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pdf_第1页
基于PLC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pdf_第2页
基于PLC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基于PLC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邮局订阅号:8 2 - 9 4 63 6 0元/年 技 术 创 新 控 制 系 统 P L C技术应用2 0 0例 您的论文得到两院院士关注 1传统的塔式起重机的控制现状 塔式起重机是我们建筑机械的关键设备, 在建筑施工中起 着重要作用, 我们只用了五十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发达国家上百 年塔机发展的路程, 如今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跻身于当代国 际市场.随着高层建筑发展, 对施工机械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 1 6 0 T M附着式、4 5 T M内爬式、1 2 0 T M自升式等都由我国自己设 计并制造; 八十年代, 国家建设突飞猛进, 建筑用最大的2 5 0 T M 塔机也应运而生.进入九十年代,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国内外 市场对塔机要求越来越高, 众多城市大型建筑、 水利、 电力、 桥 梁等不断增加, 市场的要求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的力度, 先后有 4 0 0 T M、9 0 0 T M水平臂和3 0 0 T M动臂式塔机. 9 0年代开发生产 的塔机产品技术性能均显著提高,起升机构采用三速电机驱 动、 涡流制动、 电动换挡减速箱, 变幅回转采用双速电机液力联 轴节驱动, 或采用变频调速, 有多种速度, 工作平稳生产效率高. 安全装置齐全, 动作灵敏可靠, 装有防止误操作和野蛮操作装 置, 可杜绝安全事故。 随着功率电子技术的发展, 早在六十年代后期, 国外就开始 致力于晶闸管定子调压调速技术的开发研究.目前, 该技术己进 入了成熟稳定的发展应用阶段.可编程序控制器P L C引入到交 流电气传动系统后, 使传动系统性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塔式起 重机实现了抓斗的自动控制和故障诊断、 检测显示等, 达到了新 的技术高度。 由变频器构成的交流调速系统可取代直流调速系统, 是随着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必然 结果, 符合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适合发展大起重重量的起重机。 2塔式起重机P L C控制系统原理 本系统将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由继电器控制改为P L C控 制, 四大机构调速均采用变频调速.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的系统 总框图如图1所示。 塔式起重机的起升、 变幅、 回转、 运行电动机都需要独立运 行,整个系统由6台电动机和4台变频器传动,使用一台P L C 加以控制。 图1系统总框图 运行机构的起动时间应尽量符合实际需要,起动迅速而平 稳; 机构的电气制动方式必须着重考虑.对不同的工况, 可选择 自由制动方式与强制制动方式.在运行机构正常停止时, 可选用 自由停止方式, 其停止时间可按实际生产中的运行情况设定, 以 尽量满足司机操作塔式起重机的需要为主.为保证起升机构起 动时具有足够大的起动转矩,可以通过设定机械制动器的打开 时间、 变频器的最低运行频率、 运行电流之间的关系, 以满足机 构负载特性的要求。变频器内部参数的设定能保证机构具有良 好的调速精度及起制动性能,由于起升机构电机需使用脉冲编 基于 P L C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T O WE RC R A N E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D E S I G NB A S E DO NP L C (长沙理工大学)贺勇陈建华 H EY O N G C H E NJ I A N H U A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的由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塔式起重控制系统可靠性差、 操作复杂、 故障率高、 电能浪费大、 效率低等缺点 提出将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变频器应用于其控制系统.在塔式起重机提升机构加上一套由旋转编码器、P G数模转换构成变频 器闭环系统.结果表明: 该系统使用方便, 具有良好的动态调整性能,极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可靠性.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 塔式起重机;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T P 2 7 3 + . 