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doc_第1页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doc_第2页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doc_第3页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doc_第4页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 日期:_ 单位:_第 1 页 共 9 页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处于地面以下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地下建筑的结构特点及特殊环境使其一旦发生火灾,扑救极其困难。一、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难度什么叫地下建筑?从消防的角度来看,凡在地面之下、地层内部建造的房屋(地下商场、停车库、医院、影剧院、旅馆、仓库、人防工程等)、隧道(汽车、火车、地铁,过江、过海、过山洞隧道)等,都可以笼统地称为地下建筑。目前,地下建筑火灾仍是世界上最难扑救的火灾之一。大规模的地下建筑火灾,往往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地下建筑火灾为什么是最难扑救的火灾之一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视线受阻。地下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会迅速产生很浓的烟雾,而不会像地上建筑那样有80%的烟雾可以从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去,浓烟使能见度变得极低。2.毒气弥漫。地下建筑内本身就缺氧,如果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而有毒气体含量增多的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对人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3.高温灼烤。地下建筑失火后,如果燃烧的是普通固体可燃物质,其产生的温度和气体火灾相比要低得多,但也高达8001200,灼热的烟气在地下建筑内很难散出,使消防人员难以进入。如果地下建筑内燃烧的是液化石油气,温度则高达2000以上,消防人员根本无法进入。4.攻击困难。地下建筑的出入口一般较少,而且内部通道弯曲狭窄,火情不明,使火场指挥员决策困难。火灾情况下,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向外冒着高温烈焰和滚滚浓烟,水枪射流往往鞭长莫及或击不中火点,在这种情况下的攻击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奏效。二、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战术与技术1.地下建筑火情侦察扑救地下建筑火灾和扑救其他地上建筑火灾作战程序是一样的,也需要首先进行详细的火情侦察。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询问了解火场情况。主要向刚从地下建筑出来的神智比较清醒的年轻人询问,询问的内容包括是否有人员被困,起火部位在哪里,燃烧物是什么,从而获取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第一手情报,便于正确决策。利用消防控制室的设施。火场指挥员进入地下建筑消防控制室,通过察看室内安装的各种系统设备,弄清下列情况:地下建筑消防设施各系统的运行情况(水喷淋、排烟风机、防火分隔、照明、有线电话、疏散通道、摄像),有没有向地下建筑内的人员发布火灾警报和疏散指令,火势燃烧范围和蔓延方向,以及被困人员情况等。发挥相关图纸资料作用。向该单位负责人、安全保卫人员索要该地下建筑的平面图、剖面图、消防水源图和有关的数据资料,以便准确地掌握情况,正确地实施作战部署。使用消防侦检器材设备。通过可燃气体探测仪、测温仪、热成像仪、侦察机器人等,在地下建筑出入口处测量有毒气体成分与浓度、空气含氧量、空气温度等,为火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2.火场指挥部的位置火场指挥部的位置应选择在地下建筑出入口或进风口的附近,该处是消防官兵的作战出入口,有利于火场指挥员直接观察了解情况,便于实施靠前指挥。有消防控制室的地下建筑,应派一名作战参谋去那里值守,根据火场总指挥员的战术意图及时操纵控制地下建筑消防设施(如防排烟、防火卷帘、有线电话等系统)的运行,并与火场指挥部保持有线、无线电话联系。3.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的基本战法地下建筑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发生火灾后,可采用以下两种基本战法中之一进行作战:其一,避实就虚,选择进风口强攻(简称强攻法)。当地下建筑内有人员被困,需要抢救时,可避实就虚,将主攻阵地选择在地下建筑进风的出入口处,用多支喷雾水枪实施强行内攻。此方法经实战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进风口处的烟火威胁要比出风口处小得多,进攻时再配合使用大功率排烟机(流量为8.5万-15万立方米/小时)向地下建筑内吹风,效果更好。鉴于地下建筑火灾的独特性,通常消防队到场后主要采取这种避实就虚的强攻战法。其二,全面封堵,实施窒息法灭火(简称窒息法)。当地下建筑内火灾荷载大,火势猛烈,温度极高,现场又没有大功率风机,或无法使用大功率风机,消防人员实施内攻的行动严重受阻时,在确认无人员被困或被困人员已无生还可能的情况下,为减少火灾单位和消防队的扑救损失,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缩短作战时间,可酌情采用全面封堵出入口、进风口和排烟口的战术方法,实施窒息法灭火。