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 年3 月 第1 7 卷第2 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m a lo fX i d i a nU n i v e r s i t v (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M a r 2 0 0 7 V r 0 1 1 7N o 2 论陶渊明的“不朽“ 价值追求 孟国中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 1 0 0 2 8 ) 摘要:陶渊明思想内儒外道,对“不朽”价值的执著追求贯穿其一生出处行状。陶渊明由“仕”到“隐” 的转折是以退为进式的战略转移。归田期间他所走的路子是藉诗文彰显自我德性形象以实现立名垂世而不朽的“立 德”之路,“以文传世”服务于“立德垂世”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不朽;立德垂世;以文传世;内儒外道 中图分类号:1 2 1 3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 4 7 2 X ( 2 0 0 7 ) 0 2 0 1 3 5 。0 6 收稿日期:2 0 0 6 1 0 0 9 作者简介:孟国中( 1 9 7 8 一)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魏正申先生曾指出:陶渊明有“自觉的文学 创作意识”,有“以文传世的思想”【2 1 。笔者以 为,在陶渊明的思想研究中,尤其是在关于陶渊 明文学创作态度与动机的研究中,仅笼统地指出 这一点是不够的,有必要深入陶渊明个人思想的 深处,发现其根本的思想关节点所在,即:根植 于陶渊明头脑中且主导其一生主要出处行状的, 实是其对“不朽”价值的不舍追求。至于陶渊明 的“以文传世”思想,也是由他的“不朽”价值 追求决定的。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对陶 渊明由“仕”到“隐”的转折以及所谓的“以文 传世”思想有深切中肯的理解与把握。 一、以退为进:从“仕”到 “隐“ 的战略转移 陶渊明有“立名垂世”的思想,该思想来自 儒家传统思想。孔、孟儒家思想虽重道德仁义而 轻功名利禄,但它给在世不遇的明德志道之士提 供的现世价值的最终落脚点却在立名垂世以求 “不朽”上。该思想用孔子的话扼要表述便是“君 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 1 6 5 ,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转 述就是“病奇名之不立”( 感士不遇赋) 。孔子 日:“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3 1 1 7 3 孟子 日:“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 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 1 3 5 1 这是 儒家著名的“穷达”方针,也是儒家的现世操作 原则。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达”时“泽加于民”, “兼善天下”,这固然青史留名,不必细说;“穷” 时虽日“独善其身”,但这“善”的标准是很高的, 要“修身见于世”,即自我德性主体的内在建设最 终指向仍然是见世成名,也就是“不朽”。 儒家所谓“不朽”有三,语首见左传襄 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立言。”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现实所走的路子,大 致总是求“立功”在先,“立功”不得乃退而求“立 德”与“立言”,即中国传统士子总是求仕在先, 仕途不畅而后投迹高轨以求“逍遥”,且哼哼唧唧 唱上一路。“功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很活跃, 这也能说明点问题。自孔子那时就认为,“邦有道 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3 1 1 6 3 ,“道不行,乘 桴浮于海” 3 1 7 7 。陶渊明也不例外。即便是在归田 之后,这位靖节先生也没有跳出“立德”、“立言” 以求“不朽”的价值框架,所不同的是摆了一个 更高的姿态。 陶渊明对“不朽”价值的追求,首先寄托在 仕途上,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追求功业,企盼 青史留名”魏正申先生将之概括为陶渊明的 “积极追求建功立业理想时期”【2 】。拟古九首 之八和杂诗十二首之五都有这种情愫的真实 1 3 5 万方数据 而直接的流露。这也应是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陶渊 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的一个重要方面。 陶渊明并非生而知之者,他对社会现实的认 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希望到失 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他在政治风云中翻腾 的过程。袁行霈先生也已指出,陶渊明是在政治 风云中“作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的情况 下,才“毅然归隐”的。1 4 1 1 0 6 陶渊明自己也说:“进 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读 史述九章之屈贾) 归田退隐相对而言是他的 第二选择。