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421-2008斗轮式挖泥船技术条件.pdf_第1页
SL421-2008斗轮式挖泥船技术条件.pdf_第2页
SL421-2008斗轮式挖泥船技术条件.pdf_第3页
SL421-2008斗轮式挖泥船技术条件.pdf_第4页
SL421-2008斗轮式挖泥船技术条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L/T I 目 次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 语 和 定 义 2 4 技术要求 4 4.1 一般要求 4 4.2 斗轮 5 4.3 斗轮驱动装置5 4.4 斗轮桥架 6 4.5 定位桩装置 6 4.6 泥浆泵 8 4.7 工作绞车 8 4.8 横移锚及锚索 8 4.9 吊锚杆(抛锚杆) 8 4.10 吸、排泥管线系统 8 4.11 主要零部件材料 9 4.12 零件与装配 9 4.12.1 铸件 9 4.12.2 锻件 10 4.12.3 焊接件 10 4.12.4 机加工件 10 4.12.5 装配 10 4.12.6 斗轮与轴的装配 10 4.12.7 斗轮桥架与船体的装配 10 4.12.8 卡箍与定位桩的装配间隙 10 4.12.9 移动台车与船体的装配 11 5 试验方法 11 5.1 一般要求 11 5.2 检查项目 11 5.2.1 机械传动系统 11 5.2.2 电气系统 11 5.2.3 液压系统 11 5.2.4 润滑系统 12 5.2.5 冷却系统 12 5.3 试验方法 12 5.3.1 一般规定 12 5.3.2 运转试验 12 5.3.2.1 定位桩系统 12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II 5.3.2.2 斗轮桥架起落系统 12 5.3.2.3 斗轮传动系统 12 5.3.2.4 横移系统 13 5.3.2.5 抛锚系统 13 5.3.2.6 泥浆泵系统 13 5.3.3 空载试验 13 5.3.3.1 钢桩系统 13 5.3.3.2 斗轮桥架系统 13 5.3.3.3 斗轮传动系统 13 5.3.3.4 横移系统 13 5.3.3.5 吊锚、抛锚系统 14 5.3.3.6 泥浆泵系统 14 5.3.4 挖泥试验 14 5.3.4.1 试验前的检查 14 5.3.4.2 试验 14 6 检验规则 15 7 成套范围及保证期 15 7.1 成套范围 15 7.2 质量保证期 15 8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15 8.1 标志 15 8.2 包装 16 8.3 运输 16 8.4 贮存 16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1 斗 轮 式 挖 泥 船 技 术 规 范 斗 轮 式 挖 泥 船 技 术 规 范 1 范围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斗轮式挖泥船的技术规范,包括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成套范围及质量保 证期、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 本标准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主要针对斗轮式挖泥船专用设备进行规定,其它如:船体结构、稳性和 载重线、轮机及附属设备、电气及附属设备、舾装、安全设备等,则按通用船舶标准、规范相关规定执 行,不再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85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GB/T 986 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和尺寸 GB 1184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7935 液压元件 通用技术条件 GB/T 10095.1 渐开线圆柱齿轮 精度 第 1 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 10095.2 渐开线圆柱齿轮 精度 第 2 部分: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 13306 标牌 GB/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CB/T 431 吊锚杆 CB 3208 绞吸式挖泥船专用设备试车验收要求 CB 