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193.4-1994 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pdf_第1页
GB 15193.4-1994 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pdf_第2页
GB 15193.4-1994 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pdf_第3页
GB 15193.4-1994 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pdf_第4页
GB 15193.4-1994 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 微粒体酶试验 G B 1 5 1 9 3 . 4 一 9 4 S a l m o n e l l a t y p h i mu r i u m/ ma m ma l s m i c r o s o ma l e n z y me t e s t ( A m e s t e s t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A m e s 试验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环境有害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2 原理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突变型( 即组氨酸缺陷型) 菌株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在有组氨酸的 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 但如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中有致突变物存在时, 则沙门氏菌突变型可回复突变 为野生型( 表现型) , 因而在无组氨酸培养基上也能生长, 故可根据菌落形成数量, 检查受试物是否为致 突变物。 某些致突变物需要代谢活化后才能使沙门氏菌突变型产生回复突变, 代谢活化系统可以用多氯 联笨( P C B ) 诱导的大鼠肝匀浆( S - 9 ) 制备的S - 9 混合液。 3 仪器 3 . 1 实验室常用设备。 3 . 2 低温高速离心机, 低温冰箱( -8 0 C ) 或液氮罐, 洁净工作台, 恒温培养箱, 恒温水浴, 蒸气压力锅, 匀浆器等。 4 培养墓制备及试剂的配制 培养基成分或试剂除说明外至少应是化学纯, 无诱变性。避免重复高温处理, 选择适当保存温度和 期限, 如肉汤保存于4 不超过六个月, 其他详见下述各培养基及溶液说明。 4 . 1 营养肉汤培养基 牛肉 膏2 . 5 g 胰陈( 或混合蛋白 陈)5 . 0 g 氯化钠2 . 5 g 磷酸氢二钾( K 2 H P 0 , 3 H 2 0 ) 1 . 3 g 蒸馏水5 0 0 m L 加热溶解, 调p H至7 . 4 , 分装后。 . 1 0 3 MP a 2 0 m i n 灭菌, 普通冰箱保存备用, 保存期不超过半年。 4 . 2 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 用作a基因型鉴定的结晶紫敏感试验, 抗氨节青霉素和四环素试验, 紫外 线敏感性试验。b . 细菌活力鉴定。 琼脂粉1 . 5 g 营养肉汤培养基1 0 0 m L 一 一, 一. -. 一一一- 一 . , 一一 目 . 一 ,一. -一. - -一叫 一一 一. 一 一 一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 9 9 4 一 0 8 一 1 0 批准1 9 9 4 一 0 8 门0 实施 G s 1 5 1 9 3 . 