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在重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ppt_第1页
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在重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ppt_第2页
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在重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ppt_第3页
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在重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ppt_第4页
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在重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在重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动画数码2班第三组 小组人员:梁谊精 刘绍丝 潘汝桥 庞文辉 宋杨 王瑶瑶 伍一帆,(一)枪械,北洋政府时期,除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前名山西机器局)1924年开始仿制、1928年正式出品日本大正38年式6.5毫米步枪外,所有生产步枪的工厂,均统一生产7.9毫米步枪。从1928至1937年,生产步枪的工厂所产以7.9毫米步枪为主,略加改良。1934年,军政部向德国订购1万支1924年式毛瑟枪,兵工署将其图纸交由巩县兵工厂进行仿制,1935年正式投入生产,命名为24年式步枪。后又命名为中正式步枪,取代了原先生产的7.9毫米毛瑟步枪。此后其他各厂也生产中正式步枪,成为1937至1949年间的主要步枪品种。1940年,第二十一工厂奉令转产中式步枪。该厂重新设计,改进加工方法,所产新中正式步枪性能优于原中正式步枪及该厂原产的汉阳式步枪。在我国步枪发展史上,汉阳式和中正式两种步枪是较为成功的,其生产时间最长、产量也最大。据不完全统计,1928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步枪181万余支。,(二)火炮,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的火炮仿制及生产有一定的发展。生产山火炮的工厂主要有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1931年前)、太原兵工厂、山西军人实习厂、广东第二兵工厂等。所产火炮品种较多,有山炮、野炮、榴弹炮、平射炮、迫击炮等。抗战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沦陷,少数内迁,生产火炮的工厂有第十兵工厂、第二十一工厂(原金陵兵工厂)、第四十四兵工厂、第五十工厂、第九十兵工厂、重庆武器修理所、巩县兵工厂、华阴兵工厂等。这时主要是生产迫击炮,同时试制了部分战车防御炮。抗战胜利后,除生产其前所产各种火炮外,还试制过无坐力炮、高射炮和火箭发射筒等。,这一时期所产山炮品种有沪造克式75毫米山炮、晋造75毫米山炮、汉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太原兵工厂1927年还仿制过德国苏洛通式105毫米山炮。生产榴弹炮的工厂主要是东三省兵工厂,在1931年前,该厂仿制的榴弹炮品种包括奥式21倍100毫米榴弹炮、日式105毫米榴弹炮。 1922年张作霖在沈阳建立工厂仿制英国斯托克斯式150、80毫米迫击炮,1926年该厂定名为奉天迫击炮厂,这是我国最早生产迫击炮的工厂。,(三)弹药,在枪弹方面,根据步机枪的口径和其对枪弹性能的要求,我国近代先后生产的步机枪弹有7.9、6.5、7.62、7.7毫米等种类。生产的工厂有第二十、二十五、四十、四十一工厂,其中第二十工厂生产的时间最长(19301949年),产量最多(11.0805亿发),是国内的枪弹生产基地。 中国近代的手枪信号弹生产1935年始于金陵兵工厂(后改称第二十一工厂),截止1940年共生产40.9万发,西北化学厂、应用化学研究所、第十、四十四、六十工厂也曾大量生产,口径为26.8毫米,分发光、发烟两种。 东三省兵工厂自1925年开始仿制日38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榴弹,抗战爆发后另外一些工厂生产过德式榴弹。抗战胜利后,西北化学厂仿制过日38年式150毫米榴弹。,(四)防化器械和化学战剂,在防化器材方面,我国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制造防毒面具为主,兼造地下掩体用的滤毒装置及消毒器材的制造工厂或工场。其中有地方政府办的,而大多数是兵工署所辖的企事业办的。自1931年起先后建立防毒面具研制、生产的单位有:东三省兵工厂、广东科学研究所(1937年并入广西兵工厂筹备处)、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西北制造厂、广州面具厂、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以及上海强华实业公司、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捷和钢铁制造厂等。,化 工,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国基础化学工业进入了创立时期,以“北范南吴”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开始生产纯碱、烧碱、合成氨、硫酸、硝酸、盐酸、漂白粉等化工原料。同时,国营兵工厂也生产硫酸、硝酸、炸药等产品,在玉门还建立了石油基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也建立了一些化工厂和炼油厂,陕甘宁等根据地兴建了一批小型化工企业。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缓慢,化工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一)范旭东的永利系统,1.中国制碱工业的兴起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轻重工业有了初步发展,纯碱的用量不断增加,当时国产的天然碱和一些小作坊厂用路布兰法生产的碱,不仅质量低成本高,而且产量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市场完全被进口“洋碱”占领。永利碱厂在没有专利的情况下,探索苏尔维法制碱,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于1924年8月13日生产出第一批纯碱,但产品含铁量较高,颜色发红,销售困难,生产也常出事故。 2.从苏尔维法到侯氏碱法。(过程.) 1937年,日本进一步入侵中国,天津沦陷后,永利碱厂被迫关闭,范旭东在乐山的五通桥筹建永利川厂。1941年3月15日,经范旭东提议,将这一新工艺命名为“侯氏碱法”(Hous Process)。 3.从制碱到制酸。(过程.) 1934年他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南京筹建永利硫酸铔厂。,(二)吴蕴初的天原系统(食),1921年,吴蕴初与上海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合伙办厂,由吴蕴初提供技术,生产味精,商标为“佛手”,厂名叫“天厨”。1923年8月正式成立公司,由张逸云任总经理,吴蕴初任经理兼技师,建立了粗制工厂和精制工厂,正式定名为上海天厨味精厂。产量由1923年的3000公斤逐年增加到1928年的5100公斤。吴蕴初不断改革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味精在国内外赛会上连续获奖,迫使日本“味四素”退出中国市场。19261927年先后向美、英、法等国申请了专利,1928年又增设淀粉厂,生产淀粉、糊精、葡萄糖、酱色饴糖等产品。,(三)外资和官办化工企业,1.日本在华化工企业。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取得了在中国设厂的许多特殊权利。帝国主义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以日本在华北和东北所办的企业最多。1933年日本在大连甘井子成立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即大连化学厂的前身)。1938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汉沽设厂,次年投产,产品为烧碱、溴素、氯化镁、氯化钾等。1939年东洋化学株式会社在汉沽建立氯碱工厂,1942年投产。 2.官办化工企业。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仅建有为数不多的化学兵工厂、硫酸厂、烧碱厂、纯碱厂、酒精厂和炼油厂等,产品在基本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河南巩县兵工厂是国民党政府最大的化学兵工厂,1.有机合成研究。 2.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3.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