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仿真检测 A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届山东潍坊四县市模拟)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下列关于十二生肖与远古农业文明关系的正确分析是( ) 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C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解析:远古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A、B、C三项没有正确体现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关系。,答案:D,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解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答案:C,3(2010年广东卷)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本题是概念理解类选择题。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明确什么是“庄园”(地主圈占大量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显然属于土地集中的体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史实。,答案:C,4(2010年浙江卷)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流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农民生活艰辛,“卖新丝”“粜新谷”既反映了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的结合,也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流域,A、C、D三项所述都是根据诗句得出的正确信息;诗句中不能反映土地兼并问题,B项表述符合题意。,答案:B,5(2012届江苏重点校模拟)耕织图为南宋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清朝康熙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的基础上,重新绘制。近代有学者将两个时代的耕织图作比较,发现除“焦图应用西洋之透视法以作画”之外,画面内容都没有大的区别。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能说明( ),A古代王朝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中国传统农耕技术自唐宋以来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开始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西学东渐使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解析:耕织图受到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反映了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A项表述正确;宋代与清代除了绘画技巧有所不同,所画内容无大区别,说明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B项表述符合题干情景和具体史实;清代绘画“应用西洋透视之法”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影响,D项表述符合题干情景;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始于汉代,C项不合史实。,答案:C,6(2011年海南卷)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解析:北方棉花贱布贵,说明农业发展而工商业相对落后,南方布贱棉花贵说明工商业发达,所以南方经济比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7(2010年重庆卷)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熟铁)作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材料中反映的金属冶炼技术是“灌钢法”,发明于北朝时期。,答案:C,8(2012届江西省六校联考)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解析:“自然经济的根本性突破”不合史实,“渠道不畅通”与题干材料所述主题没有联系,外贸“一直居出超地位”没有材料依据,两千多年的中西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说明手工业的领先地位。,答案:A,9(2011年海南卷)下列各项材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至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D郭(廓)城绕宫城,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解析:A、B两项描述的是在一定区域商业活动的情况,D项描述的是居民区坊的规模,排除这三项;C项描述的情景说明商业活动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符合题意。,答案:C,10(2011年上海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解析:“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反映了朝贡贸易的特点。,答案:C,11乾隆帝诏谕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借此些微远物也。”(清高宗实录卷六四九)材料实质上体现了( ) A列强以有益天朝为由意欲侵略中国 B天朝大国的心态阻碍中外贸易交往 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初统治者不满,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乾隆皇帝以“天朝大国”自居,拒绝同外国通商贸易,B项符合题意。,答案:B,12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上述材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城市( ) 手工业人才专业化 劳动力商品化 形成劳动力市场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A B C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四个题支都与材料相吻合且符合史实。,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13题37分,第14题15分,共52分) 13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图2 耕织图,图2 耕织图,材料二: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图3 仙鹤与松树,图4 喜鹊与梅花,图5 花瓶与月季,图6 大象与玉如意,(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成就辉煌,请你就作物栽培、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图1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2反映的现象有何内在联系?(6分)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基本特点。(4分) (3)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应该如何从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7分) (4)请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信息,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8分)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词句2条、对联1条)。(4分),(5)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4分),解析:第(1)问注意关键词语“作物栽培”“农具改进”。第(2)问前一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前者是生产技术的提高,后者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后一问根据材料二主要信息概括归纳。第(3)问结合题干情景和相关史实,从今天发展农业的角度总结古代经验教训,发扬优良传统,革除小农经济的弊端。第(4)问首先根据图案从“吉祥”角度思考,要符合“四字词组”的要求;列举的词句、对联选择符合要求(对联要完整)。第(5)问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思考问题。,答案:(1)作物种植: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农具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等。(4分,或者答符合史实、具有代表性的其他例子) (2)联系: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私有土地的出现和小农(自耕农)经济的产生。(6分)特点:农户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或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农耕模式。(4分) (3)继承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2分)兴修水利,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2分)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3分,可以回答针对题目的其他方面内容),(4)寓意:图3: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4: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5:月月平安或四季平安;图6: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8分)举例:词语: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条即可)对联:人勤春来早,家和喜事多;前门臻百福,后户纳千祥。(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一条即可) (5)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平安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条件下的精神寄托。(4分,可以回答针对题目的其他方面内容),14(2010年江苏卷)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6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藉之可以得马”“利之最大者也”“易边场之用”等内容可以看出,茶叶贸易可以增强军事力量,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贸易发展。