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_第1页
(论文)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_第2页
(论文)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_第3页
(论文)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_第4页
(论文)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 J N O R U I t W E S TU 瑚同瞄疆T Y D RN A T I O N A H T I E S ( P h i l m o p l 可s t u dS “S c h ) 2 0 0 5 年第6 期 N o 6 盘D 0 5 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 张迪 (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辽宁大连1 1 6 6 0 0 ) - 蠢叫囊_ 商蠹- 糠_ 摩- 庸_ 廓_ 蠹- 彝- - 蠹呻庸- 藤- - 摩- 柚_ 糟- 蠹- _ e - _ - _ - - 棒- - - - 藤- - - - 膏- - _ - - - - - - 赫 摘要 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 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关键词 陶渊明;山水诗;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1 4 0 2 0 0 5 ) 0 6 0 1 0 5 0 5 陶渊明做田园诗,谢灵运做山水诗,似乎自然而然。然而,如果仔细想一下,陶渊明为什么不做山水 诗,为什么所有的诗句也不以“寓目辄书”的方式进行具体山川的景物描写,从不模山范水、状物图貌,是 陶渊明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是偶然为之,还是必然为之,而原因又何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 问题。 一、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陶渊明做不做山水诗或以诗句摹象一般可能会受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诗歌进程 从诗歌的发展进程来看,早在( 诗经 、尤其 中就已有借山水草木抒发情感的了,到了魏晋南 北朝,逃避现实的游仙诗频频出现,像曹植、嵇康、阮籍和郭璞一些文人的诗,为表现蓬莱仙境,陪衬山水 的诗句分量增多了。孙绰公然宣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 ) 名士谢安 也曾“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之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 ) 。 史人亦称:“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 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 士人耽之山水可见一斑。这些现象都客观地反映出当时士 人、文人与僧道玄谈于山水之间、趋之若鹜的状况,尤以名士、名僧为最。为此, 言:“废 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申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至少可以说明山水进入 诗歌审美的趋势在当时已成必然。另外陶渊明与慧远、颜延之有交往,谢灵运也曾到过庐山,这些都说 明陶渊明不可能不了解当时的士人与诗歌对山水的观照。不仅如此,学界也早已有人论证陶渊明 的创作动机与金谷宴和兰亭会有涉。 2 生活环境 从陶渊明的生活环境来看,他所居处“北襟江,东南吸鄱阳湖,有以云为裳“万古青蒙蒙的五老 峰,有海风吹不断,山岳照还空的香炉瀑布”( 梁启超 ) ;“匡庐千万仞,烟云出 没,岩壑峻绝于其上。彭蠡数百里,湖光濒洞,晨夕变态于其前。清奇壮丽之观,俯仰无尽”( 明骆庭芝 ( 斜川辩 ) ;“九江一带,丘阜成垤”( 庐山诸道人 之五) ,只要一抒情,下一句即可道田园之美、山水之美,可是陶 渊明却不愿为之。事实上,陶渊明的确不以观赏角度直接对待山水,包括田园。 4 思想影响 从陶渊明所受的思想影响来看,他受到孔、庄、佛与玄学的影响,也亲身经历了“即色游玄”和“老庄 告退,山水方滋”( 刘勰( 文心雕龙 ) 的思潮变化阶段。然而他却始终不怡情山水,个中必有原因。 遍查典籍,古人明确论及只有一处,乔亿 云:“陶公尝往来庐山,集中无庐山诗。 古人胸中无感触时,虽遇胜景,不苟作如此。” 陶渊明自己明确论及也只有一处,这便是 云:“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 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古人间接论及也有一处,“古人用意甚微”( 苏轼 ) 。 由于今人罕有人讨论,这不能不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可能找出较为合适的答案,原因在于答案只能在于他的思想意识,就在于他 “用意甚微”地对于自己“凭定真想”的执着,表现出不入时流的“固贫”与“守拙”。所谓“凭定真想”的确 切含义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 、陶诗主题考察 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也不摹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陶诗所形成的主“意”风格,而在于陶诗所表达的内 容。由于陶渊明关注的是生命的价值、意义和终极思索,再加上陶渊明的生命历程和出世或归隐的困惑 与艰辛,使得他不可能去怡情山水,反而凭定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而表达自己的忧患与顺化意识。 从形式上看,陶诗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五种,似乎主题有多 义性。然而从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机的内在联系都在于涉及人的生命意识。换句话说,陶诗几乎无处 不含有对生命的追问和自我的回答。无论出仕与归隐或彷徨,无论农耕与咏怀或行役,陶诗所体现的最 强烈的就是生命意义的自然表述。 那么为什么魏晋时期的诗人们大多在诗歌中也表达了生命意识,同时也有人描摹了山水,而陶渊明 却不愿为之? 1 陶渊明与其他人对自然山的感悟、联想、认识不同。比如:陶渊明在 中、孙绰在 他著名的 中、庐山诸道人在 中,分别都提到了“曾丘”( 即曾城、层城) ,然而所表达 的思想却是截然不同的。 言:“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所攀,亦 何羡子层城? 