符合 4 . 3的要求 。5 . 5 标识检验 a ) 目视检查各种标识是否按 4 . 4 的要求标出。 b ) 耐久性实验: 先用软布沾产品规定的清洁剂( 无规定时沾水) 轻擦标记 1 5 s , 然后再沾异丙醇轻 擦 1 5 s , 擦后标识仍应清晰可辨, 无脱色变色现象, 粘贴的标牌不应松脱或卷边。5 . 6 供电电源测试 检查 电池型号, 并按以下方法测试电池的持续使用时间 :GB 1 2 8 9 9 - 2 0 0 3 a ) 按产品规定的电池型号 或充电方式, 装人新的或充足电的电池, 然后开机; b 探测器置于最大报警声档, 并开启报警显示, 凡是有 自 动睡眠或 自动关机功能而影响测试过 程的产品 , 应使该功能不起作用 ; c ) 其间每间隔一定时间选取表 1 中一种应报警测试进行检测, 报警时间至少应占整个工作时间 的五分之一; a ) 到达产品规定的最少连续工作时问后, 检测性能仍应符合 4 . 7 . 2的要求 , 并且不应有电池欠压 指示 出现 ; e ) 继续开机至电池 欠压指示刚刚闪现 , 立即关机 ; f 静置 5 m i n 后重新开机, 选取表 1 中一种应报警测试进行检测, 也应符合 4 . 7 . 2 的要求。5 . 7 辐射磁感应强度试验 推荐利用磁感应强度传感器和交流数字电压表测量探测器表面的辐射磁感应强度。 一对 一磁感应强度传感器的要求: 频率响应带宽应至少 5 倍于辐射电磁场的带宽, 测试探头体积不 应大干 4 0 m m X 4 0 m m X 4 0 n l r n , 输出的有效值电压与探头测量的磁感应强度相对应。 一 对交流数字电压表的要求: 频率响应带宽应至少 5 倍于辐射电磁场的带宽, 具有与传感器输出 相适应的f 程, 满量程读数应达到 35 位以上。 一 试验方法: 传感器输出接电压表。用传感器探头在探测器表面中各处测量; 如果探头是非各向 同性 的, 则应 当转 动探头方 向以获得最 大读数 。记录下电压表的最 大显示值 , 应符合 4 . 6的 要求 产品技术规范也可以根据情况另外制定相近的替代试验方法。5 . 8 探测性 能试验5 . 8 1 灵敏度试验 按产品标准和使用说明的要求操作探测器, 应符合 4 . 7 . 1 的要求。5 . 8 . 2 探测能力试验 把探测器固定在平整台面 卜 , 将相当于测试 平面的工装置于探测器上方, 调整测试平面的高度, 使探测距离达到规定的佰, 见图 2 。测试平面竹日日只式z方近接图 2 性能的测试GB 1 2 8 9 9 - 2 0 0 3 按照表 1中的检测等级 、 方式 、 测试物 、 距离和姿态的要求 , 测试者应徒手或通过非金属夹具操纵测试物( 也可以采用专门的测试设备) , 以尽可能接近 1 m / s 的运动速度进行测试。当以接近方式测试时,测试物应从测试平面上方 0 . 5 m处沿 Z轴向下运动, 直至接触到测试平面, 然后以同样的速度迅速提起回到初始位置, 才算完成一次测试。当以掠过方式测试时, 测试物贴在测试平面上运动, 从距 Z轴0 . 5 m处开始 , 沿着与 Y轴平行的方向从探测器一侧穿过 Z轴到另一侧距 Z轴 0 . 5 m 处止 , 就算完成一次测试。相同的测试至少应进行四次, 且相邻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应短于 2 s , 都应满足 4 . 7 . 2的要求 。5 . 8 . 3 运动速度试验 对产品标准声明能够满足的所有检测等级, 都应选取表 1 中相应的一种应报警测试和一种不应报警测试进行试验。 测试者( 也可以采用专门的测试设备) 以表 1 中选定的检测等级 、 方式、 测试物、 距离和姿态, 分别以尽可能接近下限和上限的运动速度采取掠过方式测试 , 参见图 2 。相同的测试至少应 进行 四次 , 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应短于 2 s , 都应满足 4 . 7 . 3 的要求。5 . 8 . 4 持续工作稳定性试验 按产品标准要求, 将探测器安置在合适的工作环境下, 使其处于最灵敏的检测等级, 并至少持续工作 4 . 7 . 4 规定的时间, 其间不应出现任何误报警。试验中每间隔 6 0 s , 根据检测等级选取表 1 中一种应报警测试和一种不应报警测试进行测试, 应全部符合 4 . 7 . 2 的要求。凡是有 自动睡眠或自动关机功能而影响测试过程的产品, 应使该功能不起作用。5 . 9 报警指示试验5 . 9 . 1 报替声音试验 在环境噪声不超过 5 3 d B的情况下, 用声强计在距离探测器的发声孔 0 . 8 m的四周测量最大报警声音强度, 并操作探测器和辨别各种声音, 应符合 4 . 8 . l 的要求。5 . 9 . 2 报餐显示试验 在无光线直射和反光的情况下, 分别将显示器附近的环境光照度提高到 1 0 0 0 0 l x 士1 0 0 0 l x 以及降低到 2 5 l x 士3 l x , 并操作探测器和观察各种显示 , 应符合 4 . 