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ppt_第1页
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ppt_第2页
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ppt_第3页
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ppt_第4页
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 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自夏商奴隶社会产生以来至明清封建社会晚期,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选任,并产生了多种选拔官吏的途径和方法,简言之主要有:世袭制、荐举制、任子制、纳赀制、恩荫制、军功制,吏进制以及科学制等等,其中尤以世袭、荐举和科举制影响最为深远。 从西汉开始,选官制度又呈现出斑斓多采的局面,有察举、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多种,其中又以察举、征辟为富有特色。西汉的察举、征辟以及魏晋后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都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志。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核心是荐举。,一、察举制,察举,通俗的解释是察廉举孝。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有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士人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授予一定官职或予以提升。可以包容在察举科目名下的,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贤良方正(文学)。贤良方正常与能直言极谏者并提。所文文学,在当时是指儒家经典之学。 (二)孝廉。关于孝廉,颜师古注云:“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子廉吏。,(三)特科特举。皇帝为处理、解决特殊问题或需要特殊人才而设的临时科目。主要有:1.茂才异等。凡超群逸伦、智略出众的优秀人士均在被举之列。2. 明经。即通晓经学之士。“遣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3. 明法。亦即通晓法律。4. 有道。泛指天文、医学、神仙术、命相、占卜等。5. 治剧,治剧就是能够治理麻烦的郡县。6. 勇猛知兵法,察举勇猛之士多发生在“灾变不息,盗贼众多”之时。7. 明阴阳灾异。只好乞灵于术数迷信。 (四)太学博士弟子 国家在京师创建太学。太学中讲授者称五经博士,学生称博士弟子。博士弟子与贤良方正、孝廉视作察举中三大科目。 博士弟子入仕要经过考试,有射策之法。所谓射策,是将难问疑义,写于策上,列而置之。,二、征辟制,征,征召,是皇帝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社会上的名士贤才到朝廷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的一种制度。辟,辟除,是中央或地方官吏可自行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征辟与察举的不同点在于:察举是举主对举者只有推荐权,而无去留权;而征辟是公卿对自己所举之人有权去留、任免。前者任用权在上,后者任用权在下,这是察举与征辟的最大区别。 (一)征召。一般来说,征召只是皇帝对社会上个别名流、贤达采用的临时选官方法,因此在方法、程序及授职等方面都无一定常规。被征召者大都为社会有名望的品学兼优之士。被征召者礼遇隆重。“安车蒲轮”。 (二)辟除。辟除,亦称辟举、辟召,是中央和地方长官可自行任用属员的一种作官制度。汉制规定,公府上自丞相(或司徒)、御史大夫(或司空)、太尉(或司马)、九卿及州郡长官等,都可自行聘用其属员。,三、任子、纳赀及其它,(一)任子。 为了使官僚子弟不按才学、能力、仅凭门弟和父兄职位跻身于政治舞台,汉代颁布“任子令”:“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为以德选”。北宋的恩荫最滥,凡遇有吉庆大典,所有高级官吏子弟乃至亲戚门客皆可加官进级。 (二)纳赀。纳,捐纳;赀,赀选,即赀钱财换取官职的一种做官制度。亦称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制至东汉末年更滥。桓、灵期间社会危机加深,财政虚耗,公开标价卖官。 出钱为官的制度,必然引起地主对人民的搜刮和官吏的贪赃枉法,给人民带来痛苦的灾难,同时造成吏治的败坏。,(三)其他 汉代选官制度除上述诸途外,还有其“杂途”。 1郎选。亦称郎补,即通过“郎”的途径而入官,具有候补官性质。 2以吏补官。由下级小吏晋升为官的。 3上书拜官。自荐上书而授官的不乏其人。西汉上书拜官的有朱买臣、东方朔、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等人。他们中不少人的上书为武帝所赏识而授官,如主父偃的“推恩令”,徐乐提出的“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的看法,都受到武帝赞赏,以致对他们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叹。,四、九品中正制,(一)察举制的败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别父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二)九品正中制内容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通典选举典载:“吏部尚书陈君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对人才选评的依据,主要有三项:一为“薄伐,即家世出身,二为“状”,即行为才德的评状,包括任官时的政绩 ,三为“品”,即人品的等第。中正的职责是提供士人这三项资料,并列入记录,以备朝廷参考。,(三)九品中正制评价 1. 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2. 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创新。3. 选才标准趋于周密。 至东晋中后期弊端丛生,才成为加强门阀统治的一个工具。其主要弊端是:1. 中正权重,品评随意。“令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灭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己”。2. 世族门阀,控制选举。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第二节 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587),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和发展、明的强化,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绵延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不仅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也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科举制的创建隋朝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令诸州每年选取贡士三人,加以考试,成绩优异者称为秀才。