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_第1页
(论文)《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_第2页
(论文)《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_第3页
(论文)《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9 年9 月 第5 期( 总第1 7 3 期) 中州学刊 A c a d e m i cJ o u r n a lo fZ h o n g z h o u S e p ,2 0 0 9 N o 5 【易学道家研究】 庄 子“无以故灭命“ 之“ 经纶 故”释义考辨 ( 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蚌埠2 3 3 0 3 0 )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主要释义为“造作”、“巧故”、“智巧”、“人为”、“分别之 心”、“有心而为”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庄子的主旨,却遮蔽了“故”之深蕴奥义,失去了文本原句应有 之义。从训诂方面、篇章结构方面及庄子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故”应当释为“困苦”、“苦难”、“变故”、“意外的 事变”、“不幸的灾祸”等,指遭遇的偶然现象,与不可知的、不可抗拒的绝对必然性“命”相对应。“无以故灭命”即 不要以一切困苦、苦难、意外的事变或不幸的灾祸等纯属偶然的现象,来否认自然之命的必然性,进而丧失了与道 或命同体的状态,这种释义既表现了秋水篇的相对论观点和庄子 “齐”原理,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庄 子哲学的顺命观。 关键词:庄子;无以故灭命;故;命;顺命观 中图分类号:B 2 2 3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3 - - 0 7 5 1 ( 2 0 0 9 ) 0 5 珈1 6 0 0 4 庄子秋水篇:“故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 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这四 个命题( 即三个“无以”,一个“谨守”) ,是该篇全文 的总论和核心,总揽r 全文的要旨( 以下简称“叫命 题”) 。对“无以人火天”,“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 失,是谓反其真”三命题的注解大体相同。而对“无 以故火命”中“故”,在不同注本里,对其释义各异, 未得确解。虽然庄子一书的内外杂篇的有关作 者仍有争议,f 日本文是庄子及其序周学派为整体的 思想表达。笔者拟对已有的主要释义进行列举分 析,并立足于文本,从训诂、秋水篇章结构和语 境、“故”与“命”对举及庄子哲学思想等方面对 “故”的释义尝试性地进行新的探释,以希尽可能地 趋近文本原句“故”之原义。 一、主要释义及疑点分析 学者对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不 收稿日期:2 0 0 9 旬5 - 2 5 作者简介:经纶,男,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哲学所讲师。 1 6 0 同,为方便起见,还是先看看各主要注释本的解释。 如陈鼓应先生释“故”为“造作”,即“不要用造作来 毁灭性命”。陈先生释义此句时附上了其他一些 学者对“故”的释义,如陈寿昌说:“有心日故, 命,天性”;刘师培说:“无以故灭命,故即巧 故之故,国语晋语云:多为之故,以变其志。语例 正符。郭注:不因其自为而故为之。非也。”徐复 观先生说:“故是后起的生活习惯。”由清人宣 颖著、王辉吉校注的庄子南华经解释“故”为“分 别之心”。以上释义影响很大,已成为当今主流注 解,今人读庄大多予以引用采纳。如其后韩林合释 之为“分另U 之心”,“不要因为分别之心而拒绝安命, 进而丧失与道或命同体的状态”( 垒) 。宋志明认为: “故是违背规律的私智技巧。”傅佩荣释“故”为 “智巧”:“不要用智巧去破坏命运。”安继民、高秀 昌趋同陈鼓应释之为“造作”。孙通海先生也同 样认为:“故:有心而为,造作。命:天理。”“不要有 译注认为,“孔子游于匡”是 对“无以故灭命”的命题的申明 ,是阐发“无以故 灭命”道理的,这一点上述孙先生、曹先生和张先生 的看法无异议,笔者也基本确信无疑。而且它与其 前文借北海若之言所揭示的事物的多变性、相对性 也相关联,如所谓“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 忧,知分之有常也。明乎坦涂( 即大道) ,故生而不 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孔子受困于宋国,可谓“大难”降I 临,就现实存 在而言,无疑这既是一次困苦、苦难的遭遇,也是一 起意外的事变和不幸的灾祸,这里就体现出了“故” 所指之本义。具体而言,就是包括所遭遇的各种困 苦、苦难、变故、意外的事变和不幸的灾祸等等。 庄子通过这一寓言着重突出了个体现实存在的 境遇性。 ( 三) 从与“故”对举的“命”及庄子哲学思想 来分析,二者在字源上存在关联,在一定意义上表现 为现实特定存在境遇的偶然性与不可知的、不可抗 拒的绝对必然性相统一的关系。在庄子那里,上 1 6 2 述四命题中,“人”与“天”对举、“故”与“命”对举、 “得”( 通“德”) 与“名”对举,“守”与“失”对举,因 此,对“故”的释义不可能回避对“命”理解,“命”在 庄子那里是一种不可知的、不可抗拒的至高无上 的力量,具有绝对的必然性,但又不是上帝,其自然 过程不具有目的性、主观性。 庄子认为“命”由道出,“已化而生”、“又化 而死”,又以回归于道的方式结束自己并化为道的 组成部分。“命”有死生之命:“死生,命也。其有夜 旦无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够生 与死都是由命决定的,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干预和控 制的客观必然性。生是有限的,死是永恒的,这就意 味着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这变化:生死顺化。除 此之外,还有命运之“命”。