3363 船用离心式泥浆泵通用技术条件 CB/T 3739 绞吸挖泥船专用设备修理试验方法 JB/T 5000.3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焊接件 JB/T 5000.4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铸铁件 JB/T 5000.6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铸钢件 JB/T 5000.8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锻件 JB/T 5000.9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切削加工件 JB/T 5000.10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装配 JB/T 8096 离心式渣浆泵 JT/T 164.1164.6 绞吸挖泥船专用设备修理技术要求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2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 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 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 内河钢质工程船建造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斗轮式挖泥船 技术规范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斗轮挖泥船 3.1 斗轮挖泥船 bucket wheel suction dredger 用无底斗轮搅松水下泥土的吸扬挖泥船。 3.2 挖泥设备 3.2 挖泥设备 dredging equipment 使泥土从水底剥离并提升的设备。 3.3 斗轮 3.3 斗轮 bucket wheel 由多个无底泥斗按圆环均布而形成的切割部件,其型式可分整体式(单斗轮)和分体式(双斗轮) 两种。 3.4 整体斗轮 3.4 整体斗轮 integer bucket wheel 斗轮挖泥装置为一个完整的斗轮。 3.5 分体斗轮 3.5 分体斗轮 separated bucket wheel 斗轮挖泥装置为左右各分一半的斗轮。 3.6 斗圈 3.6 斗圈 bucket ring 斗轮体中的环状支承连接件。 3.7 斗体 3.7 斗体 bucket 泥斗的本体。 3.8 斗唇 3.8 斗唇 bucket lip 斗体前部加厚部分。 3.9 切削刀具 3.9 切削刀具 cutting tool 安装在斗唇上的斗刃或斗齿。 3.10 斗刃 3.10 斗刃 bucker blade 安装在斗唇上的长条形或多齿形切削刀刃。 3.11 斗齿 3.11 斗齿 cutting teeth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3 安装在斗唇上的各种尖形或楔形单体切削刀刃。 3.12 斗轮架 3.12 斗轮架 bucket wheel frame 用以支撑布设斗轮轴、吸泥管、潜水马达、潜水泥浆泵、斗轮等部件的构架。 3.13 斗轮架耳轴 3.13 斗轮架耳轴 bucket wheel frame trunnion 斗轮架后端的支承轴。 3.14 转动泥门 3.14 转动泥门 revolving hopper door 分体斗轮 Y 型吸泥口中可左右转动启闭的阀门。 3.15 定位桩 3.15 定位桩 spud 挖泥船工作时定位和移位的钢桩。 3.16 定位桩架 3.16 定位桩架 spud gantry 支撑定位桩的构架。 3.17 升桩机构 3.17 升桩机构 spud hoisting equipment 升降定位桩的装置。 3.18 定位桩台车 3.18 定位桩台车 spud carriage 作业时可带着定位桩相对船体作前后移动或转动的装置。 3.19 泥浆泵 3.19 泥浆泵 dredge pump 输送泥浆的泵。 3.20 潜水泥浆泵 3.20 潜水泥浆泵 submersible dredge pump 装在船外水下的泥浆泵。 3.21 工作绞车 3.21 工作绞车 winch 挖泥船上完成各种起升、牵引等工作的绞车。 3.22 作业锚 3.22 作业锚 dredge anchor 挖泥船用以进行作业运动的锚。 3.23 抛锚杆 3.23 抛锚杆 anchor-handling boom 挖泥船上用以放置和移动作业锚的吊杆。 3.24 吸入管线 3.24 吸入管线 suction pipeline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4 从吸入口至泥浆泵的管道。 