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 言:“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有轻。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论,转彼玄中经。神仙同物化,未若两相 冥。” 把如上三篇俱有“曾城( 层城) ”诗文加以对比,不难看出,孙绰借山水抒发慕仙、求长生不老思想,后 杂色空般若思想。而庐山诸道人诗则由山水想到神仙之地,又自觉“羽化”而居神仙“凌太清”之境,转而 从“玄”恩中悟出般若为最高境界。这些都与陶诗所流露的人生实在思想相抵牾。孙绰视人间与仙境两 同,庐山诸道人视人间与仙境两空,陶渊明视人间与仙境两别;孙绰意识属玄,庐山诸道人意识属佛,陶 渊明意识属“自然”,其思想分野殊为分明。 可以说,由于陶渊明崇尚“物我泯一”,在他深层意识中是用自然来喻己,并无欣赏之意,只是在自然 一】0 6 万方数据 中体会生命的真谛。 2 陶诗呈现了对生命意识的整体性、一贯性认知,这也导致了他无意于对无生命的山水进行描摹。 陶诗现存1 2 0 多首诗,直接涉及生死观念的就有5 l 首。而且陶诗以命子 开篇,以 作 结,正是以向儿子交代家世始,以交代自己对死亡的认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终。他曾为祖上的 显赫而骄傲,也曾为建功立业而焦灼,更为世风不淳、道德沦丧而愤慨,最终在“地自偏”中悟解了自己会 意到的人生真义。其连贯的生命意识的思考与表述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再加上陶渊明的辞文几乎都与 人有关,后人都会感叹,陶渊明真的是持“不苟作如此”的态度,是对儿子、对生命,乃至对社会群体( 他以 对社会的极端负责任的态度而创造出希冀中的“桃花源”社会) 极端负责任的诗人。正是因为陶渊明注 重的是实在的人、人生、社会,导致他不会以欣赏的角度看待自然。而是把自然和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不可割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之五) 似乎存在着距离审美,实则不然,见前一首诗就会清楚,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之四) 之意在于安于田园,而非感悟南山。“悠然见南山”之语最奇, 下一转语即可遭山水之美,但陶所“悠然”者在求心灵所安,浑然化身于境遇,个中过程在于陶会意“真 意”的恬静,非“超然”,亦非“冥想默察”,而是在自身、菊、鸟于山、田中的自由意象中会意人生审美高峰 体验,亦关山水,又不关山水。苏轼曾用“见”和“望”比较,道出陶实无意“望”之意。陶渊明历来追求“化 入”自然,“会意”自然,不以观赏角度对待自然,即使有感悟也不直道景物美在何处。陶渊明不特对景物 如此,对事物于诗中亦不以鉴赏、描摹待之。何况山水之美是偶在身边,非为“望”山美而居田园。 3 陶渊明对待( 楚辞 和佛学的态度和认知与山水诗人截然不同。众所周知, 和佛学都对山 水诗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陶渊明和谢灵运受楚辞影响不同,陶渊明接受的最多的是孔、庄思想。虽然清旌补华在 云“盖系心君国,不异 文体影响而言山水 的痕迹。而在晋宋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谈到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时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 丽,马、杨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入,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 童蒙者拾其香草”。两晋以后,楚辞流行甚广。世说新语任诞 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 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由此可以反证陶渊明不入名士之流,也拒绝以山川做吟讽 之事。 另外,陶渊明和谢灵运受佛学影响不同,陶渊明认定的是此生,而非彼岸,其从未抒发过即色游玄之 意。陶诗形影神 显然是对佛学的响应,但更是陶渊明对生命意义的哲学化总结。他借批判佛学的机 会表达了对人生、对生命的认知。在诗中,他把生命价值或可说生命意义划为三个层次:及时行乐、役名 求善、纵浪大化。实际上,如果非要明确说明陶诗主什么“意”,那就非这三个层次莫属了。谈到此,我们 就会明白陶诗中出现的及时行乐思想,如“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 ,强烈的建功立业 的思想;“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后代宋包佶一句“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云“山居析疑,与优游笑傲一辈人不同”,从另一角 度也说出了陶没有谢、孙、支等诗人、名流的闲情逸致,也没有故做超然,即不道山川景色。 很显然,山水诗把自然景物作为独立审美对象来对待。然而,自然景物并非是陶渊明欣赏的独立审 美对象,而作为一种与己同在的自然而然的混一的同体物而存在。因此,陶渊明不对自然景色进行描 写,更多的是点到为止,不加任何描摹渲染,以此来直接传达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悟解。陶诗所提到的田 园、山川、鸟鱼、松菊都是托意兴象,准确地说都是自己的生命意义的寄托。 三、陶诗中的兴象考察 陶诗出现的兴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这两类兴象使用都是直接书写,不加任何描摹和渲染。 1 生命自然物的兴象使用 因为陶渊明注重的是生命思考,所以陶诗对有生命的自然物的兴象使用既有选择也很多,以此来传 达陶诗的生命意识主题。 一是表达自由。陶诗中使用“鸟”共有2 3 处。如“鸟咔欢新节”( ) “翩翩 飞鸟,息我庭柯”( ) “羁鸟恋旧林”( )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归鸟)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悲风爱静夜, 林鸟喜晨开”(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溟田舍获诗 )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二十首并序之五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饮酒二十首并序之 七 )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饮酒二十首并序之十五)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饮酒二十首并 序之十七 ) “风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饮酒二十首并序之二十)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怨诗楚 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十三首其一) “翩翩三 青鸟,毛色奇可怜”( )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读 )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咏三良 ) ,大多用来传达自由之意。