“命”从天地之顺或自然 之顺挎贝而来并赋予存在以内在之顺,所谓“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命”与“性”并 用,显然“命”同“性”一样具有异于他人的个性或独 特性,因此,生命领域中不同的“我”会有不同的“命 运”。推而言之,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我”在不同的 时间和空间会遭遇或际遇不同的偶然性事件。天地 之“顺”的客观性及其所赋予“命”的内在之顺与现 实各种变故的相对性,诸多困苦、苦难、意外灾祸和 不幸事件的暂时性等等,就形成了世俗的冲突。对 此问题如何解决? 在庄子看来,万物总处在生化之中,而万物 生化具有客观性、非目的性,其生化的形式就其现象 而言有其偶然性,就视域而言,庄子借分而“齐” 之,“齐”而通之路径,赋予了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庄子认为命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它排斥偶然,在 庄子看来偶然也是必然”凹。庄子实际上消解了 偶然和必然二者的界限,这样就超越了自我意识产 生的各种分别和差异,在生命领域重建了生命之顺。 具体就“无以故灭命”命题而言,庄子视“故”之 本义所指向的现实一切特定遭遇的偶然性都是前定 的、必然的。与世人不同,庄子认为“故”也寓意 必然。这一点在先秦时期,如墨子那里也有此认 识倾向,所谓“故,所得而后成也许本之”四。“故, 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 故,有之必然。若见之成见也。”墨子把“故”划 分为“小故”和“大故”,并认为“大故,有之必然”。固 而就具体“行动”而言,庄子提出了“顺”的功夫, 即顺命或安命,它主要包括“安时而处顺:9 ( 安顺 “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 死生之“命”) 和“安之若命” “( 安顺命运之“命”) 等。顺命就是要对个人或他人命运中所遭遇的一切 意外的灾祸和不幸的偶发事件冷静顺从,泰然处之, 达观地面对生死。因为在庄子看来,人之命“无 所逃于天地之间”,故而采取“安时而处顺”圆和“知 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办法,要“安其性命之 情”,做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 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固即是说不追求命运 中无可奈何之事,把个人所遭遇或际遇的无可奈何 事件都视为自身生命的组成部分,无条件接受它、安 顺它。 上述孔子受困于宋国,在“大难”降临之际仍 “弦歌不慑”寓言故事所阐述的即是此理,在庄子 看来,虽说“穷”、“通”由“命”与“时”确定,但仍能 从容面对各种艰难困境,所谓“知穷之有命、知通之 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 ”固 庄子所言的勇敢地正视各种困难和逆境,是指无 论遇到什么事件都能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相比而 言,这需要更大的勇气,更高的境界,正所谓“知不 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面对这种境 遇( 命) 人是无可奈何的,应“安时而处顺”、“安之若 命”,也即顺自然、安于道。由此庄子强调:“无以 故灭命”。 不难看出,“无以故灭命”命题旨在告诉世人应 当如何理解和面对命运中所遭遇的一切困苦、苦难、 变故、意外的灾祸和不幸等偶发事件,突出了“安时 而处顺”、“安之若命”的顺命观。就现实人而言,面 对无力控制和无法改变的外在困苦、苦难、变故、意 外的事变和不幸的灾祸等,如何面对? 是缠绕其中, 还是把自己从困苦等境遇中超脱出来,让心灵得到 平静,使情感得到慰藉,从而进入豁达、怡悦的状态? 庄子选择了后者,无疑这为世人更有效地生存开 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释“故”为“困苦”、“苦 难”、“变故”、“意外的事变”、“不幸的灾祸”等,指 现实特定存在境遇的偶然现象,与不可知的、不可抗 拒的绝对必然性“命”相对应。“无以故灭命”即不 要以一切困苦、苦难、意外的事变或不幸的灾祸等纯 属偶然的现象,来否认自然之命的必然性,进而丧失 与道或命同体的状态。这种释义既表现了秋水 篇的相对论的观点和庄子的“齐”原理,同时在一 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庄子哲学的顺命观。 注释 陈鼓应: ,中华书局,1 9 8 8 年。第4 2 9 页。宣 颖著。王辉吉校注:庄子南华经解 ,台北宏业书局,1 9 7 7 年,第1 3 4 页。韩林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5 0 页。 宋志明: ,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2 5 7 页。陆永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5 5 页。杨柳桥:庄子 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8 3 页。李剑主编庄子很 “生气”:从“于丹红”现象说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第 7 8 页。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4 1 0 页, 转引自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 。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8 9 页。 曹础基:庄子浅注) ,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1 9 页。张松辉: ,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8 9 页。 孙通海: 。 。陈绍燕: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孔子 研究 1 9 9 5 年第4 期,第4 8 页。墨子经上 。墨子经说 上 。对于墨经 的这一命题,大多都是用因果律来解释。“故” 指事物构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