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课件.ppt_第1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课件.ppt_第2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课件.ppt_第3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课件.ppt_第4页
高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歌,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称之为杜工部。诗人一生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以其博大深遂的思想内容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人简介,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往兖州,游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激发诗人爱国激情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等。,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 甫 生 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张()、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 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 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 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 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 市,寄食友朋”。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 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 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 的广阔道路。,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乱起,长安失守,杜甫身陷贼中将近半年。他冒死逃出长安,奔至凤翔,被任为左拾遗。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职不及一年,因关内大饥,他又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离华州,去秦州。这段时期虽只有四年,但由于生活充实,佳作也最多,在形式方面,多为五言、 七言古体。代表诗作有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有 :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杜甫在秦州仅四个月,又去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出发 去成都。入川后,主要靠友人严武等人接济。第二年,在成 都西南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于是,才有了后世“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诗句。严武为剑南节度使,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严武病故,杜甫失去依靠,离开成都到了夔州。在川期间,杜甫生活比较安定,但有时仍不免衣食艰难。五十七岁他离蜀东下,本想回河南家乡,但未能如愿。他辗转在湖北湖南地区,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最后病卒于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之中,终年五十九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八阵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蜀相等。,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诗的思想内容,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 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杜诗一向被后人称为“诗史”“图经”。 “诗史”是说真实记录、反映了唐望朝由盛转衰历史的一面镜子。在各方面都得到形象的反映。 “图经”是说杜诗每首每篇都可以看到脉落。一路行径非常清楚,他的诗作年代大至可以推出,原因就在于此。,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 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如:兵车行讽刺唐的扩边战争; 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娇奢淫逸的生活; 奉先咏怀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把唐代隐藏的社会危机、阶级对立形象概括的反映,揭露了严俊的现实;贫富对立。表现了诗人冷静的政治头脑。这首诗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杜甫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文学史上难以找到如他的诗人。 代表作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反映对守边战士无限同情,可谓体贴入微。 三吏、三别是杜在战乱时期写的一组组诗,形式都是无言古诗,内容是即事名篇。高度概括战乱和不合理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是杜甫现实主义的杰作。,岁晏行反映繁重的赋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对人们的残酷压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表现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负薪行描绘四川某地劳动妇女的苦难艰辛,年龄大而未出嫁,负担家中繁重的生活,表现诗人对妇女的同情。 “夔州妇女发半华 , 四十无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 一生抱恨长咨嗟。”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如:战乱时的春望是诗人感伤时事,时刻关怀苦难中的祖国。 兵车行对非正义战争的反对和揭露。“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大难初定的祖国狂喜的流下了眼泪。 三吏三别也是爱国主义诗篇, 诗中不仅歌颂广大人民忍受痛苦为国作战的精神,而且对“安史叛乱”作了严厉谴责和批判。,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亲朋情谊和反映生活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大部分是漂泊西南时所写。 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还有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驰斜。”“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梁启超冠之以“情圣”说杜甫诗三分之一是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作品。,冯至(北大西语系教授)在诗史浅论中说:“杜甫的这些诗在风雨多变的忧患重重的诗,嘌反映历史本质内容,同时又描绘生活的各个方面。诗人以难能可贵的清醒、明智表现了那时期不可超越的思想。但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思想也毕竟有局限性,诗歌中流露了功名、门阀、求仕思想。他同情人民但又反对人民起来反抗和造反。浙江人民在“安史之乱”之后起来造反,杜诗“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郭贬杜诗原因也就在此。,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诗人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 也“独看”呢?如何理解?,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诗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此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那此诗的诗眼是什么?,蜀 相 杜甫,蜀 相,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背景: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国难仍殷。,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 1.蜀相: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故称蜀相。 2.丞相祠堂:即诸葛亮庙。是东晋时李雄所建。今名武侯祠,在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传说祠前的柏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 3. 频烦:即频繁,屡屡、几次。 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主刘备和刘禅父子两代。 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危时。 4.“出师“句: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伐魏,兵出五丈原(今陕西省郿县),与司马懿的军队在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军中。,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第二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思考,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这里突出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 一、三顾茅庐,定天下鼎足 三分之大计 二、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 三、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联中的“英雄”所指何人?有人说:该诗是一首怀古之作,借古人事表达诗人的理想,你看如何?,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可见,借古人寄情较显。,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除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惋惜、慨叹之情以外,字里行间还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饱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 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诗人对自己不能拯时济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遗憾。,此诗前四句写景 ,后四句抒情,景中含情。 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亮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诗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富有艺术感染力。,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总写诸葛亮的功绩,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后两句是抒发感慨。,石不转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不可动摇。惋惜、遗憾。,登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律诗开头两句本可不必对仗,作者却破格写成对仗且自然流畅,是何用意?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首联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写景,妙在何处?,颔联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此句也写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诗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颈联 、尾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何关联?,由颈联自伤凄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