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护理伦理第三节生殖限制技术护理伦理.ppt_第1页
优生护理伦理第三节生殖限制技术护理伦理.ppt_第2页
优生护理伦理第三节生殖限制技术护理伦理.ppt_第3页
优生护理伦理第三节生殖限制技术护理伦理.ppt_第4页
优生护理伦理第三节生殖限制技术护理伦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育控制与死亡伦理,引起科学家良心危机的三大事件,1945年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弄文舞墨的科学理论导致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1945年纽伦堡审判:旨在发现宇宙真理的科学发现可以如此不人道的方式进行,违反基本人权,杀死无辜的人。 突然发现寂静的春天: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威胁人类在地球生存以及地球本身的存在。 三大事件使科学家和公众严肃关注科学研究的社会后果,成果应用对社会、人类和生态的影响,以及科学研究的正当行动。,生命伦理学的产生,第三节 生殖限制技术护理伦理,一、我国生育观的演变,人口学家马寅初,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的理论依据,依据之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1、两种生产的观点:人类自身生产与 物质资料生产比例 2、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观点 3、人口发展虽不能决定但是可以加速 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统一的观点 5、人口相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 会生产条件过剩的观点,依据之二:世界人口发展的警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高水平的 人口增长率,造成了世界性“人口爆炸”,人口带来突出的问题: 1、粮食问题 2、就业问题 3、教育问题 4、社会治安问题,严重营养不良的非洲儿童,死神在向他召唤,饥肠倍受煎熬的非洲儿童,我国人口发展状况,*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现代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人口基数过大 *生育高峰期过长 *农村人口比重过大 *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人 口密度过大 *男女性别比偏高,茫茫人海,何处有喘息的地方?,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我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提出: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对中国人口政策提出的奠基作用 思想准备阶段:1955年1957年 试行阶段:1957年1967年 再度破坏和失控阶段:1967年1970年 全面推行阶段:1970年1982年 人口政策的完善阶段: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进入宪法; 党的十三大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限制人口数量:限制人口出生的数量 决策是晚婚、晚育、 少生,提倡一对 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提高人口素质:优生、 优育,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则和措施,在法律范围内采取以下措施,使绝大多数育龄夫妇自觉自愿接受计划生育观念,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1、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 2、领导干部先受教育、到头执行的原则 3、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措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但是在少 数地区和少数人中,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 蒂固,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着阻力和挑战。 