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产业机构调整与产业布局研究01.doc_第1页
深圳市产业机构调整与产业布局研究01.doc_第2页
深圳市产业机构调整与产业布局研究01.doc_第3页
深圳市产业机构调整与产业布局研究01.doc_第4页
深圳市产业机构调整与产业布局研究0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研究 (总报告)自深圳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市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到200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53887元人民币,按美元计算达到人均6516美元,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和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的发展将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迈进。本项研究是以深圳市的城市特点、资源特性、环境特性、经济发展基础、资金供给条件、对内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能力等为基础,对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既能充分发挥深圳经济发展优势,使经济增长最快,又能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既能提高深圳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又能符合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途径。一、深圳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回顾与特征分析深圳市产业的构造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三来一补”为特色的加工贸易业。特区建立20年来,深圳经济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三次产业均有巨大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产业结构的演进自特区建立以来,深圳产业发展迅速,结构、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深圳仅用年从一个边陲小镇成为年超过2800亿元的新兴大都市,从年至年平均每年递增,工业总产值递增,财政收入递增,外贸出口递增,远远超过前联邦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鼎盛时期的发展速度。深圳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80年至1985年:产业结构形成时期本期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的初创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第二产业年均递增达到86.9,大量的外资引进和内资的流入彻底地打破了原来深圳经济的结构模式,大规模的建设为工业发展的启动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得建筑业产值突飞猛进,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2、1986年至1995年:工业化进程启动和“三来一补”产业主导时期在走过了初创时期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高速平稳的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为33,较第一时期增长速度下降了60,但仍然是惊人的速度。其主要特征是,工业化进程迅速起动,工业化取代基础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领域。10年的工业化进程使深圳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变迁为一个工业经济社会。工业增加值由1986年的10.7亿到1995年的326.3亿,增长30.5倍,工业总产值由33.05亿元增至1054.2亿元,增长31.9倍。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三来一补”企业的快速引进和发展,而来源主要是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量的加工型企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企业1979年以后就在深圳开始发展,1986年以后进入大发展时期,到1994年以后进入调整时期。3、1996年至2000年: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型产业主导时期1996年以后,进入正常的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6.8,较上一时期,再递减50。其主要趋势是,第二产业以第一产业的相对发展速度比前10年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相对增长速度也呈下降趋势,90年代之后第三产业的扩张能力相对增强。这段时间的出口型产业发展很快,通过扩大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二次创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这段时间,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物流、现代服务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4、2001年至现在:适度重工业化主导发展时期从2001年开始,深圳与全国一样,走一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化工业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工、化学产品、汽车摩托车和精品钢材等产业,使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弥补了深圳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相对薄弱的环节。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期间(20012005年),深圳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三大支柱产业,推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基本判断:深圳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体趋势,首先是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其它两个产业的逐步替代,呈现一个典型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产业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其次,第二产业的相对增长速度从上升期开始下降,二、三产业已出现均衡增长的新特点。(二)三次产业的结构特点2003年深圳市全年生产总值(gdp)2860.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85.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6.9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6:58.9:40.5(图51),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逐步向发达国家的现代经济结构趋近。图1: 深圳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2003年,在工业总产值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953.4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482.79亿元,占48.9。第三产业则以金融、物流为主。1、工业部门结构特点在深圳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工业始终发挥着基础和带动作用。20多年来,深圳工业采取赶超性战略,取得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特区建立后的前十年,工业总产值由3000万达到了100亿;从100亿到1000亿,用了六年的时间;而从1000亿到2000亿,只用了3年的时间。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73.77亿元。在工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升级。(1)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5年的225.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482.79亿元,比上年增长45.2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20.5%提高到2002年的48.93%。全市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1439家,比上年增长51.20%;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038种,比上年增长36.23%。 (2)电子信息产业一支独秀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37.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57.6%,同比增长33.8%,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行业增长58.3%,电子计算机行业增长36.5%。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中,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类产品三类产品比例为77.211.910.9。