3.25 伸缩接管 3.25 伸缩接管 expansion joint;stuffing box 用于泥浆泵排出口与船内排泥管连接并能伸缩的短管节。 3.26 沉石箱 3.26 沉石箱 stone catcher 设在泥浆泵前吸泥管进口处,用于较大体积石块、杂物沉积,并设有清除沉积物活门的水密箱体。 3.27 排泥管线 3.27 排泥管线 discharge pipeline 排送泥浆的管线。 3.28 水上排泥管线 3.28 水上排泥管线 floating discharge pipeline 输泥管线中的水上的部分。 3.29 潜水排泥管线 3.29 潜水排泥管线 submersible pipeline 排泥管线中潜入水中的部分。 3.30 浮筒 3.30 浮筒 pipeline pontoon 提供浮力以支持排泥浮管的装置。 3.31 自浮泥管 3.31 自浮泥管 dredgers self-floating pipeline 自浮于水面的排泥管。 3.32 转动弯管 3.32 转动弯管 turning gland;stern turning gland 在船上排泥管末端出口处,与水上排泥管连接,能作平面转动的直角弯管。 4 技 术 要 求 4 技 术 要 求 4.1 一般要求 4.1.1 4.1 一般要求 4.1.1 斗轮式挖泥船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4.1.2 斗轮式挖泥船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环保要求。 4.1.34.1.3 斗轮式挖泥船应符合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和内河钢质工程船建造规范的规定。 专用设备钢结构设计应符合 GB 50017 的要求。 4.1.44.1.4 需陆路运输的斗轮式挖泥船可按组合式设计。 4.1.54.1.5 斗轮挖泥船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斗轮的切削、碎土以及生产率等因素,使其具有最长的工作寿 命,即要结构简单,又要制造、维修方便。斗轮的切削力应根据切削物质的不同进行选择,使其在不同 工况下能与绞车、泥浆泵等匹配良好。 4.1.6 4.1.6 在满足斗轮挖泥船生产率和需用功率的情况下,应选择单位重量较轻的泥浆泵和原动机。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5 4.1.74.1.7 斗轮挖泥设备的轴承宜采用集中润滑方式,斗轮、斗轮驱动装置的轴承座等水下工作部分应按 水下工作环境设计。 4.1.84.1.8 斗轮桥架、定位桩及抛锚杆应设有可靠的安放和固定装置。 4.1.94.1.9 横移绞车应安装在斗轮桥架耳轴端。 4.1.104.1.10 纵向工作移位应采用移动台车。 4.1.114.1.11 斗轮式挖泥船操纵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布置所需的仪表和控制器,具有良好视野并可拆卸。 4.1.124.1.12 斗轮式挖泥船须配置应急动力设备。 4.2 斗轮 4.2.1 4.2 斗轮 4.2.1 新设计的斗轮式挖泥船应采用分体式斗轮。 4.2.24.2.2 斗轮由斗轮体和斗体上的切削刀具所构成,而斗轮体则由斗圈及斗体构成。 4.2.34.2.3 斗轮体的斗圈及斗体宜用中碳钢或合金钢焊接而成。 4.2.44.2.4 斗轮切削刀具一般分为两类:挖软土时采用长条形或多齿形切削斗刃,挖硬土时采用各种尖形 或楔形单体切削斗齿。 切削刀具可由高锰钢或其它合金钢铸造或锻造而成。 切削刀具的连接可采用固定 或可拆卸方式。 4.2.54.2.5 分体式斗轮(双斗轮)应在两个分体斗轮之间设有隔板。左右吸泥口可设计成固定式或随动式。 “Y”型吸泥通道应与左右吸泥口相通,并在“Y”型吸泥通道交汇处设置可随横移挖掘方向改变的转动 泥门。 4.2.6 4.2.6 由于斗轮的切削旋向不同,向上切泥型的斗轮必须设置刮泥板。 4.2.74.2.7 斗轮的偏差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各斗体之间的夹角应相等,且与设计角度许可偏差不得超过2 o 。 b) 斗轮轴线长度尺寸偏差应小于斗轮外径的 4/1000。 c) 斗轮轴孔中心线与各个斗体最大径向尺寸设计偏差应符合表 1 规定。 表 1 表 1 斗轮直径(mm) 偏差(mm) 1000 5 10001500 6 15002000 8 20002500 10 2500 12 d) 斗轮圈内径对斗轮轴孔中心线的径向跳动量按 H11 选取,表面粗糙度 Ra 为 12.5m。 4.3 斗轮驱动装置 4.3.1 4.3 斗轮驱动装置 4.3.1 斗轮驱动应采用前置式水下驱动装置。 4.3.24.3.2 斗轮驱动可采用液压或电动等驱动方式。 