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课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授课人二次备课教法以学定教编写人周耀山班级高二() 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2.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过程与方法:1.从孔子言行中学习和领会他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智慧与精神。2.结合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或启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学习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圣人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难点: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浅谈阅读启发。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温暖和浸润着千古人群。传统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以修身,对于新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领会他的生存智慧。二、检查预习情况1.你能介绍孔子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吗?(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2.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指名学生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三、课文研讨1.疏通12则语录。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2.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1)翻译重点:诲:教导;女:通“汝”(r),你;为:表判断,相当于“是”知: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词,“这”。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2)翻译重点: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也没有办法。”【探究一】1、2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明确: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二)研习3、4、5则,看看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过错?(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3则的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重点翻译: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食通“蚀”;之3:代词,他。更:改正(变)。翻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探究二】3、4、5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明确: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孔子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启发:孔子和弟子都强调改过,“知错能改”才是我们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历史上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刘邦等等。(三)孔子一生致力于“传道”,阅读6-8则,孔子所说的道对我们人生有何启示?(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重点翻译:厚,薄:多,少;而:连词,表并列,不译;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探究三】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明确:在自处和处世方面,孔子也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谆谆教诲。选文第7则:“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角度:与人相处方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评析:在处理政事方面,孔子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角度:从政方面-欲速则不达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可结合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谈谈。四、作业布置1、翻译并背诵、4、5、6、7则。2、解释课后第三题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孔子,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哪些生存智慧?(提问,巩固旧知)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二、研习9-12则“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一)阅读9-10则,孔子是如何看待诚信的?(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重点翻译:其:副词,怎么;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评析:孔子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选文第9则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重点翻译: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翻译: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探究一】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明确:孔子高度强调诚信,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不可失去诚信,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诚信乃立足之本,可结合高考作文题谈谈,有条件者可展示相关优秀范文,供学生借鉴。(二)阅读11-12则,孔子从自然现象中概括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评析: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知”。(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探究二】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明确: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角度:为人处世-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启发:艰难困苦的环境会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只有经历了磨难打击,才会看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坚韧顽强的品质。司马迁、苏武等无不如此。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宝贵,但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古代凿壁借光、秉烛夜读的故事,还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描述以及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时如金的典例。由此劝勉学生充实度过每一天,不要白白虚度年华。三、本文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请同学们概括出这几个角度。这些角度,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