(3)重工业产值比重开始上升2003年,深圳市轻工业实现产值1606.36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工业总产值的31.7%;重工业实现产值3467.41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工业总产值的68.3%。深圳市轻、重工业比例达31.768.3,重工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4.4%,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24.6个百分点。 (4)现代装备工业加速发展2003年,深圳市以机械设备行业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工业抓住全国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机遇实现加速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91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8.0%,同比增长30%,成为仅次于电子行业的深圳市第二大行业。深圳市装备工业已具有较强的基础和竞争力,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销售收入276.98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销售收入265.58亿元,金属制品业销售收入124.76亿元。医疗器械等行业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该行业已经成长出一批有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大的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其中集装箱和数字多用表产量均为全球第一,复印机占全国产量的43%,登机桥和数码彩色复印机分别占国内市场的60%和80%。 (5)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圳市优势传统产业发挥成本、技术优势,继续快速增长。全市服装行业实现产值480亿元,增长21.0%;家具行业实现产值205亿元,增长28%;钟表行业实现产值101亿元,增长12%;黄金珠宝行业实现产值322亿元,增长10%以上;印刷行业实现产值204亿元,增长23%。在深圳市优势传统行业中涌现出“金威”、“益力”、“百丽”、“富安娜”、“飞亚达”、“依波”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6)工业结构的外向型特征明显深圳外向型工业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到2003年,深圳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2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498.1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9%。目前,深圳加工贸易已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从受托加工为主发展成为自营式加工为主,从局部的简单加工装配发展为全工序复杂深加工;从中小资本投资为主发展成为跨国大资本投资与中小资本投资并重。2、现代服务业结构特点深圳服务业迅猛发展,近2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33.9,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41.6。2003年,服务业增加值为1156.98亿元,占gdp的40.5,服务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蓬勃发展,传统服务业逐步改造升级,服务贸易逐渐上升,电子商务在服务领域开始应用,初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体系。(1)金融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重要地位金融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不断增多,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3年末,深圳市金融机构全口径(包括本外币、国内外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7072亿元,全口径贷款余额达到5412亿元。存贷款余额均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保险市场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保费收入近80亿元,人均保费收入1414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深圳进一步巩固了全国性证券市场地位、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市场规模、上市公司数、交易额均占全国的近50。依托主板的中小企业板块推出,给深圳证券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新活力。(2)商贸流通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2003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1.17亿元,增长16.3,增速比全国平均高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排名由上年的第九位跃升到第七位,增速排名全国第二。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额661.35亿元,同比增长20.5;餐饮业零售额133.91亿元,同比微降0.2。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合计达到224.54亿元,同比增长14,占本市生产总值的7.8。2003年进出口总额为1173.99亿美元,其中出口629.62亿美元,全年出口额连续11年位居全国23个大中城市首位。(3)旅游业后来居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诸要素协调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到2003年末,深圳旅游业已形成10万多人的从业人员队伍,2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建成了富有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各类旅游景点(区)50多处。拥有星级饭店共164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0家,四星级饭店18家。拥有旅行社69家。其中,国际社29家,国内社40家。在2003年公布的全国百强旅行社排名中,深圳有10家国际旅行社和3家国内旅行社分别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和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200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仍达到4283.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94.6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811.19万人次,旅游创汇额13.01亿美元,在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中居第四位。 (4)物流业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很大2003年深圳物流业继续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随着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稳步推出,以海港和空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四,基本确立世界级集装箱枢纽大港地位。与此同时,六大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企业持续增加,第三方物流服务初具规模。从总体上看,2003年深圳现代物流业以加速放量态势快速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增长。 (5)房地产业日渐成熟持续发展2003年深圳房地产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房地产投资经过2002年的高速增长后,已开始呈现增速回落。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供求总量基本均衡、供求结构基本合理、房地产价格基本平稳的运行特征;各级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高,且需求持续旺盛。总体来看,2003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呈现健康、平稳、理性的发展局面。(6)社会中介服务业逐渐规范步入正轨会计律师事务所走向市场,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目前,深圳有事务所72家,注册会计师1200人。律师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业务领域有较大拓展,队伍不断壮大,有律师901人,律师事务速96家,香港律师驻深圳办事处2个,成立市法律援助中心。资产评估机构稳步发展,资信评价机构开始出现。房地产代理与网络服务、软件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信息咨询业迅速发展。拍卖业、商标代理、专利代理不断规范,公证和仲裁作用日趋重要。3、农业部门结构特点深圳自1979年设市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小,农业产值所占深圳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见图1)2003年,农业增加值18.16亿元,占gdp的0.63。农业(19792002)年平均增长率为6.0,同时工业增长率为44.6。