4.3.34.3.3 斗轮驱动装置主要由安装在斗轮桥架上的动力传动装置、减速箱及传动轴等组成。采用电机驱 动时,电机与减速箱安装在斗轮桥架的枢轴端,通过传动轴与斗轮相连接。采用液压马达驱动时,装有 马达的减速箱与斗轮连接。 a) 液压马达可采用高速液压马达或低速大扭矩马达。 b) 电动机可采用普通或水下交、直流电动机。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6 4.3.4 4.3.4 斗轮驱动装置的减速器可采用普通或专门设计的减速器。 4.4 斗轮桥架 4.4.1 4.4 斗轮桥架 4.4.1 斗轮桥架可用型钢或钢板焊接成桁架、箱形或筒形结构。 4.4.24.4.2 斗轮桥架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并按工程船舶的要求进行支承点处的垂向剖面模数和水平惯 性矩的计算。 4.4.3 4.4.3 斗轮桥架体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斗轮桥架腹板高度与厚度之比应不大于 140。 b) 对变幅支撑点在前、 耳轴支承点在后的斗轮桥架, 其腹板高度自变幅支撑点到耳轴支承点应保 持不变, 从变幅支撑点向前可逐渐减少, 但其前端剖面的腹板高度应不小于前述不变剖面处腹板高度的 0.65 倍。 对变幅支撑点在后、耳轴支承点在前的斗轮桥架,其腹板高度自耳轴支承点向前可逐渐减少, 但其前端剖面的腹板高度应不小于前述耳轴支承点处剖面腹板高度的 0.65 倍。 c) 斗轮桥架的左右腹板间距应在耳轴支承点至止推装置范围内保持不变, 从止推装置向前可逐渐 减少,但在前端剖面处两腹板的间距应不小于斗轮桥架耳轴支承剖面处腹板间距的 1/2。 d) 无论斗轮桥架采用箱形结构还是桁架结构, 在腹板间都应设横向隔板, 其间距应不大于两腹板 间距的 1.3 倍。 其厚度应不小于腹板厚度的 0.8 倍, 横隔板上减轻孔开口尺寸都应不大于横隔板高度或 宽度的 1/2。 4.4.4 4.4.4 斗轮桥架体应满足如下的精度要求: a) 斗轮桥架体的平面度不得超过表 2 所列数值 表 2 表 2 斗轮桥架体长(m) 15 1525 2535 3545 平面度(mm) 10 15 20 25 b) 斗轮桥架体的长度偏差应不大于 L/1000(L 为斗轮桥架长度) 。 c) 斗轮桥架体横隔板的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3mm。 d) 斗轮桥架体左右耳轴轴承或轴套中心线同轴度应为 8 级位置精度。 4.4.5 4.4.5 斗轮桥架耳轴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剖面模数应按工程船舶的要求进行计算。 4.4.64.4.6 斗轮桥架耳轴一般可由铸钢件或锻钢件制成,也可采用厚壁管焊接结构或圆钢焊接结构。空心 耳轴加工后的各处厚度偏差不应超过设计厚度的 1/10。耳轴安装端面与耳轴中心线的垂直度偏差不应 超过 0.2mm/m。 4.4.7 4.4.7 轴及轴承孔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斗轮轴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b) 斗轮轴轴颈加工精度按 S7,表面粗糙度 Ra3.2。轴套内孔加工精度按 H8,表面粗糙度 Ra3.2。 轴套外径表面加工精度按 f8,表面粗糙度 Ra3.2。斗轮轴轴承内孔加工精度按 H8,表面粗糙度 Ra3.2。 4.4.84.4.8 斗轮轴、传动轴等应符合 7 级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 4.4.94.4.9 斗轮轴、传动轴等加工后,外表面不得有可见缺陷,应进行无损探伤。 4.5 定位桩装置 4.5.1 4.5 定位桩装置 4.5.1 定位桩装置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式,一种是移动式。固定式主要由定位桩、卡箍和吊 架等组成。移动式主要由定位桩、卡箍、吊架及定位桩台车等组成。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7 4.5.24.5.2 定位桩刚度和强度应按工程船舶要求进行剖面模数计算。 4.5.3 4.5.3 定位桩桩体应按等截面设计,可选用无缝钢管、船用钢板或低合金钢板制成。如采用钢板制造 其最小壁厚应不小于 12mm。定位桩头采用锰钢铸造。 4.5.4 4.5.4 定位桩应有起升至最高点的限位标志,建议用“”形状符号刻成凹形,凹槽中涂上醒目的颜 色,便于观察。 4.5.54.5.5 定位桩自重应满足贯入要求。 4.5.64.5.6 定位桩应能倒下放置,以满足挖泥船通过桥、闸及架空电线等障碍物的要求。 