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5 2 0 0 3 年第2 0 卷赡2 0 期 G u i d e t O C h i n e s e 微胶囊技术的奠基人B K Gr e e n 于1 9 5 3 g 发明了微胶囊化的方法 。1 9 5 4 年美国NC R ( Na fi o n C a s h Re q i s t )公司最早将微胶囊技 术成功地应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 , 可以说微 胶囊技术是从研制无碳复写纸发展起来的。 在 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内, 英国、 西欧 、 日本等国 花费了很大的投资, 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取得了 重大突破 , 又发展了许多微胶囊化方法, 从而 使微胶囊技术进一步系统化。 由于微胶囊技术 可以使物质产生物态变化,改变物质重量、 体 积 、状态和表面性 能 , 保护敏感成分, 隔离活性物质 , 降 低挥发性和毒性 ; 屏蔽物质的味 道、 颜色、 气味 , 保护物 质免受环境影 响, 提高产品稳定性和 适用性 ;控制有效 成分的释放速度 , 将 有 效成 分 长 效 化;使不溶于水的 物质能均匀地分散 在 水性 介 质 中 等 等。 因此, 微胶囊技 术以其独特优点而 日益引人注目。 玲 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 化( m i c r o e n c a p s u l a ti o n ) 。微胶囊化就 是将固体 、液体或气体物质包裹、 封 存在一种微型囊内而成为一种固体 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 了使被包裹的物料与外界不利环境 相隔绝, 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包裹 物 味 破 技 术与应用 一 微胶囊与微胶囊化 微胶囊( Mi c r o c a p s u l e , 简称MC) 是指一些 由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研制成的具 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 , 其外形一 般呈球型。 微胶囊的大小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 范围内( 直径般为5 p ,m一 2 0 0 1z m) , 需要通过 显微镜方能观察到。 微胶囊的壁膜( 囊壁) 物质 称为壁材, 囊壁可以是单层结构 , 也可 以是多 层结构。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称为芯材( 或 称囊心物质) , 芯材可以是单一 一 的, 也可以是混 合的; 可以是固体 、 溶液 、 水分散液或油剂, 电 可以是气体。芯材是选用水溶性或油溶性物 质, 依微胶囊的制备方法而定。壁材可以从各 种天然或合成聚合物 、或能聚合的单体中选 择。壁材的选用, 视其本身的性质, 如粘度、 渗 透性 、 吸湿性 、 溶解性 、 稳定性及溶胀度 ; 其次 是材料力求价廉、 来源广。要根据芯材的物理 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壁材,如芯材是亲油性的, 宜选用亲水性聚合物作壁材, 若芯材为水溶性 的物质 , 则选用非水溶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作 壁材。常用微胶囊的壁材如表1 所示。 寰 1 常用微腔囊壁材 刘学贤(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江苏扬州 2 2 5 0 0 3 ) 被包裹的物料按照设计要求运送到靶器官。有 些物料经微胶囊化后可掩盖自身的异味 , 或由 原先不易加工的气体 、 液体转化成稳定的固体 形式。 微胶囊化过程包括膜的形成和膜的固化 两个步骤 。膜的形成 , 首先要把被包封的物料 乳化 、 分散、 分细, 然后再以这些细粒( 滴) 为核 心, 使聚合物成膜材料在其上沉积、 涂层 , 形成 膜后再将膜固化 ,固化的方法有化学反应 、 溶 剂萃取或蒸发、冷却以及将这些过程结合使 用, 使被包裹物与囊壁形成分离的两项, 这就 是微胶囊的特征。微胶囊技术的基本原理是: 针对不同的芯材和用途, 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 壁材进行包裹。 微胶囊直径的大小由制备过程 的搅拌速度、 所用乳化分散剂的类型和用量来 控制;微胶囊皮膜厚度可通过皮芯比来调节。 而事实上,由于微胶囊的种类和制备过程、 工 艺条件不同, 制得的微胶囊大小和膜厚是不相 同的, 即使是同一品种、 同一种工艺, 所制备的 微胶囊不仅膜厚可以不均匀 , 而且同一微胶囊 的膜厚在不同的部位也是不相同的。