5文献标识码: A A b s t r a c t :T ot r a d i t i o n a l t o w e rc r a n e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u s e dm a i n l yr e l a yc o n t a c t o rc o n t r o l , B e c a u s eo f i t s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 r e l i a b i l i t yw o r s e a n do p e r a t i o nc o m p l i c a t l y , a n dt h eh i g hf a i l u r er a t e , e n e r g yw a s t ea n dl o we f f i c i e n c y, T h ep a p e rd e s i g naP L C - b a s e d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o f t o w e rc r a n e sb yP L Ca n dF r e q u e n c y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 T h et o w e rc r a n eh a sal i f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 b yr o t a r ye n c o d e r , P Gd i g i t a l - t o - a n a l o gc o n v e r t e r c o n s t i t u t ec o n v e r t e r c l o s e dl o o ps y s t e m .T h er e s u l t s h o w st h es y s t e mi se a s yt ou s ea n dh a st h ed y n a m i ca d j u s t m e n t f u n c t i o ne f f i c i e n t , i t s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s t a b i l i t ya r ei m p r o v e dd y n a m i c . K e yw o r d s : P r o g r a mma b l e C o n t r o l l e r,T o w e r c r a n e,S t a b i l i t y 文章编号: 1 0 0 8 - 0 5 7 0 ( 2 0 0 7 ) 0 8 -1- 0 0 8 5 - 0 2 贺 勇:讲师 硕士 8 5 - 技 术 创 新 中文核心期刊 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 2 0 0 7年第2 3卷第8 -1期 3 6 0元/年 邮局订阅号:8 2 - 9 4 6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2 0 0 例 控 制 系 统 码器作为速度反馈装置.通过测量脉冲编码器的脉冲数, 利用二 者之差控制电机的速度,所以选择脉冲编码器及其安装时, 应 当考虑周全。 3系统硬件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主要包括主电路和P L C外围接线图。 1 .主电路共有六台电机, 同时带有风机冷却装置。 2 . P L C外围接线电路的I / O接线信号分别与表1中的I / O名称 相对应。 表1S 7 - 2 0 0 I / O分配表 4系统软件设计 根据塔式起重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绘制软件流程图如 图2所示。 在本系统中,P L C程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外部开关信 号(按钮、 联动控制台继电器)的输入, 判断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 输出信号去控制接触器等器件, 以完成相应的控制任务。 系统部分梯形图如图3所示。 图2系统软件流程图 图3梯形图 5结论 本文设计的塔式起重机P L C控制系统在实验室调试以后, 已成功应用于长沙某大型起重机公司,系统经过六个月的连续 运行,从未发生一次故障,与传统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相比 较, 具有以下优点: 1 .使用方便; 2 .具有良好的动态调整性能; 3 .极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可靠性; 4 .每年可节约维修成本1万元左右(据使用该塔机的公司 粗略统计, 与之前相比, 经济效益每年可提高5 0多万元), 运行 效率极大地得到了提高。 经实践证明:本系统的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具有良好的应 用价值。 本文创新点:对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的塔式起重机进行 改造, 设计了一套基于P L C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 已投入使 用.实践证明:该系统使用方便, 具有良好的动态调整性能,极大 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机械网. 塔式起重机的历史发展和存在问题 E B / O L . h t t p : / / c h i n a . m a c h i n e 3 6 5 . c o m / n e w s / 0 5 0 2 0 2 / 2 / 4 1 5 9 3 _ 1 . h t m l , 2 0 0 5 - 0 2 - 0 2 . 2 刘佩衡. 我国塔式起重机行业发展历程. 北京: 中国学术期刊 (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2 0 0 3 ( 1 0 ) - 2 0 0 4 ( 1 ) . 3 张礼华. P L C在塔式起重机电气控制上的应用 J . 南京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4 . 4 ( 3 ) 4 - 6 . 4 赵闪. S I E M E N SS I M A T I CS 7 _ 3 0 0P L C在锅炉计算机监控系统 中的应用 J 微计算机信息. 2 0 0 3 , 1 9 ( 8 ) , 2 4 - 2 5 5 张万忠. 可编程控制器入门与应用实例 M . 北京: 中国电力出 版社, 2 0 0 5 . 6 李泰炯, 田中平, 谢其盛. 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的改进 J . 维普 资讯, 2 0 0 6 ( 2 ) 6 2 - 6 3 .