4 一 9 4 加热融化后调p H为7 . 4 , 0 . 1 0 3 M P a 2 0 m i n 灭菌。 4 . 3 底层培养基所需试剂及配制方法如下: 4 . 3 . 1 磷酸盐贮备液 磷酸氢钠钱( N a N H 4 H P 0 4 4 H 2 0 ) 1 7 . 5 g 柠檬酸( C 6 H a 0 7 H 2 0 ) 1 0 . 0 g 磷酸氢二钾( K H P O O 5 0 . 0 g 硫酸镁o ( Mg S 0 4 7 H O ) 1 . 0 g 加蒸馏水至1 0 0 m L , O . 1 0 3 MP a 2 0 m i n 灭菌。 注: 1 ) 待其他试剂完全溶解后再将硫酸镁缓慢放入其中 继续溶解, 否则易析出沉淀。 4 . 3 . 2 4 0 %葡萄糖溶液 葡萄糖4 0 . 0 g 加蒸馏水至1 0 0 m L , 0 . 0 5 5 M P a 2 0 m i n 灭菌。 4 . 3 . 3 1 . 5 %琼脂培养基 琼脂粉6 . 0 9 蒸馏水4 0 0 mL 融化后0 . 1 0 3 MP a 2 0 m i n 灭菌。 4 . 3 . 4 底层培养基( 无菌操作) 趁热( 8 0 C ) , 在灭菌琼脂培养基中( 4 0 0 m L ) 依次加人: 磷酸盐贮备液8 m L 4 0 %葡萄糖溶液2 0 m L 充分混匀, 待凉至8 0 左右时倒平皿, 每皿. 9 0 m m ) 2 5 m L , 3 7 培养过夜以除去水分及检查有无 污染. 4 . 4 顶层培养基的成分及制备 4 . 4 . 1 顶层琼脂 琼脂粉3 . 0 g 氯化钠2 . 5 9 加蒸馏水至5 0 0 m L 4 . 4 . 2 0 . 5 m m o l / L组氨酸一 生物素溶液( 诱变试验用) D 一 生物素( 分子量2 4 4 ) 3 0 . 5 m g L 一 组氨酸( 分子量1 5 5 ) 1 7 . 4 m g 加蒸馏水至2 5 0 m L , 4 . 4 . 3 顶层培养基制备: 加热融化顶层琼脂, 每1 0 0 m L顶层琼脂中加1 0 m L 1 0 . 5 m o l / L组氨酸一 生 物素溶液。 混匀, 分装在1 0 0 m L三角瓶中, 0 . 1 0 3 MP a 2 0 m i n 灭菌。 用时融化分装小试管, 每管2 m L , 在4 5 水浴中保温。 4 . 5 特殊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4 . 5 . 1 0 . 8 %氨节青霉素溶液( 鉴定菌株用, 无菌配制) 称取氨苇青霉素4 0 m g , 用。0 2 m o l / L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5 m L , 保存于冰箱。 4 . 5 . 2 0 . 1 %结晶紫溶液( 鉴定菌株用) 称取1 0 0 m g 结晶紫, 溶于1 0 0 m L无菌水。 4 . 5 . 3 L 一 组氨酸溶液和。 . 5 m o l / L D 一 生物素溶液( 鉴定菌株用) 称取L 一 组氨酸0 . 4 0 4 3 g 和D 一 生物素1 2 . 2 m g , 分别溶于1 0 0 m L蒸馏水, 0 . 1 0 3 M P a 2 0 m i n 灭菌, 保存于4 冰箱。 4 . 5 . 4 0 . 8 %四环素溶液( 用于四环素抗性试验和氨节青霉素一 四环素平板) G s 1 5 1 9 3 . 4 一 9 4 称取4 0 m g 四环素, 用。 . 0 2 m o l / L盐酸稀释至5 m L , 保存于4 冰箱。 4 . 5 . 5 氨节青霉素平板( 用作T A 9 7 , T A 9 8 , T A 1 0 。 菌株的主平板) 和氨节青霉素一 四环素平板( 用作 T A 1 0 2 菌株的主平板) 每1 0 0 0 m L中由以下成分组成: 底层培养基9 1 0 m L 磷酸盐贮备液2 0 m L 4 0 %葡萄糖溶液5 0 mL 组氨酸水溶液( 0 . 