4.5.7 4.5.7 定位桩应符合如下偏差要求: a) 圆度偏差应符合表 3 规定。 表 3 表 3 定位桩直径(mm) 200400 400700 7001200 12001600 直径(mm) 1.5 2.5 3.5 4.5 偏差 圆度(mm) 1.0 1.5 2.0 2.5 注:方形截面定位桩边长偏差与表中圆度偏差相同。 b) 直线度偏差应符合表 4 规定。 表 4 表 4 桩长(m) 1015 1520 2025 25303035 3540 4045 直线度(mm) 8 10 12 15 18 21 24 c) 长度偏差应符合表 5 规定。 表 5 表 5 桩长(m) 1015 15202025 25303035 3540 4045 偏差(mm) 10 15 18 21 24 27 30 d) 桩纵向焊接错位和横向焊接错位不得超过表 6 所列数值。 表 6 表 6 桩长(m) 1015 1520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纵向 焊接 错位(mm) 0.5 0.6 0.7 0.9 1.1 1.3 1.5 横向焊接 错位(mm) 0.5 0.6 0.7 0.9 1.1 1.3 1.5 e) 吊索滑轮中心线与定位桩中心线偏移不应大于定位桩直径的 3/1000。 f) 吊索滑轮销轴中心线与定位桩起升液压缸中心线的垂直度应不大于轮轴或销轴支架主板外侧 距离的 1/1000。 4.5.84.5.8 定位桩卡箍可选用优质碳素钢铸造或 B 级船用钢板、低合金钢板制成。 4.5.94.5.9 定位桩的垂直位移可采用固定吊架、活动吊架或液压油缸等方式。 4.5.104.5.10 定位桩台车有移动台车和转动台车两种型式,其结构为: a) 移动台车为长方形焊接结构, 台车上装有滚轮或滑块, 可沿着挖泥船尾部开槽处的导轨前后移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8 动。定位桩则被装在台车上的卡箍中。 b) 转动台车为圆盘形焊接结构,装在挖泥船尾部,可绕其垂直轴线旋转。两根定位桩则对称地装 在旋转圆盘中心两侧。 4.6 泥浆泵 4.6.1 4.6 泥浆泵 4.6.1 泥浆泵是斗轮式挖泥船实现泥浆输送的设备,通常为离心式。根据使用情况,泥浆泵可分为舱 内泥浆泵和舱外水下泥浆泵。 4.6.24.6.2 泥浆泵的技术要求按 JB/T 8096 的规定执行。 4.7 工作绞车 4.7.1 4.7 工作绞车 4.7.1 斗轮式挖泥船横移绞车的速度为 4m/min15m/min,定位桩绞车速度为 3 m/min9m/min,斗轮 桥架绞车的速度为 3m/min5m/min,抛锚绞车的速度为 3m/min10m/min。 4.7.24.7.2 横移绞车的控制系统应保证既能每台单独操作,又能两台联合收放操作。联合操作时,应保证 可靠地协同收揽和松缆,且松缆时缆绳应始终处于恒张力张紧状态。 4.7.34.7.3 每台工作绞车都应设置限位开关。 4.8 横移锚及锚索 4.8.1 4.8 横移锚及锚索 4.8.1 横移锚的锚重,均以海军锚为标准。采用大(小)抓力锚时,锚重应为海军锚重的 0.8(1.2) 倍。 4.8.24.8.2 锚索的一端应牢固地系在绞车卷筒上,当锚抛出后,卷筒上的锚索至少应有三圈余量。 4.8.34.8.3 斗轮式挖泥船应在船艏左右配备工作锚各 1 只,单锚重量应按工程船舶使用要求进行计算。船 艏工作锚所应配备的锚索长度一般不少于船体长的 6 倍。 4.9 吊锚杆(抛锚杆) 4.9.1 4.9 吊锚杆(抛锚杆) 4.9.1 一般应在挖泥船前端门架两侧各设置一个吊锚杆, 以满足不停车自行方便的移锚, 提高生产率。 4.9.24.9.2 吊锚杆的长度一般为 20m40m,向外倾斜 45 o,并通过钢丝绳系于门架上。起吊钢丝绳通过移 锚杆上部的滑轮及甲板上的导向滑轮,引到专用绞车上。 4.9.34.9.3 对吊锚杆的技术要求按 CB/T431 标准规定执行。 4.10 吸、排泥管线系统 4.10.1 4.10 吸、排泥管线系统 4.10.1 吸泥管线系统是指从吸泥口到泥浆泵吸口的管道及附件。 它包括船体外部的斗轮吸泥口、 斗架 吸泥管、挠性接头,船体内部的吸泥管、闸阀,伸缩短节及沉石箱等。 4.10.1.1 4.10.1.1 吸泥口一般采用铸钢或焊接结构, 吸口形状一般为椭圆形或矩形, 进口处必要时应设置保护 格栅。格栅最大间距应不大于泥浆泵叶片宽度或叶片端间距 80%。 4.10.1.24.10.1.2 泥管的橡胶管、球形接头以及其他挠性接头,应具有足够的耐磨性以及回转角度。橡胶管及 挠性接头一般多为在橡胶管外部铠装夹帆布层的橡胶,橡胶管中应衬有环状的钢骨架。 4.10.1.34.10.1.3 挠性接头应表 7 要求进行水压试验。 表 7 表 7 接头所在部位 吸泥管系 排泥管系 保压时间 试验压力 0.2MPa 1.5 倍的泥浆泵排出压力30min 4.10.1.44.10.1.4 金属吸泥管一般由钢板焊接或铸钢铸造而成,为减少吸泥管更换次数,延长使用寿命,吸泥 管壁厚应大于排泥管。 