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下册陈情表与燕歌行教案高二语文下册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真挚朴实的感情;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把陈情表看作孝的典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李密对待病卧床榻的96岁的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他的文字被晋武帝称为至性之言。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真挚朴实的感情;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手法。二、文言知识巩固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文言知识,看看大家的掌握情况。教师点拨:上报、告诉等。大家掌握得整体不错,仍有回答不太准确的地方,课下继续巩固。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文言知识,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写文章表达技巧。三、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的标题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子呈给皇帝用来提出希望或要求的一种文书。请大家齐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向皇帝提出了什么请求?表达了什么情?在最后一段中我们找到“愿乞终养”,结合全文可以概括为“辞官回家,奉养祖母”。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孝”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奉养祖母呢?四、研读文本1.齐读第一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我”的孤苦身世。我从小孤苦伶仃,体弱多病(半岁丧父,母亲改嫁,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两代单传,内外无近亲)抒发了身世孤苦之情为什么要奉养祖母?是祖母把我养育成人,所以作者对她怀有感恩报答之情。换一个角度呢?从祖母自身的情况看,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也无力养活自己,我与祖母相依为命,供养她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感恩报答(作者)责任义务(祖母)2.然而李密想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遇到了什么困难?提示:读第二段找出相应的句子。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想要奉诏赴命,祖母的病情越来越重;想在家奉养祖母,可是皇恩浩荡难以推辞。去做官难,不做官也难,正所谓进也难,退也难。3.请一位男同学朗读第二段,我们一起具体体会一下这种进退两难之情。幻灯片:课文第二段师点评:这位同学的朗读时重读“察”“举”“拜”“除”“责”等动词,用较快的语速把四字句读得短促有力,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皇帝几次三番召命给作者施加的压力和作者内心的痛苦。在这里老师提醒一下,读这一段的语速应该有怎样的变化?由慢到快除了痛苦、矛盾这一段还表达了什么感情?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让你当班长,你因为一些原因想拒绝老师,你会怎么说?同学们很聪明,先对老师的看重表示感激,自己很想担任,但是能力有限。那么作者怎么说的?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寻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些句子都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4.我们再来看三、四两段表达了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明确:第三段主要表达了感恩之情:敬谢圣朝知遇之恩凡在故老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激祖母养育之情臣无祖母,无已至今日预设点:贬损自己的无奈第四段最后主要表达了两全之情:先尽孝再尽忠。为什么应该先尽孝?5.假如你是晋武帝,看到这里,你会答应李密的请求吗?预设:(1)会答应。点拨:尽管李密陈述了种种情由,可是皇帝会不会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能先尽忠后尽孝呢?他还会答应李密的请求吗?(2)不会答应。6.再读第三段,寻找李密化解忠孝矛盾之道。先提出皇帝“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既然皇帝提倡以孝治国,那么听皇帝的话就意味着“忠”,作者“用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晋武帝陷入自己设置的“逻辑矛盾”中:对皇帝尽忠就意味着自己应该回家奉养祖母。插入写作背景:公元265年,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篡位并建立了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收笼东吴民心,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其次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7.总结本文的结构幻灯片显示:作者以“孝”贯穿全篇,从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兼备。五、小结:“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为了祖母,李密抛弃利禄,不计名节,甚至还冒着性命难保的危险,上书皇帝,公然抗旨。李密能得到皇帝的宽容,在于他极尽陈情的技巧,并且找到了忠孝两全之策,更在于他所陈之情情真意切。皇帝在读完这篇奏表后答应李密的请求了吗?不仅答应了,而且赐予李密黄金和婢女。而且称赞这篇文章为至性之文。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感受了作者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他对祖母的殷殷反哺之情,而且学习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和手法。我们再读陈情表,感受李密的至诚至性。六、布置作业1、背诵陈情表;2、写一篇读陈情表的感悟,600字左右。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2了解本诗对战争的表现手法3对唐代边塞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2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段(对比手法)三、唐代边塞诗1边塞诗派的产生 唐朝的边塞战争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出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异域风情。3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4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始,边塞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王之涣、崔颢、王翰等。5唐代边塞诗举例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四、高适及其边塞诗1高适的生平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长期落拓失意。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梁、宋间。直到48岁,才受人推荐,中“有道科”,被任命为封丘尉。不久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后,他反对分封诸王,有利于肃宗李亨的皇帝巩固,得肃宗赏识,官职屡升。历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2高适的边塞诗 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很有政治抱负,虽然长期所求不遂,但豪气不减,他在诗中始终表现慷慨激昂的气度。这一特点在他写的那些表述个人理想,慨叹遭遇蹭蹬的感怀、咏史一类诗中尤为突出。 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高适的边塞诗音响浏亮、语言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五、燕歌行题解“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六、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1背景 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2通读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赞颂戍边将士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表现他们因战争失利而长期戍边的艰苦和苦闷,抨击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八句):写边关告急,唐军奉命出师增援。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开门见山,指陈时事,有感而发。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部分(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道尽了边境的荒凉萧杀,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悲剧环境。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得触目惊心,诗人用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反映了诗人的愤怒,暗示了战斗必败的原因,笔墨极为沉痛。第三部分(八句):写战斗结束后战场的凄凉和唐军士兵的思乡怀亲之情,幽怨凄楚。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第四部分(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可与屈原的国殇媲美,战士以身许国,视死如归,令人肃然起敬。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是作者吊古伤今的评论。这两句重提李广,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是对时下指挥者的无能和残忍的讽刺; 第二,是对朝廷给予建立军功的人奖酬太薄的批评,也是对“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叹; 第三,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要效仿李广,以战止战。追求武功的结果,使战争连年不断,何时才是个尽头?这是对战争的质疑!3主旨 本诗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的反映,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4艺术特色 诗歌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悲愤与感慨之情笼罩着全诗,形成了诗歌的基本情调。词句鲜明,意韵深远 诗中选用了大量形象鲜明的词句来表现塞外风光和战斗生活,如孤城落日、大漠穷秋等,体现出苍劲雄浑、慷慨悲壮的诗风。 选用的词语意韵鲜明。例“忆李将军”等对比强烈,深化主题 敌我对比 官兵对比 征夫思妇对比 战前战后对比 汉唐将军对比围绕“燕”字选材、构思和铺排 诗中的“东北”、“榆关”、“碣石”、“狼山”、“蓟北”无不在燕地。诗人仅仅扣住燕字作诗,矛头始终是针对张守圭,使诗的内容,主题高度集中。六、相关评论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泥养殖用地申请书
- 钢琴申请书格式
- 房屋产权放弃还款协议书8篇
- 人才购房证明申请书
- 助学贷款转换申请书
- 安全检查隐患自查培训课件
- 商铺个人申请书
- 公司欠款申请书表
- 潞城安全培训课件
- 安全检查能力培训课件
- 班干部聘任仪式
- 2025年老年病学住院医师规培出科考试理论笔试答案及解析
- 激光武器物理课件
- 气瓶泄漏应急演练范文大全
- 2025年REACH 250项高度关注物质SVHC清单第34批
- 2025年软件架构师专业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八上语文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P102)
- DBJT15-110-2015 广东省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BRCGS包装材料全球标准第7版全套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可编辑)
- 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