农业部门结构的特点是:(1)种植业产值变动较大,农牧渔业相对均衡深圳农业内部结构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1979年,副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34.3,同期,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分别占49.6,0.6,12.2和3.3。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以后,副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迅速下滑,1986年,仅为2.5。种植业比重先是下降后有所回升,1994年达到最低点,为24.2,之后缓慢回升,2002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8,渔业占22.4,牧业占39.7,其他占4.1%。(2)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缩小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大量的农业用地被转为工业用地,致使耕地面积和农作物面积不断缩小。1980年,深圳耕地面积为49.01 万亩,2002年锐减到5.76万亩;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从953300亩见减少到159063亩。表1 19962002年深圳农业总产值及构成 单位:万元,年份总产值种植业比重林业比重牧业比重副业比重渔业比重19962732467064225.929891.114146451.860712.25208019.019972708897303027.037921.412414045.8525021.96467623.919982981747973826.767732.313924446.764522.26596722.119992996629156030.653121.812679942.375902.56840122.820003113599528930.655601.812841741.295713.17252223.3200132711110515332.150601.612756539.0131204.07621323.3200234075711502133.847901.413537739.792902.77627922.4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年鉴(19972003)(3)主要农产品产量下降,农村经济收益稳步提高深圳农业需要加快现代化步伐。转变农业增长和经营方式,以满足深港两地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加强农业科研,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除了蔬菜水果,其他农产品,如稻谷、薯类、花生产量逐年减少。1980年稻谷、薯类、花生产量分别为123022吨,3003吨和7323吨,2002年为31吨,1216吨和384吨。(4)农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198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11亿元,1990年为29.7亿元,2002年为133.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5.0;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8元,1954元,10610元,年均增长率20.3。(三)产业布局现状深圳产业布局伴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和功能的变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初步形成了“两大中心,三大走廊”的城市经济空间布局。最终达到,由西向东建设形成俯身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物流产业圈,由点及轴,以轴带面,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1、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发展与布局的新格局深圳设市以来,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的历史的演变过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体分布的六大产业群。由西向东依托西部前海区域、高新技术园区,深圳大学,西丽大学城,石岩高科技开发区,光明南科技园区,龙华、观澜、坂雪岗高新技术园区,宝龙园区,龙岗大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高新技术生态园区等,形成以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电通讯、生物医药等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研发和高等教育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目前的具体分布格局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以市高新区为启动区,留仙洞片区为核心区,光明南片区、宝龙、碧岭片区为扩展区; 软件产业。以市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心,拓展到前海片区,辐射葵涌、碧岭片区;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市高新技术园区,石岩片区,以及观澜、龙华、坂雪岗片区,宝龙、碧岭片区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分布在观澜、龙华、坂雪岗片区,龙岗大工业区;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市高新技术园区,观澜、龙华、坂雪岗片区,龙岗大工业区;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东部海洋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前海片区、高新区、留仙洞片区、石岩片区、光明南片区、观澜龙华雪岗片区、宝龙片区、大工业区、葵涌大鹏片区、一个大学城片区和一个生态农业产业片区,全长约100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8.5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约50.9平方公里。具备五大功能:科研开发、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化生产、高等教育和出口加工其中高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1.52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3.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中心,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三大产业。大学城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8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为2.1平方公里,首批重点引进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多所国内名牌大学,引进6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学科教区。其他区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及其相关的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数字显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和大型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带覆盖了深圳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2、物流园区落户中部,并向港口腹地延伸现代物流业是深圳确定的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确立了以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布局上规划了笋港和平湖两大物流园区,其中笋港物流园区设立几个大型专业市场,包括家居装饰、汽车及配件、医疗器械等,综合发展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平湖物流园区设立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重点是发展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的专业化配送中心。结合龙华、观澜、布吉片区的发展,以东西部港区集装箱码头及机场航空港建设为依托,物流园区将在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由于深圳的开放传统和较为先进的制度环境,吸引了国际国内的大型物流企业来这里落户。包括美国著名零售企业沃尔马都把中国的配送中心放在深圳,表明了深圳发展物流业的吸引力。但是,由于物流业是一个占用土地面积大、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的产业,从布局上看,应该是逐步向北部转移。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港保税区,是深圳市内实行“境内关外”政策的三个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实行保税海关监管制度,可设立外资贸易公司,开展保税仓储和展示业务,不实行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区内企业自用设备免税。保税区地理条件优越,福田保税区有专业通道连接香港;盐田港保税区紧靠盐田港码头。福田保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致力发展高科技工业和物流业;沙头角保税区面积0.27平方公里,致力发展电脑、玩具和珠宝黄金出口加工;盐田港保税区0.85平方公里,致力发展物流业。3、现代制造业向东部聚集,呈现按产业分区发展的趋势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深圳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13亿元,增长23。