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_第1页
《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_第2页
《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_第3页
《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_第4页
《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巴中市生态环境局二0一九年三月目录目录前 言1第一章 总则31.1 区划目标31.2 区划指导思想31.3 区划原则31.4 方案编制依据41.4.1 国家法律法规41.4.2 地方法规、政策61.4.3 巴中市相关文件和规划61.4.4 相关技术依据7第二章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8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82.2 自然概况92.2.1 地质92.2.2 地貌102.2.3 气候102.2.4 水系与水资源112.2.5 土壤122.2.6 植被122.2.7 生物多样性132.2.8 矿产资源132.3 经济与社会概况142.3.1 国内生产总值及支柱产业142.3.2 农林牧渔业152.3.3 工业172.3.4 交通与旅游182.3.5 教育、科技与公共事业202.3.6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212.3.7 城镇建设222.3.8 土地利用232.3.9 水资源利用242.3.10 矿产资源开发252.4 生态环境保护252.4.1 生态保护与建设252.4.2 环境污染防治26第三章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93.1 水环境质量状况293.2 大气环境质量313.3 酸雨污染状况323.4 声环境质量333.5 生态环境质量343.6 土壤侵蚀现状343.6.1 土壤侵蚀分类343.6.2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363.7 自然植被413.7.1 巴中市自然植被413.7.2 植被现状评价423.8 生物多样性443.9 自然灾害45第四章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514.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514.2 沙漠化敏感性评价534.3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53第五章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545.1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545.1.1 评价方法545.1.2 评价结果545.2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565.2.1 评价方法565.2.2 评价结果565.3 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575.3.1 评价方法575.3.2 评价结果595.4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605.4.1 评价方法605.4.2 评价结果62第六章 生态功能区划646.1 区划分区方法646.1.1 区划分区等级646.1.2 分区依据646.1.3 分区方法656.1.4 分区命名规则656.2分区指标的确定666.2.1 一级区划指标666.2.2 二级区划指标756.2.3 三级区划指标846.3 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分区94第七章 分区特征概述967.1 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I)967.1.1米仓山-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针阔混交林生态亚区(I-1)967.2 盆地农林复合生态区()1067.2.1 渠江流域农林复合生态亚区(-l)1067.2.2 盆北深丘农林业复合生态亚区(-2)106附图1 巴中市地理位置图125附图2 巴中市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图126附图3 巴中市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27附图4 巴中市水系图128附图5 巴中市土壤类型图129附图6 巴中市植被类型图130附图7 巴中市土地利用类型图131附图8 巴中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132附图9 巴中市二级流域单元划分图134附图10 巴中市地形单元划分图135附图11 巴中市生态系统类型划分图136附图12 巴中市行政单元划分图137附图13 巴中市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图138附图14 巴中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图139附图15 巴中市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图140附图16 巴中市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图141附图17 巴中市生态功能一级区划图142附图18 巴中市生态功能二级区划图143附图19 巴中市生态功能三级区划图14478前言前 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巴中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巴中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巴中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巴中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巴中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以及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延伸,更加紧密的结合了巴中市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国家发展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逐步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四川省委、省政府依照国家统一部署,按照2002年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历经5年于2007年发布四川省主体生态功能区规划。2008年,原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发布四川生态市(州)、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用于指导各州市县区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全省的生态保护工作正有序展开。巴中市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建设生态四川的重要一环。巴中河库众多,是渠江的发源地、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秦巴生物多样性区域。具有重要的饮用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水源涵等生态服务功能。巴中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列决策部署,实现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川生态省建设”以及四川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重要指示,巴中市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指示巴中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编制单位开展巴中市功能区划分工作。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技术依据是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同时参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以及巴中市相关规划;按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要求,并将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与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四川省生态红线相衔接。本区划中,社会经济基础数据以2017年巴中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为准,自然条件基础数据以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新发布的信息为准。