4.10.1.54.10.1.5 船体内吸泥管的前端接在船体前壁上的过舱吸泥管上, 而后端则通过闸阀、 沉石箱与泥浆泵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9 吸口相连。 4.10.1.64.10.1.6 在泥浆泵和船内吸泥口之间应设有带法兰的伸缩管, 以方便泥浆泵的拆装并满足安装工艺的 要求。 4.10.1.74.10.1.7 吸泥管的直径一般应比排泥管大 10%25%。 4.10.24.10.2 排泥管线系统是指泥浆泵出口至卸泥区的管道及附件。 它包括船上排泥管、 水上排泥管和陆上 排泥管三部分。 4.10.2.14.10.2.1 船上排泥管是指从泥浆泵出口升高到机舱甲板室顶部, 然后通向船的艉部, 再向下沿着船艉 部转向弯管与水上排泥管相接的部分。 4.10.2.24.10.2.2 水上排泥管一般采用钢管或高强度聚氯乙烯管。 钢管中间则以橡胶软管连接。 其水上漂浮可 采用浮体承载式或自浮式。 4.10.2.34.10.2.3 陆上排泥管一般采用钢管或高强度聚氯乙烯管。 4.10.2.44.10.2.4 橡胶软管内层由 6mm15mm 无燃耐磨橡胶层,中间为 45 o交叉布置的尼龙或钢丝帘承压层, 外层由夹帆布的橡胶层构成。 4.11 主要零部件材料 4.11 主要零部件材料 主要专用设备零部件材料可按表 8 推荐选择。 表 8 表 8 零部件名称 材料名称或牌号 斗圈 30、35 斗体 30、35 30CrMnSi 斗齿 ZGMn13 斗轮轴 40Cr 斗架 Q235-A、Q255-A 35、45 斗架耳轴 ZG270500 20 无缝管、25 钢桩 Q345-A 卡箍 Q345-A 台车 Q345-A 轴瓦 ZCuSn5Pb5Zn5、 ZCuSn10Pb1、 ZCuAl10Fe3 30、35、40、45 销轴 40Cr 4.12 零件与装配 4.12.1 铸件 4.12.1.1 4.12 零件与装配 4.12.1 铸件 4.12.1.1 铸件应去除浇冒口、毛刺、氧化皮、粘砂和铸造瘤等。不应有降低强度的气孔、疏松、裂纹 等缺陷。 4.12.1.24.12.1.2 在不影响使用的条件下,铸件允许焊补。 4.12.1.34.12.1.3 铸铁件的技术要求与检验应符合 JB/T 5000.4 的规定。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10 4.12.1.44.12.1.4 铸钢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B/T 5000.6 的规定。 4.12.2 锻件 4.12.2.1 4.12.2 锻件 4.12.2.1 锻件表面不允许有裂纹、折叠、夹层和其他影响使用的外观缺陷。 4.12.2.24.12.2.2 锻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B/T 5000.8 的规定。 4.12.3 焊接件 4.12.3.1 4.12.3 焊接件 4.12.3.1 碳钢和低合金钢零部件焊缝坡口的型式与尺寸应符合 GB/T 985 和 GB/T 986 的规定,焊缝不 应有未焊透、气孔、裂缝、烧穿和夹渣等降低使用性能的缺陷。 4.12.3.24.12.3.2 焊接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B/T 5000.3 的规定。 4.12.3.34.12.3.3 焊接结构件未注公差应符合 JB/T 5000.3 的规定,焊接件尺寸公差不低于 B 级、形位公差不 低于 F 级。 4.12.4 机加工件 4.12.4.1 4.12.4 机加工件 4.12.4.1 机械加工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了 JB/T 5000.9 的规定。 4.12.4.24.12.4.2 机械加工件未注尺寸公差应符合 GB 1184 的规定,公差等级不低于 K 级。 4.12.4.34.12.4.3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应不低于 GB/T 10095.1、GB/T 10095.2 中 8-8-7 级的规定。并应进 行齿面的接触与弯曲疲劳强度验算。 4.12.5 装配 4.12.5.1 4.12.5 装配 4.12.5.1 所有零部件均应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装配。 4.12.5.24.12.5.2 外购件必须有合格证,否则需按相应标准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装配。 4.12.6 斗轮与轴的装配 4.12.6.1 4.12.6 斗轮与轴的装配 4.12.6.1 斗轮与斗轮轴如采用螺纹联结, 一般采用双头或多头螺纹, 其螺纹螺旋方向应与斗轮工作旋 转方向相反,并在轴端加防水护盖。 