4 0 4 3 g / 1 0 0 m L ) 1 0 m L 。 . 5 mo l / L生物素6 m L 。 . 8 % 氨节青霉素溶液3 . 1 5 m L 0 . 8 %四环素溶液0 . 2 5 mL 四环素仅在使用对四环素有抗性的T A 1 0 2 时加入。以上成分均已分别灭菌或无菌制备。 4 . 5 . 6 组氨酸一 生物素平板( 组氨酸需要试验用) 每1 0 0 0 m L中由以下成分组成: 底层培养基9 1 4 m L 磷酸盐贮备液2 0 m L 4 0 %葡萄糖溶液5 0 m L 组氨酸水溶液( 0 . 4 0 4 3 g / 1 0 0 m L ) 1 0 m L 0 . 5 m o l / L生物素6 m L 以上成分均已 分别灭菌。 4 . 5 . 7 二甲 基亚矾: 光谱纯, 0 . 1 0 3 M P a 2 0 m i n 灭菌。 4 . 6 S - 9 辅助因子( 混合掖试剂) 的配制 4 . 6 . 1 0 . 4 m o l / L 氯化镁( M g c l z ) 溶液: 称取3 . 8 g , 加蒸馏水稀释至1 0 0 m L , 4 . 6 . 2 1 . 6 5 m o l / L氯化钾( K C l ) 溶液: 称取1 2 . 3 g , 加燕馏水稀释至1 0 0 m L , 4 . 6 . 3 。 , 2 m o l 磷酸盐缓冲液( p H 7 . 4 ) , 每5 0 0 m L由以下成分组成: 磷酸氢二钠( N a , H P O , ) ( 1 4 . 2 g / 5 0 0 m L ) 4 4 0 m L 磷酸 二氢钠( N a H I P 0 , H , O ) ( 1 3 . 8 g / 5 0 0 m L ) 6 0 m L 调p H至7 . 4 , 0 . 1 0 3 MP a 2 0 m i n 灭菌或滤菌。 4 . 6 . 4 辅酶一 H ( 氧化型) 溶液: 准确称取辅酶一 H , 用无菌蒸馏水溶解配制成0 . 0 2 5 m o l / L溶液, 低温保 存( 一2 0 以下) 。 4 . 6 . 5 葡萄糖- 6 - 磷酸钠盐溶液: 称取葡萄糖- 6 - 磷酸钠盐, 用无菌燕馏水溶解配制成。 . 0 5 m o l / L , 低温 保存( 一2 0 0C以下) 。 4 . 7 l o a n s - 9 混合液的配制: 每 1 0 m L由以下成分组成, 临用时配制。 磷酸盐缓冲液( 0 . 2 - m o l / L , p H 7 . 4 ) 6 . 0 m L 氯化钾溶液( 1 . 6 5 m o l / L )。 . 2 m L 氯化镁溶液( 0 . 4 m o l / L ) 0 . 2 m L 葡萄糖- 6 - 磷酸盐溶液( 0 . 0 5 m o l / L ) 1 . 0 m L 辅酶 Q 溶液( 0 . 0 2 5 mo l / L ) 1 . 6 mL 肝 S - 9 液1 . 0 mL 混匀, 置冰浴中待用。 5 活化系统( S - 9 和S - 9 混合液) 的制备 用哺乳动物如大鼠, 经诱导剂处理, 取肝组织制备匀浆 9 0 0 0 9 离心, 上清液为S - 9 组分, 与辅助成 分以适当比例组成S - 9 混合液, 用作试验中的代谢活化系统。 5 . 1 大鼠肝S - 9 的诱导和制备 G B 1 5 1 9 3 . 4 一9 4 5 . 1 . 1 选健康雄性成年 S D或 Wi s t a r 大白鼠, 体重 1 5 0 g 左右, 周龄约 5 -6 周。将多氯联苯( A r o - c l o r 1 2 5 4 或国产P C B 一 五氯) 溶于玉米油中, 浓度为2 0 0 m g / m L , 按5 0 0 m g / k g ( 体重) 无菌操作一次腹腔 注射, 5 d 后断头处死动物, 取出肝脏称重后, 用新鲜冰冷的 0 . 1 5 m o l / L氯化钾溶液连续冲洗肝脏数 次, 以便除去能抑制微粒体酶活性的血红蛋白。 每克肝( 湿重) 加。 . 1 m o l / I氯化钾溶液3 m L , 连同烧杯 移入冰浴中, 用消毒剪刀剪碎肝脏, 在玻璃匀浆器( 低于4 0 0 0 r / m i n , 往复1 -2 m i n ) , 或组织匀浆器 ( 2 0 0 0 0 r / m i n , l m i n ) 中制成肝匀浆。