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兴八首和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导入: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入正课: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鉴赏诗歌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活动:自读,讨论课堂活动过程: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明确: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白露(white 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1.“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巫山巫峡气萧森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三、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四、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五、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艺术技巧:1、对偶 颔联 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借景抒情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一、导语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三、熟读课文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之义答案:(1)y(2)涂t通假字,同“途” 莩 (3)tn zh x (4)c gǔ洿(5)无w通假字,同“毋”(6) xi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学生齐读(齐背)课文。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2.句式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三、布置作业1.预习下一课。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孟子主张: 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 (对比)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二、以读代讲。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o)战 弃甲曳(y)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ng)死无憾鸡豚(tn)狗彘(zh)之畜(x)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于国尽心 结果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4。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5“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诵读二、三、四段。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请学生朗读。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五、作业1背诵前两部分。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三、分析1诵读第五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理解内容、本段层次。提示:第一层 第1、2、3小句第二层 第4句第三层 第5句 全段中心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请学生朗读。引导当堂背诵。2朗读第六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请学生朗读。引导当堂背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学课件
- 2025年精神卫生理论试题
- 2025年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模版
- 全面释放新质生产力
- 丰泪沟的临床护理
- 肿瘤防治宣传
- 某药业四季三黄软胶囊提案
- 某地产工程全过程“四化”管理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教学课件
-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 预应力锚索基本试验方案
- 舞蹈艺术与舞蹈编导技巧
- 高质量的预算模板-英文
- 年产10万吨胶固粉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合同范本)固化地坪施工合同范本
- 谷壳销售合同
- 国开电大学学前教育概论形考任务一二三四五答案
- 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
- 如何把话说清楚
- 雷雨第四幕剧本由中门上不做声地走进来雨衣上雨还在往下滴发鬓有些
- 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下Unit7Topic2SectionB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