壁材上存 在孔洞时 , 芯材不仅可以从高聚物连续体向外 扩散, 也可通过囊壁上的孔洞向外扩散。由孔 洞向外扩散的速度要大于通过连续体扩散的 速率。 因此, 壁膜上的 孔隙率的多少会影响 芯材的扩散。孔隙率 大者,芯材的释放速 率大。由密度测定实 验已知,当膜厚一定 时 ,平均粒径小的微 胶 囊 ,密度 大于平 均 粒径大的,这表明小 粒径的微胶囊的囊壁 上的孔隙率低于平均 粒径大的。 因此, 平均 粒径小的微胶囊, 芯材释放速率小。由微胶囊 缓释性能的实验研究已知, 当水通过微胶囊的 囊壁进入芯材时 ,微胶囊的壁材会产生变形, 甲基纤维素和酪蛋白作为壁材时会吸水溶胀, 从而导致孔隙率的改变 ; 以明胶作为壁材时遇 水会形成一种胶层; 以邻苯二甲醋酸纤维素酯 作为壁材时, 当水中p H值超过5 5 , 它的分子是 可溶的, 这会极大地改变壁材的连续相。这些 微胶囊壁材的结构和外表变化都会直接影响 芯材的释放速率。此外, 壁材的结晶度 、 交联 度, 芯材的溶解度也会对芯材的释放性能有一 定的影响。 结晶度高, 交联度大, 则芯材穿过壁 膜所遇的阻力大,这使芯材的释放速率降低。 微胶囊芯材的释放方式有扩散 、 膜层破裂和降 解三种: 扩散 : 通过选择合适的壁材 、 控制条 件, 使微胶囊具有渗透作用。芯材随液体( 水、 体液等) 的渗透而逐渐溶解, 并向外扩散, 直至 囊膜内外的浓度达到平衡。膜层破裂: 微胶 囊的芯材因囊膜受挤压、 摩擦、 溶胀等作用后 破裂而释放。 囊膜降解; 囊膜受热、 溶剂、 酶、 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破坏 ,释放出囊芯物 质。因此, 有意识地选择壁材和包囊方法就可 以使芯材在指定的p H值 、 温度、 湿度等条件下 释放。例如 , 利用高分子材料溶解性随体内各 部位p H值的不同而改变的特点, 能使膜材料在 指定部位溶解而释放出包裹的物质。聚乙烯基 吡啶类在酸性条件下溶解, 属于胃溶性高分子 聚合物, 而苯乙烯一马来酸酐在碱性条件下溶 解, 是肠溶性高分子聚合物。 所以说, 微胶囊壁 材的选用应根据芯材的不同作用特点 , 不同作 用方 式以及不 同作用部位 来选择 。 制 备微胶囊 的方法有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和机械法3 种, 详 见表2 : 其中以凝聚法、 界面聚合法、 原位聚合 法和喷雾干燥法应用最广。微胶囊化方法很 多,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规范的方法能适 维普资讯 用于所有微胶囊的生产。因此, 在设计一种微 胶囊时 , 必须依据芯材特性和对所需微胶囊的 性能要求来选择适当的微胶囊化方法。 考虑选 定方法下的各种因素, 或综合几种微胶囊化方 法, 将其中的有益性能优化, 可望制备出适合 实际需要的微胶囊产品。 由于微胶囊的化学与 物理性质可根据需要选择, 具有其它物质所不 具备的功能。因此, 微胶囊技术作为一种有效 的商品化技术 , 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二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使物质能产生 物态变化。 微胶囊既可包裹不稳定的化合物, 也可包裹已固化的挥发性液体或气体 , 所以, 微胶囊化的研究应用领域与 日俱增。 日前, 微 胶囊技术的应用领域 已经拓展到 了医药 、 农 药 、 食品 、 纺织 、 涂料 、 添加剂 、 化妆品 、 计算 机、 催化剂、 感光材料 、 饲料工业、 生物制品等 许多领域 ;使许多由于技术障碍而得不到开 发的产品, 通过微胶囊技术得以实现 ; 使许多 传统产品的品质得到大大的提高, 具有了更加 优越的性能。随着微胶囊技术的不断完善 , 理 论和实践的日渐成熟, 其应用范围越加广泛。 1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I业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我国食品工业中虽然刚刚 衰 2 般胜囊制备方法 腐剂, 应用于食品 、 水果的包装中 , 以缓慢释放 乙醇蒸气而达到杀菌的 目的。 随着人们对微胶 囊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 将会开发出更多丰富 多彩的新型食品。 2 微胶囊技术在饲料及其添加荆中的应用 微胶囊化饲料及其添加剂产品的特点 , 一 是易于贮存和添加使用, 如将原先不易加工贮 存的液体维生素物料通过微胶囊化转变成稳 定的细粉状颗粒料, 从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 分散性, 便于均匀混合、 贮存和运输。交联微胶 囊维生素添加剂就是以维生素A 和抗氧化剂乙 氧喹作为芯材 , 用明胶作为壁材制成微胶囊颗 粒维生素添加剂产品。水产饲料用微胶囊维生 素c添加剂就是将还原性强,稳定性差的晶体 维生素c制成由乙基纤维素或油脂包被的微胶 囊维生素c添加剂 ,可防水防氧化 ,提高稳定 性。