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早读实战训练,桃花源记之一 1、默写(每条横线10分,共50分) (1)写桃林美景的句子: 。 (2)描写桃源优美自然环境的句子: 。 (3)写桃源人热情好客句子: 。 。 。,2、解释加点字(每空5分,共240分) (1)缘溪行( ) (2)中无杂树( ) (3)芳草鲜美( ) (4)落英缤纷( ) (5)渔人甚异之( ) (6)欲穷其林( ) (7)仿佛若有光( ) (8)才通人( ) (9)豁然开朗( ) (10)土地平旷( ) (11)屋舍俨然(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3)阡陌交通( ) (14)悉如外人( ) (15)黄发垂髫( ) (16)并怡然自乐( ) (17)具答之( ) (18)便要还家( ) (19)咸来问讯( ) (20)咸来问讯( )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3)不复出焉( ),(24)遂与外人间隔( ) (25)乃不知有汉( ) (26)无论魏晋( ) (2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28)皆叹惋( ) (2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0)此中人语云( ) (31)不足为外人道也( ) (32)不足为外人道也( ) (33)既出( ) (34)便扶向路( ) (35)便扶向路( ),(36)处处志之( ) (37)及郡下( ) (38)诣太守( ) (39)说如此( ) (40)寻向所志( ) (41)寻向所志( ) (42)遂迷( ) (43)欣然规往( ) (44)欣然规往( ) (45)未果,寻病终( ) (46)未果,寻病终( ) (47)后遂无问津者( ) (48)后遂无问津者( ),3、简答(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之一(总330分) 1、 默写(每条横线10分,共50分) (1)写桃林美景的句子: 。 (2)描写桃源优美自然环境的句子: 。 (3)写桃源人热情好客句子: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简答(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之二 1、 古今异义词(每空5分,共50分) (1)鲜美古义:_。 今义:_。 (2)交通古义:_。 今义: _。 (3)妻子古义:_ _ _。 今义: _。 (4)绝境古义:_。 今义: _。 (5)无论古义:_。 今义: _。,2、一词多义(每空5分,共40分) (1) 舍: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2)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3)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4) 向:寻向所志( ) 眈眈相向 ( ),3、 一义多词归类(每字5分,共40分) 桃花源记中 (1)作“全、都”讲的词有_、_、_、_; (2)作“沿着、顺着”讲的词有_、_; (3)作“邀请”讲的词有_、_。 4、翻译(每句10分,共40分) (1)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5、填空、简答(每题20分,共80分) (1) 线索:本文以 为线索:发现桃花林(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3)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之二参考答案(260分) 1、 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2、一词多义 (1) 舍:便舍船 ( 丢下 ) 屋舍俨然( 房屋 ) (2)寻: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 不久 ) (3)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 ) 寻向所志 ( 标记 ) (4) 向:寻向所志( 原来 ) 眈眈相向 ( 看 ),3、 一义多词归类(每字5分,共40分) 桃花源记中 (1)作“全、都”讲的词有:悉、并、咸、皆; (2)作“沿着、顺着”讲的词有: 缘、扶 ; (3)作“邀请”讲的词有:要、延。,4、翻译(每句10分,共50分) (1)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事物)。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5、填空、简答(每题20分,共80分) (1) 线索: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探访)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3)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陋室铭(共275分) 1、默写(每横线5分,共50分) 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 。 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 : , 。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 : , 。 写室中事的句子 : , 。 引古贤的事例印证陋室不陋的句子: , 。,2、解释(每词5分,共75分)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惟吾德馨( )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 (8)可以调素琴( ) (9)可以调素琴( ) (10)无丝竹之乱耳( ),(11)无丝竹之乱耳( ) (12)无案牍之劳形( ) (13)无案牍之劳形( ) (14)无案牍之劳形( ) (15)何陋之有( ),3、翻译(每句10分,共5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4、理解(每句20分,共100分) (1)本文主旨是什么? (2)陋室铭有什么写作特色?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陋室铭参考答案(共275分) 1、默写(每横线5分,共50分) 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 。 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 : , 。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 : , 。 写室中事的句子 : , 。 引古贤的事例印证陋室不陋的句子: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解释(每词5分,共75分)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惟吾德馨( )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 (8)可以调素琴( ) (9)可以调素琴( ) (10)无丝竹之乱耳( ),出名、著名,显得灵异,只,品德高尚,漫上,博学的人,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弹,不加装饰,奏乐的声音,(11)无丝竹之乱耳( ) (12)无案牍之劳形( ) (13)无案牍之劳形( ) (14)无案牍之劳形( ) (15)何陋之有( ),使受到扰乱,政府的公文,使劳累,身体,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3、翻译(每句10分,共5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理解(每句20分,共100分) (1)本文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陋室环境、往来人物、主人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2)陋室铭有什么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写法) 善用修辞,文采飞扬。 