采用封堵窒息法灭火时需注意的问题是:尽量选择在起火地下建筑最狭小低矮的部位作为封堵处,以减少用于封堵的材料和封堵时间,还要考虑空间距离,尽量缩短封堵后地下建筑内消耗氧气的窒息时间;首先封堵进风口,待进风口封住后再封堵出风口和排烟口等通气的部位,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出风口火风压的威胁。用于封堵的材料要求密不透气、耐高温,可用编织袋、草包盛装泥土或黄沙等。封堵的墙体至少要有1米左右的厚度,而且应该底部宽、上部窄,边封堵、边浇水,否则在高温情况下一旦编织袋被烧破,泥沙容易散落出来造成坍塌;封堵过程中,应在上、中、下三个不同的高度上顺着出入口方向水平放置数根直径大于15厘米的钢管、水泥管或不燃的工程塑料管(越粗越好),留作灭火和检测时用,管口要暂时堵住;实施封堵作业时,要用雾状水枪射流对进行封堵作业的人员实施冷却保护,用排烟机往洞内顶吹烟火,防止造成人员烧伤或中毒;封堵完毕可视情向封堵区内施放大量的气体灭火剂,如二氧化碳、氮气等,也可喷射水或低、中、高倍数泡沫灭火剂,以加快窒息灭火进程。封堵效果可采用以下办法检测:通常应在两端洞口完全封堵住数小时后,通过封堵处事先预埋的管孔或顶部通气孔,对封堵区内的情况进行第一次效果检测,并指定专人予以逐项详细记录。然后每隔半小时左右再行检测,将检测效果予以比对,以确定封堵是否有效果,查有无漏气处。当达到下列几项指标时,可判定明火已基本熄灭。温度降至100以下(此数据参考木材的燃点约210);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0%(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4%,燃烧便会熄灭);易燃易爆气体浓度低于该物质的爆炸浓度下限的50%。对用于实施封堵窒息法灭火的物体的拆封过程也要讲究技法和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在经过检测之后,证明危险确已消除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拆封步骤如下:首先,在出风口(即下风口)处拆开一个可供人员进出的孔口,派侦察小组进入内部侦察火情;尔后,在确认火已熄灭的情况下,拆除出风口处的封堵物体;最后,待地下建筑内烟雾、毒气和温度消散后,才能拆除进风口处的封堵物体。拆封时为防止死灰复燃,要组织好灭火力量待命内攻;必要时可调用矿山救护队协同作战。4.地下烟雾排除技法地下建筑在结构和消防设施等方面差异很大,许多早期的地下建筑不符合现代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因此火场排烟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想办法排烟。下面介绍几种排烟方法:自然排烟人工开启窗户、疏散门、竖井和各处出风口,必要时在指定的部位凿开孔洞排烟。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不规范的地下建筑。机械排烟通过消防控制室开启固定排烟风机和排烟口排烟。排烟机排烟对于只有一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利用冷热空气对流的原理,用一台排烟机沿出入口下部往里送风的同时,用另一台排烟机吊挂于上部往外抽烟,这样可促使形成烟气对流,排烟速度快、效果好;有两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应从进风口向里送风,从出风口往外抽烟,以加快排烟速度;有三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选择两个出入口向里面送风,留一个出风口排烟。雾状水排烟使用喷雾水枪的雾状水流驱赶烟雾,此方法适用于有两个或数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从进风口或两侧出入口夹攻驱赶烟雾。具体方法可参照排烟机的排烟技法。5.安全注意事项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安全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1)担负内攻的消防人员必须两人以上组成一个战斗小组,穿戴好消防装备,佩带空(氧)气呼吸器和紧急呼救器,为防不测还应在脖子上系一条湿毛巾或放在后裤袋里,携带防爆照明灯具,施放照明电缆线,腰系漏泄通信救生安全绳,尽量多带水带,以备延长之用。(2)火场指挥员要在主攻入口处设立安全检查站,指定专人负责对每个进入地下建筑的内攻人员进行登记,并按程序检查他们的防护装备(着装情况、呼吸器性能、携带器材),确定其内攻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好。空(氧)气呼吸器必须有足够供消防队员连续使用30分钟以上的贮气量和药剂。(3)用喷雾水枪射流组成掩护进攻的梯队,确保强行内攻人员的安全。主攻入口处要停放一辆备用的消防车,随时准备更换出故障的消防车,以确保内攻不断水。还要准备好可供替换的预备队员和用于营救的防护器材。医疗救护所应设在主攻入口旁边,这样可以赢得抢救生命的第一时间。(4)事先规定使用什么音响、灯光信号来沟通内外部的联系,如断续鸣响消防车警报器为内攻人员指示出入口方向或传达事先约定好的指令,连续鸣响可约定为召唤实施内攻的消防人员紧急撤出等。(5)事先检测地下建筑内的气体,在缺氧或有爆炸性气体的情况下,不能将消防车贸然驶入。进入长距离隧道内灭火的消防车在空气含氧量不足的情况下会熄火,而且熄火后不能启动,这时要组织人员往外推。(6)地下建筑内的温度过高和烟雾浓度很大时,红外线会被吸收,消防热成像仪会因此失去功效。(7)穿着避火服或隔热服的消防队员不能在数百度高温的环境里长时间停留。目前消防队员装备的各类防护服装其保温隔热效果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