可见陶渊明追求的是自由,也最 喜欢用鸟来表达无所羁缚的自由。使用“鱼”2 处,表达对自由的希冀和眷恋。 二是表达节操。使用“松”8 处,使用“菊”5 处。 2 无生命自然物的兴象使用 强大的生命意识思考迫使他无法轻松地讴歌赞美自然山川,因而不会产生对无生命的山水进行描 摹。陶诗中使用“山”字共有2 9 处,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最多,大多只是实指,并无太多引申义,只是自然而已。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 田园居 之三)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归田园居之五) 等。 第二类可以被看做是暗喻社会。如,“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二首) 等。 第三类喻指相对于社会的“自然”。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田园居之一) “目倦川涂异, 心念山泽居”(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等。 第四类引用古籍灵异之地。如,“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读山海经 十三首) 等。 一1 0 8 万方数据 第五类拟况生命意义。如,“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 这五类书写的内在联系大抵是对生存环境、社会与死亡统一的思考。 虽然陶渊明自称“性本爱丘山”,然而“丘山”在他那里是“自由”的含义,并非是审美的对象。 从生命意识和思维深度而言,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陶渊明对生命终极的认知,也就是“死去何所道,托 体同山阿”所表现的“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 的寄慨。这不仅是对佛学的批判,而且诗人 在此表达了自己对山的最终认知。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过程中,无心欣赏山水,而是在生命的价值思考 中观照山水,得出自己的感悟。 与玄佛相煽影响下“即色游玄”的诗人们不同,陶渊明绝不是在空冥遐想中观照山水。前者多半是 在生命不永感叹中而“及时行乐”怡情山水,而陶渊明却在生命不永感叹中清醒地知道生命的终结与山 的默存相同。既然“托体如山阿”,山就是死亡的象征。既然山是死亡的象征,也就毫无理由去描摹、赞 美它了。由于这个原因,陶渊明也绝不会描摹山水。 另外,除了与“言”同义外,使用“云”共有1 8 处,大多表达自由的环境或条件。 两类所有的兴象都只是具有启示性,绝没有任何刻画和描写。 一般来说,古代诗人的诗歌总是随时间、年龄、境遇等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思想主题,陶诗也大抵如 此。但细辨起来,仍然有一条清晰可辨的思想主线贯穿于陶诗始终,那就是对生命的思索。陶渊明不做 山水诗的重要原因也只能在于他对生命意识,尤其是对生命终极认知的执着的思考,在于他总是把“我” 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的主题上。 参考文献: 1 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 M 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6 2 2 陶潜陶渊明集【M 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3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7 7 4 北京大学中文系陶渊明卷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5 王孟自陶渊明诗文校笺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3 W h y T a oY u a n m i n gR e f u s e dt oB eaP o e to fL a n d s c a p e Z H A N GD i ( S c h o o l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D a J j a l - i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U n i v e r s i t y ,D a l i a n ,L i a o n i n g1 1 6 6 0 0 ) A b s t r a c t T a oY u a n m i n gh a dp o t e n t i a lt ob eag o o dp o e to fl a n d s c a p e ;h o w e v e r ,t h em a i ni d e ai nh i s p o e m si sh i sr e f l e c t i o no nl i f e ,h i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i np r a c t i c e T h e a w a r e n e s so fu n a l i e n a t e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I ”a n d “s u b s t a n c e ”m a d eh i mr e f u s et or e g a r dl a n d s c a p ea sa n a e s t h e t i ct a r g e ta n dr e f u s et ow r i t e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K e yw o r d s P o e m so fT a oY u a n m i n g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l i f ea w a r e n e s s ( 责任编辑董河燕责任校对李晓丽) - 1 0 9 - 万方数据 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 作者:张迪, ZHANG Di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刊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6)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参考文献(5条) 1.容肇祖 魏晋的自然主义 1962 2.陶潜.逯钦立 陶渊明集 1979 3.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1977 4.