以上操作需注意无菌和局部冷环境。 5 . 1 . 2 将制成的肝匀浆在低温( 0 -4 C ) 高速离心机上, 以9 0 0 0 g 离心1 0 m i n , 吸出上清液为S - 9 组 分, 分装于无菌冷冻管或安瓶中, 每安瓶2 m L左右, 最好用液氮或干冰速冻后置-8 0 0C 低温保存。 5 . 1 . 3 S - 9 制成后, 经无菌检查, 蛋白含量测定( L o w r y 法) , 每毫升蛋白含量应不超过4 0 m g 为宜, 因 过量蛋白将会抑制回复突变率, 并经间接致癌物( 诱变剂) 鉴定其生物活性合格后贮存于深低温或冰冻 干燥, 保存期不超过一年。 5 . 2 S - 9 混合液配制 由S - 9 液和辅助因子( S - 9 混合液试剂) 组成, 辅助因子按A m e s ( 1 9 8 3 ) 配方, 低温( -2 0 以下) 贮 存。 混合液临用时新鲜无菌配制, 或滤过除菌。 一般按1 : 9 配成1 0 Y O 混合液。 用每皿。 . 5 m L S - 9 混合 液( 含2 0 -5 0 p L S - 9 ) 测定其对已 知阳性致癌物( 诱变剂) 的生物活 性, 确定最适用量, 或者按一般用量, 即每平皿。 . 5 m LS - 9 混合液( 含S - 9 5 0 p L ) , S - 9 活性和用量应在报告中 予以说明。 6 菌株及其鉴定和保存 6 . 1 采用四株鼠伤寒沙门氏茵突变型菌株T A 9 7 , T A 9 8 . T A 1 0 0 , T A 1 0 2 . , T A 9 7 和T A 9 8 可检测各种 移码型诱变剂; T A 1 0 。 可检测引起碱基对置换的诱变剂; T A 1 0 2 能检出其他测试菌株不能检出或极少 检出的某些诱变剂, 如甲醛、 各种过氧化氢化合物和丝裂霹素C等交联剂。 一般用来侧试受试物诱变性 时, 必须通过四个菌株的检测。必要时可增加T A 1 5 3 5 , T A 1 5 3 7 或T A 1 0 4 任一菌株。 6 . 2 菌株特性应与A m e s 试验标准相符( 见表A1 ) 。 突变型菌的某些特性易丢失或变异, 遇到下列情况 应鉴定菌株的基因型: a . 在收到培养菌株后; b . 当制备一套新的冷冻保存株或冰冻干燥菌株时; c . 当每 皿自 发回变数不在正常范围时; d当对标准诱变剂丧失敏感性时; e . 使用主平板传代时; f . 投入使用前 鉴定方法如下: 6 . 2 . , 增菌培养: 在5 m 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接种贮存菌培养物, 于3 7 振荡( 1 0 0 次/ m i n ) 培养1 0 h 或静置培养 1 6 h备用。 6 . 2 . 2 组氨酸缺陷型的鉴定 6 . 2 . 2 . 1 加热融化底层培养基两瓶( 一瓶不加组氨酸, 一瓶加组氨酸) , 不加组氨酸者每1 0 0 m L底层 培养基中加。5 m g 分子D 一 生物素0 . 6 m L ; 加组氨酸者每1 0 0 m L底层培养基中加L 一 组氨酸( 每 1 0 0 m L 中含。 . 4 0 4 3 g ) 1 m L 和。 . 5 m g 分子D 一 生物素。 . 6 m L , 冷却至5 0 左右, 各倒两个平皿。 6 . 2 - 2 . 2 接种: 取有组氨酸和无组氨酸培养基平皿各一个, 按菌株号顺序各取一白金耳菌液划线( 直 线) 接种在培养基表面, 3 7 培养4 8 h , 6 . 2 . 2 . 3 结果: 四株菌在有组氨酸培养基平皿表面各长出一条菌膜, 无组氨酸培养基平皿上除自 发回 变菌落外无菌膜, 说明受试菌株确为组氨酸缺陷型。 6 . 2 . 3 A 旨 多糖屏障缺陷的鉴定 6 . 2 . 3 . 1 加热融化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 6 . 2 . 3 . 2 接种: 取菌液 。 . 