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第二篇第4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ppt_第1页
荀:第二篇第4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ppt_第2页
荀:第二篇第4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ppt_第3页
荀:第二篇第4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ppt_第4页
荀:第二篇第4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证券投资宏观经济分析,第一节 证券市场态势与宏观经济 第二节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第一节 证券市场态势与宏观经济,一、证券市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 主要包括对证券市场价格影响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军事因素、文化、自然因素等。 2.产业和区域因素 主要是指产业发展前景和区域及经济发展状况对证券市场的影响。,3.公司因素 上市公司是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的运用者,也是资金使用投资收益的实现者,因此其运营、财务状况的好坏对证券市场的价格有极大的影响。 4.市场因素 证券市场操作行为,如买空和卖空、追涨与杀跌,以及违法违规操纵市场价格等行为都对证券市场有极大影响。,二、宏观经济因素变动是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首要因素 宏观经济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上市公司是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因此证券市场价格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问题。 同时,宏观因素对证券价格影响也是全局性的,它对每只上市证券均构成影响。从历史上来看,证券市场的每一次牛市均以宏观经济向好为背景,而每一次熊市均因宏观经济发展趋缓或衰退而造成。 另外,宏观经济因素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是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证券市场的方式和体现。,第二节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经济运行周期的含义 宏观经济运行周期一般经历四个阶段:萧条、复苏、繁荣、衰退。 这种周期性变化表现在许多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周期性波动上,如GDP、消费总量、投资总量、工业生产指数、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通常用GDP系列统计数据来表示。 如图所示(见书),二、如何判断经济阶段 由于经济周期运行的复杂性,要对经济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做出准确判断比较困难。 目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经济指标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和概率分析。,1.经济指标分析 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它分为三类: (1)先行指标:具有对将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示性信息的作用,出现在每个阶段之前。如货币供应量、股价指数等。 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分别代表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 (2)同步指标:与经济阶段同时出现,反映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具有实际意义。如GNPGDP、失业率等。 例1:我国GDP增长率,2004年10.1 ,2005年10.4,2006年11.1 , 2007年11.4 , 2008年9 , 2009年8.7 , 2010年10.3 , 2011年9.2 。,例2:2008年1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63475,其中:第一产业4720,第二产业31658 ,第三产业270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为10.6,其中:第一产业2.8,第二产业11.5,第三产业10.9 2008年2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134726,其中:第一产业11800,第二产业69330 ,第三产业535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为10.4,其中:第一产业3.5,第二产业11.3,第三产业10.7 2008年3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208025,其中:第一产业22062,第二产业103974 ,第三产业819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为9.9,其中:第一产业4.5,第二产业10.6,第三产业10.5 2008年4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300670,其中:第一产业34000,第二产业146183 ,第三产业120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为9.0,其中:第一产业5.5,第二产业9.3,第三产业9.5,例3:“十五”期间,山东省年均增长率达到13%以上,而同期的全国的增速是8.8%。2004年山东增速达到15.3%的近年最高点。虽然在2005年略有下降,但依然高达15.2%。山东省近两年的增幅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3)滞后指标:出现在各阶段之后,起验证作用。如贷款利率、生产成本、物价指数等。 例1: 2005年CPI(Consumer Price Index)指数维持在1.8的较低水平,主要反映了食品价格增幅的下降。与此相反,非食品价格涨幅从2004年的0.8大幅上升至2005年的1.3,同时服务价格与居住类价格也显著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数据均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结构失衡问题有所恶化。,例2:2007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3月份同比上涨3.3%,环比下降0.3%),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1%。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居住价格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4%,其余商品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大体持平或略有上涨。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1%,3月份上涨2.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3月份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1%,3月份上涨3.7%。 (2007年04月19日) 例3: 2004-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2009年02月26日 ),例4: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 税收粮食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存贷款纯收入外汇等统计情况,2.计量经济模型 所谓计量经济模型,就是表示经济变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运算,就可以探寻经济变量间的平衡关系,分析影响平衡关系的各种因素。为证券投资而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主要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即在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较全面的动态特征,研究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预测的一般过程:首先按照一定经济原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现实材料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估计模型参数,进行模拟检验;最后利用通过检验的模型进行预测。,3.概率预测 这种方法是运用概率论的方法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预测。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经济变量的变化并不像计量经济模型所描述的那样稳定,而是常常在一定区间内按某种概率发生。 该方法运用较多也较成功的是对宏观经济短期预测,如对实际GNP及其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息率、企业利润等指标的下一时期水平或变动率的预测。,三、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波动 1.萧条阶段:股市低迷、百业不兴、离场观望者多,“熊市”出现。(我国股市近年比较特殊。) 2.复苏阶段:公司业绩上升,投资者信心增加,部分投资者介入 3.繁荣阶段:业绩上升较快,股价上升,人气旺盛,投资踊跃,“牛市”到来。 4.衰退阶段:更多投资者基于对衰退来临的共同认识加入到抛出证券的行列,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形成向下趋势。,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货币政策的调整直接、迅速地影响证券市场,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调整信贷与货币供应量的手段主要有三个: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当国家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就会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的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社会需求。 当经济持续高涨、通货膨胀压力较重时,国家往往采用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此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以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信用,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 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产生:,1.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一方面市场资金增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使人们为了保值而购买证券,从而推动证券价格上扬;反之,当减少货币供应量时,证券市场资金减少,价格回落使人们对购买证券保值的欲望降低,从而使证券市场价格呈回落趋势。 