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ppt_第1页
(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ppt_第2页
(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ppt_第3页
(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ppt_第4页
(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刑法的概念 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一律平等的原则,罪刑相当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例: 王某,男,系某县机械厂职工,与女工李某在同一车间上班。王某经常关心照顾李某,使李某深受感动,逐渐的两人建立了感情,并超越了友情。两个人的关系后被李某的丈夫吴某发现,向该县法院告发。经县人民法院审理,以通奸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一年。王某不服提起上诉。,经二审法院审理,撤销了一审判决,并宣告王某无罪。,经二审法院审理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概 念,犯罪,指严重危害 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 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刑罚,(二)犯罪概述,(一)犯罪的概念,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法律表现,法律后果,现实危害 可能危害,危害不大,情节显著轻微,2、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确定某一具体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构成要件,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类型,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犯罪客体的法理分析,范围,范围,国家安全、主权、领土、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法律秩序等。,国有财产权、集体财产权、公民私人合法财产权等。,生命权、健康权、人格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其他, 政治类:, 财产类:, 人身类:,犯罪客体,社会关系,我国刑法所保护,犯罪行为所侵犯,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犯罪客体的法理分析,案例1,某甲偷了储存在仓库中的电线8000米。,甲:盗窃罪,案例2,某乙偷了正在用于通讯设备的电线8000米。,乙:破坏电讯设备罪,被告人刘某,男, 40 岁,农民。1991 年 5 月,刘某因家境贫寒而萌生以气功和“祖传秘方”主治不治之症等欺骗手段生财的念头。同年 8 月开始外出行骗。 1995 年 9 月, 2 名病人因接受刘某气功治疗延误病情而死亡。,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包括危害行为和由这种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等。,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行为,犯罪主体有意识、有意志并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和不作为,犯罪结果,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客体所造成的损失。,练习,某甲对某乙(未婚女)进行人身攻击,说乙有生活作风问题,乙听到痛苦万分,回家后,自杀身亡,并留有遗书,说明了死因,乙的哥哥丙看到后,异常愤怒,为给妹妹报仇,向甲开枪射击,把甲打成重伤,甲在医院治疗期间,因医生丁某用错药,导致甲死亡。,请找出因果关系和犯罪客体,甲,乙(名誉权),1、,2、,甲,乙(生命权),3、,丙,甲(健康权),4、,丁,甲(生命权),犯罪主体的法理分析,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 犯罪主体,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的法理分析,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14-16周岁),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管教或收容,负刑事责任年龄 (16周岁以上),减刑期 (14-18周岁),案例1:赵某(男,15岁,无业)与张某因故结仇后,一直意欲报复张某。2001年10月4日晚,赵某手持偷来的一支“五四式”手枪闯入张家,以张的家人为人质,打电话给张某要求其拿10万元解决问题。张某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人员赶到事发现场,并采取措施解救人质。在搏斗过程中,崔某被赵某开枪打死,最后赵某被抓获。 试分析:对赵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处理原则)?为什么?,案例2:纪某在14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七千余元。14岁生日那天,纪某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纪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一部、现金五千余元。第二天纪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的三人撞倒,二死一伤。纪某不仅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纪某将汽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出,后被抓获。 请对纪某的上述各行为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自然人 犯罪主体,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的法理分析,刑事责任能力,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的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b: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应当承担刑事责任。,D:生理上有缺陷的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E:醉酒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单位犯罪主体,由集体决定或负责人授权,范围以刑法规定为限,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单位犯罪 实行双罚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案例:不是有意伤人也要判刑吗? 战士小王晚饭后在营房门前路上练习投手榴弹,不曾想将过路的一名战士头部打成重伤。小王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为什么小王不是有意伤人也要判刑?,分析: 1、罪刑法定。刑法第235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罪刑相适应。小王被依法处以缓刑。,犯罪主观方面的法理分析,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故意,过失,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主观方面的法理分析,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过失,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案例:F省A市B区某厂的保卫科干部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杀乙。一天,某甲带枪在厂区外看到远处某乙与某丙站在一起。其甲认为报仇时机已到,连忙躲在暗处举枪向乙射击,他虽明知有可能击中丙,但由于报仇心切,仍不计后果,结果未击中乙而击中了丙,丙当场死亡。问: (1)其甲对其意欲杀害某乙并举枪射击未中的行为应负何种刑事责任?为什么? (2)某甲对某丙的死亡应负何种刑事责任?为什么?,下面再看一些案例。 某医院产科护士甲值夜班,一新生儿啼哭不止。为止住其哭闹,甲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这婴儿已经死亡。甲对该婴儿的死亡有何主观罪过( )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有一个很善于捕蛇的人,我们叫他王某,一日捕到一条毒蛇,刚回到家中,邻居有急事找他,于是他将毒蛇放在门口一水缸内。不久,一过路者经过王某家门前,因口渴欲讨水喝,发现家中无人,便用勺从水缸中舀水,不幸被蛇咬。几分钟后,过路者因毒性发作而亡。本案王某对过路者的死亡有何主观过错( )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因而不构成犯罪。,某部队司机 李某到一仓库拉雷管,返回部队途中遇到战士高某步行回部队,李某见天要下雨便停车让高某上车。十分钟后,一闪电导致雷管爆炸,致使李某重伤,高某死亡。 试分析李某应否负刑事责任。,要点提示,本案中,雷管爆炸导致战士高某死亡属意外事件,李某不构成犯罪。,案例2:某部保卫干事吴某(按规定配枪),家住城郊。精神病患者钟某走失,于凌晨一时误入吴宅,将睡在外屋的吴某的女儿惊醒,吴女大叫:“来人哪!”吴某闻讯持枪冲出,恰与欲进入里屋的钟某相撞,由于天黑情急,遂向自己脚下开了一枪,不料子弹反弹后击中钟某,虽经医院抢救,钟某终因抢救无效死亡。问:吴某对钟某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否负法律责任?,1、 某甲开车途中发现有个熟人某乙在前面行走,就想开车紧贴而过,吓唬某乙,但车紧贴而过时将某乙拖倒轧死。 2、 某段公路上有农民白天堆晒的麦秸,某甲在深夜开车驶过该路段时将一名藏在麦秸下睡觉的儿童压死。 3、 某甲是某仓库管理员,一天朋友来仓库看望他,拿出香烟请某甲抽烟,抽烟后某甲将烟头随手一扔,结果引起火灾。 4、 某甲想开枪杀死某乙,虽然距离很远,但某甲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向某乙开了一枪,结果没有击中某乙。 5、 司机某甲开车撞昏一路人某乙后,见无人发现就将某乙抱上车载至郊野弃下,结果某乙因昏迷过久脑缺氧至死。,请指出下列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案例分析练习 1、被告人,冯某,男,21岁,某市医大学生。2001年9月8日晚,冯某到朋友家玩,直至零点才独自回校。临走时,悄悄拿了一把菜刀插在腰间,行至立交桥下,见黑暗中有一个阴影正在向他这边走来,顿生歹意,当被害人何某走到他跟前时,他迅速拔出菜刀,大喝一声:“站住,把钱拿出来!”当他得知对方身上无钱时,便强行抢走何某罗马手表一块。 问:冯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被告人张某,某中学教师。其女儿是某小学一年级学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