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历史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要求的。1.观察并综合分析下面两幅图,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 (汉)牛耕画像石A. 生产工具获得重大改进B. 铁犁牛耕时代始于汉朝C. 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 耕作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两幅图展示的是汉唐耕犁技术的改进,选项A 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选项B排除;材料未反应土地制度,排除C;耕作方式都是铁犁牛耕,选项D排除。【点睛】掌握中国古代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演变过程。2.“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中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顺从)。”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此时期,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据此判断,中应填写A. 夏商B. 春秋战国C. 秦汉D. 唐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史书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界定时间为春秋战国,根据所学春秋战国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融合时期,选项B正确;夏商时期礼乐制度尚未建立,与材料中“中国有礼仪之大”不符,选项A排除;秦汉、唐朝属于大一统时期,选项C、D排除。3.东汉中期以后,诸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B. 强化相权带来严重后果C.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D.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旨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所学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选项A正确;外戚宦官专权与相权无关,而且东汉时期相权较弱,选项B排除;材料中外戚宦官专权属于中央政权之争,与地方势力无关,选项C、D排除。【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根本特征为皇权至高无上,这种特征导致依附皇权的势力如外戚、宦官会在皇帝怠政、年幼等特殊时期形成专权。4.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A. 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 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C. 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D. 体现了自由平等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大宪章的制定体现了王权受限,选项C正确;议会至上原则体现于1689年权利法案,选项A排除;大宪章是贵族迫使国王签署,防止国王擅自征税,其中未体现出对教会权益的保护,选项B排除;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制,不能体现出自由平等精神,选项D排除。5.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击了基督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引起教廷的敌视。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欢迎,逐渐赢得学界和大众的认可,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 近代科学革命打击了基督教B. 教廷的敌视阻碍近代科学发展C. 科学家们不惧教会迫害坚持真理D.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旨强调近代科学革命中遭受基督教迫害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可见科学在教会的打压下依然取得了进展,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是科学的进步,而非近代科学革命和基督教的关系,选项A、B排除;材料赞扬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但更强调其对近代科学的奠基作用,选项C排除。6.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华“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要求各国开放在华势力范围,使各国有均等贸易的机会。这一照会为英、德、俄、法、日等国所接受。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门户开放”政策成为美国外交史上的得意之作。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美国A. 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B. 形成自己独立对华政策C. 无意参加对中国的瓜分D. 企图阻止日本独占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每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成为美国外交史上的得意之作”,可见美国对华政策较为独立,选项B正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说明美国这一对华政策并未激化其与其它列强之间的矛盾,选项A排除;美国的“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列强共同宰割中国,选项C排除;“门户开放政策并未针对日本,选项D排除。”7.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中国古代史书编著)“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人臣之行状”。近代梁启超则认为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这种史学研究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 近代新史学倡导史家撰写人民大众史B. 近代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否定C. 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对历史研究的影响D. 古今史家所追求的史学研究目标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史学研究的变化为刘知几认为从帝王人臣为主要内容,到近代梁启超认为国民历史为主要研究内容,这种变化产生于近代,与当时社会变革挽救民族危亡、强化民族国家意识有关,选项C正确;近代新史学强调的是历史研究的功能,而非倡导撰写人民大众历史。人民大众属于无产阶级,梁启超的史学研究观点代表了资产阶级诉求,因此选项A排除;近代新史学和传统史学研究对象不同,而不是对后者的批判否定,选项B排除;材料未涉及古代史学家史学研究目标,选项D排除。【点睛】历史研究是社会意识内容之一,由社会存在决定,材料中梁启超的史学研究目标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的观念。8.“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一战期间A.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C. 重工业的发展停滞D. 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一战时期西欧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结合材料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现象,选项A正确;材料中数据仅仅涉及注册公司数量的上升,不能反映出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选项B排除;轻工业的发展不能说明重工业停滞,两者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材料时间欧战前后,结合材料轻工业发展迅速,即可锁定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9.读图可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在爆发辛亥革命B. 在召开中共一大C. 在发动南昌起义D. 在举行重庆谈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可知B正确;辛亥革命爆发地在武昌,为南昌,选项A错误;南昌在处,选项C排除;重庆谈判地点在重庆,不在处,选项D排除。【点睛】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是解答本题的保证。10.今日的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在分析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我们不能忘记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在全国人民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国家经过千辛万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下列对这段论述的正确理解是计划经济体制会始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完整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基石工业体系的建成完全依靠国内资金和技术积累不能只看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而否认之前的成就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可知完整工业体系是经济腾飞的基石,故正确;据材料“不能忘记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可知“不能只看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而否认之前的成就”,故正确,选项D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对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错误,选项A、C错误;不符合史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援助,选项B错误。