传统生育观念:早生多生、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 在一些落后贫穷地区,计划生育工作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传统生育观念的挑战,多子未必多福,走四方,路迢迢水茫茫,二、生殖限制技术的形势与伦理冲突,1. 避孕(contraception)及其伦理冲突 (1)定义:为了满足社会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的需要以及医学和非医学的理由, 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防止怀孕的一系列措施。是生育控制的主要手段。 (2)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保障妇女健康与安全。 (3)常用方法: a. 自然法:安全期避孕(周期性禁欲、体外排精法) b. 人工法:药物:避孕药 器具:宫内节育器、避孕套,(4) 避孕的伦理冲突,(1)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宗教、传统文化认识上的改变 (3)避孕技术发展的保障 (4)可能会引起性关系的混乱 (5)可能会导致人工流产增多? (6)是否会导致人们放弃生育义务?,2、人工流产及其伦理冲突 (induced abortion),(1)定义:胎儿在具有可活性之前人为地终止妊娠 (2)目的: a. 治疗性人流:为了拯救母亲的生命;优生 b. 非治疗性人流:是避孕失败及其它意外受孕的补救措施 (3)常用方法:负压电吸引、刮宫、药物,(4) 人流的伦理冲突,(1)胎儿是不是人?有没有出生的权利? a. 人的医学界定:胎儿是一个生命,也是人 从受孕一开始就是人 受精卵植入子宫后成为人 脑电波出现后成为人 母亲刚到胎动时成为人 胎儿在体外可存活时成为人 b . 人的哲学界定: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未脱离母体,不具有生命的活力,不能说是生命) (2)会不会造成性别失衡? 我国对人流的态度是宽容的,承认是合理的,但不能滥用,3、绝育及其伦理冲突 (sterilization),(1)定义:用人工的方法剥夺人的生育能力,起到永久性避孕的作用 (2)目的:治疗;避孕;优生;惩罚;做太监 (3)常用方法:手术结扎、药物堵塞(女性输卵管、男性输精管),2. 绝育的伦理冲突,(1)生殖权利 a. 定义:即一个人获得生殖健康的权利,主要包括性权利和生育权利 b. 要点:分自然权利和社会权利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中鼓励已婚已育夫妇在自愿前提下实施绝育。,生殖权利与生育控制 生殖权利包括如下内容: 男女平等的权利; 人身自由、安全和自主的权利; 结婚和组织家庭孕育后代的权利; 获得有关信息、咨询和教育的权利; 获得生育健康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 分享科学进步效益的权利。,人类在进行生育控制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妇女生育自由权的尊重 ; 2对怀孕妇女的生命安全或身体有重大危险或危害时,为保护孕妇的生命安全,应终止怀孕; 3夫妻双方对生育权利和生育控制应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三、生殖限制技术护理伦理规范,知情同意 保守秘密 尊重人格 遵纪守法 医护配合,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生殖技术:性与生殖的分离,自然生殖:数百万年的进化形成的最优生殖模式:性活动-输卵管受精-植入子宫-分娩; 生殖技术: 将性脱离生殖(如何不生孩子或什么时候有孩子或有什么样的孩子):控制生育或生育调节技术。 将生殖脱离性(不育时如何有孩子):辅助生殖技术(ART)。辅助生殖技术解决不育问题。,生命的起始,辅助生殖技术(ART),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精子或卵、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 ART主要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精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受精卵输卵管移植、代理母亲、无性生殖或人的生殖性克隆等。 辅助生殖技术是指代替上述自然生殖过程某一步骤或全部步骤的手段。,体外授精示意图,第一步:取卵。取卵成熟便开始取精子 第二步:受精。受精卵到胚胎,需要三天时间 第三步:孵化。“诞生”过程模拟人体环境 第四步:保存。为了防止胚胎植入失败,多余的胚胎将保存 第五步:妊娠。试管婴儿和自然妊娠生育的孩子没有区别,上帝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造人方式,困扰很多无子女家庭 的难题在这里解决,1978年7月26日英国伦敦路易斯.布朗,路易斯.布朗两岁生日,路易斯.