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广播《速度生活》栏目为例_第1页
都市生活广播《速度生活》栏目为例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都市生活广播《速度生活》栏目为例.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动交流时代的新广播探析 以福建都市生活广播速度生活栏目为例 周以诺 (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都市生活广播福建福州3 5 0 0 0 1 ) 搐要:速度生活是在福建省有车群体中极具影响力的节 目,而这档节目是怎样在强手如林的私家车媒体市场中脱颖而出 的呢? 栏目组又是怎样与这些有较强自主意识又有较高生活需求 的人群融为一体并获取这部分受众的心的呢? 本文从广播节目的 交流感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了解答。 关键词:广播受众交流互动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速度生活栏目自2 0 0 4 年开播以 来,以奇迹般的速度占领了刚刚兴起的福州私家车市场,并 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了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广告收益,仅 2 0 0 6 年,由速度生活栏目所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广告收益 就达到全频率广告收益的4 0 。 拥有私家车的群体( 以下简称“有车群体”) 是现代广播 的重要收听群体,同时也是商家最为关注的消费人群。几乎 所有的现代广播媒体人都知道,抓住这部分受众就是在收听 率战场上打赢了最大的一场战役。而有车族私家车群体恰恰 又是最难以征服的群体。因为这一群体的平均知识水平高、 社会阅历广、具有强烈的自主意志,在接受媒体信息传递时 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加工,所以,任何一个媒体在面对这样的 个群体时都要费尽心思。 9 8 7 ( 福建) 都市生活广播的速度生活是如何在短时间 内得到有车群体认可的呢? 原因固然有很多,而这些原因中 最为根本的是节目与受众之间出现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并 以节目为主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动平台。用速度生活主 持人自己的话说,即:“广播节目已经离开了纯粹意义上的美 感时代,而进入了交流时代! ” 一、节目的交流感 媒体从业人员,首先要接触的就是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 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 行规律的科学。但是,媒体从业人员在学习传播学时,通常单 一地理解“传播”这一概念。认为传播就是单向地让受众接受 信息。其实,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信息传播过程 中,当从受众的角度看,就存在受众的解读、解码、理解、意义 生产这些复杂的程序。反映在广播节目中就是,主持人传递 的信息是由听众来解读的,每个听众的思维方式不同、解码 不同、理解不同,产生的信息意义也就不一样。传统的广播节 目模式强调主持人的单向传播,并不考虑受众所接收到的信 息意义。即便有不少广播节目开通了热线,也只是把受众放 在一个信息传播的低位,受众的反馈难以真正触动主持人本 身的思想内核,同时,主持人也没有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解 码和再反馈的准备与打算。速度生活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主持人非常精心地营造与受众的交流感。简单地说:不再是 主持人做节目给受众听,而是主持人和受众一起做节目给整 东南馅摧2 0 0 9 年第5 期( 总第5 7 期) 个社会听! 那么,什么是广播节目的交流感呢? 主持人与听众之间,没有绝对的传播强势位置,从语言 模式、语气表达、信息交流各个角度来说,都处在完全对等、 沟通无阻的状态之中。这就是节目的交流感。 当然,媒体毕竟是媒体,从媒体本身的功能角度上讲,它 能决定信息传播方向,也能决定信息传播的方式。所以,如何 造就节目的交流感,也完全由主持人的状态所决定。比如, 速度生活的主持人配置就考虑了节目的地域性需要,两位 主持人,一位是福州人,一位是闽南人,这就恰好配合了9 8 7 ( 福建) 都市生活广播的频率覆盖福州与闽南地区。两位 主持人会时不时地在节目中偶尔流露出自己的方言特色。有 时接进热线时,主持人是这么说的: A ( 小梅) :接下来我们请进9 0 7 泉州的陈先生 B ( 以诺) :陈先生,虾米代机( 闽南语“什么事情”) “ P - I ? 就这样,很简单的一句方言对话,可以极大地拉近听众与 主持人的距离。完全就像是和一个老街坊相遇时的招呼一样! 以上只是在表现形式上略举交流感的方式,那么,如何 用系统的理论来解释广播节目的交流感的营造呢? 二、如何营造广播的交流感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 “三贴近”的内容容易把握,三贴近的形式却很难捕捉。而广 播节目主持的交流感就是“三贴近”的表现形式。从字面上 讲,交流感是一种感觉,一种最容易形成贴近性、形成互动性 的感觉。而感觉恰恰就是最难捕捉的,从理论的层面去讲述 往往流于形式,关键是要切实地掌握交流技巧,从而促成交 流感的出现。 以速度生活为例,该栏自从一开始的定位上就确立了 以轻松、幽默、随性为主的节目风格。但如果我们在本文中继 续强调“轻松、幽默、随性”这样的字眼的话,就会让很多人觉 得是老生常谈,因为如今很多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都在追 求,现在也都以此做为标榜。而速度生活到底是在什么地 方有所不同呢?