1 m L移入平皿, 迅速将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 冷却至5 0 左右) 适量倒入平 皿, 混匀, 平放凝固。 将无菌滤纸片一片放入已凝固的培养基平皿中央, 用移液器在滤纸片上滴加0 . 1 % 结晶紫溶液1 0 p L , 3 7 培养2 4 h , 每个菌做一个平皿。 6 . 2 . 3 . 3 结果 阳性者在纸片周围出现一个透明的抑制带, 说明存在r f a ( 深粗型) 突变。这种变化允许 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菌体内并抑制其生长。 T 八 9 7 , T A 9 8 , T A 1 0 0 和T A 1 0 2 均有抑制带, 野生型鼠伤 GB 1 5 1 9 3 . 4 一 9 4 寒沙门氏菌没有抑制带。 6 . 2 . 4 R因子的鉴定 6 . 2 . 4 . 1 加热融化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 冷却至5 0 左右, 适量倒人平皿中, 平放凝固, 用移液器吸 。 . 8 % 氨节青霉素1 0 川 一 , 在凝固的培养基表面依中线涂成一条带, 待氨节青霉素溶液干后, 用接种环与 氨节青霉素带相交叉划线接种要鉴定的菌株, 并且接种一个不具有R因子的菌株作氨节青霉素抗性的 对照( 一个平皿可同时鉴定几个菌株) , 3 7 0C 培养2 4 h o 6 . 2 - 4 . 2 结果: 4 个菌株经过2 4 h 培养, 在氨节青霉素带的周围依然生长不受抑制, 即有抗氨节青霉 素效应, 证明它们都带有R因子。 6 . 2 . 5 四环素抗性的鉴定 6 . 2 . 5 . 1 用移液器各吸取5 - 1 0 p L 0 . 8 %四环素溶液和。8 %氨节青霉素溶液, 在营养肉汤琼脂培养 基平皿表面依中线涂成一条带, 待四环素和氨节青霉素液干后, 用接种环与四环素和氨节青霉素带相交 叉划线接种T A 1 0 2 和一种有R因子的菌株( 作四环素抗性的对照) , 3 7 培养2 4 h , 6 . 2 - 5 . 2 结果: T A1 0 2 菌株生长不受抑制, 对照菌株有一段生长抑制区, 表明T A 1 0 2 菌株有抗四环素 效应。 6 . 2 . 6 u v r B修复缺陷型的鉴定 6 . 2 . 6 . 1 在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平皿表面用接种环划线接种需要的菌株。 6 . 2 - 6 . 2 接种后的平皿一半用黑纸覆盖, 在距l 5 w紫外线灭菌灯3 3 c m处照射8 s , 3 7 培养2 4 h , 6 . 2 - 6 . 3 结果: 对紫外线敏感的三个菌株( T A 9 7 , T A 9 8 , T A 1 0 0 ) 仅在没有照射过的一半生长, 具有f 生型切除修复酶的菌株T A 1 0 2 仍能生长。 6 . 2 . 7 自 发回变率的测定 6 . 2 . 7 . 1 准备底层培养基平皿8 个 6 . 2 . 7 . 2 融化顶层培养基8 管, 每管2 m I , 在4 5 水浴中保温。 6 . 2 . 7 . 3 在每管顶层培养基中, 分别加入待鉴定的测试菌株的菌液 0 . 1 m L , 一式二份, 轻轻摇匀, 迅速 将此试管的内 容物倾入已固 化的 底层培养基平皿中, 转动平皿, 使顶层培养基均匀分布, 平放固化, 3 7 0C 培养4 8 h 计数菌落数。 6 . 2 - 7 . 4 结果: 每一株的自 发回变率应落在表A 1 所列正常范围内。 6 . 3 鉴定合格的菌种应保存在深低温( 如一8 0 0C ) 或加入9 %光谱级D MS O作为冷冻保护剂, 保存在 液氮条件下( 一1 9 6 C ) , 或者冰冻干燥制成千粉, 4 保存。除液氮条件外, 保存期一般不超过2 年, 主平 板贮存在4 0C, 二个月后丢弃, T A 1 0 2 主平板保存两周应该丢弃。 了 受试物剂皿、 溶剂和特殊处理 了 . 1 受试物最低剂量为每平皿。 . 