第一章 总则第一章 总则1.1 区划目标(1)明确巴中市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格局、生态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2)全面贯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3)以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1.2 区划指导思想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1.3 区划原则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遵循以下原则:(一)主导功能原则:区域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二)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三)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区划,是国民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区划、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在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时,与已经形成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现状进行衔接。(四)分级区划原则: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应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大尺度范围划分。1.4 方案编制依据1.4.1 国家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自2016年11月7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令第698号修订,2018年3月19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正,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原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2015年11月23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环发201312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23)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2日;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环办厅201623号,2016年3月8日;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林规发201644号,2016年12月5日。1.4.2 地方法规、政策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告第94号公布,自2018年1月1日实施;四川省实施办法(2012年修正本),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2012年9月;四川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四川省林业厅,2014年10月;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6年4月;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6月;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2016年12月;四川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川林资函2013721号。1.4.3 巴中市相关文件和规划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2015版);巴中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5);巴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巴中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巴中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巴中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2013-2015);巴中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巴中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巴中市“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巴中市环境保护局大气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巴中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巴中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巴中市环境保护局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下辖县区相关文件、规划。1.4.4 相关技术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748号;四川省市(州)、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川环发201697号;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川府发201824号;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公告2015年第94号;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15)。1.4.5 功能区划流程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技术依据是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同时参考了巴中市其他专项区划;并按规程要求,巴中市生态功能区划与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及中国生态区划相衔接。巴中市响应国家的政策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生态文化政策,积极的开展生态功能区区划工作。具体工作流程图如下:图1-1 功能区划工作流程图第二章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第二章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0-10749,北纬3115-3245,幅员面积12296.9km2。市政府所在地巴州区,西距成都310km,南距重庆341km,北距西安566km。巴中市地理位置图见附图一。图2-1 2017年巴中市各县(区)年末常驻人口分布图巴中市辖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共2区3县,包括187个乡镇,2354个行政村,11个街道办事处,2367个村委会,308个居委会。2017年末全市常驻总人口331.67万人,人口密度270人/km2,其中农业人口197.2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34.46万人,城镇化率40.54%,巴中市各区县人口情况见表2-1。2017年巴中市各县(区)年末常驻人口百分比见图2-1。表2-1 2017年巴中市各县(区)人口情况 单位:km2,人县(区)年末常驻人口城镇化率绝对数(万人)排序实绩(%)排序巴州区75.21261.411恩阳区43.90531.335通江县71.05332.264南江县61.52433.373平昌县79.93133.602巴中市331.67-40.54-2.2 自然概况2.2.1 地质巴中市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境内地质构造跨及米仓山台穹、大巴山弧形、川北台(坳)陷及川东新华夏四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形迹较为复杂,以褶皱为主,断裂不发育;褶皱曲线呈弧形,岩层倾角变化频繁且有扭曲现象。境内北西为龙门山北东向褶皱带,北部是米仓山东西向褶皱带,东北与大巴山西向褶皱带相连,东南部邻华蓥山北东向褶皱带,南西是川中北西西向褶皱带。由于地处上述结构之中,并受其控制和影响,故越近中心构造力愈微弱,褶皱呈环状排列,形成莲花状。褶皱由北向南形成30多个向(背)斜褶皱带。