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_第1页
(论文)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_第2页
(论文)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_第3页
(论文)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_第4页
(论文)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及语文学研究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 C 0 n t r a S to nt h eH i s t o r yC h a n t sb yD uM ua n dL iS h a n g y i n 晏天丽 Y A NT i a n 一1 i 内容摘要: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 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 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杜牧李商德咏史诗 中图分类号:1 2 0 7 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9 5 2 5 1 ( 2 0 0 5 ) 0 2 0 6 4 0 2 5 A b s t 瑚I c t :D u M ua n dL i S h a n g 如n ,t h eg r e a t e s tr e p r e s 锄诅t i v e s o fh i s t o r yc l a n t sa t t h e e n do f T a n g E 呻a s t y - b o t hh d d e f i n i t ec r e a t i n g i n t e n t i o n sa n da r t i S t i cp e r S u a n c e o w i n g t od i f f e r e n te x p r e S S i v e w 萄,s ,t h e y 脚g r e a t 呲舶u t i o r l s t oc h a h t s o fh i s t 。r y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T h e i rc o f l s c i o u s c r e a t i n gi m e n t h l Sa f l da r t i S t i c 唧1 0 r a t i o ne n 工i c h e dt h et o p i c sa n de x p r e s S i v ew a y so fh i s t o r yc h a n t s T h 锣w e r e 舭tp o e t si nt K sf i e l d T h e i rw r i t i n g S i n h e r i t e dt 1 ep a s ta J l dg a 、圯e m i g h t e n m e mt ot h ef o l l a w i n gg e n e r a t b n ,w K c hc o d d n tb ei g n o r e di nt h ed e v e l o p m 饥to fK s t o r yc h a n t S K e yw o 州s :D uM u L iS h a n g y i nC h a n to fK s 卿 作者简介:晏天丽( 1 9 6 3 ) ,女,益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湖南益阳4 1 3 0 0 0 咏史诗不仅有特定的内容,也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到了 晚唐,朝政日衰,朝廷中党争加剧,风云多变。生于此时的有 才能、有理想的士人追怀盛世,有鉴前车,自不能不感慨系 之。咏史诗经过前代诗人的共同实践,已具有特定的表现方 法,成为自觉意识的反映。社会和文学因素的结合,为伤今 吊古之作的蔚为大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而在众多的咏史 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可说是最优秀的代表,他们在咏史诗 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杜、李的咏史诗既有一定的数量、质量,也有明确的创作 意图与艺术追求。这种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说明他们的 咏史诗写作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 的认识更自觉、完整。杜、李以前,咏史诗还多为古体,律诗 较少,绝旬更罕见。相对而言,其中以七绝咏怀古迹写得略 多而好的只有刘禹锡,其金陵五题已为杜、李的创作开启 门扉。二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诗思。他们的作品集 中,古体诗已很少,甚至连诗味较古朴、质多胜文的五律也为 数有限,而大多采取七律、七绝的形式。特别是七绝的运用, 多而且好,是此时咏史诗形式变化的标志。此后,七绝便成 为人们咏史时习用的体裁。稍晚于李商隐、杜牧的胡曾、周 昙、孙元晏就分别用七绝写作了几十至上百首咏史诗,称得 上极一时之盛。但他们的咏史七绝艺术性都很差,不及杜、 李远矣。杜牧、李商隐比较讲究立意结构、遣词造句,注意发 挥“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 诗薮) 的特长。李商隐反对 偏材,主张兼得,以“绮靡”之词写“怨刺”。所以他的诗风绵 6 4 密细致,被后人评为“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 代,无其匹也”( 原诗) ,杜牧与李商隐略有不同。杜发语 高,然终“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答庄充 书) ,所以更讲究意奇,而不追求语奇。他的诗自然流走,语 虽寻常,却无不如意。因此造成了俊爽的独特风格,以致被 后人评为“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 西清诗话) 。他 的咏史七绝因此也很为人所称道。 杜牧、李商隐不仅在咏史诗的创作意识上比前人更明 确,而且他们在艺术上也有新的追求,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 一、就诗歌的讽谏作用看,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 诗有间接和直接之分 杜牧的诗多半是就史论史,或有感于晚唐的颓势,笼统 地发抒兴亡之感,并不指实,不直切当时朝政中的具体得失。 这与杜牧对于“谏”的看法有关。在与人论谏书中,他极力 反对“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而主张作“循常之说”,“旁引曲 释”使君主自然见危止步,改弦易辙。与杜牧的间接行事不 同,李商隐的许多咏史诗都有现实背景,指事切近。宪宗服 金丹求长生,反而速死暴卒,葬于景陵,李商隐就作了一首 过景陵诗咏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俱 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除宪宗外,李商隐身历的 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致疾,李商隐于 是写了大量咏史诗讽刺帝王求仙。