较具体地关于这个由仕到隐的转折过 程,陶渊明也略有表白:“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 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 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饮酒二 十首之十九) 陶渊明自己认为这是一个们晤道” 的过程,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既自以心为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 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也就是 他在别处所谓的“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 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饮酒二十首之十七) 陶渊明将这视为“觉悟”,并抬到“任道”的高度, 固有其真实心性的一面;但也有他人为的苦心在 里面,这与他在解释早年仕宦时对“追求功业, 企盼青史留名”意图的讳避有关。 其实,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不能依其 生活状貌作截然界分,而是作为他对“不朽”价 值的不舍追求的现世表现内在地贯穿于陶渊明的 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其具体操作虽 然有异,但总体价值指向都是“不朽”,也即“青 史留名”。因而“不朽”实是陶渊明早年出仕意图 之最终价值旨趣。可以说,即便是他那出于“大 济苍生”、“兼善天下”的一面,也不排除潜意识 里有着“立善有遗爱”( 形影神之影答形) 的观念。陶渊明最终放弃仕途,归田退隐,是他 “立善”的另一个层面“独善其身”以期“修 身见于世”,这只是说明,陶渊明在对“不朽”价 值的追求道路上迈出了第二种步子:“养真衡茅 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 鎏口) 这只是同一个硬币的另一面。 同样,陶渊明引以为豪的“官场悟道”,也决 不仅仅是“心为形役”、“违己交病”的心性问题 ( 而且也不是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立功”无门、 此路不通的现实问题。他在饮酒二十首之十 中表露说:“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回且 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 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 居。”有学者分析说,这一首诗是“追溯为镇军参 军远行事,诗中说此次出仕是为饥所驱, 但前面又加一似字,可见他此行并不完全是 为生活。则他的出仕还是对事业有所追求, 只是由于风波阻中途,而自己恐此非名计, 就只好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把事业上的 打算暂且搁起,在取得一些三径之资以后, 便息驾归闲居了。”1 5 1 1 2 3 这番话是有识见的。 需要商榷的地方是对“倾身营一饱”诸语的理解。 笔者认为,这后四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把这次出 仕视为“倾身营一饱”,为日后“闲居”准备些物 质基础,而是说即便“息驾归闲居”了,只要能 “倾身”躬耕,“营一饱”还是不成问题的。正因 为他这么思量,认为“闲居”是可取的,于生计 既不必多虑,于名声也可作打算,所以最后决定 “息驾”归田。这时的陶渊明已认识到他所处的 时代,是“皇唐莫逮”、“道丧向千载”的时代, 并不是像他这样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所谓“士 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感士不遇赋) , 想通过在仕途上建功立业的方式实现其“不朽” 的追求是不可能的,“立功”之路已是不通。可以 说,陶渊明对当时社会的最终认识也就是在这游 宦时期不断成熟的。 因此不难明白,“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这两句诗,其实就是陶渊明有意无意间透露的对 他由游宦而归隐这一思想转折之确切而真实的概 括,同时也折射出他真正关注的价值旨趣所在。 陶渊明“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行为方式, 万方数据 实与儒家思想中“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的操 作原则一致。他称羡外祖孟嘉“清蹈衡门,则令 闻孔昭”(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赞 叹后汉袁安等人“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咏 贫士七首之五) ,褒扬后汉杨伦日“仲理归大泽, 高风始在兹”( 饮酒二十首之十二) 等等,贯 穿的都是这一思想。同时,在陶渊明看来,这种 “久而道弥著”的操作方式实是自衰周以来鲜为 人所识得之“趣”( 咏二疏) ,而他自己“养真 衡茅下”所走的正是这种路子。 