例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6月6日中国央行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7月5日施行;2006年7月21日再次宣布提高0.5%,8月15日执行。预计可使银行资金冻结1500亿元。,例2: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2007年04月05日)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已经经过13次调整: 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0%上调至12%。1988年9月,从12%上调至13%。 1998年3月21日,从13%下调至8%。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至6%。 2003年9月21日,由6%上调至7%。2004年4月25日,由7%上调至7.5%,并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7月5日,由7.5%上调至8%。2006年8月15日,由8%上调至8.5%。2006年11月15日,由8.5%上调至9%。2007年1月15日,由9%上调至9.5%。2007年2月25日,由9.5%上调至10%。2007年4月16日,由10%上调至10.5%。(2007年4月29日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1%。,例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到15.5% 2.利率的调整也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当提高利率时证券投资的机会成本提高,同时上市公司的营运成本提高,业绩下降,从而证券价格下跌;反之,当降低利率时,证券投资的机会成本降低,而上市公司的营运成本也下降,业绩向好,证券价格上升。,例1:降低利率,促进投资 从2002年2月21日起,我国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此次降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利率在现行基础上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存款利率由0.99下调为0.72;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2.25下调为1.98。六个月期贷款利率由5.58下调为5.04;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85下调为5.31。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2.07下调为1.89。中国人民银行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分别下调0.54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再贷款利率由3.78下调为3.24。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降低公司借款成本,促进存款向证券市场转化,从而为证券市场注入了资金,刺激证券市场的繁荣。,例2:降低与提高:随经济变化而调节 我国自1993年以来共有九次降息,到2003当年的一年期市场利率为1.98。 自2004年以来,我国逐渐进入加息周期。2004年10月29日中国央行将一年期市场利率提高到2.25。 这一切说明,我国目前的利率是随着环境和经济形势变化而调节的。,案例3:历次加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2007年03月17日) 第一次加息:1993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个百分点。这次加息,使得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7.43点。 第二次加息:1993年7月11日央行再次调高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93年5月15日9.18上调到10.98,利率升幅为19.61。首个交易日下跌23.05点。 第三次加息: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到2.25。正处于下跌途中的沪综指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其后经过几个交易日的盘整后虽有一波小幅反弹,但最终仍未能摆脱下跌趋势。,第四次加息:2005年3月17日央行决定住房贷款加息。这对绝大多数购房自住的市民来说,意味着支付房贷的负担将增加5至10。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沪综指于2005年6月6日创出了多年新低。 第五次加息:2006年3月18日,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上证指数3月20日开盘稍微低开后,震荡上扬,全天收盘最终上涨1.49 ,其后依然维持上涨势头。 第六次加息: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大涨1.66,随后的交易日更是连续上涨,并在5月份展开了一波历史上少见的逼空行情,到2006年7月5日最高摸至1757点。,第七次加息:2006年8月18日本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加息利空使原本可能再度出现的“黑色星期一”变成了“红色星期一”,多方再度放量收出阳线,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最低点1558.10,收盘1601.15,收盘上涨0.20。 第八次加息: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3月19日上证2864点开盘(下跌66点),最低2852点,最高3080点,收盘3014点,收盘上涨2.87。,案例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此次调整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3.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的实施公开市场业务,也对证券价格由直接影响。 当央行买进证券,促使证券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反卖出证券,证券的供给增加,其价格随之下跌。,二、财政政策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具有持久的但较为缓慢的影响 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主要手段包括:改变政府购买力、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改变税率。 当经济政策持续放缓、失业增加时,政府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购买水平,提高转移支付水平,降低税率,以增加总需求,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 当经济增长强劲,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降低政府购买水平,降低转移支付水平,提高税率,以减少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国家实行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综合地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可增加总需求,使公司业绩上升,经营风险下降,居民收入增加,从而使证券价格上升。反之,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收入,可减少总需求,使过热的经济受到抑制,从而使公司业绩下滑,居民收入减少,导致证券市场价格下跌。 2.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方面。如果扩大政府购买力水平,增加道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可直接增加相关产业如水泥、钢铁、建材、机械等产业的产品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形成对其它产业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各方面发展。这样,公司利润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从而促使证券价格上升。减少政府购买力的效应与之相反。,3.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主要从结构上改变社会购买力状况,从而影响总需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如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对农拨款等,会使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也间接促进公司利润的增长,因此有助于证券价格的上涨。反之,会促使证券价格下跌。另外如果中央政府提高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地方政府拥有等多的自主财力,用于发展地方经济,直接或间接地扶植地方产业,也会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扬。 4.国家对公司税率的调整。也会对公司的利润水平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一般来说,税率的提高会抑制证券价格上扬,而税率的降低或免税会促进证券价格上升。,案例:白酒行业受税收政策影响 2001年8月18日经济日报报道: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宣布,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维持现行25和15的税率,另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新征一道消费税,并取消以外购酒勾兑生产企业可以扣除购进酒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以2000年白酒行业产量500多万吨计算,仅从量征收一项,白酒行业每年将痛失50亿元。白酒行业上市公司2000年销售总量为4.9万吨,净利润16.3亿元,新政策造成的增缴消费税额近5亿元,占净利润的30。这项税收政策导致白酒行业利润下降,分配减少,使这类证券的投资吸引力降低,价格下滑。 2006年4月1日开始,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税率统一为20%,但是,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税不变。,从传导机制上讲,财政政策是以实体经济为媒介,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经过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来影响总需求的,与货币政策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财政政策的传导过程比较长,不象货币政策那样立竿见影,但比较持久。 例如:我国1998年中央政府开始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大规模扩大政府投资,但当时并没有对证券市场带来太大影响,到1999年却演绎出创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