布朗,ART为很多不育不孕家庭带来福音,三胞胎试管婴儿,ART技术为全球带来了几百万新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问题一 是否破坏家庭和婚姻的稳定?,实例:他不是我们家的!,上海一对青年夫妇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经查丈夫没有生育能力,求助一医科大学教授。教授用供体人工授精技术得一子欢欢喜喜回家。若干年后公婆发现孙子不像他们儿子。经调查知采用供体人工授精,因孩子不是来自他们家的 “种”,拒绝容纳,将孩子连同儿媳赶回娘家。儿媳携子状告婆家。丈夫声称不知底细,要求离婚。,问题二:谁是父亲(母亲)?孩子的权利如何尊重?,实例:亲姐妹互助治疗不育,浙江大学医学院将妹妹一个卵巢成功地移植到因病摘除卵巢的姐姐体内。姐姐没有孩子,打算用移植过来的妹妹卵巢排出的卵通过与丈夫生出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母亲应该是谁?孩子是否应该有两个母亲?如果万一以后姐妹不和,打起官司,孩子应该属谁?,实例:外婆是妈妈吗?,1984年Karen(克伦)因患病摘除子宫。她和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想利用无血缘关系的代理母亲,但又担心孩子生出后她不肯交出。 Karen的母亲48岁,愿意为女儿代劳。于是1987年1月Karen用激素刺激卵巢,排出11个卵,与丈夫精子在试管受精,2天后4个胚胎植入母亲子宫。1987年10月1日三胞胎出生。,实例:未婚生子,英国圣公会女牧师Lesley(莱斯利)身体健康,未婚,通过人工授精生出一个男孩,受到责难。但她错在哪里?通奸?婚外性行为?将男性排除在外?,一个孩子可以有五个父母!,供精、供卵、体外受精、代理母亲技术相结合,一个孩子可以有五个父母! 两个父亲:供精者、养育者 三个母亲:供卵者、代理母亲(代孕者)、养育者 谁应该是孩子的父母!,问题三:遗传物质能否商品化?,“亚伯拉罕生命中心 ” 体外授精与胚胎移植后生剩余的胚胎是否可用作科学研究 名人精子库能否达到“优生”,问题三:遗传物质能否商品化?,精子银行无人问津的窘境,精子库面临枯竭的尴尬,在湖北,首例“代孕”试管婴儿已经出生。 成都,一名年轻女子想出租自己的肚子帮助不孕夫妇怀孕、生育 西安的一对吕氏夫妇欲“借腹生子”,问题四:代理母亲带来了谁是孩子母亲的问题,新泽西州市一对夫妇Bill(生物化学家)和Betsy(小儿科医生) Stern 。女方患多发性硬化症,不能怀孕。找到Mary 做代理母亲。1986年3月27日孩子M出生。出院3天孩子交Stern夫妇抚养,但不到24小时,代理母亲来要求将孩子带回住一周,把孩子留了5周。 Stern夫妇状告法院,带法警去领孩子。代理母亲带着孩子从楼上窗户逃走。 Stern夫妇报告联邦调查局将孩子夺回,由Stern夫妇监护。法庭花了6周时间审查此案,在M一周岁时作出判决:代理合同有效,Betsy是孩子的合法母亲,中止代理母亲与M的关系。但她仍是M的合法母亲,可以每周有探视权。,问题四:代理母亲带来了谁是孩子母亲的问题,问题六:代理母亲带来了谁是孩子母亲的问题,反对代理母亲的理由: 代理母亲是不自然的 接受了他人的奴役 将自己变成“生殖容器” 将第三者引入生育过程,将削弱婚姻关系 腐蚀母子关系,导致辈分不清、关系错乱 最有力的理由是,代理母亲与孩子的感情纽带是难以割舍的,问题四:代理母亲带来了谁是孩子母亲的问题,香港规定:代理母亲与孩子是亲子关系,法律不能强制她放弃。 中国大陆:全面禁止代理母亲。 代理母亲将会带来生育商业的出现。,问题五:男性也能生育吗?,中国性别重塑大师陈焕然和他的男妈妈工程,征集“男妈妈”志愿者 当“男妈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志愿者需具备拥有一个带有自己遗传基因和特征的孩子的强烈愿望; 第二,志愿者必须有20万元左右的资金; 第三,志愿者必须勇于献身科学。,陈焕然的“男妈妈工程”正式启动,吴承恩 西游记 1997年5月,新西兰奥克兰叫玛加烈马丁的妇女,子宫切除后在腹腔里出生了一个足月的健康女婴。 雌狒狒的受精卵移植到雄狒狒腹腔网膜上,结果着胎成功,胎儿发育正常。 1994年,湖南省一名23岁的男青年腹中取出一个重850克、四肢发育齐全、口中长有乳牙的寄生胎男婴。,探索男人生孩子的足迹,问题六 用流产胎儿生殖细胞和 女尸卵治疗不育,1993年英国科学家Carroll 和Gosden宣布有可能使用取自流产胎儿的原始精子和卵来治疗不育。这种卵也可以在体外受精,然后转移到缺乏有活力的卵的不育妇女;也可以直接将卵巢移植到妇女体内发育成熟,产生卵。用这种办法产生的孩子母亲是个流产胎儿。是否应该做?,问题六 用流产胎儿生殖细胞和 女尸卵治疗不育,女性尸体为不育妇女提供另一个卵子来源。死后捐赠她们的卵巢供他人使用。很快有可能从尸体收集尚未成熟的卵,使之在体外成熟和受精,然后转移到不育妇女体内。用这种办法产生的孩子母亲是女尸。