如华岳下题西王母庙、 瑶池等。敬宗以年少继位,荒淫无度,所以李商隐每在诗 中借民间对北齐后主高纬的称呼一“无愁天子”以点醒之。 万方数据 哪鲫d 酎X 协捌嘲翮啊臼【旧A o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如陈后宫富平少侯冷隽地讥讽了不知忧国忧民整日醉 生梦死的最高统治者。虽然杜、李商隐或以史为谏,或针砭 时事,作法有不同,却都间接或直接地增强了咏史诗的现实 主义倾向。他们以叹古怀昔的旧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的新问 题、新情绪,消除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膜,把晚唐社会危机 四伏、人心思治的状况以及难以排遣的兴废之感统统包容于 诗中,扩大了咏史诗表现的容量。同时,由于他们所写问题 与情绪的普遍性,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广泛的认同。 二、李商隐托史言情,杜牧更偏重于咏史诗的社 会性 以咏史形式写爱情、恋情是李商隐的新创造。这类诗多 半是采用前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加以敷衍、取舍写成的,有 的并非实有其人,或虽有其人,却无其事。但李商隐写这些 诗时,用了与写其他咏史诗同样的通篇为比、设身处地的方 法,所以我也把它们归入咏史诗一类。如楚宫:“十二峰前 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 稀。”我认为这首诗是写女冠恋不得长相见的幽情别恨。“十 二峰”指的就是与宋华阳在玉阳山的欢会处。此诗写于幽情 事发后,追忆当初成欢好之地,自有无限伤感。诗中借用楚 王梦会巫山神女的传说,凭空添上一笔:“朝云暮雨长相接, 犹自君王恨见稀。”愈反衬出自己只有偶然的机遇方可与情 人幽会的无限惆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在咏历史人 物时,有时能跳出史料的限制,在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悬 想当时的情景,合乎生活逻辑地写出虽不必实有、却可能有 的感情活动。这是咏史方法在诗歌领域中的新发展。像骊 山有感中“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龙池中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的句子都是好例。寿王 因爱妃被夺,自然不愿随辇去玄宗与贵妃七夕设誓的长生 殿,而夜半宴归。薛王与寿王一醉一醒的对比,也细致地写 出了寿王难以言状的苦痛心理。楚宫中“长相接”、“恨见 稀”也属神来之笔,因为高唐赋、神女赋只写了怀王昼 寝、襄王夜寐遇神女,但神会了多少次,却未写明,只记下神 女的自白:“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于是 诗人便采取李白、李贺的方法,乘机借题发挥,将朝朝暮暮的 云雨判归楚王,又于无中生有,把襄王梦醒后的惆怅嫁接到 这一想象的事实上,人情入理、如临其境地拟写楚王此时的 ,已、理,同时用“犹自”这一略带埋怨口气的词写楚王的太不知 足,不仅表露出诗作者自己的艳羡之情,也把他的一片结思 渴想尽宣泄于纸上。 而杜牧集中无此类托史言情之作,他的兴趣不在言情, 而在资政。他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 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这首诗与李 商隐的楚宫所采取的手法很相像,不囿于前代文学名作的 束缚,大胆地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与创造。木兰诗虽然也 写到木兰思归的感情活动,但给人印象更深的是女扮男装、 骠勇善战的壮士形象。杜牧却只以“弯弓征战作男儿”一句, 交待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姿,而用其他三句写她在战争间隙中 复杂、微妙的,已哩活动,以更符合女子思想活动方式的细致 刻画,揭示了木兰与其他壮士不同的独特心理状态。她并不 像木兰诗所写的那样在还家后才高高兴兴地恢复了女子 的身份,而是离家后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巾帼,心 理充满了对于爱的渴望。梦中有人为之画眉的景象就是这 种,亡、理的条件反向所产生的现象。虽然这样的写法已很鹇, 诗人却没有在此停留,他又向着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作深入 的开掘。杜牧是以安邦定国为已任的有志之士,他曾说自己 的抱负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 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 群斋独酌) 。所以,他在这首诗中把两个不同时代的女子 昭君与木兰的命运自然地连结在一起,以木兰在突厥入 寇前祭祀求福的拂云堆神祠祝祷昭君的举动,把她的思归之 情进一步深化,联系到国家所实行的和亲政策,从而表现出 强烈的消弭战争的愿望。杜牧的这种悬拟写法不仅具有合 情合理的真实性,而且也含有进步的政治意义。所以,尽管 这样的咏史诗在杜牧集中仅此首,其价值也是应该肯定 的。 三、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 李商隐的咏史七绝具有精雕细刻、小中见大的特点,已 经有人指出过。杜牧有些实咏史事的七绝也具有这个特点, 如前举的赤壁,再如金谷园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 似堕楼人”。此外,杜牧还擅长以七律抒写兴亡之感。如西 江怀古:“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净镜光。魏帝疑囊真 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经古行宫:“台阁参差 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重门闲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 长。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先皇一去无回驾, 红粉翠鬟空断肠。”诗人将抒情与写景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涵浑一气。诗歌的基调苍凉悲慨。所抒发的又是关于历代 存亡兴废的大感慨,这样的气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 溢于海”,非有阔大的背景不足尽此怀抱。所以,杜牧怀古诗 中的景色都是恢宏开阔,写时间是“千秋”,写空间是“万里”, 写行宫是“重门”、“深殿”。虽然御路草侵、宫墙泉咽,一片荒 凉景象,却是悲哀而不绝望,因自有年年花发,满山香遍,不 预人事,生机不断。 杜牧诗虽用典,却较少,也是熟典。而李商隐的同类诗 或则不假借某一具体地点,纯以感情、议论为依托,用典很 多,向乎句句有出处,间有较生的典;( 下转3 1 页) 万方数据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着人民群众,工作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我们 的党就能在工作的实践中为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充实丰富的 表达内涵,不断开拓广阔的成长空间,不断创造多样的实现 形式。 