巴中市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会理群(Pt1)、前震旦系上统观音崖组(Zbg)、三叠系上统大菁组(T3dq)、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j)、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和第四系更新统(Q1-3)、全新统(Q4)地层及晋宁期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巴中市近期地壳运动以间歇性大范围抬升为主,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根据四川省地震局资料和四川省地震录记载,巴中市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60011-2001),巴中市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所属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2.2.2 地貌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北东缘大巴山区,地形起伏大,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在北西部的南江县光雾山,海拔2507.0m,最低点在南部的平昌县黄梅溪,海拔268.3m,全市相对高差2238.7m。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占辖区面积的89.7%,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中部;丘陵、平坝次之,占辖区面积的10.1%,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河两岸及台状山顶;此外,境内还分布有流水侵蚀、沉积、扇形地貌和重力堆积、残积地貌及喀斯特地貌。巴中市地势从北到南呈三级阶梯状构造,海拔逐渐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海拔1500-2500m,切割高达1200m以上,多峡谷,中切割中山海拔1300-1500m,切割700-900m,多窄谷;中部中切割低山海拔800-1000m,切割一般600m,多“V”形谷、平底谷,浅切割低山海拔400-800m;南部丘陵海拔350-600m,平坝海拔268.3-400m。2.2.3 气候巴中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雨热同季,光照同步,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高温40.3,极端最低温-7.9,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5.2,最热月为八月,平均气温27.3。年无霜期280天,10积温547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471h,最多1696h,最少1176h,8月份日照最多,达227h。巴中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25.8mm,降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夏季主汛期(6-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53-59%,时有暴雨洪涝灾害发生,而冬季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3%,常造成冬干春旱;同时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降水的地域差异较明显,总的分布规律是北多南少,从北向南随地势由高到低变化而递减;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50.69亿m3,4-10月为丰水期,多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9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715mm,相对湿度76%。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夏伏旱、秋霪雨及大风、冰雹等。气候特征值见表2-2。表2-2 巴中市气候特征值表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温()极端最低温()年平均降水量(mm)年平均风速(m/s)年平均无霜期(d)年平均蒸发量(mm)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日照时数(h)特征值17.240.3-7.91225.80.72807157614712.2.4 水系与水资源巴中市大小河流共有11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主要河流有巴河、南江河、恩阳河和通江河等7条,100 km2以上的有45条,50 km2以上的有86条,河流总长4342km,河网密度达0.33km/ km2。河流均呈南北流向,树枝状分布,水位洪枯变幅大,部分溪河在枯水期有断流现象。除南江县北部的焦家河属嘉陵江一级支流外,其余均属渠江水系巴河流域。巴河流域属山溪性河流,调蓄能力较小,暴雨洪水特征明显,流程短,汇流快,易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据巴河流域主要控制站风滩水文站实测数据,最高水位297.95m,最大流量26700 m3/s,水位涨幅18-23m。巴中市属大巴山暴雨区,年降水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50.8亿m3,4-10月多暴雨为丰水期,水量占全年的90%左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2.3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6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0.6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11 m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2.5 土壤巴中市土壤类型多样,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全市土壤可划分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冲积土、黄棕壤、石灰岩土6个土类,下分10个亚类、22个土属、61个土种。从全市土壤的地貌分布来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谷阶地、山丘沟谷和台地,紫色土广泛分布于境内山丘地带,黄壤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二、三级阶地,冲积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漫滩一级阶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高山林地,石灰岩土则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从全市各县区土壤分布来看,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冲积土各县区均有分布,其中平昌县水稻土、紫色土分布面积最大,南江县黄壤分布面积最大;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以通江县分布面积最大;石灰岩土则仅分布在通江、南江两县。2.2.6 植被巴中市自然植被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丛林。植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3000余种,乔灌木300多种,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树木,如银杏、红豆杉、鹅掌揪、巴山榧、台湾水青冈等,草、藤本400多种,源于植物的中草药1300多种。根据植物的生长特征及自然环境,广泛分布在境域各地,乔、灌木林区多分布在北部山地,中部、南部亦零星分布。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是通江、南江两县;牧草资源遍及境域。境域中部和南部,森林层次结构不明显,林下伴生马桑、黄荆、沙棘藤蔓、杜鹃等植物;北部森林成片的较多,但因砍伐过度,曾使森林面积锐减,后经“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现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2.2.7 生物多样性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巴中现有林地面积1065万亩,森林面积1070万亩,森林蓄积4068万立方,活立木蓄积2061万立方,有森林植物100科,293属,821种。巴中木本植物有91科、233属、600余种。特别是南江的光雾山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被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南江境内的台湾水青冈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物种协会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列为世界保护树种,是生产各类人造板和家具的上等优质木材。林副特产品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通江县陈河乡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林下蕨菜、山露菜等已批量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 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小麂等约25种。