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8高考全国卷,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知识定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墨子中关于科技成就的记载为切入点,考查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的相关内容。涉及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历史解释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墨子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墨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研究墨子思想,借鉴其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解析】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答案】C (2016高考全国卷,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知识定位】儒家思想的渊源【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五经是由孔子编的儒家经典,论语由孔子弟子编订,南宋时成为儒家经典 历史解释尚书等五部经典成书时间早于论语,故儒学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解析】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C练真题1(2015高考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2(2014高考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题目以古代法律制度具体条文作为材料,以这种变化的原因作为考查点。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汉代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越受到重视,表明了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2017高考海南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选A。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4(2016高考海南卷)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的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进而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性格”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练模拟1(2019汕头模拟)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主张人要有独立思想,故D项错误。2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A消灭人的欲望B维护社会稳定C满足物质需求D调节社会纷争解析:选B。荀子主张应当调和人的欲望和物质需求,以达到社会稳定,荀子主张克制欲望,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调和人的欲望物质需求,促进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C项错误;荀子认为社会纷争是由人过度的欲望引发的,应当“制礼义”,维持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3(2019河北衡水金卷)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解析:选B。据材料“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可得A项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文景之时吏治腐败,这主要是因为汉初实行黄老政治,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官场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故C项错误;官场黄老之学不能满足统治的需要,急需“有为”思想,不能说明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4(2019泉州高三质检)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解析:选D。材料内容未体现道家“无为”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臣、夫妇、父子的关系,未体现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三纲,未强调“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反映了“三纲”的人伦观念,故D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解析:选A。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项正确;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不能反映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没有反映出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故C项错误;D项“都有”过于绝对,材料“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不能代表古代所有时期的学术状况,故D项错误。2(2019华中师大附中高三押题考试)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构建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解析:选D。“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中的“朋友有信”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已成趋势,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故B项错误;“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故C项错误;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把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3. (2019临沂模拟)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遵守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宗法制讲究血缘亲情,故B项正确;儒家要求人们认同情感的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的作用,故C项错误;人文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作用,故D项错误。4(2019河南高三质检)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这体现出孟子主张()A重视教化B心由性生C心外无物D人性本善解析:选A。据材料“心弗取不出”“教使然”可知孟子重视教化,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性赖于心”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天命为性,性赖于心”与人性善恶无关,故D项错误。5据庄子天下篇记载:“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这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B“天下大乱”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C这说明庄子主张思想大一统D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思想争鸣解析:选C。材料所述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天下大乱之时,圣贤的学术主张不能彰显于世,道德的标准也不能求得划一,天下人大多凭借一孔之见就自以为是、炫耀于人,譬如眼、耳、口、鼻,各有各的官能和作用,不可能相互交替通用,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下大乱”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庄子指出事物间存在差别,未主张思想大一统,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兴起,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 (2019濮阳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解析:选A。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诸子学派虽都论证“治道”,但政治诉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主张维护奴隶制,有的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并非诸子学派都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儒家学派如孔子主张维护“周礼”,维护奴隶制度,故C项错误;儒家学派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选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的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8(2019九江十校高三联考)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结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选D。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没有维护皇权,故A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法、术、势结合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君主权威,体现儒学为皇权服务,故D项正确。9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故D项正确。10(2019潍坊模拟)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选A。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反映了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故B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11. (2019景德镇模拟)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解析:选B。孟子和董仲舒均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不会代表人民利益,故A项错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故B项正确;孟子的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里没有抑制兼并的内容,故C项错误;孟子的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故D项错误。12(2019日照高三联考)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解析:选B。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这显然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 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 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解析 (1)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一 “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第二小问主张,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结合所学得出仁、礼。(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得出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三“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第四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教育服务于政治,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答案 (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