最近研制出的一种水可弥散型多维添加剂 就是将维生素A、 D、 E 、 K 等脂溶性维生素使用 乳化剂制成水包油乳化液,然后用水溶性胶 类、 糊精或糖作为壁材进行包被, 经喷雾干燥 而成。将微囊化后形成的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 性维生素B 类以及溶解质 、 氨基酸、 抗生素等 , 按配方复合制成水可弥散型多维添加剂。这种 产品不仅可在干、湿状态下与其它物质混合, 起步 , 但其发展速度极快。微胶囊化香料和风 味料 、 微胶囊化酸味剂、 微胶囊化甜味剂、 微胶 囊化食品油脂 、 微胶囊化天然色素、 微胶囊化 营养强化剂、 微胶囊化酶制剂以及微胶囊化防 腐剂等已应运而生。其中微胶囊化香料和风味 料是最早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微胶囊技术 , 作为 添加剂, 已应用于食品工业的许多方面。微囊 化后的香料和风味料大大提高了耐氧、光、 热 的能力, 提高了加工性和稳定性, 延长了贮存 期, 拓宽了使用范围。其主要生产方法有: 喷雾 干燥法、 挤压法、 络合法等。可使用的壁材有: 明胶、 卡拉胶 、 阿拉伯胶、 改性淀粉和B 一 环糊精 等。而微胶囊化防腐剂主要利用微胶囊的控制 释放及缓释的特点, 避免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直 接加入山梨酸、苯甲酸等防腐剂影响产品质 量, 危害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前不久问世的微 胶囊化乙醇杀菌防腐剂, 采用改性淀 粉、 乙基 纤维素、 硅胶等作为壁材制成的高浓度固体防 而 且也 可 直 接在 饮 水 系统 中 使 用 , 从 而 提高 了 维 生素 的 使用效 率 。二 是 提 高产 品 的稳定 性 ,避 免 配 料时 的 相互影 响 ,如 采 用微 胶 囊 技术 包被 微 生物 活 菌 制 剂 , 就是将经过工业化发酵生产出来的有益微生 物活菌制剂和变性淀粉、 阿拉伯胶、 麦芽糊精、 玉米糖浆等原料混合溶解、 均质 、 喷雾干燥后 制成微胶囊化微生物活菌制剂。这样的产品可 有效地减少高温制粒过程中的损失, 防止氧化 分解和饲料中抗菌素的破坏作用 , 延长了微生 物活菌制剂的储藏存活时间 , 提高了有效成分 的稳定性。三是控制芯材释放和掩蔽不良风 味; 微胶囊化产品的微胶囊既要具 备一定的强 度 , 能经受一定的处理过程, 也要能在一定的 压力下破裂或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解而释放 出 芯材。因此, 生产设计的溶解和释放方式, 以及 壁膜厚度的选择调节对控制芯材的释放和作 用时间至关重要。部分饲料添加剂本身有明显 的异味会影响饲料的适 口性 , 制成微胶囊颗粒 后, 可掩盖它们所带的不良风味。随着饲料工 业的快速发展, 生产绿色饲料势在必行, 微胶 囊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饲料工业 中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微胶囊技术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 1 ) 微胶囊化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具 体实例是制造人工细胞 ; 它是一种超薄球型聚 合物膜 , 膜内可将解毒吸咐剂 、 多酶 、 辅酶 、 抗 体、 抗原固定化, 形成与人体细胞相似的一种 人工细胞 , 由于膜很薄( 大约0 0 5 p m) , 可通过 小分子毒物 , 而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通过, 但人 工细胞不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 植人体内不 会产生抗性反应。例如固定化活性碳清除肾脏 病人体内毒素, 利用血液灌流方法将病人的血 液通过含有吸咐剂的人工细胞 , 就能达到清除 毒素的 目的。 ( 2 ) 微囊化生物技术药物 : 目前生物技术 药物研究的重点是应用D NA 重组技术开发可 应用于临床的多肽 、 蛋白质、 酶、 激素、 疫苗 、 细 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据报道 , 目前已 有7 3 0 多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接受F D A 的审评, 7 0 0 多种药物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2 0 0 种以上药 物已进入F D A 最后批准阶段。这类生物技术药 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剂,用药后半衰期短, 需 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 患者难以接受。