有了这种思想认识,陶渊明就有理由或者说 有资格把“立功”之路看得下此一等,甚至对“功 名”表现出不屑:“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 旦百年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 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 复可傥伤! ”( 拟古九首之四) “好爵吾不萦, 厚馈吾不酬。”( 咏贫士七首之四) 至于“岂望 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咏贫士七首之三) ,“吁 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 治中) 之类,则与孟子“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 受于人”1 3 1 2 6 7 的话语基础是一样的,也就是孔子 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 1 9 7 的意思;若 再借用孟子的话说,便是:“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 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缵穴隙之类 也。” 3 1 2 6 7 返回孔子,则日:“富而可求也,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 1 9 6 这就不仅将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到“道”的高度, 而且摇身一变自己俨然就是“道”的代言人了。 这便是陶渊明自诩的“官场悟道”。 由是观之,陶渊明最终走上退田归隐之路, 是在其原先热衷的“立功”之路蹇塞不通的客观 现实下,主动作出的选择一“平津苟不由,椟 迟讵为拙”(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道:“余尝学仕, 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 知我意,常愿携手,真彼众议。”不难明白,陶渊 明所谓的“素志”,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归园田居 这一生活方式,而是重在“立名垂世”以求其“不 朽”价值。“立功”之“达”道不通,所以m 瞑负 素志”;乃退田归隐,以求从“穷”路上实现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他走上“穷” 路时才哼的曲子。总之不难明白,陶渊明从游仕 官场转而退隐园田,是同一价值框架内的具体行 为转换,而不是价值系统的根本性切换( 即从一 个价值系统转而投身于另一个价值系统) ,是追求 “不朽”路子上的积极的“战略转移”,而不是消 极的“逃跑主义”。 二、避虚就实:从“立德”到 “立言”的战术转化 陶渊明自彭泽归隐后,就转到“修身见于世”、 立德以垂名的路子上来。魏正申先生指出的“以 文传世”思想,只是其时陶渊明思想中的一个必 要环节,而并非处核心的地位。该时期陶渊明的 主导思想是“立德垂世”思想,“以文传世”思想 是为“立德垂世”服务的,具体说来便是:通过 诗文创作,自我彰显其德性形象,藉以垂美名于 后世,从而实现其对“不朽”的追求。 诚如魏正申先生所指出的,陶渊明有“以文 传世”思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有待进一步商榷。 笔者想要指出的是,在“以文传世”问题上,与 其说陶渊明有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倒不如说 他有自觉的“以文彰德意识”这不等于说陶 渊明没有文学创作意识。这样,“以文传世”的内 涵就需要重新界定,即:说陶渊明有“以文传世” 思想,已不是一个关乎“立言”的问题,而是根 本关乎“立德”的问题,“立言”在这里主要是为 “立德”服务的。这是符合陶渊明“善恶苟不应, 何事空立言”( 饮酒二十首之二) 的态度的。 陶渊明归田后所走的路子,用他自己的话还 可概括为“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二 十首之二) 。其赋诗作文在最终价值取向上是为 彰显德性服务的。陶渊明看得清楚,在“立德” 1 3 7 万方数据 之路上,“言”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寝迹穷年, 谁知斯意”( 读史述九章之张长公) 。孔子 “欲无言”,但事实上孔子“言”得很多,他的弟 子还专门为他编篡了论语,记录其言行;门人 子贡对此事所抱的态度就是:“子如不言,则小子 何述焉? ” 3 1 1 8 0 可以说,陶渊明对“立言”所抱 的态度,与子贡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今我不述, 后生何闻哉? ”( 有会而作) “立善常所欣,谁 当为汝誉? ”( 形影神之神释) 陶渊明担心 的不仅是自己能否“立善”的问题,而且包括这 种“立善”能否为人所赏识与传誉的问题,即最 终能否立名垂世的问题。因此,通过诗文自我彰 显便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考虑到“立言”与“不 朽”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提出对“言”( 写 诗作文) 的艺术要求问题。这才是陶渊明对其诗 文创作自觉意识的原初动机,也只有在这一层面 上,我们才可以谈陶渊明有“自觉的文学创作意 识”。如此,“立言”与“立德”在陶渊明的后期 生活中内在地统一起来,并贯彻于他整个田园诗 文的创作历程。因此,在陶渊明身上,“立言”( 以 文传世) 作为一个“自觉意识”问题,不能脱离 “立德”思想单独作为议题,否则容易将“立言” 问题简单地等同为单纯的“文学创作意识”问题, 这正是魏正申先生未能正确深入的地方。 