( 下转第 9 6 页) 8 6 - 技 术 创 新 中文核心期刊 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 2 0 0 7年第2 3卷第8 -1期 3 6 0元/年 邮局订阅号:8 2 - 9 4 6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2 0 0 例 数 采 与 监 测 m m, 直径为5 5m m的平行光管。 4 . 2C C D镜头焦距计算 根据图3的光路和成像分析, 平行光管分划板图像经过平 行光管镜头D p和微光瞄具物镜成像Do在像增强器的阴极上, 成像关系为, 为负像。像增强的图像传输是倒像的方 式, 在荧光屏的显示为正像,。图像再经过微光瞄 具目镜D e和变焦镜头Dc成像在C C D探测器的像敏感面上, 成 像关系为, 为负像。要求的图像大小成像在C C D敏 感面以较短边4 . 8m m为直径的圆内。综合上面的关系可以有 ( 2 )的关系: ( 2 ) 根据上面的检测系统部件的选择,平行光管D p的焦距的 f P= 5 5 0m m,相对D / f孔径为1 / 1 0,所以平行光管的直径为5 5 m m。 本次检测的微光瞄具是物镜Do焦距为f o= 8 0m m, 像增强器 为倒像方式,输入/输出直径为 1 8 / 1 8,瞄具是物镜D e焦距为 f e= 2 0m m。C C D摄像机D H - H V系列为C M O S传感器, 尺寸为1 / 1 . 8英寸, 理论计算像敏面宽高为6 . 7 2m m 5 . 0 4m m, 实际应用 像敏面宽高约为6 . 4 4 . 8 m m。 由上面给出的数据,平行光管分划板可视直径应该是0 m m y 5 5m m, 实际制作的分划板为5m m y 5 0m m。终端 C C D像敏面显示的图像按照充满像敏面高4 . 8 m m为直径的圆, 这样有利于系统检测与分析, 所以取最大为4 . 8m m。 把上述的数据代入下面的关系式( 3 ) ,得到如下表1的C C D 变焦镜头焦距计算数据: ( 3 ) 根据上述计算表格的数据可以分析, 在平行光管分划板可 视直径取5m m y 5 0m m变化, 终端C C D像敏面显示的图像 按照充满像敏面时,C C D变焦镜头焦距( f c)应为1 2 . 9m m fc 1 3 2m m, 实际工程选择的C C D变焦镜头焦距( f c) 为1 2m m f c 7 5m m, 完全可以达到系统检测指标要求。 表1C C D变焦镜头焦距计算数据 5结论 利用上述构成的微光枪瞄多环境试验检测系统, 对瞄具实 际环境试验进行测试, 参照美军M I L - S T D - 8 1 0标准和我们国家 W2 3 6 0 兵器产品自然环境试验方法 环境因素监测 标准、 环境 工程军用标准G J B4 2 3 9 - 2 0 0 1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 , 其测 试数据可靠, 完全达到军方要求。系统是在Wi n d o w s环境下利 用D e l p h i编程实现数据采集、 分类和运算, 最后可以输出“ 枪瞄 零位走动量测试报告” 。在多环境试验的基础上,对微光枪瞄的 重要部件(如光学镜片,分划板,像增强器及环型紧固垫圈等)展 开建模,进行分析和优化,为微光枪瞄的多环境试验优化设计提 供了可靠依据。对获得的图像运用现代图像处理和小波分析理 论, 其测量精度0 . 0 5 m i l ,测量范围4 0 m i l, 达到项目要求。 创新点说明: 在国内军品生产行业首次将现代图像处理技术 与光电检测设备相结合应用到微光夜视仪的多环境试验L N S M T ( L o w - l e v e l - l i g h t N i g h t S i g h t M u l t i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T e s t )检测过程中, 为直视瞄具生产和检测提供了系统成像质量的精确判据。 参考文献 1 祝耀昌 产品环境工程概论 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 0 0 3 2 M I L - S T D - 8 1 0 F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L a b o r a t o r y T e s t S U . S . A .D e p a r t m e n tO fD e f e n S e 2 0 0 0 3 郝红侠 高有行 基于 U S B 2 . 0的 C C D高速光栅检测系统的设 计 J 微计算机信息, 2 0 0 6 , 3 - 1 : 1 5 0 - 1 5 4 4 王中民 瞄准仪器原理与设计 M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 1 9 9 6 5 G J B 4 2 3 9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 S 总装备部军用标准化 研究中心, 2 0 0 1 6 张军 利用 D e l p h i 编程实现现场数据采集 J 微计算机信息, 2 0 0 2 , 1 2 : 3 3 - 3 4 作者简介:高有堂( 1 9 6 5 - ) ,男,河南周口人,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 士,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微光夜视技术、 光电图像处理 与系统研究工作; 常本康( 1 9 5 2 - ), 男, 博士, 光电工程, 教授。 B i o g r a p h y :G a oY o u t a n g( 1 9 6 5 -) , M a l e , Z h o u k o u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 H ei sc u r r e n t l yaP h Dc a n d i d a t ef o rt e c h n o l o g yo f L L L n i g h tv i s i o n , e l e c t r o n i c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o p t o 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g a t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o f N a n y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