2 p g , 最高剂量为5 m g , 或溶解度允许, 或饱和浓度, 或对细菌产生最 小毒性浓度, 每种受试物在允许最高剂量下用4 个( 含4 个) 以上剂量, 每剂量间隔不超过5 倍, 每个剂 量应做三个平皿, 否则应说明选定剂量的理由。 7 . 2 溶剂可选用水、 二甲基亚矾( 每皿不超过。 . 4 m L ) , 或其他溶剂( 毒性剂量以下) 。无论选用什么溶 剂均应无诱变性。 7 . 3 若遇特殊样品作非常规处理时应在报告中说明。对以下几种情况可作如下处理: 7 . 31 含组氨酸样品: 根据食品中测得的组氨酸含量若能诱发回变率的增高可加设组氨酸平行对照 组; 或将检品经X A D - II 树脂柱过滤洗脱预处理。 7 . 3 . 2 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制品成分: 根据材料或制品的组成成分, 可分别采取过筛抽提、 蒸发残渣等技 术处理。 7 . 3 . 3 挥发性样品: 可采用真空干燥器处理等方法。 7 . 3 . 4 夭然植物材料: 可按植物化学方法制备粗制品或纯制品。 G B 1 5 1 9 3 . 4 一 9 4 8 方法和步骤 可分为平板掺入法、 预培养平板掺人法及点试法等, 分别叙述如下: 8 . 1 平板掺人法 8 - 1 门 增菌培养: 取营养肉汤培养荃5 m L , 加入无菌小三角瓶或无菌试管中, 将主平板或冷冻保存的 菌株培养物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内, 3 7 C 振荡( 1 0 0 次/ m i n ) 培养 工 。 h 至对数增长期, 每毫升不少于 1 - 2 X1 0 , 活菌数, 培养瓶可用黑纸包裹, 以防光线照射细菌。 8 . 1 . 2 底层培养基平皿若干个。 8 . 1 . 3 融化顶层培养基分装于无菌小试管, 每管 2 m L , 在 4 5 水浴中保温。 8 . 1 . 4 在保温的顶层培养基中依次加人测试菌株新鲜增菌液。 , 1 M L , 混匀; 加受试物0 . 0 5 - 0 . 2 m L ( 需活化时加l o % S - 9 混合液。 . 5 m L ) , 再混匀, 迅速倾入底层培养基上, 转动平皿使顶层培养基均匀分 布在底层上, 平放固化, 3 7 培养4 8 h 观察结果。 8 - 1 . 5 另做一阳 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不加测试物只加标准诱变剂( 见附录A 2 . 2 , A 2 . 3 ) 或溶剂, 如二甲 基亚飒( 光谱纯或分析纯) , 其他方法同上。 8 . 2 预培养平板掺入法: 预培养对于某些受试物可取得较好效果。 因此可根据情况确定, 是否进行预培 养。 在加入顶层琼脂前, 先进行以下预培养步骤: 在试验中, 将受试物( 需活化时加入1 0 %s - s 混合液) 和 菌液 在3 7 中培养2 0 m i n , 或在3 0中培养3 0 m i n , 然后再加2 m L顶层琼脂。 其他同上述平板掺入 法 8 . 3 点试法 8 . 3 . 1 与掺入法 8 . 1 . 1 相同。 8 . 3 . 2 与掺入法 8 . 1 . 2 相同。 8 . 3 . 3 与掺入法8 . 1 . 3 相同。 8 . 34 在水浴中保温的顶层培养荃中依次加入测试菌株增菌液。1 m L ( 需要时加1 0 1 6 - 9 混合液 0 . 5 m L ) , 混匀, 迅速倾人底层培养基上, 转动平皿, 使顶层培养基在底层上均匀分布。 平放固化后取无 菌滤纸圆片( 直径为 6 m m ) , 小心放在已固化的顶层培养基的适当位置上, 用移液器取适量受试物( 如 1 0 W L ) , 点在纸片上, 或将少量固 体受试物结晶加到纸片或琼脂表面, 3 7 培养4 8 h 观察结果。 8 . 3 . 5另 做阳 性 对 照 和 空 百 对 照。 将 加 受 试 物 改 加 标 准 致 突 变 物( 见 附 录A 2 . 1 , A 2 . 3 ) 或 溶 剂( 如 二 甲 基亚矾) , 其他步骤同上。 9 结果的判定和报告 9 . 