语言精辟,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以音乐美感。,(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以“陋室”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点明全文的主旨句。 深刻含义: 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增光添采。,(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使用了比兴(比喻、类比)和对偶的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以虚衬实,引出了主旨; 起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5)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节操和抱负。,爱莲说 1、默写(每横线5分,共40分) 写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2、解释(每词5分,共100分)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涟而不妖( ) (4)濯清涟而不妖(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中通外直( ) (7)不蔓不枝( ) (8)香远益清( ) (9)亭亭净植( ) (10)亭亭净植( ),(11)亭亭净植( ) (1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5)予谓菊( ) (16)花之隐逸者也( ) (17)陶后鲜有闻( ) (18)同予者何人( ) (19)宜乎众矣( ) (20)宜乎众矣( ),3、翻译(每句10分,共60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理解(每题20分,共100分) (1)爱莲说以莲为写作对象,但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采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将莲的形象与人的品质一一对应,并填空(70分)。 出淤泥而不染 ( ) 濯清涟而不妖 ( ) 中通外直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评分标准 1、默写(每横线5分,共40分) 写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2、解释(每词5分,共100分)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涟而不妖( ) (4)濯清涟而不妖(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中通外直( ) (7)不蔓不枝( ) (8)香远益清( ) (9)亭亭净植( ) (10)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受沾染,洗涤,水,美丽而不庄重,空的,生枝蔓,更加,多,洁净,(11)亭亭净植( ) (1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5)予谓菊( ) (16)花之隐逸者也( ) (17)陶后鲜有闻( ) (18)同予者何人( ) (19)宜乎众矣( ) (20)宜乎众矣( ),立,却,亲近而不庄重,啊,认为,隐居的人,少,我,应当,很多,3、翻译(每句10分,共60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们)喜爱的是非常多的。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能够靠近去玩弄(它)啊。,3、翻译(每句10分,共60分)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是很多了!,4、理解(每题20分,共170分) (1)爱莲说以莲为写作对象,但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愿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4、理解(每题20分,共170分) (2)本文采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将莲的形象与人的品质一一对应,并填空(70分)。 出淤泥而不染 ( ) 濯清涟而不妖 ( ) 中通外直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通达事理,不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3)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这说明: (1)环境可以改变人; (2)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示例一: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出淤泥而不染”,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愿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5)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1)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写作目的; (2)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者的鄙弃。,(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核舟记 1、解释(每词5分,共220分)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罔不因势象形( ) (4)罔不因势象形( ) (5)罔不因势象形( ) (6)尝贻余核舟一( ) (7)盖大苏泛赤壁云( ) (8)高可二黍许( ) (9)高可二黍许( ),(10)高可二黍许( ) (11)启窗而观( ) (12)箬篷覆之( ) (13)箬篷覆之( ) (14)雕栏相望焉( ) (15)清风徐来( ) (16)水波不兴( ) (17)石青糁之( ) (18)石青糁之( ) (19)石青糁之( ) (20)中峨冠而多髯者( ) (21)中峨冠而多髯者( ),(22)如有所语( ) (23)其两膝相比者( ) (24)佛印绝类弥勒( ) (25)佛印绝类弥勒( ) (26)矫首昂视( ) (27)矫首昂视( ) (28)神情与苏、黄不属( ) (29)珠可历历数也( ) (30)居右者椎髻仰面( ) (31)其人视端容寂( ) (32)其人视端容寂( ) (33)其人视端容寂( ),(34)其人视端容寂( ) (35)若听茶声然( ) (36)若听茶声然( ) (37)其船背稍夷( ) (38)钩画了了( ) (39)长曾不盈寸( ) (40)长曾不盈寸( ) (4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按要求填空(每空5分,共45分)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 印 的性格特点。 (4)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4、翻译(每句10分,共70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理解(每题20分,共60分) (1)课文细致描绘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人的不同神情,有什么用? (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3)从全文看,作者抓住了核舟的哪些特点来说明的?,核舟记参考答案 1、解释(每词5分,共220分)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罔不因势象形( ) (4)罔不因势象形( ) (5)罔不因势象形( ) (6)尝贻余核舟一( ) (7)盖大苏泛赤壁云( ) (8)高可二黍许( ) (9)高可二黍许( ),奇妙精巧,无不,顺着、就着,形状,雕刻,赠,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约,黄米粒,(10)高可二黍许( ) (11)启窗而观( ) (12)箬篷覆之( ) (13)箬篷覆之( ) (14)雕栏相望焉( ) (15)清风徐来( ) (16)水波不兴( ) (17)石青糁之( ) (18)石青糁之( ) (19)石青糁之( ) (20)中峨冠而多髯者( ) (21)中峨冠而多髯者( ),上下,打开,用箬篷,它,指窗,对,缓缓地,起,用石青,涂,字的凹处,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22)如有所语( ) (23)其两膝相比者( ) (24)佛印绝类弥勒( ) (25)佛印绝类弥勒( ) (26)矫首昂视( ) (27)矫首昂视( ) (28)神情与苏、黄不属( ) (29)珠可历历数也( ) (30)居右者椎髻仰面( ) (31)其人视端容寂( ) (32)其人视端容寂( ) (33)其人视端容寂( ),说话,靠近,极,像,举,抬头,向上,像,分明可数的样子,梳着椎形发髻,眼睛,正视着,神色,(34)其人视端容寂( ) (35)若听茶声然( ) (36)若听茶声然( ) (37)其船背稍夷( ) (38)钩画了了( ) (39)长曾不盈寸( ) (40)长曾不盈寸( ) (4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平静,像,的样子,平,清楚明白,竟然,满,原来是,挑选,长而窄,雕刻,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有”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诎”通“屈”,弯曲,“衡”通“横”,横着,“甫”通“父”,男子美称,“简”通“拣”,挑选,3、按要求填空(每空5分,共45分)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 印 的性格特点。 (4)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虞初新志,魏学洢,子敬,明末,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嘻,技亦灵怪矣哉!,4、翻译(每句10分,共70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4、翻译(每句10分,共70分)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5、理解(每题20分,共60分) (1)课文细致描绘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人的不同神情,有什么用? 说明雕刻技术的娴熟高超; 进一步证实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5、理解(每题20分,共60分) (3)从全文看,作者抓住了核舟的哪些特点来说明的? 体积小、内容多、技艺巧,大道之行也 1 、解释(每词5分,共135分) (1)大道之行也( ) (2)天下为公( ) (3)选贤与能( ) (4)讲信修睦( ) (5)故人不独亲其亲( ) (6)故人不独亲其亲( ) (7)故人不独亲其亲( ) (8)不独子其子( ) (9)矜、寡、孤、独( ) (10)矜、寡、孤、独( ),(11)男有分( ) (12)女有归( ) (13)货恶其弃于地也( ) (14)是故谋闭而不兴( ) (15)是故谋闭而不兴( ) (16)是故谋闭而不兴( ) (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18)盗窃乱贼而不作( ) (19)盗窃乱贼而不作( ) (20)故外户而不闭( ),(21)故外户而不闭( ) (22)故外户而不闭( ) (23)是谓大同( ) (24)是谓大同( ) (25)是谓大同( ) (26)大道之行也( ) (27)大道之行也( ),2、翻译(每句10分,共50分)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3、简答题 (1)“大同”社会的纲领性原则是什么?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4)大同社会的种种举措有哪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请就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看法。,大道之行也答案 1 、解释(每词5分,共135分) (1)大道之行也( ) (2)天下为公( ) (3)选贤与能( ) (4)讲信修睦( ) (5)故人不独亲其亲( ) (6)故人不独亲其亲( ) (7)故人不独亲其亲( ) (8)不独子其子( ) (9)矜、寡、孤、独( ) (10)矜、寡、孤、独( ),主谓之间,协调音节,无义,是,通“举” 选拔,崇尚,因此、所以,单单,仅仅,奉养、以为亲,抚养,以为子,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少而无父的人,(11)男有分( ) (12)女有归( ) (13)货恶其弃于地也( ) (14)是故谋闭而不兴( ) (15)是故谋闭而不兴( ) (16)是故谋闭而不兴( ) (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18)盗窃乱贼而不作( ) (19)盗窃乱贼而不作( ) (20)故外户而不闭( ),职业、职守,女子出嫁,憎恶,这样看来,奸邪之谋,发生,造反,害人,兴起,因此、所以,(21)故外户而不闭( ) (22)故外户而不闭( ) (23)是谓大同( ) (24)是谓大同( ) (25)是谓大同( ) (26)大道之行也( ) (27)大道之行也( ),门,用门闩插门,这,叫做,理想社会,古代之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2、翻译(每句10分,共50分)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 自己的子女。,2、翻译(每句10分,共50分)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3、简答题 (1)“大同”社会的纲领性原则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人人都能得到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齐鲁大联考数学试卷
- 施工方案管理培训内容(3篇)
- 户外丛林寻宝活动方案策划(3篇)
- 配套主体结构施工方案(3篇)
- 新闻编辑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公安考试题库做法及答案
-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及答案
- 心理学应用题目及答案
- 心肺复苏考试题目及答案
- 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 平行平板的多光束干涉
- 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
- 催化重整装置大赛题库(技师、高级技师)
- 如何预防四季豆中毒
- 柯桥区高校毕业生引聚政策实施细则(暂行)
- 新员工安全培训试题2
- 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操作规程
- TSG 81-2022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规程
- 柴油供货合同范本模板
- 2022年软件项目实施方案书模板(投标版)(完整版)
- 防汛机械租赁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