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_第1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_第2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_第3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_第4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日月。”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 ) A.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B.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D.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2.史料记载:某个历史人物“累迁殿中丞,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该材料应出自( ) A.汉书B.宋史C.明史D.清史稿3.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4.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指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一个与唐代不同的特点,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是因为( ) A.唐代文学艺术受到政府压制B.宋代比唐代统治更开明宽松C.宋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D.宋代专制集权制度有所削弱5.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 A.确保文书安全B.削弱丞相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提高行政效率6.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作证( ) A.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B.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C.科举制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D.科举制视线里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7.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8.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A.设置三省B.废中书省C.只设中书省D.设置内阁9.唐人柳冲说:(隋)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于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以科举取士剥夺了士族特权B.王朝面临庶人僭政危机C.士族与庶族社会地位变迁D.秩序混乱,社会风气破坏10.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11.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治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1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堂会议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13.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是指 A.征辟制B.察举制C.军功爵制度D.科举制14.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有此推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双向制衡B.巩固枢密院决策机构的地位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节制D.保证中央政令在军队中贯彻执行15.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 A.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B.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C.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16.元狩六年,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另一方面在立自己的三子为王时故意文饰其分封之意,从而使得分封过程颇为曲折,经过霍去病等人的三次奏请,武帝下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对诸侯王的素质要求高B.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尖锐C.当时“推恩令”正在全面实施D.汉武帝已完全解决了王国问题17.下列对武周历史的评价比较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政启开元,治宏贞观B.为政苛滥,户口流移C.有智有谋,千古一帝D.无字坟碑,前无古人18.某学者指出:三省六部制度,并不首创于唐太宗时期,然而,唐太宗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这正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唐太宗( ) A.充分认识前代制度的弊端B.以制度创新推进治国安邦C.具有推进民主政治的倾向D.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二、材料分析题19.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宰府孝廉,士之高选,不可求以虚名,但当察其真伪,以加黜陟。近者每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孝廉杂揉,试之以文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据材料三,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指出该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四指出,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20.历史一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他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边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守边防,固前沿,从此荆门有了城池,他大力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提拔人才。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引导民众从内心自觉履行道德仁。他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摘编自(荆州地方志等 (1)根据材料,指出陆九渊冶理荆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知识,概括陆九渊治理荆门的主要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分析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材料很明显是对科举制的肯定。从材料中可分析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而且培养了大量人才,尽管科举考试的科目可能不合时用,但科举制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他不仅称赞科举制度本身,而且连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加以肯定。故选B。【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答案】B 【解析】【分析】C据材料“三司度支推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设三司的史实,故该材料应出自宋史;A汉代没有三司,故A项错误;CD明朝与清朝也没有“三司度支”,故CD项都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由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答案】D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三司掌管的是财政权力,通管盐铁、度支和户部。由其号为“计相”可以得知三司分割的是宰相的权力,因此可以说明北宋通过分割中枢权力以削弱宰相的权力,也就是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三司4.【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可知,宋代重视文学人才,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统治者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故C项正确。唐代采取的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故A项错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治不会比唐朝开明,故BD项说法错误。5.【答案】C 【解析】【分析】C题干中的半印勘合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所以这是对地方官员进行限制和监督的制度;AD不属于题干要表达的意思,B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这一题考查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君主专制是相对于君主和丞相之间权力的关系,主要是决策方面的权力;中央集权是就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而言的,所以中央集权的加强应该是地方权力的削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故做这类题需要先判断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还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然后决定到底是选中央集权还是君主专制相关的选项。6.【答案】C 【解析】【分析】A不对,材料显示部分官员来自平民而非地主阶级;B不对,材料的隐含信息说明部分官员仍来自社会上层;D不对,不应说“完全”“公平、公正”,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说明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答案选C。7.【答案】C 【解析】【分析】治安策是西汉前期贾谊所做,贾谊论述的是当时“天下大势”,故可以排除B项和D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威胁中央政府的主要是王国势力,C项符合题意;发展社会经济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其论述的中心,排除A项。8.【答案】C 【解析】【分析】元初,有人建议恢复隋唐时期的中央三省六部制,这是侍御史高鸣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进谏。意思是:现在国家的疆土要大于从前的朝代,其决策于一个机构,还不能把事情办完,何况三省。元世祖采纳高鸣的建议,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故选C。【点评】元朝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9.【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指出:隋代废除乡举里选、迁徙士族离乡。隋朝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被打破,下层平民可以凭借才学参加考试做官。故选A。10.【答案】D 【解析】【分析】D据材料提到,西汉设立内外朝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分工逐渐细化,这利于合理决策。A材料无法体现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故A排除。B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削弱,故B错误。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过于绝对,故C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西汉设立内外朝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可以看出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而中枢权力机构的分工越来越细,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相互牵制,有利于合理决策,难度一般。11.【答案】A 【解析】【分析】汉代的中外朝:丞相、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这个制度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的,汉朝丞相权力十分大,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所以就设了中朝以此削弱相权。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所以两者相比,“科学”之处就在于既分散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12.【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A项是唐朝消弱相权的措施;C项是明朝采取的措施;D项是宋朝采取的措施;B只有B项是唐宋时期消弱相权的共同措施,唐代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都是宰相,宋代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都是众设宰相。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分化相权,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13.【答案】A 【解析】【分析】联系时间“汉武帝时期”,察举制虽然时间符合,但它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与题意“自上而下”不符;军功爵制度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故排除B、C、D三项,本题选A。【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1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元朝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可知,D元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枢密院的控制,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A从材料可知,枢密院大小官职都被中书省控制,所以A错在双向制衡。B更是无稽之谈,可排除。C材料中的枢密院为中央机构,而不是地方机构,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太子兼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掌实权。战时,在主要战役方向设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统辖一方军政事务。15.【答案】D 【解析】【分析】D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正确;A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别头试、糊名法实际上是完善科举制,结合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这么做的目的是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以便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难度一般。16.【答案】C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可知汉武帝正在实施“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削弱王国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汉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不是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D此时汉武帝还未完全解决王国问题,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通过削弱地方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难度中等。17.【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执政时期有效继承了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A项对武则天的政治评价较为客观,B项过于贬低了武则天的历史功绩,C D两项评价过高。【点评】如何正确的评价武则天,这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这里既设计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而且也涉及如何客观评价武则天的历史功过问题。就高中历史中人物评价的要求而言,还是要坚持生产力评价标准是根本的最标准与道德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8.【答案】B 【解析】【分析】A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前代制度的弊端,故A错误;B材料“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说明了唐太宗的制度创新推进贞观之治;C民主政治的倾向与封建社会特征不符,故C错误;D材料的主旨也不是强调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这正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说明制度的创新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即制度创新推进治国安邦,难度中等。二、材料分析题19.【答案】(1)标准:血缘世袭(或门第)。进步:注重品行、才学,打破“世卿世禄”制(世袭制度)。(2)标准:孝廉(或德行)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大一统;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3)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或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或为西方选官提供参考) 【解析】【分析】(1)标准:根据“在古代封建世袭”“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得出血缘世袭(或门第)。进步:根据“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是察举制,依据“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并联系世官制的特点概括归纳。(2)标准:根据“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得出孝廉(或德行)影响:根据“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概括归纳。(3)制度:根据“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是九品中正制。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使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根据“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判断出是科举考试,根据“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 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概括得出科举制的进步意义。故答案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