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十四)古书的注解.ppt_第1页
通论(十四)古书的注解.ppt_第2页
通论(十四)古书的注解.ppt_第3页
通论(十四)古书的注解.ppt_第4页
通论(十四)古书的注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论(十四)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三、旧注的体例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古书旧注的重要性,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例1 例2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例1,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例2,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 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二、古注的发展概况,1、注释的萌芽先秦 2、注释的兴盛两汉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5、注释的复兴清,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例外: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2、注释的兴盛两汉,(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2)两汉注释的特点,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重视字词句的解释,(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5、注释的复兴清,复兴的原因 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三、旧注的体例,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四、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为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 7、读若、读如 8、衍文、脱文 补充练习,1、曰、为、为之,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例,例-曰、为、为之,诗经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2、谓,与“谓之”的差别: 使用的位置不同 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 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3、貌、之貌,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 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 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4、犹,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5、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6、读曰、读为,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7、读若、读如,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8、衍文、脱文,“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