为此 , 各 国学者正着手研究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开发方 便合理的给药途径和药物新制剂,如埋植剂、 缓释注射剂等。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埋植型 或注射型缓释剂骨架是近2 O 年来大力研究的 方向, 这类聚合物包括两大类: 天然聚合物, 如明胶、 葡聚糖、 白蛋白、 甲壳素等。合成聚 合物 , 如聚乳酸 、 聚丙交酯、 聚乳酸一羟乙酸 ( P L G A) 、 聚丙交酯乙交酯( P L C G) 、 聚己内酯、 聚羟丁酸等。其中合成聚合物尤为人们重视 , P L G A于2 O 世纪7 O 年代起就用作外科缝线及体 内埋植材料, 如人工关节、 护板、 螺栓等。聚合 物在体内可逐渐降解为乳酸 、 羟乙酸 , 后者经 三羧酸循环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它除具有良 好的生物相容性、 无免疫反应、 安全性较高外, 更难得的是可通过改变两个单体比例及聚合 条件调节聚合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多肽微球 注射剂就是采用P L G A为骨架材料 , 包裹多肽、 蛋白质药物制成可注射微球剂, 使在体内达到 缓释 目的。微球制备的两种常用方法: 一是复 乳一 液 中干燥法 ,将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 如 P L G A 溶解在有机溶媒( 二氯甲烷或醋酸乙酯) 中,水相中加入定量的多肽成溶液或混悬液。 维普资讯 2 7 2 0 0 3 年第2 0 卷第2 0期 G u i d e t o C h i n e s e 将水相加入上述有机相中, 匀化或超声振荡成 初乳, 初乳再转入含P V A的水溶液中, 搅拌成 复乳, 升高系统温度 , 除去有机溶媒, 固液分离 后, 干燥待用。 二是低温喷雾提取法, 将多肽及 其稳定剂的粉末或冻干品和生物可降解聚合 物的二氯甲烷溶液均匀混合 , 混悬液经一喷头 以雾状喷至冰冻的乙醇溶液中, 后者界面封以 液氮。 在一 7 O 温度下, 乙醇将微球中二氯甲烷 不断抽提, 以过滤去除乙醇, 获流动性佳的微 球 , 干燥持用。二者比较 , 复乳法工艺稳定, 设 备简单 ,但所制微球的突释效应常达1 5 一 3 5 ;低温喷雾法制备的微球可明显改善上述 缺点, 而且药物包裹率可达1 0 0 。目前开发应 用的多肽、 蛋白质、 化学药物等缓释微球注射 剂已有几十种, 如人促性腺激素调节剂、 人促 红细胞生成素、 白介素 、 干扰素 、 人生长激素 、 生长抑素等等。 ( 3 ) 微囊化疫苗 ( 微粒球疫苗) : 采用微囊 化技术将抗原或佐剂包裹在可生物降解的人 造聚合物( P L G A、 P L A、 P L C G等) 中, 经双乳化 制成水包油包水的微球, 抗原可通过微球表面 的微孔缓慢释放出来。 微孔的大小是可以人为 调节的 , 因此 , 可依此控制抗原释放的时间和 速度。一次性注射后, 抗原在机体内可连续缓 释数周甚至数月, 由此达到长期刺激机体产生 持续高效抗体的目的; 另一方面 , 聚合酸可保 护抗原免受外界不良因素( 如有机溶剂 、 较低 或较高的p H环境蛋白酶等)的影响或破坏, 为 疫苗经 口服途径免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世界 上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 WH O) 批准的一次 性注射微囊化疫苗是人用破伤风类毒素( T T 微球注射剂。采用P L G A 将T T 油溶液包在微球 内 , 注射剂中含两类微球 , 一 类囊材为5 0 : 5 0 1 P L G A, 微球直径较小( 1 1 5 ,L m) , 含较高剂量 T T, 这种粒径的微球易为巨噬细胞吞噬 ; 另一 类采用7 5 : 2 5 的P L G A制成直经 1 0 6 0 u n 的微 球 , 内含较低剂量T T, 速释部分发生在微球注 射后的突释效应期内, 第二释放相发生在注射 后3 1 1 周 实验表明这种脉冲释药模式与用水 溶性T T 免疫相比 , 町获得更高的抗毒素抗体水 平。目前, 研究中的人用 一次性注射微球疫苗 已有十多种, 如葡萄球菌肠毒素 、 类毒素、 白喉 类毒素、 各种多肽抗原 、 卵清蛋白、 牛血清白蛋 白、 人免疫缺陷病毒( H I V 1 ) 蛋白亚单位预防 疫苗等。传统的畜禽用沙门氏菌疫苗有菌体灭 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 经典的制作方法是用矿 物油和氢氧化铝佐剂来提高抗体滴度, 延长免 疫时间或利用生物佐剂如白细胞介素、 菌体鞭 毛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产生高效价抗体。新 型的沙门氏菌微球疫苗是将沙门氏菌的有效 抗原成份与人造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P L G A混 合, 经双乳化制成水包油包水的微球疫苗。