5,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7%。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龙头作用更加明显,已经形成了程控交换机、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光机电、生物工程与医药、出口加工型工业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围绕这几大产业,工业布局在已有的特区基础上,正在向北部加快扩散步伐,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相对专业化的产业集中区域。市大工业区规划面积174.4平方公里,中心区开发面积38平方公里。区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工业为主导,配套兴办金融、房地产、贸易、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行经济技术开发的区域。深圳出口加工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加工区位于大工业区首期开发区的西片区,围网面积3平方公里。市政府计划把加工区建设成为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各主要产业的布局态势是: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的第一大产业,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预计到2005年达到1700亿元。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北部关外的诸园区的分布格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网络设备和信息服务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机电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向关外转移,2003年机电行业产值约140亿元。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围绕跨国公司和国内机械行业提高产业水平的要求,发展配套产业。包括办公自动化、医疗器械、仪器仪表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其中深圳的汽车配件产业的优势是汽车电子配套项目,目前发展的一些项目是国内汽车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深圳的新兴产业,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为支柱产业。2005年产值可达70亿元。发展战略是以基因技术为核心,重点发展基因治疗和生物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把深圳建成中国南方的生物医药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主要以深圳高新技术园区基地为核心,以一大批民营企业为支撑。“三来一补”产业。2003年“三来一补”产业出口占全市总出口额的21。29。其中服装、五金、家电、通讯等产业为主,关内主要集中了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产业,而加工主要在关外地区。按出口额计算的“三来一补”产业分布,宝安区64.95亿美元,占56。5,龙岗区40。85亿美元,占35.6,关内其他四个区共占7.9。由于“三来一补”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占用的土地面积较大,已经不适合深圳关内高地价区域的发展,向北推移是必然的,逐步萎缩也是不可避免的。4、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集中罗湖罗湖作为老区,罗湖口岸是最早开通的和人流最多的通关口岸。大量的人口聚集带来繁荣的商贸流通业、信息服务业。罗湖产业发展和调整的方向,一直以发展服务业、强化商业旺区为基本出发点,在完善商业设施、改造投资环境、培育专业市场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产业上,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信息和物流业,同时大力发展与城市性质紧密相关的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新兴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高商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罗湖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香港因素。香港人在罗湖居住的密度远高于深圳其他区域,与香港的紧密相连,给承接香港服务业延伸提供了便利,特别是cepa实施以来,罗湖作为国内其他地区与香港经济联系的主要口岸地,为其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5、都市型农业退居关外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演变,深圳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2003年深圳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下降为0.63%。从区域分布看,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的是宝安和龙岗两区。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转变,即农业为居民提供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满足广大市民到郊区观光、休闲、娱乐和保护生态的功能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生态农业区总面积1866.7公顷(其中海域面积500公顷)。主要发展现代都市高科技农业产业和优质无公害蔬菜、名优水果、各类花卉现代化生产;东部海洋主要规划建设成集海洋生物的科研,生产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海产品养殖和进出口贸易的综合性海洋资源开发基地。 二、深圳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评价如果我们用产业发展来解释区域经济增长,那么区域经济发展就是区域的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产业部门向效率高的产业部门的转移。所以,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深圳市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发展之后,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产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和南中国中心城市奠定基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认清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提出未来发展和调整的方案。(一)工业发展水平与内部结构评价2003年深圳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073。8亿元,比2002年增长29。1;工业增加值为1500。13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2。4,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达到69。7。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深圳工业发展的现状:1、工业发展的条件与环境我们通过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对比,来看工业发展的条件与环境。第一,税费水平。北京市委研究室经济处 胡睿宪:“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商务成本比较”2004年10月。税费包括税收和行政性收费。深圳税率为15,且生产型企业是2免3减半,服务型企业是1免2减半;上海税率为24,2免5减半;北京则要在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24征收,2免3减半,高新技术企业才为15,3免3减半。如果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深圳税率降到10,上海和北京都是减半征收。对于地方所得税部分,深圳是全部免征;上海为3,获利后2年免征,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全免,高新技术产业5减3免;北京则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全部免征,对生产型企业经营期达到10年的,5免5减半。所以,我们的基本判断:深圳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最轻,上海居中,北京最重。 第二,用地成本。下表是一个对比情况:表2: 北京、上海、深圳可比土地拍卖价格比较(2003)城市地块面积(平方米)成交(万元)单价(元/平方米)北京上海深圳广渠门仙霞西路大梅沙48780034154268000315889743040599647621751515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第263页深圳对出口型企业,减半征收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对先进技术企业,减半缴纳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费5年;北京对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75征收,且减半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四源费”和大市政费;上海则对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年内返还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费与出让金,且免收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与产权登记费,部分房产契税还可返还补贴。