三、人民观是共产党人的道德观 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主要反映在道德上,随着社会的 发展进步,道德对于扶正祛邪,纯洁人的灵魂和净化社会风 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毛泽东时代,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多年间,毛泽东思 想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最基本、最具影响力、最有成效的社会 主义道德教育。那时,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龙梅、玉荣、王 进喜、石传祥等一大批突出感人的优秀典型,极大地鼓舞了 亿万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心和斗志。特别是人们的 道德情操从中得到了修炼和升华。实质上是思想道德以及 伦理方面的教育。人们从毛泽东一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 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实践中,感受到了他那毫无自私自利 之心的亲民观、道德观。在如何对待人民这个根本立场、根 本态度、根本道德的问题上,毛泽东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面 镜子、一把尺子,是全党同志学习的典范。 四、人民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点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心系人民是关键。离开了这个 根本点,执政地位就不会稳固。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在我们党大权在握的情况下,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怎 样廉洁从政,根治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自觉反腐 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必须 深刻认识到,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 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显然,腐 败问题是群众反映较多、意见较大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 的焦点、热点问题。能否解决好党内的腐败问题,是考验中 国共产党是否有执政能力的聚焦点。以人为镜,可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当年在惩治腐败的问题上,毛泽东与 老一辈共产党人态度是坚决的,处理是严厉的。他们把感情 的法码放在人民一边,不管你资历多深,只要你腐败,就决不 宽容。 反腐败从治本上考虑,还是在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 因而,人民观也是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自觉抵制腐 败侵蚀,增强肌体的免疫力的根本,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的根本。现在党内许多干部有能力、有水平、有方法,驾驭全 局或主政一方也不成问题,但是在廉洁与正气的节骨眼上往 往过不了关,所以我们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力的衡 量和评判,都必须注重把廉洁奉公作为最终的结论标准,这 也是毛泽东人民观中的重要内容。 人民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政 治上关心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心系人民,忠诚为民,万 事民为重,民为先。试想,一个以奉献己任的先进政党,它必 定会保持旺盛的斗志,无私无畏、任劳任怨、开拓进取,也必 定会奋发有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 8 2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 0 0 4 页 ( 上接6 5 页) 或则因凭借具体地点,其兴亡之感也随之具体 化,只限于一地、一事。前者如览古:“莫恃金汤忽太平,草 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赤壤真何益? 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 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 不为名。”这首诗概括地写历史上兴亡迭代、事与愿违的现 象。诗未用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 日:“子洽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 归结为应使德才兼备、如尧舜一样圣明的人在位,天下才可 长久“太平”。但由于用典太多,对于诗意的了解便颇费周 折。后者如井络:“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隈 图东聚烟江石,边檄西悬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 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写割据蜀地 的统治者都不能成事,即使是魂化子归的贤君望帝也罢,有 真龙之象的明主刘备也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 不足恃的。田兰芳评比诗“足褫奸雄之魄,而冷其觊觎这 心”,正道出了诗人针对晚唐藩镇割据的局而发的题旨。 总之,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 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 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刘正锴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8 缪铖杜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7 缪铖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1 李婷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李婷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3 1 万方数据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 作者:晏天丽, YAN Tian-li 作者单位:益阳广播电视大学 刊名: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5,(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参考文献(5条) 1.