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科学方法论07同一律.ppt_第1页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07同一律.ppt_第2页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07同一律.ppt_第3页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07同一律.ppt_第4页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07同一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与逻辑方法论 第 讲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关于逻辑基本规律 在什么意义上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称为逻辑基本规律? 不矛盾律不等同于(AA),同一律 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 错误,在正确思维同一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 。这就是同一律。,第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一般地说,“混淆概念”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偷换概念”指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有意识地违反逻辑规律,称为“诡辩”。“偷换概念”是一种诡辩。,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并且我是群众,可以推出我是真正的英雄吗? 张先生新买的手表准吗? 在短缺经济时代,一个营业员就是这样嘲弄她的顾客,关于“一个中国”的原则。 country 国家 nation state 关于“爱国” 关于“人权”。,某公司要给雇员涨工资,有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初始工资是年薪10000元,每干满一年增加2000元。 方案二:初始工资是年薪10000元,每干满半年增加500元。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雇员,你选择哪种方案?,以下的推断错在哪儿? 年薪 + 500元 半年薪 + 500元,假设甲选择就职期每满一年加薪2000元的方案,乙选择就职期每满半年后加薪500元的方案。我们来看看两人工作头两年的薪水状况: 甲第一年的年薪是10000元,第二年的年薪是12000元。 乙第一年上半年的薪水是5000元,下半年的薪水是5500元,第二年上半年的薪水是6000元,下半年的薪水是6500元。这样,乙第一年的年薪是10500元,第二年的年薪是12500元。 以此推算,显然,和甲相比,乙的年薪每年要多出500元!,凤凰台: 一位律师与一位教授的辩论,第二,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常出现在讲演或作文中,称为“跑题”。 “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在论辩中最常见。,在北大游泳馆, 我向管理员提了这 样一个问题 近20年前,在合肥长江饭店,我和一个 服务员进行了这样一场有点无聊的争论 在某哲学高级论坛上,我向胡福明教 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2001年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我向 李文海校长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会和世界对话: 和世界沟通,不要求利益、立场、原则的同一,但要求“语言”的同一。 不要相信“没有共同语言” ,时代的进步: 中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为自己辩护。,朱镕基、奥尔布莱特和中国教授,教授是在批评谁呢? 教授是在嘲弄谁呢?,美国的人权状况与美国手中的“人权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美国人权的性质(真与假)和状况(好与坏)与国际关系中在人权问题上美国扮演的角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你们的人权是假的,骗人的”- 这是从我们的大前提中演绎出来的,美国人听不懂。 “你们的人权状况也有严重问题”,“你们在人权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这是试图对事实进行概括,美国人能听懂。,不在美国待一段时间,很难体会到在美国反种族歧视与反种族仇恨法的实施,是如何地动真格的,警察告诉女儿,任何人攻击你都是触犯法律,包括你的父母 ,即使对于以上这样的事实,我们的教授仍能说明其虚假性和欺骗性。 我曾经很熟悉这种逻辑 ,即使对于以上这样的事实,我们的教授仍能说明其虚假性和欺骗性。我曾经很熟悉这种逻辑:有利于延缓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东西,都是有害于人民根本利益的东西;这种东西越真诚,其欺骗性因而其危害性也就越大。这就是在封建制度下苛政优于仁政,清官比贪官还坏的逻辑。这是一种只有在政治高压下才能玩的低智商概念游戏。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已经无法理解这种逻辑了。,我的判断,我并不认为这一判断的内容有多么重要,而在于,我认为,我们必须学会面对真实的世界。 我们必须学会当事实和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服从事实,而不是象上一辈人那样习惯用原则来裁剪事实。 我们应当学会用开头提到的总理的方式而不是教授的方式和外部世界对话。,美国人民维护人权的斗争远没有结束。 我是用挑剔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的。,在离自由女神像不远的曼哈顿繁华的45大街上,虽然地处温暖的加州,旧金山的冬夜仍然是寒冷的,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觉得不应过分夸大这类现象在对美国的人权状况作负面评价时的意义。 记得当年在欧洲时,一个荷兰人自豪地对我说,一项在某个国家取得成功的人权法案,完全可能给另一个国家带来灾难。,我想说明,我们曾经经历了一整个封闭的时代。在封闭的年代中,我们不了解外部世界。一种使命感使我们始终对外部世界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处处维护并且总怕失去尊严。我们自信掌握着真理特别是垄断着它的解释权。我们感到周围都是敌人。当我们对外部世界说句什么,并不指望它能被理解,甚至确信它不可能被理解,我们关心的只是这句话中体现的原则和尊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几个大彻大悟的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以外,(他们能够营造某种氛围但自己并不受其约束,当时只有他们才有可能握着尼克松的手营造一种和外部世界的沟通,这种沟通现在看来仍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我喜欢你们右派,上次大选我投了你一票”。换一个场合,换一个人,这是句彻头彻尾的反动言论)我们的民族整个地失失去了和外部世界对话的能力,因为“没有共同的语言”。,围棋国手华以刚先生对我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第三,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 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 例如,文化革命中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就是把“海瑞罢官”剧原有的语境,偷换成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的背景,这是典型的违反同一律。,稻草人谬误,不矛盾律 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什么是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常用互相矛盾命题: “所有S是P” 与 “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 与 “有些S是P” “a是P” 与 “a不是P” “p并且q” 与 “非p或者非q” “p或者q” 与 “非p并且非q” “如果p则q” 与 “p并且非q” “只有p才q” 与 “非p并且q” “必然p” 与 “可能非p” “必然非p” 与 “可能p” 必须p 与 “允许非p” 禁止p(必须非p) 与 “允许p”,常用互相反对命题: “所有S是P” 与 “所有S不是P” “必然p” 与 “不可能(必然非)p” “必须p” 与 “禁止p”,不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公式通常是:并非“A且非A”。这里,A表示任一命题。,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及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喘不过气来”与“楞是没有一点针感” “不加比较就予选择”? “世间万苦人最苦”? “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宫室。”,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违反不矛盾律。,分配遗产的四项原则,悖论,一案发,甲、乙被拘审: 甲:我没作案。 乙:我们两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排中律 什么是排中律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这里,A表示任一命题。“A或者非A”表示两个互相矛盾不可能都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及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两不可”,即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否定。,这次的预测,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这样的预测我们以前做过很多,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 本报记者吕明合:地震后,市政府为何成众矢之的,南方周末2006年8月3日。,这次的预测,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这样的预测我们以前做过很多,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完全失败。,墨经说:“不可两不可”,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不可两不可也”。 再如:“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这段议论就是“两不可”,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否定,不违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这段议论不违反排中律,因为它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它们之间是互相反对关系。,“特殊问语” 有一种“特殊问语”。例如,某宿舍失窃,保安人员问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再偷东西了?”,对特殊问语的回答,不能简单套用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