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最为关键的。 1 、主持人的语言、思想状态 有些新闻事件和话题元素,基于宣传的政治要求和社会 道德准则的自我规范,是不能搞笑的。除此之外,可以说“无 事不可搞笑”。通过发散、抽象、归谬、夸张、类比、文字套用、 万方数据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逻辑断层等方式,没有什么话题元素是找不出笑点的。比如 新闻,一条最简短的新闻,只要五W 俱全,就至少要有1 0 0 来字,其中包含多少事件元素、多少短语? 难道在这么多的素 材中,找不到一个点加以发散吗? 主持人的语言状态,一直都是幽默的。幽默 是造成贴近的最好的方式。比如在一个异常沉闷的会议当 中,只要有一人说了一个笑话来调节气氛,与会者之间的距 离就马上被拉近了。 但如今有不少广播节目主持人却缺乏原创搞笑的自信, 而习惯于摘抄、编缉、演绎网络上常见的笑话。此类节目是无 法造成交流感和贴近性的。由于网络的发达和网民的广泛 性,当主持人说上半段笑话时,听友就可以接下半段了。那又 有什么笑点和可听性呢? 的主持人坚持原创原 则,以新闻或话题中的元素进行再加工,与受众的日常生活 进行联系,这样发散出的幽默是可以渗透到整个节目的气质 中去的。而这样的幽默,带给受众的是一种“近身幽默”,是受 众极易理解,能会心微笑或共鸣大笑的。 比如在 中的个案: 有一次,在热线交流中,一位听友说道:在闽江口J f f 石岛 水域可以洒六六粉,让沙滩边的虾高高跳出海面。两位主持 人听了,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儿。可是马上就有听 友打电话提出异议,说六六粉是国际上早就禁用的杀虫剂, 对环境保护有百害而无一利,主持人对洒六六粉毒杀鱼虾表 示认可是很不应该的! 这时主持人的表现是这样的: A :看来,这回我们是真的错了! B :我们不学无术、我们头发长见识短、我们罪大恶极! 来 人啦,拖下去斩了! A :保护环境是第一要事,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因为自 己好玩而失去公德心! 这样的语言跟进,马上让听众原谅了主持人的无知,同时 O N G N A NC H U A N B 0 特别策划一媒体研究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 又很好地为更多的人上了一堂环保课。如果主持人放不下自 己的身段拒不道歉或装聋作哑、略过不提,那么,失去的就不 仅是主持人自身的素质表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听众的心! 三、时代需要互动。交流形成互动 现在的广播为什么需要交流感呢? 为什么说 是在交流感中获得高收听率的呢? 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追求广播节目的美 感。我们将广播节目做得非常精致,每一处音效、每一段垫乐 都恰到好处。主持人的语言也非常温婉。这是广播的一个时 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 地将精力转移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上,而又因为这样的 时代特性,沟通交流显得极为珍贵。美感广播最大的缺陷就 是单向交流,一直是主持人在猜想听众爱听什么、在想什么。 热线节目的出现是一大进步,但即便在这种形式的节目出现 以后,主持人的惯性思维与节目风格也还是延续媒体的单向 传播性,没能完全让受众拥有一种“媒体与自己同在”的感 觉。而 这档节目从节目设计开始就从内容、形式、 风格上紧紧与听众相扣。内容上,关注有车族的衣食住行:形 式上取用热线互动,与受众共同构建互助及监督平台的方 式:风格上尽可能地生活、随性、亲民。这就完全将节目与听 众绑在了一起。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不再是主持人做节 目给受众听,而是主持人和受众一起做节目给整个社会听。” “主持人与受众一起做节目给整个社会听”这样的概念 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 有一位听友打热线进直播间,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所有的有 车族,在自己车子的后视镜上系一条黄丝带,表达对汶川遇 难同胞的哀思。听到这样一段话,一向幽默搞笑的主持人的 声音哽噎了,主持人与听友产生了心灵的碰撞和共鸣。9 8 7 (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 采纳了这一建议,当晚就赶制了数万条 黄丝带,第二天一早就派人到万象城分发、在节目中宣传。一 时间,私家车像潮水一样涌向万象城,短短几个小时,数万条 黄丝带分发一空。在接下来举行的9 8 7 车友为汶川地震捐款 的活动中,也是这些系着黄丝带的私家车友,在3 个小时内, 捐款7 11 9 7 2 9 元,创下福建单日零散捐款的最高纪录。这就 是交流而产生的互动,由互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速度生活 的口号,而这一口 号的核心就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 速度生活所构建的平台 是社会在节目中的一个抽象表现。这个平台在为每一个人服 务,而每一个人又都在这一平台中起到自己的作用。这样的 互动,就需要节目具有强烈的交流感,如无交流感,这样的互 动平台是不可能建立的! 综上所述,广播已进入一个交流感的时代,广播节目如 何与受众进行更好的交流互动,将成为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广 播从业人员研究的重要方向。 园圃4 ” “+ 一臻 1 、熊澄宇: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人民欠t 学出版社,2 0 0 4 年3 月 2 、陈力丹:传播学是件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