11.为了节约工资成本,美国农场主雇佣墨西哥人采棉花,运到中国的棉纺厂变成棉布,棉布与在中国生产的沙发底座一起销往美国,美国家具商加工成高档美式家具,高价卖给中国的消费者。这样,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果被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侵占,广大的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实际上收获很少,有的甚至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民众感到财富日益缩水、民生日益艰难。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完整准确的是A. 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B. 经济全球化损害了发达国家的整体利益C. 发达国家普通民众是全球化的受害者D. 全球化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内部分配不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但所得成果被大资产阶级侵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民众感到财富日益缩水、民生日益艰难”,因此选项D正确;材料未涉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选项A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发达国家整体获益,普通民众并不是受害者,选项C排除。【点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是主导者,因此也是最主要的获益者,但全球化利益在发达国家国内分配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第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6分。12.不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经济变革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会引起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形态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到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1618世纪英国乡村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乡镇企业是80年代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引擎。1984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改革的意义不局限于农村,它对8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历史意义。【答案】(1)变化: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普遍种植用于交换的经济作物;农民出现分化。新趋势: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步转化。(2)变化:出现家庭工业;乡村工业门类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兴起。(3)原因: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商业革命”,英国国内外市场扩大;圈地运动的影响。(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改革成功的信心。【解析】【分析】第(1)问较为简单,主要的答案要点在材料中,而且容易解读,农村的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变化很容易推断出;(2)回答变化,其答案要点在材料中,解读材料和概括材料即可;第(3)问承接第(2)问而来,除结合材料中要点外,大部分要点来源于基础知识;第(4)问材料中提取要点和所学知识结合度较高,但其要点以基础知识为主。【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中“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可以得出答案要点;新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农村经济作物以及农产品市场化可以体现出当时农村出现了有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趋势。(2)变化:根据材料“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可以得出第一个要点;根据材料“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可以得出乡村工业门类多;根据“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可以概括出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到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可以得出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兴起。(3)原因:根据材料“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可知乡村丰富的原料和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是原因之一;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商业革命”,英国国内外市场扩大;圈地运动的影响促进了上述变化。(4)意义:根据材料“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以得出农村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材料中“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得出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改革成功的信心。【点睛】本题考查中西农村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经济变革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化。材料解读难度较小,而且大部分要点就在材料中,结合所学也以常见基础知识为主。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学士倭仁奏: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倭仁反对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的理由。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材料三 齐如山(18771962),中国近代史上贡献卓著的戏剧理论家、民俗学家。齐如山回忆录是齐如山晚年写就的一部人生自传,书中记述了他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的过往经历。通过他的回忆,近代中国百余年的政治烽烟、文化脉动和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精神世界,都可略识一二。摘编自梁燕齐如山其人等(2)对比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与齐如山回忆录,哪一个是研究同文馆创办的第一手史料?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理由:认为立国之道在礼义和人心;洋人未必真心传授知识;依靠技艺不能强国;中国自有技艺人才,无需向洋人学习。(2)第一手史料: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理由: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是档案资料,其中记录了创设同文馆的亲历者倭仁的奏折。齐如山出生于1877年,且晚年撰写齐如山回忆录,而同文馆设立于1862年,所以书中有关创办同文馆的描述不是齐如山亲历的直接记录。【解析】【分析】本题()根据材料可以找出所有要点。【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可知倭仁主张立国之道在礼义和人心;材料“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可知其认为洋人未必真心传授知识;依靠技艺不能强国;材料“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可见其认为中国自有技艺人才,无需向洋人学习。()第一手史料:距离要研究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因此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是一手史料。理由: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是档案资料,距离同文馆创设时间最近,而且其中记录了创设同文馆的亲历者倭仁的奏折,可信度高;同文馆设立于1862年,而齐如山出生于1877年,且齐如山回忆录是万年撰写,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书中有关创办同文馆的描述不是齐如山亲历的直接记录。【点睛】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应以何时为开端?中外史学界看法不一。例如,在欧美出版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的以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认为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折点在前苏联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把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另一种意见则是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史的开端。在我国史学界,大致有这几种看法:分别以1500年、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摘编自申晓若世界近代史开端之管见(1)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存在各种观点,试从史学研究角度分析其原因。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若以1500年左右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试说明理由。(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