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城与q城之间的旅行_第1页
p城与q城之间的旅行_第2页
p城与q城之间的旅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城与Q城之间的旅行只有公共汽车和火车两种公共交通工具来往于P城和Q城,从P城到Q城一路上有以下停靠站:1公共汽车按顺序在R城、S城、T城和U城停靠;2特快列车只在T城停靠;3.早班普通列车按顺序在V城、W城、T城和X城停靠;4晚班普通列车按顺序在V城、W城和X城停靠;从Q城出发到P城,路线正好相反:5公共汽车按顺序在U城、T城、S城和R城停靠;6特快列车只在T城停靠;7早班普通列车按顺序在X城、T城、W城和V城停靠;8晚班普通列车按顺序只在X城、W城和V城停靠;9P城、T城和Q城的公共汽车站就在火车站旁边。问题题1除了一对城市之外,下列各对城市之间不用换车便可直接到达,这对城市是:(A)R城至T城;(B)R城至U城;(C)S城至U城;(D)U城至X城;(E)V城至X城。题2从V城到U城必须乘坐什么车?(A)只乘坐公共汽车;(B)只乘坐早班普通列车;(C)一列普通列车和一班公共汽车;(D)只乘坐一列早班普通列车或一列晚班普通列车;(E)一列普通列车和一列特快列车。题3如果从X城到P城尽可能少停站,应该乘坐什么车?(A)就乘一列特快列车;(B)就乘一列早班普通列车;(C)就乘一列晚班普通列车;(D)一列普通列车,然后换乘公共汽车;(E)一列普通列车,然后换乘特快列车。题4从X城到R城,必须乘坐下列什么车?(A)先乘一班普通列车,然后换乘公共汽车;(B)先乘一班公共汽车,然后换乘普通列车;(C)先乘特快列车,然后换乘公共汽车;(D)先乘一班公共汽车,然后换乘特快列车;(E)先乘普通列车,然后换乘特快列车。【答案】提示:在做题之前可以根据题设条件画两条交通路线:1公共汽车路线P-R-S-T-U-Q;2火车路线P-V-W-T-X-Q。这样可以省去不少时间。答题1选(D)。从乘车路线可以明显看出,其他各城之间均可乘公共汽车或乘火车直接到达,而从U城到X城之间没有直达车,必须换车才能到达,因此选(D)。答题2选(C)。从乘车路线可知,从V城到U城没有直达车,由此可先排除(A)和(B)。从路线图中,还可看出,从V城到U城必须先乘火车到T城,然后乘公共汽车去U城。再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知从V城只能先乘坐早班普通列车到T城,下车后换乘公共汽车即可到达。由此我们又可排除(D)和(E)。而留下的(C),正好符合条件,故选(C)。答题3选(E)。从乘车路线来看,从X城可直接乘火车到达P城,但为了满足本题尽可能少停站的条件,可从X城乘一列早班普通列车到T城,然后,转乘特快列车,因为根据已知条件6,特快列车中途只在T城停靠,这样便可减少两个停靠站。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答题4选(A)。同理,从X城到R城必须再乘火车到T城,然后再换公共汽车到R城,这在路线图上便可一目了然。由此,我们可先排除(B)、(D)、(E)。由已知条件6,可知Q城到P城的特快列车,只在T城停靠,因此,在X城上不了车,从X城到T城的惟一车辆是早班普通列车,由此,我们又可排除(C)。剩下的(A)符合所有条件,所以,选(A)。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