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1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正统地位遭到挑战,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经济的发展促使科学文化的进步,引起了儒者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3宋朝重文轻武,实行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跃。4儒学复兴运动(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二、程朱理学1奠基人程颢、程颐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伦理道德是天生,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的要求2.集大成者朱熹世界观理一气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方法论“格物致知”的“物”应指世间万物。“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道德观理之源在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当人欲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1人物(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2.影响(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宋明理学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程朱理学的特点史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据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史料二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据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总结(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二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1)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中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2)史料二中“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1)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2)特点: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天理与人欲,抹杀个人私利观,以卫道为目的,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张本,以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中国近代法制化建设。探究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一(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据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观点的不同。(1)史料一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2)史料二中体现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由信息“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由信息“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可知,这是利用假设来反向阐明心学主张,认为心和理应该统一,理在心中,反省内心即可得到理。(1)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2)理学认为,“理”存在于万物,提出“格物致知”,即需探究万物才能得“理”。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素养3历史解释1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指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素养4唯物史观客观认识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1积极方面(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1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儒学主流思想地位丧失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C材料中的文献都是中国古代典籍,没有外国文献,故A项错误;儒学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法华经是佛教著作,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内容,没有突出佛教的地位变化,故D项错误。2“双凤亭”(如图)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而建。以下可能成为“双凤亭”题联的是 ()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D本题时间定位于北宋,考查二程的思想主张。A项为孔子的主张;B项为孟子的主张;C项为陆王心学的主张;D项为程颢、程颐的主张。故选D项。3“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C材料强调官员不论大小都应该克服自己的私欲,一心为公,即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C项正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实践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4(2019银川质检)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C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D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C天人感应思想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与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相悖,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赏心何必中秋节”,可知这是心学的特点,此诗的作者是王阳明,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D项错误。考点2 儒学新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历史背景经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思想文化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了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二、李贽的离经叛道1思想主张(1)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斥责理学虚伪,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等。2历史评价(1)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2)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三、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1)思想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与否的标准应当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影响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把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2顾炎武(1)思想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2)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3王夫之(1)思想主张政治上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反对复古,主张社会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革经济上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影响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评价1积极(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3)经世致用思潮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2局限(1)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3)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4)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史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史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新思想的认识。(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批判思想。解读史料时从出处的人物去判断主张。处说明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史料二反映了对明清之际思想的评判。指出了限定时间明清之际;说明“变动”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变动”在文化上的表现是涌现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1)反传统,反权威。(2)叛离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成分,使传统儒学焕发出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无法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探究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地位史料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根据史料,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史料通过中西对比,得出了“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大得多”的结论。其依据关键信息可以归纳:得出神学的束缚易打破。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原因: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素养3历史解释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不同项目宋明理学明清儒学政治维护纲常礼教和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具有民主色彩经济重义轻利,压制人欲重视工商业,倡导工商皆本哲学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强调身体力行,倡导唯物主义学术日益脱离现实,文风空洞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追求个性解放素养4唯物史观客观认识黄宗羲的思想1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建立“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2其主张虽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其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提出的工商皆本的主张,缺乏阶级基础,只是反映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1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唯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A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材料中李贽反对的不是“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毁书的目的不是强调理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可知,李贽不是抨击孔子而是对传统的思想礼教的反对,C项不是毁书的主要意图,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毁书防止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扩大,而不是为了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故D项错误。2(2018鞍山一中一模)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表明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应完全平等B臣子与君主持相同意见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A黄宗羲认为做官是“为天下”“为万民”,而“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表明他认为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君臣平等而非意见相同,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C项,排除;黄宗羲仍然属于儒家学者,并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3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B顾炎武批判王学与孔子之学的宗旨相违背,认为王阳明的学说偏离了学以致用、关心国家政治的儒学传统,故答案为B项。4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根据材料“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唐甄等人没有跳出封建思想的圈子,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选C项。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全国卷中属于低频考点,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均有考查。其最大的亮点是在试题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了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命题上注重素养立意,如宋明理学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历史理解和解释。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2018全国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2考查点:唐代儒学的地位(2014全国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C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为C项。3考查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2014全国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D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4考查点:程朱理学的地位(2013全国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宋明理学理论的发展特点(2019洛阳联考)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B根据材料,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B项正确;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2考查点:朱熹理学思想的客观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