第(2)问可结合三则材料分析问题:从材料二中使用交子,可以看出茶叶贸易推动了纸币的流通;从材料三中“初数户,后繁之”“徽人、晋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茶叶贸易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地域商人的出现;从材料四中茶坊的兴盛可以看出茶叶贸易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第(3)问主要体现宋代的“创新”,针对“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三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促使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3分)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6分)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6分),B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城市的主要功能转为以经济商贸为主 A B C 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日益广泛和牛耕使用,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开始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井田制,私商兴起,都符合史实;当时城市主要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不合史实。,答案:D,2(2010年海南卷)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手中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宋代以后政府未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政府手中控制的土地数量减少。,答案:C,3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影响上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解析:题干材料的主要信息:西汉、西晋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偏少;唐中期,南北差距缩小,但北方居多;宋代南方人数大大超过北方。据此看出,南北人数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相对应,D项符合题意。朝代长短、王朝力量强弱、疆域面积大小与南北人数变化无规律性影响,排除A、B、C三项。,答案:D,4(2011年福建福州质检)观察下图,据此判断错误的是( ),A唐宋时期,南方开垦出大量耕地 B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逐步开发 C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自然植被的退化 D我国的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全国扩展,解析:根据图示:黄河流域在西周、汉代已经得到相应开发,隋唐(应该包括魏晋时期)至元明南方大片土地得到开发,清以后东北和西南地区经济开发加快,据此判断A、B、D三项表述是正确的,C项说法无法从图中体现出来。,答案:C,5(2011年浙江卷)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如下图是宋 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 列顺序的是( ),A B 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定窑在河北、钧窑在河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1年全国卷)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已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解析:A项表述有很大的迷惑性,题干所述现象根本上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的说法是错误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佃户地位提高,在生产经营和产品处理上自主权增加,与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B项表述符合题意;C项表述针对性不够,D项表述不合史实。,答案:B,7(2012届山东滨州模拟)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 B C D,解析:注意理解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量投放市场。这本身是农业商品化的表现,不能说是农业经济衰退,表述错误;经济作物在农业中比重加大,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是正确表述;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大量投放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表述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兴起问题,缺少材料依托。,答案:B,8(2011年四川卷)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率。当时的中国专制统治、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据此排除A、B、C三项,D项符合题意。,答案:D,9(2011年福建三明三校联考)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从商致富”的“动机”“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就是为什么从商致富或从商致富后做什么,不是从经济形态、国家经济政策和农民境况分析问题,排除B、C、D三项;中国古代商人从商致富后主要是购买土地,不利于商业发展,A项表述符合题意。,答案:A,10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该材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解析:材料介绍了明朝浙江地区民众从事棉纺织品的商品生产的方法(商人用棉花换取民众的棉纺织品,民众以成品换原料再进行商品生产),比较而言B项更符合题意。,答案:B,11(2012届北京西城区模拟)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万余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 A B C D,解析:题干材料中无论外商贩运出口货物,还是江浙商人贩运至广州的货物,“丝货”都是重要的货物品种,这些“丝货”也主要来自江浙地区,据此判断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反映出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说法与题干“1759年”的时间限定也不符合,排除。,答案:C,12(2011年福建莆田质检)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方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D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解析:题干材料所述现象反映出民间机户与包揽人形成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表现。,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13题37分,第14题15分,共52分) 13区域经济,是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二:新唐书载:“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下表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材料三 陆游集载:“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唐代,3 920 415,43.2,5 148 529,56.8 北宋,11 224 760,62.9,6 624 296,37.1材料四: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盛泽镇明初“始称为市”,清朝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1)材料一所提供的两则材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6分) (2)材料二中新唐书的记载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统计表反映了什么史实?据此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间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现象和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12分) (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所述地区在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变化”。第(2)问根据文字材料概括“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技术因素”;根据图表信息概括“史实”和“地位”。第(3)问结合文字材料和表格数据概括“现象”和“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4)问准确理解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特点”。,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交换不发达;(3分)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开发步伐加快,南方耕地增加,农业产量提高。(3分) (2)现象: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2分)技术因素: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4分),史实: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2分)地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2分),(3)现象: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力资源实训总结
- 药剂科药物溶媒选择原则
- 2025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 2025西安市购房合同
- 2025年农村自建房屋购买合同协议书
- 2025年智能POS终端销售合同样本
- 2025房产交易的合同范本
- 2025年合同在线上购买
- 幼儿园暑假培训内容
- 放射影像诊断技术分享
- 管道阀门更换施工方案
- 2022北京民政局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古代游牧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北大学
-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
- 化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云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GB/T 27590-2011纸杯
-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 GB/T 12060.5-2011声系统设备第5部分:扬声器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GB30871-2022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实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