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狭窄.ppt_第1页
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狭窄.ppt_第2页
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狭窄.ppt_第3页
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狭窄.ppt_第4页
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狭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血压 与 颅内动脉狭窄,上海高血压研究所 上海瑞金医院高血压科 朱鼎良,研究背景:高血压与脑卒中,-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研究背景:缺血性脑卒中,Zhang LF, et al. Stroke 2003;34:2091-2096,缺血性 (62.4%),原因不明 (8.3%),蛛网膜下腔出血 (1.8%),出血性 (27.5%),研究背景: 颅内外动脉病变,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原因为颅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颅内外动脉病变存在明显种族差异,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种族差异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技术 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颅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队列研究,美国脑卒中筛查网络 - 颈动脉超声,美国建成了脑卒中筛查网络 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进行评定 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放置支架 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卒中/TIA患者 颅内动脉病变多于颅外动脉,病例 颅内、颅外病变分布 参考文献 卒中 705, 香港 颅内: 36.6% Stroke, 2000 颅外: 2.3% TIA 96, 北京 颅内: 51% Neurology, 1997 颅外: 1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 种族差异,Chinese 33-50% Thai 47% Korean 56% South Asians 54% US Whites 1% US Blacks 6% US Hispanics 11% - Gorelick PB, et al. Stroke 2008;39:2396-2399,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种族差异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技术 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颅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队列研究,颅内动脉狭窄诊断技术:优缺点比较,DSA : 缺点: 侵入性检查, 费用高; 优点: 准确, 金标准。 CTA: 缺点: 造影剂, 放射性; 优点: 显象清晰。 MRA: 缺点: 高估; 优点: 不需要造影剂。 TCD: 缺点: 受骨窗影响; 优点: 床边实时监测,以DSA为对照: CTA 敏感度: 97.1 特异性: 99.5 r=0.98 - Mai N, et. al. Stroke, 2008, 39:1184-1188.,颅内动脉狭窄检测技术比较 (CTA vs. 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645例住院高血压患者接受CTA和TCD检查 二者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 78 与CTA比较,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 敏感性 35.5,特异性 89.5,颅内动脉狭窄诊断技术:应用,人群/社区筛查: TCD 住院患者: CTA/MRA、DSA 观察干预疗效: TCD、CTA/MRA,颅 内 动 脉 狭 窄,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种族差异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技术 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颅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队列研究,社区人群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TCD),河北 6.9% (41/590) , 40岁 - Wong KS, Huang YN et al. Neurology 2007;68:2031-4 广东 5.9% (63/1068) , 50岁 - Huang HW et al. Cerebrovasc Dis 2007;24:111-5,社区人群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TCD): 按危险因素数目分类,Wong KS, Huang YN et al. Neurology 2007;68:2031-2034,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人群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TCD),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TCD): 按危险因素数目分类,No. of RF No of subjects Prevalence 1 1010(33.3%) 7.2% 2 1176(38.8%) 10.6% 3 671(22.1%) 20.4% 4 142(4.7%) 29.6% Total 3057 12.6%,社区高血压人群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CTA),2008-2009年,上海普陀区社区高血压患者。年龄3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史、TIA史,无明显脑缺血的神经体征。 270例患者,其中男性123例,女性147例,平均年龄为61.018.57岁。 头颅CTA检查(GE,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比剂:碘氟醇320)。 13.7%,住院高血压患者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CTA),2005-2009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年龄18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史、TIA史,无明显脑缺血的神经体征。 78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11例,女性269例,平均年龄为55.4513.10岁。 头颅CTA检查(GE,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比剂:碘氟醇320)。 21.3%,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注:ICA颈内动脉颅内段,AC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PCA大脑后动脉,VA椎动脉,BA基底动脉,颅内与颅外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注:* P0.05,* P0.01,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注:* P0.05,* P0.01,(续上表),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靶器官损害分析,注:* P0.01,颅内动脉病变与大动脉硬化,Zhang J Zhu DL. Am J Hypertens, 2011; 24:304-309.,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AASI )和脉压(PP ) 对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Model 1: 纠正年龄、性别; Model 2: 纠正年龄、性别、吸烟, 心率, TC/HDLC, 空腹血糖; Model 3: 在Model 2 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平均动脉压 (MAP),颅内动脉病变与大动脉硬化,Zhang J Zhu DL. Am J Hypertens, 2011; 24:304-309.,颅内动脉病变与大动脉硬化,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1 Mar; 24(3):304-309.,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种族差异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技术 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颅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队列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颅内动脉狭窄是否为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如何早期筛查出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外血管病变与 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 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rterial lesions and Ischemic StrokE (INCREASE study),INCREASE研究,10-20 个中心 3000例 随访5年,研究目的和内容,脑血管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查明国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病变的好发部位(颅内、颅外),性质(狭窄、钙化、斑块等)。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独立预报因子:如血压、血生化指标及其它标记(血管结构及功能检查、遗传标记等)。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血管病变的筛查及诊断规范:建立适合国人的筛查流程及诊断规范。,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年龄50岁以上 性别不限 能长期随访者,排除标准: 有脑卒中病史 继发性高血压 房颤或频发早搏 其他心血管严重疾患,基线登记内容(1),人口学资料、病史、最近半个月内服用药物情况、生活方式等。 体格检查:用统一发放的电子血压计,选择合适袖带,测量三次、坐位上臂血压。 实验室检查:,基线登记内容(2),颅内及颅外动脉CTA/MRA检查: 采用16排及以上多排螺旋CT,以0.5-1mm层厚进行扫描,选用碘氟醇350作为对比剂,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以上至侧脑室上水平。MRA的扫描范围同CTA要求。CTA或MRA电子数据将在协调中心统一读片,使用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三维重建。,基线登记内容(3),颈动脉超声: 横断面和纵切面观察左右两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记录斑块部位、大小及性质。选择颈总动脉分叉以下1.5cm处,测量颈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及探头远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取左右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的平均值用作分析。,基线登记内容(4),其他检查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超声心动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认知功能检查,生物样本收集,DNA:每个患者提供 4 ml静脉血,EDTA抗凝,放-20保存。由协调中心统一用试剂盒抽取DNA, 并放-80保存。 血清:每个患者提供 5 ml静脉血,无需抗凝,离心后,收集2ml血清,-20由协调中心统一保存。 以上样本每一个月由各中心运送至协调中心,如无条件进行离心或冰冻保存样本,可以将样本放置4冰箱,一周内快递到协调中心。,研究终点,主要终点:致死和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包括TIA或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塞。 次要终点: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病事件(心肌梗死、心衰、肾衰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