北京大学中文系 陶渊明卷 1965 5.王孟白 陶渊明诗文校笺 1983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彭亚萍 陶渊明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之比较 -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8) 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是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开拓者.陶擅长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而谢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本文试图从继承,发展与创新这几个方面来 比较陶谢田园山水诗.文章还对他们诗歌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2.学位论文 唐朝晖 平民化与贵族气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比较 2001 该文试图用传统的社会学方法为主,以心理学方法和文化研究方法为辅,探讨陶渊明田园诗的贫民化特点与谢灵运山水诗的贵族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陶渊明长期在农村与农民为伍,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因而他的思想和行为就少了一份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而多了一份田园 的质朴与清新.志不得伸的痛苦,志性自然的个性,又促使陶渊明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平心静气地把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氛 围和理想归宿,把自我融人田园中.他的灵魂与田园密不可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他能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述淳朴自然的生活与心情.他的诗歌 ,结构浑融一体;描写景物,神与物会而少夸张铺饰;选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却用心良苦.出自于百年望族的谢灵运从小就拥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个 人天赋.长期的官宦生活、深厚的家族传统、儒佛交织的复杂思想,一方面促使谢灵运走向山林,一方面又顽强地把他拉回到现实斗争的漩涡中.因而,谢灵 运始终把山水作为解脱现实苦难的工具,向往自然而不能忘怀世俗功名利禄.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作为描写客体而独立存在,自我不曾与山水融为一体.谢 灵运与山水各一,因而写景时能细心观察;所写之景,穷形尽相,但往往缺乏一种生命主体之美;诗歌结构大都明显地分为写景说理两部分;诗歌语言富艳精 工,更多地流露出一种贵族化的审美倾向. 3.期刊论文 刘春燕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浅析 -广西社会科学2003(8)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六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其“田园诗“、“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其各自的生活经历、写作的 出发点及玄理的阐发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其艺术风格之成因. 4.期刊论文 陈在东 王维、陶渊明田园山水诗之差异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3(1) 王维、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均属优美的美学范畴,以平淡、静谧为主要风格.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王诗更加冷寂、静穆与安详,有些诗透出看破红尘 的淡漠,充溢着宗教神秘感,与世俗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体现了一种清高、自赏的士大夫情调.而陶诗却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平易素朴,亲切可爱,具有 平民性、世俗性、民间性,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艺术表现上,王诗更重形式美,注意炼字炼句、对仗押韵、色彩对比、画面安排等 .而陶诗则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天然本色. 5.学位论文 兰宇冬 中古诗歌的时空表达 2003 中古诗歌的发展,由谢灵运“山水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的魏晋的表达与“时间“密切相关,它表现在以下各个层面:首先是因时间而引发的“人生 之叹“在魏晋诗歌中大量兴起,诗人们关注于时间带给人生的强烈变化,并进一步在“死亡之歌“中表达出因死亡逐步向诗人靠近时带来的紧张与痛苦,最终 在陶渊明的挽歌中消解了死亡的恐惧.其次,魏晋诗人在“咏史诗“中对“历史“与“人“进行了不同于史书记载的“诗“的反思,从而把握了各自的本质力量 .另外,魏晋诗歌表现出时间持续、线性进行的特点.最后,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具体时间的标记,具有了“时间内在化“的特点.谢灵运“山水诗“在 继承前代诗歌行旅方式的基础上,在诗作中第一次大量表现了“山水“空间存在的“共时并存、方位布局、相对关系、色彩“等特征,开拓了中国诗歌的空间 表达.鲍照在谢灵运之后继续对诗歌的空间表达深入探索,在“咏物诗“中,构造出“物“的“绝对空间“的存在.谢朓、江淹等诗人在“山水诗“中进一步采取了 “定点透视“的取景方式,诗歌逐渐实现了流动的情与空间的景的融合,这样就为五言律诗的情景交融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6.期刊论文 王秀娟 论王维和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0(2) 对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异有同.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 ,风格是真率自然,语淡味浓;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逸致,诗中有画.但王维对陶渊明的学习,以及他们在 政治上受挫后都逃往自然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