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三十八)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三十八)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三十八)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三十八)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检测(三十八)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袁世凯独裁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使资产阶级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文化,是导致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原因,故D项正确。2“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主张维新变法B坚持“中体西用”C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改良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跟民主有关,故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不是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3(2019蚌埠期中)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解析:选A根据材料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更不是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B、C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的倾向,故D项错误。4(2019合肥一模)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解析:选C学生社会地位在1919年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故A项错误;清政府的统治在1912年就已经被推翻,故B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青年学生的民族民主意识极大增强,开始采取联合的方式去谋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增强,但究其根本原因,则还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故D项错误。5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解析:选C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也不是封建礼教遗毒,故A、B两项错误;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并不是西方文化先进、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故D项错误。6(2019清华大学附中月考)胡适在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B西学已占据文化主流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D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解析:选D通过题干中胡适对孔子论知识的结果是“造成某些流弊”,可知其对旧道德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或排斥,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西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没有涉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即胡适通过对“孔子知识观”的论述来检讨儒学的得与失,故D项正确。7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有大小政治组织300多个,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这种现象反映出()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增强解析:选D材料“全国有大小政治组织300多个”“信奉无政府主义各种主义”反映出当时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是政治势力的角逐,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5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摘编自陈独秀一九一六年(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10分)(2)分析材料一、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可以归纳为“仁”和“礼”;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仁”和“礼”的含义;第三小问,“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即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的创新,结合所学指出表现。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第二小问,应从意义与局限两方面去评析。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