我们的基本判断:北京用地成本比上海要高,深圳比北京要低,排在第三位。第三,工资水平。从总体上看,深圳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由于城市性质不同,不同阶层收入、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在三地排序不尽相同。从阶层收入看,深圳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为上海和北京;而白领薪水,据中华英才网调查,上海最高,其次为深圳和北京。我们的基本判断:深圳的人力资源成本总体上比北京、上海要高,但并没有到影响竞争力的程度。第四,生产服务成本。北京市委研究室经济处 胡睿宪:“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商务成本比较”2004年10月。 生产服务成本内容比较多,这里主要从水电煤气费、办公楼租金、交通通讯费用、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水电煤气费用北京比深圳和上海都要高。北京只保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投资企业所需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优先,供应价格及收费政策享受国民待遇,而深圳对外商投资企业用电价格与内资企业实施同样的标准,上海则对高新技术项目免征建设过程中的水电煤气增容费,对新办大企业,曾实施减免3年内开业及投资中涉及的水电煤气增容费。我们的基本判断:深圳的生产服务成本总体上比北京、上海要低,政策上有一些优势。 综合判断,深圳从产业结构上看,具有对比价值的对手主要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总体上工业发展的条件与环境比北京、上海要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存在,是在国内一个较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平台上的,是不能与内地的其他产业平台相比较的。2、工业发展的内部结构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地区产业结构一般从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开始,然后过渡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再到深加工工业阶段,最后到以技术密集型工业、服务业为主的阶段,递次演变。深圳2002年的工业结构现状如下表所示:表3: 深圳工业行业构成表 (2002)产业类型行业产值比重()劳动密集产业非金属制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业烟草业医药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他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制造业0.011.480.450.820.391.370.371.060.800.110.650.820.941.080.102.691.262.490.84技术密集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0.861.145.0757.775.070.28资本密集产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与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与生产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0.111.380.340.125.410.49合计100.00资料来源:深圳发展与改革局:深圳市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研究,2004年4月(1)行业结构对比。我们对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工业结构进行对比。北京的工业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较大比重,电子信息一支独秀。结合自身特点,北京的工业内部发展,确定了汽车、微电子、光机电、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上海工业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工业在国内实力最强,重点发展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营销和研发;生物医药以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等为主体,正在形成新的生产体系,并得到国家对上海建设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的支持;石化、钢铁产业均很强,是深圳无法与之竞争的。在深圳的工业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据重要的地位,总产值达到2482.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8.9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386.64亿元,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通讯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新材料和新能源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到2003年底,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1439家,超过100亿元的7家。深圳按照行业规模排序的工业行业是:电子与通讯设备、电力热力、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塑料制品,按照行业增长速度排序的工业行业是:家具制造、仪器仪表、电子与通讯设备、电器机械和电力热力生产。通过对比,我们认为:深圳与北京、上海相比,在发展电子与通讯设备、电器机械、仪器仪表、新材料和新能源产品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或具有优势,生物医药优于北京但次于上海,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无法参与竞争。(2)研发能力对比北京的研发水平在国内是最高的。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400多所,高等院校60多所,近年的研发经费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3%,达到世界发达地区的水平,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均占全国的20%左右;上海的研发经费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6%,专利授权量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技术市场成交额与北京也有一定差距;深圳的研发能力主要表现在研究机构大多分布在企业当中,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水平较高,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6%,表明了深圳研发能力是很强大的。深圳的专利授权量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城市的第三位,表现是很好的。(3)行业生产的先进性对比与上海和广州对比,深圳的工业产业的先进性是很好的,以此类推,在全国也是最好的地区之一。下表我们看到,深圳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远远大于上海和广州,这正是深圳产业的先进性所在。如下表:表4: 上海、广州、深圳工业产业的先进性对比产品类别深圳(2002)上海(2001)广州(2001)劳动密集型产业18.129.744.9技术密集型产业70.243.330.0资本密集型产业7.922.425.0资料来源:深圳发展与改革局:深圳市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研究,2004年4月(各项比重之和略有出入)。我们进一步分析,深圳劳动生产率最高的10个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电力蒸汽等6个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烟草、食品、医药等三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一个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深圳劳动生产率最低的10个行业中,也没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说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深圳工业的生产效率中,居于中间的位置,也表明深圳产业增长的动力从资本到技术的转变,还没有完成。3、工业发展的主要作用因素回顾深圳的工业化进程,其走了一条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的超常规主导产业演变和跨越资本密集型发展阶段进入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道路。之所以能够走这样一条道路并获得成功,主要是以下三个重要因素的作用:(1)不断改革 深圳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深圳特区的建立,开全国改革的先河。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市就推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体制、劳动制度、土地有偿使用方法等,一系列创新的机制影响了全国,也带来了“深圳速度”。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断改革旧机制,向改革要速度、要效益、要效率,特区才有了特殊的活力。 近年来,深圳率先意识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必要性。