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苏教版_第1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苏教版_第2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苏教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姓名_ 得分_一、知识展示台。1、细菌、霉以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所以通常把他们称作( )。2、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 )的细菌。3、物体在( )和( )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4、( )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皮肤、骨骼、肌肉、血液和脂肪等都是由这种微小机构组成。5、大多数细胞都是非常小的,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 )。6、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 )。7、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8、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生物学家是( )。9、显微镜中的两个透镜的焦距( )(相同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 )(大小),叫做( ),对着眼睛的透镜焦距较( )(大小),叫做( )。10、一些微小的生物需要( )才能观察到它的生长过程。11、制作玻片标本的过程中,盖玻片应该( )慢慢盖到标本上面,盖玻片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 )。1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13、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 )的缘故。14、很多细菌聚集在一起就形成( )。15、(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6、微生物是包括( )、( )、( )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17、利用细菌可以( )、( )、( )、( )。18、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 )。二、判断。1、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数量极大、形态多样、无处不在的单细胞微生物。( )2、几十万个细节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3、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 )4、霉是一种微生物,在空气、土壤、海洋和食物中都能找到它。( )5、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 )6、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7、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8、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9、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 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10、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三、谨慎选择区。(20分)1、下面不是水滴里的微生物是( )。A鼓藻 B草履虫 C水蚤 D青霉素2、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 )。A牙齿变白 B容易睡觉 C清理微生物 D促进生长3、显微镜的物镜放大10倍,目镜放大15倍,那么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 )。A10倍 B15倍 C25倍 D150倍4、做酸奶,需要一种细菌,是( )。A酵母菌 B青霉菌 C大肠杆菌 D乳酸菌5、构成生命体的“积木”是一种微小的结构,胡克把它命名为A细菌 B病毒 C轮虫 D细胞6、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 )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罗伯特胡克7、动物的卵( )。A就是一个细胞 B是一组细胞 C是一块脂肪8、研究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发绿需要借助( )来观察。A显微镜 B放大镜 C平面镜9、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的标本必须切成( )。A薄片 B方块 C薄而透明的切片10、科学家一般选用( )来观察病毒。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四、简答题。(10分)1、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2、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请你试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预防食物中毒?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