刘正锴 李商隐诗选 1978 2.缪铖 杜牧诗选 1957 3.缪铖 李商隐评传 1981 4.李婷 李商隐研究 1982 5.李婷 杜牧年谱 1980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董乃斌 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1)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诗赠给杜牧,但杜牧没有回应.这里固然有种种偶然性,但在万千偶然因素外,也应考虑杜牧有意不予 回应的可能,并探讨他这样做的原因.李杜二人政治(党派)立场、文学观念、个性气质之不同,或者他们之间并无友谊,都毫不影响两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实事求是地分析他们的差异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2.学位论文 张旭东 杜牧李商隐交谊考论 2007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诗赠杜牧,但杜牧没有回应。这里固然有种种可能性,但在万千可能性之外,不排除一种可能 ,那就是杜牧有意不予回应。本文第一部分从两首赠诗、事关刘黄、事关元白三个方面略加考索。 他们之间友谊的存在与否,都丝毫不影响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实事求是地分析他们的差异,有助于研究的深入。本文第二部分从性格、成长环 境、思想、党争影响和文学观等五个角度,分析二人的不同。 “李赠而杜不答”应该令我们想到在杜牧与元、白的公案后面,还可能存在着杜牧与李商隐的一场潜对话,我们认为对话的中心围绕的是爱情诗。 李商隐的外甥韩偓将自己的爱情诗都为一集,并亲自作序,介入到这场“潜对话”中来。杜牧这方所持观点是对文学政教功能的再强调,李商隐与韩偓 则以行动反驳。联系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所提到的“宋朝爱情诗的缺失”这个问题,这场“潜对话”具有明显的学案性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 第三部分就对韩偓与李商隐的继承关系、韩偓对潜对话的介入、以及潜对话的学案性质等几个方面略加梳理。 总之,本文尝试通过考辨小李杜之间的交谊来还原晚唐存在过的那次带有学案性质的对话并探寻它的文学史意义。 3.期刊论文 黄桂凤.Huang Guifeng 李商隐与杜牧对杜诗之受容比较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名,二人同样接受了杜诗的内容、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二人之出身、经历、个性、艺术追求等不同,他们处在差 不多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接受杜诗时却呈现不同的倾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对唐末五代及宋以后诗歌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李商隐诗接受杜诗的讽 刺的同时又受李贺曲折虚幻等风格影响;杜牧接受杜诗浓郁沉郁的同时又受韩文之雄壮之影响,各成一派,影响后代. 4.学位论文 罗玉兰 李商隐、杜牧诗歌复音词研究 2007 本论文主要以李商隐、杜牧诗歌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切分出复音词,统计复音词的总量和单个复音词出现的次数,分析复音词的结构方式,并在 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李商隐、杜牧诗歌复音词的总体特点。此外,本论文还参照汉语大词典,以李商隐、杜牧诗歌中的复音词为依据,补正汉语大 词典的不足之处。研究表明,李商隐、杜牧诗歌的词汇量比较丰富。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偏正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异彩纷呈,固有的 、新生的附加式合成词也极其丰富,而且还产生了新的构词方式。 李商隐、杜牧诗歌是晚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力图勾勒李商隐、杜牧诗歌复音词的词汇面貌,从而管窥晚唐诗歌词汇的面貌和特点,进而 填补汉语史断代文体语言词汇研究的空白。 5.期刊论文 吴振华 试论杜牧、李商隐诗序的差异及其原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 晚唐时期的诗序接受传奇小说的影响,具有浪漫传奇色彩.杜牧、李商隐虽然创作诗序不多,但是他们现存的三篇诗序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也从一 个侧面表现出两位大诗人在处理相同体裁时风格的差异,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存在差异. 6.期刊论文 张梅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浅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3) 通过比较的方式探讨杜牧和李商隐咏史诗的异同,不但能从立意、构思、语言、讽刺效果方面指出其相似之处,还能从诗歌风格、题材偏好、艺术手 法等方面挖掘二人的差异. 7.期刊论文 李子迟 “双子星座“:杜牧与李商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 不管是从其人的思想、行为、社会影响、历史地位,还是从其文的思想性、艺术性、创作成绩、整体水平来对比,杜牧与李商隐都是不相上下,即使不 好于他也不会差于他.只能说他们的风格不同、追求各异,各自有长短.“小李杜“两人之间不存在孰高孰低、孰优孰劣. 8.学位论文 邱文瑛 临江吟逝水 幽梦付古今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创作研究 2004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咏史诗创作在这一诗歌题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将从历史观及儒学的角 度来分析两人诗歌所具有的时代共性,以及个人因素导致的差异性;并结合时代特征总结两人咏史诗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理性精神,考察这一特征与诗歌本 身、传统美学的矛盾,探索李杜是如何将诗与史的矛盾协调于艺术整体之中,以及他们的咏史诗创作对唐末及宋诗议论化的影响. 9.期刊论文 俞燕 感伤的旷放执着的悲情杜牧李商隐托物寓怀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就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9(6)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杜牧李商隐之前托物寓怀诗的发展状况及成就,指出杜牧、李商隐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接着从三方面分析二人诗歌的审美特 色和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