这是否应该做?,开展ART技术的伦理原则,1、知情同意的原则 2、维护供受双方和后代利益的原则 3、互盲和保密的原则 4、维护社会公益的原则 5、严防商品化的原则,第二节 死亡的判定及其伦理,生如春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生如夏花般绚烂,逝如秋叶般静美,死亡的本质,人们从“意识和自我意识”方面揭示死亡的本质意义,认为死亡是“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消失” 所以,死亡的本质是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死亡的本质 有的人进一步提出把死亡定义为:“身体的生理系统不再构成一个整合体”,或“整体的有机体功能之永久的丧失” 另类的的定义,如“万物之灵的死亡”,“意识永久的消失”等 死亡是个体生命终结和自我意识的丧失,是不可逆的过程,Every door may be shut but deaths door.,死亡的分期,濒死期:指心肺功能已极度衰竭,濒于停止生理机能的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 临床死亡期:指心脏、肺脏等器官功能丧失,神经系统中枢功能完全消失,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已经不再存在。这是在器官水平上的死亡; 生物学死亡期:指在临床死亡后,进入机体细胞和组织坏死的时期,直到代谢完全停止,生命现象彻底消失,是细胞水平上的死亡。,死亡原因,传统心肺死亡标准,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普遍接受“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等生命活动终止”的概念。辞海中死亡的定义也是心跳、呼吸停止。,死亡标准由心肺标准转化为脑死亡标准,是由于死亡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也是现代医学使人们对死亡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1人体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是由小脑、脊髓等神经中枢进行调控的,呼吸、心跳仍末停止时,大脑主要部分,肝肾等脏器早已失去功能,病人早已死亡 2器官移植工作的开展,需要新鲜的尸供人体器官如肝、肾等,按传统心肺标准,取下来的器官早已失去了移植的最佳时机。,脑死亡标准提出的历史 1968年世界第22 届医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脑功能不可逆转性丧失”作为新的死亡标准。并定下四条标准: 不可逆性昏迷 自主肌肉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 诱导反射缺如 脑电波平直,我国于2000年月10 月26日在器官移植学术会上公布了脑死亡的标准。 目前,我国卫生部门正组织专家,讨论的中国脑死亡标准已确立,已经为脑死亡标准在中国的立法作好了准备。 1981年,美国研究医学 、生物学中的伦理和行为问题的总统委员会,要求所有州都接受“统一死亡法令”,并确定了更精确的死亡标准。,二 脑死亡标准的伦理学意义 1、能够及时地抢救假死状态的患者 2、可节省巨大的卫生资源 3、为器官移植拓宽了空间 总之,脑死亡标准的提出,使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死亡的判断标准产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飞跃,人们更加科学、更加道德的对待死亡。,脑死亡标准取代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正在成为一个趋势。到目前为止,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奥地利、澳大利亚、捷克、芬兰、法国、英国、挪威、希腊、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印度、爱尔兰、荷兰、新西兰、瑞士、泰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或通过了正式的死亡立法来确认脑死亡标准,或在临床上已经实际采用脑死亡标准。我国的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也多赞同采用脑死亡标准。但同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我国实施脑死亡标准面临的问题 1 面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意识的阻力,须慎重。 2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问题。 3 医务人员在面临脑死亡时处于两难境地。 4 脑死亡与摘取新鲜器官的问题。,第三节 安乐死de伦理思考,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Enthanasia)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意是无痛苦的死亡,快乐的死亡;又称无痛致死术,幸福之死或道德上的可敬死亡。,广义的安乐死:因为健康原因自愿死亡或任其死亡,甚至自杀。 