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2文化经典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含解析).docx_第1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2文化经典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含解析).docx_第2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2文化经典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含解析).docx_第3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2文化经典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含解析).docx_第4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2文化经典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点聚焦练2文化经典的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注】 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两则相关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两则材料都围绕“道”展开。前者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一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也不去享受富贵。孟子强调无论是“与”还是“取”,都必须合乎“义”“道”,在范围上比孔子说的要广一些。答案:(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参考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是用正当方法得到的富贵,就不去接受它。如果不合乎义,如果不合乎道,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把它给别人,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2.(2018乐清乐成高中高三上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6分)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2分)解析:译出关键词“孙”“信”的含义,概括即可。答案:态度谦逊(1分)有诚信(1分)(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4分) 解析:先分析孔子的观点核心,再指明孟子的进一步阐述。答案: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的“舍生取义”亦是在说明为正义事业可牺牲自我的主张,这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诠释。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3.(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1)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3分) 解析:对“丧礼的要求”这个方面,答“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不给分,因为孔子这样讲是分析人之常情,而不是提出这样的要求。原因方面回答“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也不给分,这只是具体的表现,回答原因需要提炼出“悲伤”这一关键词。答案:要求:居丧期间,生活上戒除享受,尤其要停止娱乐活动。(1分)原因:亲人去世理应悲伤;(1分)享乐会导致于心不安。(1分)(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3分) 解析:表现得1分,原因得2分。原因方面,答“反真”得1分,再答出“解脱”“泰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中任意一点均可再得1分。答案: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答“不拘形迹”“放浪不羁”亦可)。(1分)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或“反真”),是一种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2分)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稻米饭,穿锦衣,你于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是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1)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和。(2分)解析:第一则材料孔子认为君子有名分了说的话才可行;第三则材料则是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但名称不一定能反映其属性。据此可知材料一的“名”是指“名分”,材料三中的“名”是指“名称”。答案:(定)名分名称(2)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4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以看出,孔子侧重“言”;材料二中“功”“事”“当其言”就赏,“不当”就罚,据此可知,韩非子侧重的是“功”“事”与“言”的统一,即“行与言统一”。答案: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是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参考译文:所以君子有名份,一定(有它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世界上之所以没有独立存在的物的属性,是因为物有各自的名称,而物的名称并不反映物的具体属性。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家语在厄)【注】 佛肸:音b x,晋国大夫范氏或中行氏的家臣,中牟城地方官。畔:通“叛”,谋反。磷:损伤,这里为变薄。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染黑。缁:音z,黑色。匏瓜:这里指不能食用的苦葫芦。九夷:就是淮夷。(1)面对春秋末期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2分) 解析:根据文句大意进行概括。答案:积极入世,为人所用;若道不行,避居海外;修道立德,坚守节操。(答出两点即可。最好是前两个点,一点1分)(2)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是否矛盾呢?结合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其思想倾向的认识。(4分) 解析:首先确认这种思想倾向是不矛盾的,然后列举理由。答案: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并不矛盾;孔子对政治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积极入世,渴望为人所用。虽说乱邦不入,但是要能为人所遇,他坚信自己能坚守君子之道,涅而不缁;孔子隐居海外的想法,不是主要的。只是在设想实在不得已、大道不行的情况下,思考自己向何处去的问题。他亦坚信自己即使被迫“乘桴浮于海”,亦不失为君子,修道立德,不忘君子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最终没有去隐居海外,说明他最终也没有走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地步,虽说思想一直未能实现,但是自比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弃执着。参考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盘踞中牟反叛,您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匏瓜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孔子说:“我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就乘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吧。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那里住,就不简陋了。”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还是不贤,是才能的事。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礼记大学)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1)根据以上文字,礼记的“诚意”强调的是。(1分)解析:“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故君子必慎独也”反复强调的语意已很明显。答案:慎独(2)简述上述礼记和孟子中“诚信”思想的意义。(4分) 解析:本题重在分析二者的异同。前者强调不能“自欺”,做到这一点才是“诚”,而要做到“诚”,就要做到“慎独”。后者“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上升到“道”的高度。做人要讲“诚信”,这是任何时候都要提倡的。答案:礼记通过君子与小人的行为,认为不要“自欺”,而需要“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故将“诚”具体化为“慎独”,即需要谨慎地对待独处,不可违背“诚”。孟子则将“诚信”视为“天之道”,即自然规律;而“思诚”便是“人之道”,即做人的准则,丰富了“诚信”的意义,提升了“诚信”的价值。这些“诚信”思想,都很积极,也很务实,我们应当切实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意思相近,表达恰当即可)参考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会做。他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好像厌恶自己的行为,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装出自己的美德。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别人看他,就像是看到他的五脏六腑一样,这样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是什么样,外表就必然会是什么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的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得到朋友信任的办法: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兴的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使自己真诚的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1)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主张“性本善”的观点。(1分)解析:本题为常识性题目,答案对应的是荀子主张“性本恶”。答案:孟子(2)孟子和荀子分别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4分)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的是“道德起源”,回答时要明确答题的方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这是人本性中就存在的。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欲望”,所以“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故而他认为道德来自“礼义”,也就是社会制度、礼仪规范。答案: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或孟子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人固有的本心本性)。(2分)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或是人们为在一起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2分)参考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得不寻求满足;寻求满足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斗。争斗就会引起混乱,混乱国家就会穷困。先王憎恨这种混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义以区分界限,从而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韩非子心度)(1)对于治国,孟子主张,韩非子主张。(2分)解析:孟子是儒家代表,文段也强调了“仁”;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强调的自然是法治。答案:仁政法治(2)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解析:实行仁政和依法治国之间并不矛盾。当然,要看到二人观点的局限性。党中央强调要依法治国,回答时正好可以结合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答案:实行仁政和依法治国(法治)之间并不矛盾,实行仁政必须以法治为前提。韩非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他的“以法治国”的“法”体现的是国君的意志。他的法治主张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以法治国”的提法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用人民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新法制。(要求结合现实,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政,(他们的后人)失去天下是因为不行仁政,一个国家的衰败、兴起、生存、灭亡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治理民众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章,只有法度才是治世的法宝。法度顺应时代变化就能治理国家,统治方式适合社会情况就能收到成效。所以,民众质朴的话,只要用褒贬进行控制就可以治理好;社会开化的话,只有用刑罚加以束缚才能使人驯服。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普遍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1)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材料的成语。(2分) 解析: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要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答案:知人论世(2)上述材料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 解析:参照第(1)题的解析。关键词“善士”“尚论古之人”“不知其人,可乎”亦可帮助作答。答案:要与比自己优秀或与自己同等优秀的人成为朋友;结交的朋友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古代的人;结交朋友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为人。(可以从交友的标准、对象、方法等角度来谈)参考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与古人交朋友。”1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解析:学生各有所长,除了先天因素外,还来自后天的教育,答题时自然就应该想到作为老师的孔子的教育方法。答案:因为孔子善于因材施教。(2)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4分) 解析:先用自己的话把孔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之后联系实际,辩证地分析孔子的观点就可以了。答案: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对于一个人来说,品德当然是第一位的。可是,能言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