巴中市内的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见表2-3。表2-3 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类别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金雕、四爪陆龟、蟒、林麝、黑麂、豹等红豆杉、兰花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猕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小熊猫、岩羊、盘羊、大鲵、水獭、红腹角雉、勺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鸦鹃、鸢、雀鹰、雕鸮、长耳鸮、短耳鸮、长尾林鸮、鸳鸯等台湾水青冈、巴山榧树、连香树、厚朴、水青树、红豆树、黄皮树、鹅掌楸、杜仲、银杏、岩柏、蓖子三尖杉等2.2.8 矿产资源巴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51种,矿产地350处,其中大型25处,中型52处。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3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区42个,其中大型2处,中型6处,霞石居全国前5名、属全省第1名。具有找矿潜力的有:石墨矿远景储量2亿吨,铁矿远景储量8355万吨,花岗石远景储量20亿立方米,大理石远景储量2亿立方米,白云石远景储量1.5亿吨,石灰石25亿吨,霞石矿远景储量2700万吨,以及石墨、石膏、绿豆岩、钾长石、透辉透闪石、萤石、滑石、蛭石、硫铁矿、磷矿、膨润土和金、银、铜、铅、锌、钴、镍、钨、铀等矿产。尤以花岗石、霞石、石灰石、白云石、铁矿等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和优势。2.3 经济与社会概况2.3.1 国内生产总值及支柱产业图2-2 巴中市支柱产业生产总值分布图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01.4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3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93.39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214.75亿元,增长8.0%。三大支柱产业生产总值见图2-2。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148元,增长8.3%。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01.4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3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93.39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214.75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69.5%和24.6%,分别拉动GDP增长0.5个、5.6个和2.0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148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5:46.6:36.9调整为15.5:48.8:35.7。图2-3 巴中市GDP增长百分比分布图2017年,巴中市GDP实现601.44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较前三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1.1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居市州第12位。分县区看,巴州区增长8.1%,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恩阳区增长10.4%,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通江县增长6.4%,低于全市1.4个百分点;南江县增长7.1%,低于全市0.7个百分点;平昌县增长7.9%,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经开区增长15%,高于全市7.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57.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GDP的比重为59.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2%,拉动GDP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3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86.13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34.18亿元,增长7.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6万人,比上年增长0.5%;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7万人,比上年增长4.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1万人,比上年下降2.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5%,与上年持平。2.3.2 农林牧渔业201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2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18万公顷,增长1.1%;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28万公顷,增长78.4%;蔬菜播种面积4.69万公顷,增长1.2%。图2-4 巴中市经济作物产量分布图全年粮食总产量175.57万吨,比上年增产1.3%。其中,小春粮食增产0.9%;大春粮食增产1.4%。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4.66万吨,增产1.8 %;蔬菜产量111.76万吨,增长1.8 %;茶叶产量 0.65万吨,增产9.7%;园林水果产量5.59万吨,增产1.0%;中草药材产量3.51 万吨,增产52.8%。全年肉猪出栏336.88万头,比上年下降4.5%;牛出栏22.42万头,下降0.5%;羊出栏83.32万只,增长1.1%;家禽出栏1111.41万只,增长0.4%,禽蛋产量6.39万吨,下降2.4 %。肉类总产量29.58 万吨,比上年下降3.4%。全年植树造林面积2.8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2%。其中,退耕还林工程0.52万公顷,下降1.0%。全年发放退耕还林补贴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年末活立木蓄积量474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7%。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5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0%;水产品产量7.02万吨,增长7.0%。年末共有水利工程数量13.8万座(处、眼),比上年增长1.4%;总蓄水能力5.28亿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年末有效灌溉面积9.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1%。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2万公顷(市水务局调整了上年基数),比上年增长5.9%。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2.72万亩。年末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227.2万人。农村自来水通村率90.1%,自来水普及率73.5%,分别比上年提高1.3个和5个百分点。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8%。全年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用电量1853.9万千瓦小时,增长6.1%。年末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203个,有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149个。2.3.3 工业2016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5%,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增加值)看,轻工业增长10.6%,重工业增长11.8%,轻重工业之比为1.76:1。