4.12.6.24.12.6.2 轴与轴套的配合按 H11/d11,轴套与座的配合应按 H8/P8 配合。 4.12.6.34.12.6.3 斗轮圈与斗轮档圈的配合间隙应按下式计算,但最大不得超过 5mm。 = 1000 D +1 式中: 配合间隙,mm; D 斗轮直径,mm。 4.12.6.44.12.6.4 推力环与推力块的配合应刮配,配合间隙 0.1mm0.15mm。 4.12.7 斗轮桥架与船体的装配 4.12.7.1 4.12.7 斗轮桥架与船体的装配 4.12.7.1 耳轴、耳轴轴承与斗轮桥架装配后,耳轴轴承中心线应与斗轮桥架中心线垂直,其垂直度偏 差应不大于 0.5L/1000(L 为斗轮桥架长度) 。 4.12.7.24.12.7.2 左、右耳轴轴承中心线同轴度应为 8 级。耳轴轴承中心线与船体中心线应垂直。斗轮桥架与 船体安装距离偏差应不大于斗轮桥架宽度的 2/1000。前后安装偏差应不大于斗轮桥架宽度的 3/1000。 4.12.7.34.12.7.3 斗轮桥架耳轴轴承与耳轴的装配间隙按 H1/d11,最大间隙不应超过 1mm。 4.12.8 卡箍与定位桩的装配间隙 4.12.8 卡箍与定位桩的装配间隙 卡箍与定位桩的装配间隙应符合表 9 规定: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11 表 9表 9 定位桩直径(mm) 间隙(mm) 200400 400700 7001200 12001600 1015 510 1015 1520 1520 2025 2025 2025 2530 2530 2530 3035 3040 3035 3540 定位桩长度(m) 4050 3035 4050 注:方形截面定位桩边长与表中定位桩直径相同。 4.12.9 移动台车与船体的装配 4.12.9.1 4.12.9 移动台车与船体的装配 4.12.9.1 与船体装配后移动台车的滚轮在导轨上或滑板在滑道上应移动灵活,无卡滞现象。 4.12.9.24.12.9.2 滚轮及滚轮轴与台车装配后, 滚轮轴中心应与台车架纵向中心线垂直, 其垂直度应不大于台 车架长度的 1/1000。 4.12.9.34.12.9.3 台车架与船体安装距离偏差应不大于台车架宽度的 2/1000,前后滚轮的安装偏差应不大于 台车架长度的 1/1000。 4.12.9.44.12.9.4 台车架滚轮轴与轴承装配间隙按 H9/f9 配合, 如用钙基润滑脂润滑, 装配公差值可增大一倍。 5 试验方法 5 试验方法 5.1 一般要求 5.1 一般要求 本试验方法对斗轮式挖泥船主要专用设备部分进行了规定,其他未涉及部分应符合 CB 3208 和 CB/T 3739 的要求。 5.2 检查项目 5.2.1 机械传动系统 5.2.1.1 5.2 检查项目 5.2.1 机械传动系统 5.2.1.1 检查操纵机构的灵活性及可靠性; 5.2.1.25.2.1.2 检查离合器的灵活性及可靠性; 5.2.1.35.2.1.3 检查刹车的灵活性及可靠性; 5.2.1.45.2.1.4 检查各传动齿轮、蜗轮传动是否平稳,有无异常的发热、振动、噪声等现象; 5.2.1.55.2.1.5 检查各运动部件应无异常发热、敲击等现象; 5.2.1.65.2.1.6 检查滚轮、滑轮转动是否灵活,接触是否良好; 5.2.1.75.2.1.7 检查斗轮传动是否平稳,是否正确; 5.2.1.85.2.1.8 检查各主要受力部件有无永久变形及裂纹。 5.2.2 电气系统 5.2.2.1 5.2.2 电气系统 5.2.2.1 检查各电器及控制、信号、保护,联锁、报警等装置动作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5.2.2.25.2.2.2 测量各电器温升应不超过其额定值; 5.2.2.35.2.2.3 测量各电器及控制箱的热态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M。 5.2.3 液压系统 5.2.3 液压系统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12 5.2.3.15.2.3.1 检查系统的压力及流量是否正常; 5.2.3.25.2.3.2 检查有无不正常的振动、噪声及液压冲击等现象; 5.2.3.35.2.3.3 检查有无泄漏现象; 5.2.3.45.2.3.4 测量液压油的温度是否正常。 5.2.4 润滑系统 5.2.4.1 5.2.4 润滑系统 5.2.4.1 检查各润滑部位的润滑情况; 5.2.4.2 5.2.4.2 测量各轴承的温度应不超过 60 oC。 5.2.5 冷却系统 5.2.5.1 5.2.5 冷却系统 5.2.5.1 检查冷却温度是否正常; 5.2.5.2 5.2.5.2 检查温度调节器动作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5.3 试验方法 5.3.1 一般规定 5.3.1.1 5.3 试验方法 5.3.1 一般规定 5.3.1.1 本试验方法分运转、空载、挖泥试验三个阶段进行。 