这 种新型的微胶囊疫苗不但可以注射 , 而且也可 以口服; 一 次免疫后, 既达到了缓慢释放免疫 原和长期刺激机体产生持续高效抗体的 目的 ( 与传统灭活苗相比,高水平抗体的维持时间 可延长4 5 个月) , 又避免了多次重复免疫给畜 群造成的应激影响。口服沙门氏菌微粒球疫苗 除了能产生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 g G和 g M# b ,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较高的粘膜局部免疫抗体 s g A,这种分泌型抗体可由肠腔粘膜上皮细胞 内和粘膜固有层内的大量浆细胞分泌, 从三个 方面产生抗感染保护效果 , 这对于预防经口感 染的沙门氏菌的入侵无疑是最重要的, 也是其 它类型的灭活疫苗所不及的。口服免疫时 , 在 微粒球转化成免疫原的过程中, 微粒的靶向性 投递和佐剂活性是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而粒 径和聚合物的疏水性又是影响微粒靶向作用 的关键因素, 疏水性强的微粒靶向性远高于亲 水性微粒。用微胶囊包裹免疫原制成的口服疫 苗其作用机 制包括:微粒具有靶 向性 ; 粒 径l O ,t m的疏水微粒易靶向肠集合淋巴结, 即 派伊尔结( P P ) , 可被特殊肠上皮细胞一 M细胞 摄取,并转运到深层P P ; 5 m微粒易被巨噬 细胞吞噬 ,并随淋巴引流进入系统淋巴组织, 诱导系统( 循环 ) 免疫反应 ; 而 5 1 m微粒滞留 在富含B 细胞的P P 内, 受抗原致敏的B 细胞迁居 于各种粘膜组织, 从而诱导局部及全身散在粘 膜分泌s l c A。 口服1 1 0 p , m粒径的微粒可同时激 活全身粘膜和系统免疫反应。微粒具有佐剂 活性, 粘膜免疫反应中微粒的佐剂作用机制尚 不完全明确 , 微粒聚合物的物理结构可能通过 促进抗原呈递细胞( A P C s ) 对抗原的 识别加工 处理来增强免疫反应。而且微粒可将高浓度抗 原 有 效 传 递 给 P P A P C s , 并被呈递给T细 胞, 产生强刺激, 增强免疫效果。微粒疫苗具 有高效性 : 在一种微粒疫苗中可同时包裹几种 浓缩后的抗原或细胞因子和佐剂, 以减少接种 次数 。 储库作用: 微粒疫苗口服后, 随着聚合 物的降解 ,微粒可缓释或脉冲式释放抗原, 达 到长期刺激机体产生持续高效抗体的目的。 微粒疫苗除诱导c D T h , 型粘膜与血清抗体反 应外,还可在粘膜表面诱导有效的细胞毒性T 细胞( C T L ) 应答, 因此可同时产生细胞与体液 免疫。微胶囊本身无免疫原性 ,可进行重复 性接种。 尽管乳酸与乙醇酸共聚物( DL P L G) 、 丙烯酸聚合物、 聚氰基丙烯酸酯( P A C A) 、 海藻 酸盐等聚合物微粒是理想的粘膜疫 苗投递载 体 ,但口服疫苗投递系统仍处于基础研究阶 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对比
- 钻床夹具的装配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机械制造技术-装备制造大类
- 2025企业借款合同范本
- 2025成都市正规劳动合同样本
- Unit 9 Section B 1a-1e 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册同步教学(人教版)
- 1.2 Arduino 操作基础与开发流程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6 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教科版2019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海底世界图片展 2说课稿 冀教版
- 2025合同管理人员如何审查合同风险
- 居民瓶装液化石油气供用合同
- 第5课 进退有序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上册华文版
- 脏腑手法调理培训课件
- 软件系统维护合同范本
- 路拌冷再生基层施工方案
- 2025仓库租赁合同简化版模板
- 2025年度宁波法院面向全市基层法院公开遴选员额法官5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桥架购销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江西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年政策影响诊断人工智能在体育产业应用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分析方案
- 涉旅安全培训讲话课件
- 2025年人工智能市场渠道拓展策略方案
- 气血两虚日常护理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