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和精神1.ppt_第1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1.ppt_第2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1.ppt_第3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1.ppt_第4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获得诺贝尔奖的 华人,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李政道(Henry Lee,1926-),男,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国华人物理学家。 1976-1986年在美国80多所大学培养了700多名中国物理学学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名誉科学博士”;暨南、复旦、清华等10多所大学名誉教授。,第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华人物理学家。 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中的一种新粒子“J”粒子,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4月获意大利最高科学荣誉奖德卡斯贝里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第四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 1997年10月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崔 琦(Daniel C.Tsui,1939-),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男,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祖籍河南宝丰。因发现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具在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获1998年诺贝尔奖。,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 李远哲(Lee Yuan Tseh,1936-),男,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祖籍台湾新竹。美国华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学。 1986年10 月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获全美华人成就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黑马得主-高行健 高行健(1940-),男,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 1986年因剧作彼岸被禁演而萌生出国念头,于1987年定居法国。 2000年因他的大作灵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比曾获提名的老舍、巴金、北岛等名家更有幸而成为百年来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灵山简介 高行健在灵山中有一段描述:你如果不是命运的机缘,也许就在这小镇上出生,长大,成亲,也娶上个这样的美人,也早给你生儿育女。 这部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像一面夜空,这样的句子,恰如夜空里闪烁的星星。这面夜空繁星满天,处处闪耀。灵山单从语言上就是一部罕见的伟大小说。,丁肇中,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 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作 者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 丁肇中简介 点击进入,丁肇中教授,追星当追这样的星,丁肇中教授,比“天王”们可耀眼得多,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可别小看这个破屋,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举例论证,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2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朗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你对哪句话感触最深?,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请你读一读):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用功”加引号指什么?文中有答案。,此例有代表性吗?,阅读最后一段,朗读:,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朗读:,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意义”是什么意思?,“意思” 或“含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实验精神”,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实验的方法,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归纳练习,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不仅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举例论证,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