狭义的安乐死:有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苦的病人,人为地加速其死亡过程,使病人在无痛苦中安静地死亡。,安乐死的概念的理解 1、安乐死执行者的动机和意图必须是道德的 2、安乐死必须由医务人员参与 3、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目前医学条件下身体 品质无法复原的绝症患者 4、安乐死必须是由病人或家属自己提出要求,才可以实施,安乐死与临终关怀(Hospice),1.临终关怀是对所有临终病人而言,安乐死只对备受痛苦折磨的少数病人。 2.临终关怀是全过程服务,安乐死是短期快捷操作。 3.临终关怀是一种自然死亡,安乐死使病人提前死亡。 4.临终关怀受到欢迎,安乐死争论较多。,安乐死的伦理争论,关于安乐死的争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 1.支持的观点 2.反对的观点 3.区别对待的观点,一、支持的观点,1、从病人的角度看: a.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安乐死不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它只是让病人死亡过程缩短,也就是让病人饱受病痛折磨的时间缩短。,病人自然死亡过程 A B 安乐死的病人死亡过程 (时间缩短,痛苦经历缩短) AB 对病人进行“仁慈”的抢救,病人死亡过程延长(时间延长,痛苦延长) A B*,b .体现了对病人人格的尊重,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既然有生存的权利,也有选择自身生存处置的权利,抢救病人只能是违背其意愿的“仁慈的恐怖” ( The right to die ),一、支持的观点,2、从家庭角度看: 减 轻 了 家 属 亲 人 的 精 神 和 经 济 的 双 重 负 担 。病 人 临 终 时 间 的 拖 延,使 家 属 亲 人 饱 受 经 济 和 精 神双重 折 磨 , 最 终会 出 现 “ 久 病 床 前 无 孝 子 ” 的 状 况。,支持的观点,3、从社会角度看: 抢 救 的 结 果 是 挽 救 了 一 个 生 物 意 义 上 的 人 , 不 具 备 任 何 价 值 , 浪 费 了大 量 的 卫 生 资 源 。,反对的观点,只有法律部门才能结束他人生命。在法律上,医生无权这么做。 与医务人员的根本职责相悖,容易被用于其他目的,成为杀人手段。 会养成医务人员对不治之症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惰性,对医学发展不利。,区别对待的观点,a)对那些确已患“绝症”,要求自愿结束自己的痛苦的人,可以实行安乐死; b)有些病人患有无治愈希望的疾病,但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不应实施安乐死; c)对自愿的安乐死要采取慎重的态度,要有充分的证据。,安乐死的伦理分析,支持安乐死的依据 1、人权主义的观点 2、生命质量论的观点 3、生命价值论的观点,反对安乐死的依据 1、生命神圣论的观点 2、不可逆的诊断未必绝对 3、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 4、违背了传统的血缘亲情观念 5、自愿安乐死中的“自愿”值得怀疑 6、实施安乐死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消极后果,世界各国对待安乐死,1976年,美国加州签署了“自然死亡法”。 1991年,荷兰发表了调查报告。荷兰是第一个对安乐死进行法律规范的国家。 1980年,我国对安乐死现象进行讨论。 1986年陕西汉中发生了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 1988年和1994年,我国召开了安乐死学术会议。目前,中国赞成安乐死的人是越来越多。,1986年陕西汉中市中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件发生,1995年王明成在遗憾中离去,33岁的教师因肝硬化而生不如死,民众关注安乐死事件,生活如此美好但有人却别无选择,抚养了十五年的植物人状态的儿子 终于被不堪重负的母亲送入天国,病痛折磨着的患者唯一的愿望?,生命,象风中之烛如此脆弱,思考与讨论,2001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调查节目于21:1521:55播放了“死亡可以请求吗”的节目。节目记者赴西安采访了几位不堪病痛折磨、难以继续支付医疗费用而请求安乐死的尿毒症患者及其家属;又赶到贵阳调查了两年前一位年仅22岁的晚期肝癌患者李林请求安乐死而不能的情况。,4月1日,九名尿毒症患者联名投书当地媒体,请求有关部门准予安乐死:“我们是身患肾衰竭、尿毒症的病人,多年来我们靠每星期进行23次血透治疗来维持生命。疾病折磨着我们的肉体,沉重的经济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急切恳请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