说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在价值取向上是为彰德 服务的,这从陶渊明对诗文创作所抱的态度( 同 1 3 8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先师有遗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7 “遥遥沮溺心, 时也是对文学创作功能之认识) 也能见其一斑。 陶渊明认为写诗作文能“颇示己志”( 五柳先生 传) ,能“导达意气”( 感士不遇赋) 在某 种意上又可谓之“自娱”,所谓“酣畅赋诗,以乐 其志”( 五柳先生传) 、或“以为欢笑耳”( 饮 酒二十首序) 。这两种功能用文学理论的术语 来说,便是传统的“言志”与“抒情”。陶渊明既 自觉向孔孟之道靠拢,要担当“士志于道”的价 值传统,则其所言之“志”、所导达之“意气”, 固不宜外乎所志之“道”以及由志道守道而来的 “德”。陶渊明认为“穷通靡攸虑”( 岁暮和张常 待) 、“所乐非穷通”( 咏贫士七首之四) ,则 其所忧者惟“道”耳“岂不知其极,非道故 无忧”( 咏贫士七首之四) ,故在归田时期,常 有的仍是“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丙辰岁 八月中于下溪田舍获早稻) 的焦虑心态。苟以一 言蔽之,则陶渊明所言之志、所抒之情,都是本 着“寄怀于言”( 九日闲居) 的宗旨。为了让读 者能“见其心”( 咏贫士七首之三) 、“别其契” ( 癸卵岁十二月中作与弟敬远) ,还特意提出了 “人当解意表”( 饮酒二十首之十一) 的阅读 原则。而陶渊明通过种“寄意一言外”的创作方 式和“人当解意表”的阅读原则,想展示给读者 的无非是他如何“安道苦节”的德性形象。今仔 细阅读陶渊明诗文,知贯穿其中有两大脉络可寻: 其一,求达之路。 饕簇,茹薯鼐簇眷萋嚣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投耒去学仕”昙譬藿香蒙靠嘉厕丽菊_ 可两语再F 1 磊至两手_ 一“息驾归闲居” 万方数据 其二,独善之路。 这两条路子,是陶渊明禀循儒家“穷达”方针 的实际炼世历程,二者最终合而为一,因为它们的 核心基点都在于对“不朽”价值的追求。从中我们 也可以看出,不论是“出”还是“处”,陶渊明都 能为自己找到有说服力的根据,在他的逻辑庇护 下,他的行为总是合理的,不管是游仕官场还是归 隐田园,都不会污损行为主体的德性形象。因此不 难明白,陶渊明用诗文“示志”,用“亲老家贫” 释倒4 】1 0 1 ,申诉再三,更注重的是维护并彰显其德 性,标举其守道君子的人格形象,使读者“每观其 文,想其人德” 6 1 4 1 。山樵暇语日:“陶彭泽诗, 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 之于诗,无一点愧辞,所以能尔。” 6 1 4 2 林逋省心 录谓:“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 义士等,何耶? 盖颜子以退为进,宁武子愚不可 及之徒欤。” 7 】2 3 魏正申先生也曾在论陶渊明以 文传世的思想一文中指出:“陶渊明还十分注重 塑造真诚坦率天真的自我形象以达到传世的目 的。”【2 】这些论述可谓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觉 察,只可惜都未能自觉地从陶渊明思想的整体高 度与核心地带处去把握,故而未能究其根本。 由是观之,陶渊明“以文传世”思想的内核 主要不在讲求诗文造诣上,而是在彰显德性修为 上。要彰显有德性修为的“君子”形象,固然不 可绝对摒弃诗文造诣的因素,但后者毕竟不是目 的。“立德”才是陶渊明诗文创作的最终价值目的, “立言”是“立德”的延伸,故“以文传世”的 实质乃是借助诗文彰显德性以期立名垂世。因而 对这一思想主核的正确把握,应该是“立德垂世”, 而简单地谓之“以文传世”则已经与之隔阂了, 甚至拐到别的路子上去,终不是陶渊明的初衷。 陶渊明深知“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拟 古九首之二) 的道理,也即“立德”可以“不 朽”的古训,他要垂名后世以求“不朽”,在仕途 窘塞之后,这是最佳途径。陶渊明诗文有半数以 上在“述贫”,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表明他志道固 穷之心与安道守节的情怀。而陶渊明对他所喜可 的历史人物之赞羡的主题,也不外是“令德永闻, 百代见纪”( 读史述九章之程杵) 。就拿咏 荆轲来说,陶渊明认为荆轲刺秦王,“心知去不 归”,却仍要“飞盖入秦庭”,这除了“义士死知 己”的直接行为动因外,根本原因乃是出于“且 有后世名”的“不朽”价值追求。这就多少带有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意味。 总之,陶渊明有“立德垂世”思想是可以肯 定的。他最终认定“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 泣”( 感士不遇赋) 、“存为世珍,殁亦见思”( 自 祭文) 是在“士之不遇”的在世境遇中追求自身 “不朽”价值的最佳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这是他“不朽”追求的现世操作方式,也是他的 最终存在样式。由“立德垂世”过渡到“以文传 世”是客观必然的战术转移:避德之“虚”而就 诗文之“实”。德以文显,不著之以诗文,则德鲜 能久传。司马迁在为人立传时便已深有感慨,其 撰伯夷列传,日:“余以闻由、光义至高,其 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8 2 1 2 1 “岩穴之士,趣舍 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8 】2 1 2 7 陶渊明 游好六经,于史亦精,盖亦有鉴于此,故日:“今 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 综观全论,不难明白陶渊明的思想,实际上 是内儒而外道。