1 掺入法的结果判定: 以直接计数培养基上长出回变菌落数的多少而定, 如在背景生长良 好条件下, 受试同变菌落数增加一倍以上( 即回变菌落数等于或 大于2 乘以空白 对照数) , 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或至 少某一测试点有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的阳 性反应, 即可认为该受试物为诱变阳 性。 9 . 2 点试法的判定: 如在受试物点样纸片周围长出较多密集的回变菌落与空白对照相比有明显区别 者, 可 初步判定该受试物为阳性, 但应该用掺人法试验来确证。 9 . 3 结果报告: 出报告时, 阳性结果至少应做三次测试, 阴性结果至 少进行二次测试, 才能对受试物作 fl i 判定。 受试物的诱变性要用平板掺人试验来确证。 报告中应注明实验条件和附上全部结果资料, 对结 果有疑义者需经统计分析, 同一样品必须包括活化和非活化的结果, 剂量单位为每平板微克, 特殊例外。 结果记录和报告格式见附录A 3 . 1 和A 3 . 2 . GB 1 5 1 9 3 . 4 一 9 4 附录A 菌株生物学特性鉴定标准、 标准诊断性诱变荆、 试验记录及报告格式 ( 补充件) A 1 菌株生物学特性鉴定标准、 标准诊断性诱变剂、 试验记录及报告格式 菌株生物学特性鉴定标准结果见表A l . 表 Al 菌株 基因型 自发回变 菌落数 ( S - 9 ) 组氨酸 缺陷 脂多糖 屏库缺失 R因子 ( 抗氨节青霉素) 抗四环素 n v r B 修复缺陷 TA9 7 a+ +十 +9 01 8 0 TA9 8+ + +3 0 - -5 0 TA1 0 0+ + +1 2 0 - 2 0 0 TA1 0 2+ + +2 4 0 - 3 2 0 注 “ +” 表示需要 组氨酸 “ +” 表示抑制 带 “ +” 表示具有 R因子 “ +” 表示有四 环素抗性 “ +” 表示无修 复能力 A 2 标准诱变剂的恻试结果及表示方法 A 2 . 1 标准诱变剂在点试中的试验结果见表A 2 , 表 A 2 诱变剂 剂量 P 9 / 片 S - 9TA9 7 a TA9 8TA1 0 0 TA1 0 2 柔毛碑素 5 . 0 + + + 叠氮钠 1 . 0 士 + 十 节 - I CR- 1 9 1 1 . 0 十 + + + + +十 丝裂母索C 2 . 5 i n hi n h i n h卜+ 十 2 , 4 , ? 一 三硝基药酮 0 . 1 + 十+ + + + + + 丰 干 4 一 硝基一 磷苯撑二胺 2 0 . 0 + + + 十十 4 一 硝基哇琳 N 一 氧化物 1 0 . 0 +十 + + + + 十 十 + 甲基磺酸甲酷2 . 0 ( 沁 ) 十 十 十 +十 斗 + + 敌克松 5 0 . 0 + + + + + + + 十 十 牛 寸 2乙酸胺基易 2 0 . 0+ + + 十 + + + + 一 卜 黄曲 僻毒素B , 1 . 0+ 十 + + 十 甲 基硝基亚硝基孤 2 . 0 + + 一 十 注 每皿回变菌落数( 扣除自发回变) 的符号 一一5 0 0 , 柔毛霉素和叠氮钠溶解在水中 其他 所有化合物溶解在D M S O中. 用P C B 诱导的大 鼠S - 9 ( 2 0 N L / 皿) 活化2 - A F , 柔毛霉素在点试中 产生最低效应 应作平板掺入试验 见 表A 3 ) o I C R - 1 9 1 - 一2 - 甲 氯纂6 氯代一 9 - C 3 - ( 2 - 氛乙基) 氨基丙胺 叮咤 2 盐酸; i n h -一 因诱变剂毒性引起的生长抑制 A 2 . 2 诊断性诱变剂在平板掺入中的测试结果见表A 3 . 表 A3 诱变剂 剂量 Hg/ 皿 5 - 9 每皿回 变菌 落数 TA9 7 aTA9 8TA1 o aTA1 0 2 柔毛称家 6 . 0I 2 43 1 2 34 75 9 2 叠氮钠 1 . 57 633 0 0 01 8 6 I C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