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危机时代的 国际贸易壁垒及其应对,南京师范大学 卜 海,一、后危机时代:是否到来及其思考,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很快波及全球,形成国际金融危机。 经过两年多的应对,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主要发达国家有所好转,新兴经济体国家独领风骚,金砖四国活力旺盛,全球经济回升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出现亮色。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相继调高经济预期。 世界经济已经从低谷走出,进入复苏和缓慢增长的阶段。,但世界经济中同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情况: (1)危机的缓和与动荡的不确定性并存,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2)近50万亿美元的主权债务基金的后续影响不明晰。 (3)希腊危机等特定节点问题爆发可能引起的多米诺反应,甚至二次探底。,后危机时代的争论: 已经进入VS遥不可及 既要冷静观察,更要未雨绸缪 但是从总体判断: (1)以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 (2)各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方向不会改变 (3)各国合作、调整和完善全球经济格局的努力不会停顿。 所以,后危机时代可能还有波折和风险,但确实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思考: (1)经济合作比经济竞争更重要。经济竞争将始终存在,但出现零和博弈不可能。 (2)国际分工出现重大变化。 (3)区域整体开发与建设成为趋势。 (4)制造业重心内移逐渐明朗,产业集聚升级成为必然。,二、正确权衡对外开放中的利益得失,全球贸易摩擦,说到底,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问题问题。 关于利益得失,历来有不同的评价,例如中国在加入WTO时的分析评价。 后危机时期国际合作的加强,意味着国家对外开发的进一步加大,要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对国内现有经济格局的冲击更为明显,短期或者局部的利益损失不可避免。 中国作为全球开放的最大受益者,继续开放会不会利益受损?,中国的经济发展直接得益于对外开发政策: 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从1978年 的1.8%上升到2009年的7.3%; 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207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吸引FDI从1983年的9.2亿美元增长为2009年的900亿美元。,自由贸易区谈判(FTA),目前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达到208个,其中80%是近10年出现的,仅2009年就达到23个。 FTA已经成为各国占有和确保市场、资源、能源的战略手段,也是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新途径。 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中澳FTA:提供工业品出口平台,但希望在羊毛、 乳制品、小麦等领域有所收获;我国则需要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中韩FTA: 韩国的比较优势在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中国的优势是农产品。目前韩国顺差较大,2010年14月高达150亿美元。但即将签署的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将对韩国的对华出口构成威胁,有可能出现一些突破。 中日FTA:日、担心我国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出口,我国则担心日、韩的石化、钢铁、汽车、电子产业等高端产品的市场冲击。 中国海合会FTA :目前胶着在部分石油化工产品的关税问题上,对方的产品市场价格极为低廉,如果不用关税手段保护,我国的相关行业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双方如果不在市场开放上表现出更大的决心和动作,上述FTA谈判近期难以取得更大突破。 涉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交换,如果不损失自己的部分核心利益,就难以交换到对手的利益。 所以,必须要正确衡量对外开放中的利益得失。,正确权衡进一步开放中的利益得失,应该: (1)全面评估利弊得失 (2)综合考虑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3)综合考虑不同部门的利益得失 (4)只要总体衡量利大于弊,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去推进。,三、更新观念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我国外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外贸效益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大宗商品定价权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被动适应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例如铁矿石谈判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买家,但每年多付700多亿美元。以致“买涨卖跌”的现象严重。,我国外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价格低廉质量一般,多次遭遇召回和通报,并且居于各国之首。2010年一季度,各国发布召回通报且期中针对中国的为: 美国:96/55; 欧盟:584/375; 日本:383/79;加拿大:77/40。 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贸易摩擦后果十分严重,可能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外贸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我们缺乏外贸的科学发展观,是外贸的发展方式落后,不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适应后危机时期进一步对外扩大开放的要求。 因此,更新观念,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但迫切,而且重要。,怎样更新观念,转换外贸发展方式,规避宏观外贸经济形势的认识误区 一是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判断偏于乐观,认为最严重的外部冲击已经过去,放松长期应对的准备。 二是对物价形势的判断偏于乐观,放松对潜在通胀压力的警惕。 三是过于强调保证出口而忽视国外环境影响的误区,甚至为保出口而让人民币贬值,从而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外流; 四是无所作为被动应对的误区,没有看到全球金融风暴深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怎样更新观念,转换外贸发展方式,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不要盲目追求速度,更要敢于降低过高的速度。 正确看待贸易逆差,从贸易逆差中寻找产业升级的机会。 正确看待和处理好遵守规则与规则制定话语权的关系,既要成为遵守规则的好学生,又要在规则制定中争取扮演重要角色。,怎样更新观念,转换外贸发展方式,大胆谨慎积极地实施“走出去”的最好时机: 美国的情况没有1933年危机严重,各国复苏明显 世界经济舞台上“英雄救美”的积极动向居多 国际舆论开始从中国威胁论等转向,对我国“走出去”十分有利 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加强 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还要“走上去”,四、积极稳妥地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壁垒,后危机时期贸易壁垒新运用,数量性壁垒首当其冲 数量性壁垒是进口国针对出口国产品出口数量的迅猛、异常增长而设置和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 国际反倾销法、反补贴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目前数量性壁垒约占贸易壁垒的三分之一。但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有可能使某些国家形成出口“井喷”,导致数量性壁垒的运用明显增加。,后危机时期贸易壁垒新运用,复合性壁垒越来越多 复合性壁垒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贸易救济措施互补、叠加而成的贸易壁垒。 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进行的“双反”调查、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的复合性技术壁垒、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标准联系的绿色安全壁垒等。 微观层面的具体货物贸易摩擦发展到宏观层面的体制和政策差异的摩擦,采用复合性壁垒进行解决更为有效。,后危机时期贸易壁垒新运用,技术性壁垒更趋严密 技术性壁垒是指一国针对进口产品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等所形成的贸易障碍。 目前国际贸易壁垒的80%都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科技进步推动技术性壁垒不断创新。 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每年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5亿美元。,后危机时期贸易壁垒新运用,传统性壁垒小幅增加 传统性壁垒相对技术性壁垒而言,专指国际贸易领域中各国目前经常采用的非关税壁垒,其中最常用的有“两反一保”等。 经过多年运用,实施起来驾轻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级财务会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死因监测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大连安居客平台全程监管下的二手房买卖合同
- 2025年度绿色金融垫资撤押贷款合同及碳排放权抵押担保协议
- 2025版蔬菜种植与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合同
- 2025年新型农业灌溉系统安装与运营管理合同
- 2025年水利工程桩基施工与生态修复合同
- 2025版跨境电商合作万能合同范本
- 数据驱动的实时监控与异常检测-洞察及研究
- 2025二手公寓房买卖及贷款担保与房屋租赁服务合同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日本设备销售合同范本
- 2025年芜湖市鸠江区医院招聘16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T-CBDA 86-2025 建筑幕墙、采光顶及金属屋面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厨房消防安全培训
- 小陈 税务风险应对常见指标与答复思路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建筑膜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变电站新员工培训课件
- 《海上风电场工程测量规程》(NB-T 10104-2018)
- 202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