5.3.1.25.3.1.2 运转试验为单项设备空车调整运行,由船厂自检;空载试验为船舶在系泊状态下,各专用设 备空车运行;挖泥试验为全船专用设备在挖泥作业状态下协调作业运行。 5.3.1.35.3.1.3 挖泥试验应在规定时间内连续进行。如中途因故障停车超过 30min,试验应在排除故障后重 新进行。非技术故障停止试验可酌情协商累积计算。 5.3.2 运转试验 5.3.2.1 定位桩系统 5.3.2 运转试验 5.3.2.1 定位桩系统 a) 进行定位桩慢升、快升动作,试调系统溢流阀和调速阀。 b) 在定位桩起升中进行停油制动,检查调节钢桩液压自锁性能。 c) 对可倒式定位桩,进行同步倒桩操作,检查调节操作器具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协调性。 d) 对液压顶升式定位桩系统,操作前应放净系统存气。初步调节柱塞回程缓冲阀。 e) 进行自由落体抛桩动作,要求柱塞在回程中缓冲性能良好,顶升柱塞在 15 o范围内全回转灵 活。 f) 检查柱塞表面和导向套的润滑磨损情况,不应有擦伤痕迹。对缸头密封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 调整,以保证柱塞表面有适度的滑油膜。 5.3.2.2 斗轮桥架起落系统 5.3.2.2 斗轮桥架起落系统 a) 进行斗轮桥架慢升、快升动作,检查调速性能。做分流调速操作,检查分流阀的调速作用。 b) 进行斗轮桥架慢降、快降动作,初调平衡阀的开启压力。 c) 在斗轮桥架起升中,进行断电、停油制动,要求斗轮桥架经适当滑移后最终静止悬挂,调定 平衡阀。 d) 检查调整挖深指示器的效用。 e) 检查、调整斗轮桥架水下设备的密封情况,要求无外漏。 5.3.2.3 斗轮传动系统 5.3.2.3 斗轮传动系统 a) 进行斗轮正转各级容积调速,检查、初调各级油泵回路溢流阀。 b) 进行应急泵驱动斗轮正反转传动,检查、调定应急系统溢流阀。 c) 检查斗轮传动轴系各道轴承润滑和减速箱的密封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 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SL/T 13 d) 检查调整系统限荷安全阀。 5.3.2.4 横移系统 5.3.2.4 横移系统 a) 系统各油泵组进行卸荷起动,确认功能正常。 b) 左、右横移绞车,分别进行空车快、慢速收缆动作,检查调节系统溢流阀。 c) 左、右横移绞车,分别进行空车快、慢速放缆动作,检查、初调张紧阀和远程调压阀。 d) 进行左摆、右摆横移绞车收、放缆联锁操作,检查张紧阀和远程调压阀的开启功能。 5.3.2.5 抛锚系统 5.3.2.5 抛锚系统 a) 在系泊现场系锚,吊锚绞车进行吊锚动作,检查调节系统卸荷溢流阀。 b) 进行放锚动作,调节调速阀,调定放锚速度。 c) 吊锚绞车连续进行牵引吊锚杆和抛锚、起锚动作,检查作业性能是否正常。 d) 放锚后进行自由松缆动作,检视绞车液压马达自由浮动功能。 5.3.2.6 泥浆泵系统 5.3.2.6 泥浆泵系统 a) 检查、调整压力表、真空表、泥浆流量计等安装和零位指示情况,进行必要的校正、清洗工 作。 b) 开动封水泵,检视供水是否正常。 c) 用泥浆泵机组打清水,检查、调整泥浆泵离合器的离合功能和声响警报、灯光显示等仪表是 否正常。 5.3.3 空载试验 5.3.3.1 钢桩系统 5.3.3 空载试验 5.3.3.1 钢桩系统 a) 做钢桩慢升快升动作各一次,要求起吊平稳、不转动。 b) 在钢桩起吊中进行断电、停油制动,要求能可靠制动。 c) 做自由落体抛桩动作,要求抛桩后,钢缆不过分松弛,油缸柱塞回程有缓冲,能平稳制动。 d) 做起桩动作,要求起桩平稳、不颤抖、不打转。顶升柱塞的外露表面油膜层正常。 e) 做钢桩手控慢降和插销插入支承钢桩动作。 f) 做钢桩牵引倒伏操作,要求牵引、倒伏动作连续,设备配合协调。 5.3.3.2 斗轮桥架系统 5.3.3.2 斗轮桥架系统 a) 斗轮桥架慢升、快升各一次,调定系统卸荷溢流阀和调速阀。 b) 斗轮桥架慢降、快降各一次,调定平衡阀的开启压力。 c) 斗轮桥架在起升中做一次断电、停油制动操作,检视斗轮桥架液压系统自锁功能,要求斗轮 桥架经一段短距离滑移后,最终能可靠悬挂。 d) 操作斗轮桥架液压插销,做插销支承动作,要求可靠。 5.3.3.3 斗轮传动系统 5.3.3.3 斗轮传动系统 a) 斗轮作正转各级调速运转,各级速度运行时间 10min,要求运行正常。 b) 检测传动系统轴承温升,检测液压系统油温、油压和水下设备密封情况,要求正常。 c) 开动应急泵,斗轮作应急正反转运行时间各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