笔者持论如此,是基于对陶渊明 “不朽”价值之执著追求的认识,因为该思想内 核及精神实质都主要出自儒家一系,且着实成为 陶渊明一生行状的主心骨。陶渊明在彭泽归隐后, 看似深耽老庄之道,实则笃行儒家“不朽”之路。 因而,“隐”对于陶渊明来说,更多一层世俗的策 略意义,具体地说,陶渊明是想通过“隐”的在 世行为以及对该存在样式之诗文反映,以期彰显 其德性主体,从而确立其在读者心目中“不朽” 的“君子”形象,达到垂名传世的目的。陶渊明 的一生都是欲有所为,并未进入也不真想进 入老、庄所标举的“无为”境界。陶渊明的“君 子”人格,儒家世俗的一面居多,故其人时或慷 1 3 9 万方数据 慨厚重,作“金刚怒目”式,其诗文亦或“词采 精拔,跌宕昭彰,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 京” 9 1 1 0 ,并非全是“飘逸”。换句话说,由于陶 渊明对“不朽”价值的执着追求,使得他的在世 行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目的性意味着我们关心 我们行动的遥远的未来结果更甚于关心这些行动 自身的性质或它们对我们周围环境产生的直接影 响。具有目的性的人,总是试图使自己的行为具 有某种虚假的、自欺欺人的不朽性,并因此而将 自己的兴趣纳入时间流程之中。 1 0 1 1 1 6 这些话,即 便是用到陶渊明身上,也还是正确的,因为对“不 朽”价值的关怀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关怀,且垂 名后世以求“不朽”就是指向百年外的时间流程。 这就需要我们有正视鲜血的勇气了。 参考文献: 【1 】魏正申论陶渊明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 M 陶渊明探 稿北京:文津出版社,1 9 9 0 2 】魏正申论陶渊明以文传世的思想 M 陶渊明评传北 京:文津出版社,1 9 9 6 3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 M 陶渊明研 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5 】李华胸渊明:饮酒二十首之背景与寄意 M 陶渊明新 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 9 9 2 6 】钟嵘诗品 M 陈延杰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 9 6 1 【7 】林逋省心录 M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 (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8 】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9 】萧统陶渊明集序 M 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 局,1 9 7 9 1 0 约翰梅纳德凯恩,诺尔曼布朗生与死的对抗【M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4 O nT A O Y u a n - m i n g SI d e ao fB e i n gI m m o r t a l M E N G G u o Z h o n g ( C o l l e g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h a a n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7 1 0 0 6 2 ,x i :a n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A OY u a n m i n gi m p l e m e n t e dt h ei d e aa l lt h r o u g hh i sl i f eo fb e i n gc r o w n e dw i t he t e r n a lg l o r y I nh i se a r l yd a y s ,T A OY u a n m i n gw a n t e dt oe s t a b l i s hh i m s e l fb yi m m o r t a ld e e d s ,b u tl a t e r , h ew i t h d r e wf r o m s o c i e t ya n dl i v e di ns o l i t u d ew h e nh ec h a n g e dh i sm i n da n dd e t e r m i n e dt oe s t a b l i s hh i m s e l fb ym o r a l i t i e st h a t h a v eb e e ni l l u m i n a t e db yh i sp o e m s K e yW o r d s :T A OY u a n r u i n g ; i m m o r t a l i t y ;e t e r n a lg l o r yw i t h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i m m o r t a ll i t e r a r y a n d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s i d ea n dT a o i s mo u t s i d e 1 4 0 万方数据 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 作者:孟国中, MENG Guo-zho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7,17(2)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0条)参考文献(10条) 1.