市里规定除保留少量必须审批的事项外,大量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既要规范操作,又要高效运作,这项改革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 最近进行的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会对深圳以致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本次改革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突出体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第二,彻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违反行政许可法的一律取消,第三,调整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圳下一步加快发展、增强创新优势的内在需要,更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迫切要求。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建设一个负责任、有权威、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努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这将为深圳打造一个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的发展。(2)主动开放 深圳区域经济发展主动采取开放的政策,参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为经济的“加速器”,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引进海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系,促进了深圳工业的快速发展。 深圳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理条件,抓住全球经济大调整的机遇,开展和鼓励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的特色;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到国外开展带料加工业务,带动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的间接出口,协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建立外资、外贸后续服务体系,为企业出口、利用外资服务,使深圳成为国内连接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3)科技立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 经过不懈的努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第一推动力。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将近,其中一半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据中华网2004年12月5日报道。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是科研力量和资本投入。深圳的科研力量在企业,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产品离市场最近。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资金作为发展的支撑,深圳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近几年来已有多家国际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亿多元。目前全市共有风险投资机构家,资金超过亿元,占全国风险投资的/。每年举办的高交会,都成为项目融资的重要机会。不断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内部结构评价深圳2003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156。9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5。其中,金融、物流、商贸、旅游和房地产成为主要的行业。下面我们对深圳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结构现状进行评价。我们认为,深圳这样发展水平的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大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主要选择国际城市进行对比评价。1、就业特点评价第三产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最主要标志。目前,世界公认的国际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5以上,能够与深圳相比的我国的香港、新加坡和汉城,也都高于60,而深圳2003年仅为40。5%,说明深圳市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表5: 城市就业结构对比 城市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其中:金融业香港新加坡汉城 0.9 26.7 72.4 20.9 0.4 35.1 64.5 10.0 0.4 39.2 60.4 深圳 0.6 58.9 40.5 9.0注:深圳为2003年数据,其他城市为90年代初。近年来,深圳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很快,200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40.5,这在全国是比较最高的,但是,与目标城市90年代初的比重还相差20多个百分点。这是第三产业总量上与国际大都市的差距。深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构成,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在两个方面:(1)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比重较大。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以及房地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较多,而现代服务业的代表行业,社会与个人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业等还比较弱。其中金融业近年受到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慢,已经落在国内大城市上海的后面。(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研究开发、交通、批发商业、广告、仓储等部门,它比生活性服务业更具向外辐射功能,也更能体现现代国际城市的功能,能同时为国内和国际市场服务。一般现代国际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都很突出。深圳的第三产业比重低,除了经济总体水平,第三产业自身结构问题外,很大程度上还受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为第三产业必须依托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劳动力和资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和资本又向第三产业转移。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对比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后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但第二产业能否顺利向第三产业转移,有个前提: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必须得到高度的发展,为支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充分物质基础。2、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具体反映。深圳与其他国际城市的差距,更清楚地反映了深圳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的差距。依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标,参照国际大都市的平均值来确定指标的标准值,并根据统计年鉴计算出对应的数值,相互对比,以此来客观评价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表6: 国际大都市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国际大都市标准值深圳对应值(2002)第一类指标人均gdp美元15000560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544.5r/d投资占gdp比重53.2第二类指标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家350外国金融机构数家10030大型国际会议举办次数次10057年海外旅客接待数万人次50070外贸依存度50320第三类指标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15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400航空港旅客年吞吐量万人次5000 935第四类指标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302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 恩格尔系数2027.4对国际大都市而言,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实现其全球控制力的基础。从总量上看,纽约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在世界排名表中值列第14位,超过了澳大利亚。所以,我们在进行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的比较时,还应联系城市的经济、社会、国际交往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