分经济类型(增加值)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5%,国有企业增长8.4%,集体企业增长14.2%,股份制企业增长11.3%,私营企业增长1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8.1%。分行业(增加值)看,食品制造业增长19.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4.7%,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摩托车)增长13.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0%。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塑料制品增长115.9%,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34.6%,大米增长21.8%,家具增长20.9%,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16.8%,软饮料增长14.8%,精制茶增长13.4%,摩托车整车制造下降18.4%,皮革鞋靴下降6.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利润总额1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75亿元,增长33.5%;集体企业0.03亿元,增长853.8%;股份制企业18.94亿元,增长13.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6.83%。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年末有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03户,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3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53.05万平方米,增长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76.57万平方米,增长4.6%。2.3.4 交通与旅游2017年末全社会各类机动车保有量42.33万辆,比上年增长18.2%。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8.58万辆,增长22.3%。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7209.8公里,比上年增长0.1%。其中,有高速公路314.5公里,有国道582.8公里、省道218.5公里、县道1524.2公里、乡道2303.5公里、村道12202公里。公路通村率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80.0%。铁路营运里程128.66公里(其中广巴铁路51.65公里,巴达铁路77.01公里)。全年货物运输总量3619.1万吨,比上年增长17.6%;货物运输周转量445959.2万吨公里,增长9.7%。全年旅客运输总量294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0.2%;旅客运输周转量210517.4万人公里,下降7.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0.41亿元,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82亿元,增长12.3%。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289.26亿元,增长12.8%;餐饮收入34.97亿元,增长12.9%。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7.88亿元,比上年下降21.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28亿元,增长25.7%;电信业务总量33.6亿元,下降25.4%(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统计口径调整)。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8.71万件,下降5.0%;包裹业务0.58万件,下降49.6%;快递业务量502.78万件,增长54.8%;快递业务投递量2830.8万件,增长37.3%;快递业务收入11470.3万元,增长48.0%;全年订销报刊杂志2807.8万份,增长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0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2.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68.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79.5部/百人。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8.46万户,IPTV接入电视用户52.19万户。移动通信基站11837个,光缆总长度9.55万皮长公里。从限额以上企业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类增长19.6%,饮料类增长18.0%,烟酒类增长21.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1.1%,化妆品类增长18.0%,金银珠宝类增长17.6%,日用品类增长19.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3.3%,中西药品类增长25.0%,家具类增长2.2%,通讯器材类增长25.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0%,汽车类增长10.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629.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9.88亿元,增长26.0%。接待入境旅游者8981人次,增长22.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49.6万美元,增长30.1%。年末有旅行社24个,比上年增加1个;有旅行社从业人员172人,比上年增长3.0%;有导游人员321人,增长19.8%。年末有旅游住宿设施企业2475户,比上年增长6.7%。其中,饭店、宾馆1027户,增长1.9%。有旅游住宿客房4.5万间,增长2.2%。其中,饭店、宾馆3.05万间,增长1.7%。有旅游住宿床位数6.91万张,增长2.5%。其中,饭店、宾馆4.71万张,增长1.6%。全市共有旅游业从业人员7.61万人,比上年增长2.1%。2.3.5 教育、科技与公共事业2017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08所,在校学生51.62万人,专任教师3.41万人。年末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2023人,在校生5054人,毕业生565人。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597人,在校生1487人,毕业生1052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2所,全年招生13746人,在校生29572人,毕业生13142人。年末有普通高中学校47所,全年招生27305人,在校生85946人,毕业生28229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0%,辍学率0.3%,升学率86.3%。年末有普通初中学校170所,全年招生33352人,在校生107366人,毕业生42274人。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100%,辍学率0.05%,升学率96.0%,三年巩固率9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0%。年末有普通小学学校203所,小学教学点1674个,全年招生32541人,在校生195442人,毕业生32746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小学辍学率0.02%,小学五年巩固率99.6%。年末有特殊教育学校5所,全年招生122人,在校生562人,毕业生38人。年末有幼儿园259所,在园幼儿90790人,幼儿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9.4%。全年申请专利1248件,其中发明专利372件;授权专利323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全年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省级科技项目51项;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93项,科技成果转化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全年技术合同登记28项,交易总额8522万元,比上年增长53.0%。全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户、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5户、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10户、市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和优势培育企业18户。