魏正申 论陶渊明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 1990 2.魏正申 论陶渊明以文传世的思想 1996 3.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1983 4.袁行霈 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 1997 5.李华.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之背景与寄意 1992 6.钟嵘 诗品 1961 7.林逋 省心录 1962 8.司马迁 史记 1999 9.萧统 陶渊明集序 1979 10.约翰梅纳德凯恩.诺尔曼布朗 生与死的对抗 1994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孟国中.MENG Guozhong 论陶渊明的“志道“之学与“立名垂世“思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1(6)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 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 “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 “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2.期刊论文 魏正申 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0(1) 本文通过陶渊明刚归田时的家境与意绪尚有“事功“之愿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诗旨. 3.期刊论文 陈小燕 庾信对陶渊明的接受初探 -青年文学家2009(9) 陶渊明是晋代名士,以其高洁的人格和不朽的诗文让后人景仰.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陶渊 明菊花和酒相伴的人生方式的认同,二是,对桃花源生活方式的向往,三是,对陶渊明诗文中朴质真情的学习. 4.期刊论文 高小淇 浅谈陶渊明的思想 -法制与社会2009(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因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渊明 的诗沿袭了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中一种新的、关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 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陶渊明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他的诗在中 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5.期刊论文 王雪梅 从儒士到隐者-浅析陶渊明思想之转变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6(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诗作和人品非常追求自然.本文分析了陶渊明前后期的诗作,对其人生转折方式进行了阐述.陶渊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霸州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龙门吊拆除现场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合同
- 2025年度户外运动设施防水施工及十年质保协议
- 2025版活动赞助商权益保障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年度体育场馆建设人工劳务外包合同模板
- 2025年度综合商业体短期租赁合同书
-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电机产品国际认证与出口服务合同书
- 2025年度能源行业财务风险控制合同
- 贵州省凤冈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广东省体育行业劳动合同样本
- GB/T 2820.9-2024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9部分:机械振动的测量和评价
- 2024年叉车司机N1特种作业取证考试题库(浓缩300题)
- 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课件
- 离子反应课件
- 激光振镜规范
- 踝关节镜护理课件
- 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供应链管理与优化
- 混凝土强度评定表(自动计算)
- 篮球竞赛的医疗保障与急救应急
- 《礼仪与修养》 课件全套 第1-6课 彬彬有礼 美美与共-未来职场 礼仪润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