8 . 2 的要求 。5 . 9 . 3 报替状态恢复试验 将探测器置于最高灵敏度的检测等级, 让两个测试物 T 1 相跟 0 . 2 5 m沿Y轴摆放。测试者手持探测器以尽可能接近 1 m / s 的运动速度和贴近的距离, 从距第一个测试物 0 . 5 m的位置开始, 顺序掠过两个测试物 , 到离开第二个测试物 0 . 5 m止 , 应能清晰地分辨 出两次报警 。5 . 1 0 环境适应性能试验5 . 1 0 . 1 工作环境试验 工作温度和湿度试验见表 2 。5 . 1 0 . 2 贮存环境试验 贮存温度试验见表 3 05 . 1 0 . 3 气压范围 试验 高压 1 0 6 k P a 仍属于正常气压范围, 因此这里只做低气压试验, 见表 3 05 . 1 0 . 4 机械应力试验 机械应力试验见表 4 05 . 1 1 电磁兼容试验5 . 1 1 . 1 静电放电试验5 . 1 1 . 1 . 1 外壳的预处理 用连续的铜箔将探测器手柄缠绕满, 缠绕后铜箔应固定, 以免对探头产生干扰; 铜箔覆盖下的所有可触及导电连片要与铜箔导电相连 ; 铜箔与 试验 时的接地参考平面则通过一个 4 7 0 S Z 的电阻导电相连。GB 1 2 8 9 9 - 2 0 0 35 . 1 1 . 1 . 2 试验过程 按G B / T 1 7 6 2 6 . 2 - 1 9 9 8 进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试验等级应不低于4 级。试验结果应满足4 . 1 0 . 1 的要求。如果由于放电器含金属的放电头靠近探测器而导致报警, 则应固定好放电头的位置, 使放电头与被测放电点接触, 等探测器自 行调整并恢复正常状态后, 采用接触放电的 操作方法进行试验。5 . 1 1 . 2 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 按 G B / T 1 7 6 2 6 . 3 - - 1 9 9 8 进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试验等级应不低于 2 级。试验结果应满足 4 . 1 0 . 2的要求 。表 2试 验项 目检查项 目低温持续 时高温持 续 时工作温度和湿度试验 试验方法按 G B / T 2 4 2 3 . 1试验 A b进行。测试有关项 目时通电按G B / T 2 4 2 3 . 2 试验 B b 进行。全过程通电试验开始前的初始 测试 和每项试验结束前的最终 测试应该检验 4 . 1 , 4 . 7 . 2恒 定湿热 严酷等级不高于工 作溢 度 一 F限,间 : 2h不低 于工 作温 度上 限,间 : Zh工作温度上限j _ 2 0 C相对湿度 : 9 3 % t 3 %持续时间: 4 8 h按 G B / T 2 4 2 3 . 3 试 验 C a . 测 试 一 试 验 结 束 前 检 验 4 . 7 . 2 。 试 验 结有关项目时通电 束后恢复 2 h , 检验 4 . 1注1 : 超越正常环境条件的性能测试, 允 许另行规定或调整参数。注 2 : 允许必要时更换或补充电池。 表 3 贮存温度和低气压试验试 验项 目 严酷等级不高于 贮存 温度下 限, 持续 时间 : 1 6 h不低 于贮 存 温度 上限, 持续 时间 : 1 6 h十2 3 上2 , 6 1 . 5 k P a士2 k P a ,持续 4h试验 方法检查项目低温贮存高温贮存低气压按 G B / T 2 4 2 3 . 1 试验 A b o过程中不通电按 G B / T 2 4 2 3 . 2 试验 B b o过程中不通电按 G B / T 2 4 2 3 . 2 1 试验 Mo过程中不通电试 验试 验 一 竿 验 结 束 后 至 少 恢 复 “ , 然 后甜” , ,4. 7 . 2表 4 机械应力试验试验项 目扫频耐久机械振动 偶然性机械冲击自由跌 落 严酷等级正弦 波1 0 H z - - 5 5 H z , 速 率1 o c t / m in ,振幅 0 . 3 5 mm或 5 0 m/ s , X, Y, 1 , - = 个轴向加速度 1 5 m / s , 半个正弦波,持续时间 1 1 ms , 六个面跌落高度 1 m, 六个面分别朝下试验过 程试验方法检查 项 目母轴向)3 0 m i nGB / T 2 4 2 3 . 1 0征个面 三次GB / T 2 4 2 3 .试验结束后 , 应检验 4 . 1 、 4 . 2 . 1和4. 7 . 2每个面二次 G B / T 2 4 2 3 . 85 . 1 2 抗相互干扰试验 两台同型号的探测器 , 按照产品标准规定的最小间距并排放置 产品的质量保证期及相关责任;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