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7%。2.3.6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图2-5 全体居民人均主要支出、收入分布图2017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3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工资性收入6106元,增长9.1%;经营净收入5504元,增长10.3%;财产净收入823元,增长11.7%;转移净收入3724元,增长6.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60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食品烟酒支出5365元,增长8.0%;衣着支出1254元,增长12.1%;居住支出1980元,增长10.5%;生活及用品服务支出749元,增长5.7%;交通通信支出1032元,增长11.3%;教育文化支出956元,增长12.8%;医疗保健支出730元,增长3.8%;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295元,增长6.9%。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0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工资性收入11375元,增长9.1%;经营净收入8019 元,增长11.8%;财产净收入1743元,增长 10.2%;转移净收入4813元,增长3.2%。人均消费性支出18700元,增长9.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7694元,增长8.9%;衣着支出2416元,增长13.8%;居住支出2936元,增长7.7%;生活及用品服务支出1239元,增长5.9%;交通通信支出1533元,增长12.4%;教育文化支出1664元,增长13.4%;医疗保健支出765元,增长5.1%;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453元,增长16.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1.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2.3.7 城镇建设2017全年养老保险覆盖人数172.37万人,养老保险发放人数77.38万人,累计发放养老保险金51.24亿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5.97万人,医疗保险发放人数79.41万人,支付医疗保险基金20.15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64万人,工伤保险发放人数0.08万人,支付工伤保险待遇3779.2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79万人,生育保险发放人数0.49万人,支付生育保险待遇327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63万人,失业保险发放人数0.22万人,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722万元。全年纳入城镇低保人员9.86万人,比上年下降7.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18亿元,增长5.2%。全年纳入农村低保人员34.02万人,比上年增长30.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5.5亿元,增长13.0%。全年抚恤和补助优抚人员5.04万人,比上年下降5.6%;抚恤和补助支出3.37亿元,下降2.8%。全年优待优抚人员1.26万人,比上年增长0.2%;优待优抚支出2091万元,增长22.2%。全年供养五保户人员1.11万人,五保户供养支出8252.5万元。民政部门认定并实施的医疗救助:全年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6.05万人,比上年下降21.2%;全年直接救助6.38万人,比上年下降19.5%。其中,住院救助5.9万人,增长11.9%;门诊救助0.48万人,下降81.8%。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303个,比上年增加34个;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86.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年末共有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119个,床位数15614张,年末收养在院人员7100人。其中,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96个,床位数4803张,年末在院人数6011人。2.3.8 土地利用全年建设用地土地供应总量12335.63亩,比上年下降20.8%。其中,工矿用地1240.06亩,增长43.8%;商业服务业用地1543.73亩,下降29.0%;住宅用地3119.61亩,增长20.5%;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432.2亩,下降35.3%。巴中市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3。表2-3 巴中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hm2地类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耕地3250345400750507782876440077833园地921977364025134473820林地7218485618740407288647232720103887草地5827673328331727116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8567958071879900945312447交通运输用地147332513195336204087256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056652803653816071536320其他土地739061196011133180201494017853合计1229700140367115513411980338953222887土地利用现状以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设施农用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86%,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例逐步提高,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15%。年末实有森林面积71.9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森林覆盖率达到5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年末共有森林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个。全市共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6个,保护区面积13.8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11.2%。2.3.9 水资源利用巴中市地表水52.77亿m3,地下水8.44亿m3,过境水39.8亿m3。全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0 m3,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2017全年降水量1175.1毫米,比上年增加36.1%;日照时数1404.8小时,比上年下降18.3%;平均气温16.8,比上年下降1.1;平均相对湿度77.4%,比上年升高4.4个百分点。2017年巴中市现有人口35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9.43万人,非农业人口54.09万人。按照农村、城镇人口饮水的基本需求,全市人口年饮水总量为11112.5万m3。全市现有各类大小牲畜890万头(只)左右,按牲畜基本饮水需求,年饮水总量为9672.5万m3。全市现有乡镇水利工程38230处,设计蓄水能力4.3亿m3,全市现有耕地面积15.09万hm2,其中田9.30万hm2、地5.79万hm2。全市2002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达1830万m3,工业增长的速度按每年15%递增,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可达337亿元,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达到2.26亿m3。据资源普查,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达81.24万kW,可开发量为41.7万kW。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小水电165处235台,总容量5.5万kW。2.3.10 矿产资源开发巴中市优势矿种有石墨矿、磁铁矿、霞石矿、钾长石、天然气等。其中,石墨矿已查明总矿物量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