隋炀帝又命文武官五品以上,按十科举人,更设立进士科,试以诗赋。,二、科举制的兴盛唐朝,(一)科目和考生来源。 科举应包括文举与武举两种。文举又分制举与贡举。制举根据皇帝诏令临时举行,科目繁多,无一定标准。一般也以贡举作为科举的主要内容。贡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道举和童子科等。在这些科目中,秀才科最贵,进士科影响最大。 科举考生来源较广是其特点之一。凡官吏士庶人等只要出身清白,不属于工商杂类,均可应考。,(二)考试内容及任用 科举诸科考试因科目不同而内容不同。秀才科考方略策,明经科考诗、书、易、礼、春秋等儒家经书和时务策,进士科考帖经、诗赋和策论,明法科考律令,明书科考文字学,明算科考数学历法,道举科考玄学,童子科专为十岁以下幼童所设,考经书。 省试合格者称“登科”或“及第”,取得进士头衔。进士只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授官职还须经吏部的铨选,称“释褐试”。吏部选士任官的标准有四:“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身”,指“体貌丰伟”,即仪表外貌;“言”,讲究“言词辩正”,即言词谈吐;“书”,指“楷法遒美”,书法优美;“判”,即“文理优长”,要求案例的审判和判词的写作。此外,又规定“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也就是身、言、书、判四事通过后,还要看品德,品德一样看才能,才能相同再看办事态度。身、言、书、判和德、才、劳相结合的选才标准和考试方法,不可不谓是当时世界较先进的选官方法。经“释褐试”考试合格的称“入第”,即可授官。 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不少弊病。营私舞弊。致使一些不学无术之徒登堂入室;而考中者,在“同年”之间以及与 “座主”之间互结朋党,干扰政事。,(三)武举 肇始于武周时代。武则天时为了扩大统治阶级基础。专门对身怀武艺的习武之人设立了这种考试制度。考试基本上以骑、射、弓、马、武术为主,有时还要试以策论等文字考试。武进士中第者也与文进士一样分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三、科举制的发展宋朝,宋朝科举的特点是: (一)科目趋于单一,考试增加殿试 故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科目,除进士科外,尽罢诸科。而进士科为科举之主流则始于宋。 唐代的考试是地方的州试和中央的省试两级。宋太祖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殿试皇帝御殿亲试,变两级为三级,并日后成为定制。殿试产生的原因一为防止考生与考官结成朋党,二是为笼络官员,收权中央。殿试后凡考生都是“天子门生”。殿试由皇帝亲自试题,中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五等:一、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的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并能得到天子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 宋代的授官取消了唐代吏部的“释褐度”。凡通过省试、殿试的进士都可直接授官。考试在科举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更能吸引人孜孜苦读,以求闻达。,(二)考试内容变化 录取名额增加 到北宋末年,甚至僧人也可应试,只要怀有奇才异行均可录取。(1000年),录取进士四百零九人,诸科四百三十余人,可见宗代取士之多。 (三)考试规章日趋严密 1对主考官的限制。2. 对官僚子弟的限制。宋真宗时又建“别头试”制。它规定凡考官子弟、亲戚赴考试时要另设考场,另派官员进行监考,以防止利用职权互相包庇、徇私枉法。 3考试、考场规则。考生不得擅挟任何书籍进场,对主场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在考试期间不得与家属、亲友会面。对考卷又实行“糊名”、“誊录”制。,唐宋科举制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其一,打破了魏晋以来盛行一时的以门第出身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使庶族地主阶级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进入政府任官的机会,甚至进入最高领导阶层。“金榜题名”成为士人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其二,设置较多的科目,吸引各个档次各种类型的士人入仕为官。其三,造就了一个拥有极大权力的新兴官僚集团。用上述方法录用的文官,大多为博闻强记,才德兼备之人。他们大量地补充了各级政府部门,大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四、科举制的强化和衰落明清,明清基本特点是:学校与科举结合,制度更加严密,对人才的选拔更趋保守、僵化以至催残,这些都是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腐朽性的反映。 (一)学校储才,以待科举 朱元璋说:“联恒请治国之要,教化在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亲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从此,除中央有国学外,地方建有府、州、县学府。 生员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准备科试,继而参加乡试,走上做官的仕途;或入国子监学习,取得做官的资格。 士人入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只是为了博取功名利禄,故学校只能成为科学考试的附庸。,(二)立制周密,级次增加 1院试。这是地方的基层考试,也是科举预备考。它又分童试和院试。童试合格后再参加由皇帝派往各地的提学官主持的院试。院试三年两次,在童生中考选出秀才来,及格者才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 2乡试。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在各省省会举行,故亦称“秋闱”,考试分三场。三考中试者称“举人”,故亦可称为“老爷”。乡试的 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各省举人参加中央一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会试于乡试次年的春天在京师举行。会试及格者称“贡士”(亦称“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录取者都可参加最高层殿试的考试,并都取得做官的资格。 4殿试。会试的次月举行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也是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只考一道时务策,殿试不裁淘人员,只排出名次。考后由皇帝亲自御批一甲三名名次,即状元、榜眼、探花。如果兼有解元、会员、状会三个头衔,被称为“连中三元”,十分荣耀。,(三)八股取士,窒息人才 首先,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即所谓“代圣贤立言”。只能鹦鹉学舌而无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