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中医图片展 中医的历史 中医的发展 与中医的对话 对中医的看法 关于韩医申遗中对中医的歪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中医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泛开展了中药的植物学、鉴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为确立药物来源、鉴别药材真伪、说明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普查药源的基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的中药志。1977年中药大辞典的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目多达5767种。同时,各种中药工具书,众多地方中草药专著及有关中药的报刊、杂志相继出现,各种中药科研、教学、生产机构纷纷建立。,中医的发展,1、个案专著的出现 宋代是我国医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比较重视,如宋代医官名额甚众。徽宗宣和年间自和安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到祗侯凡九百七十九人。总数多至一千余名,为周秦以来所仅见。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力修订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印刷术的发明,使医学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传。而此时名医辈出且各展所长,发扬光大。医案的书写与积累受到各医家的普遍重视,而且已成为国家医官考试学生的内容之一。宋代的太医局注重医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每年的第三场考试内容即为“假令病法三道”,其实就是对假设的三个病案进行分析处理,也即辨证论治要求理法方药四平八稳,丝丝入扣。高年级的医学生还承担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的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官方统一发印纸)纪录治疗经过和结果,保存下来。这就使得医案数量空前增多。,最重要的是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的要数成书于1133年的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此系作者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疗并论述九十种伤寒病证,其特点是先案后论。它不仅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每案之后所附的论述犹如现今的病案讨论,借鉴前贤之论,参以己见并经验心得,对伤寒论原文每多新见,为研读伤寒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方所治愈的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的19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明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的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端。所以此书不仅在小儿科的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医案学科的进步亦具有荜路蓝缕之功。,2、医案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明代,医案之学已臻成熟,不仅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且诸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的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韩矛心在韩氏医通中指出:作为规范的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吴昆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即一书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二书某人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声之清浊长短;三书其人苦乐病由始于何日;四书初时病证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五书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候如何;六引经旨以定病名,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为先治、某证为缓为后治,某脏为补、某脏为泻;七书当用某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君臣佐使之理,吐下汗和之忌,一一详尽;末书某郡医生某某撰。,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明代个案专著30余种,较为著名的如石山医案、薛氏医案、易氏医案、孙文垣医案、王肯堂先生医案、奇效医述、程原仲医案、医学穷源集、冲壑老人医案、芷园臆草存案、陆氏三世医案、两都医案等等。这些医案均能反映各自的学术思想特点和医学成就,其中精湛的医术足为后世取法。而此时众多的综合性医书中亦载有大量的医案,如医学正传、慎斋遗书、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慎柔五书、医宗必读、温疫论、轩岐救正等等。由此观之医案之作确已成熟。,2019/8/4,17,可编辑,3、医案学的鼎盛时期 有清一代医案之学堪称鼎盛,个案专著已有300余部,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学术特点和阶段性发展的流派特色。大致可分三期,清初叶为第一期,清中叶为第二期,道光以后为第三期。 清初叶,以私淑易水学派,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八味、六味;李中梓弟子马元仪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善用李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璐的张氏医通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承景岳温补之特色。温补而外,亦有不少各俱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医案多得攻下之旨;沈鲁珍的沈氏医案又多用豁痰清火之法。这个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喻嘉言寓意草及马元仪的印机草,前者书案详尽,辨证精审,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当。道光年间李冠仙著仿寓意草医案对喻氏推崇备至。从此,这两种书案风格便延续下来。,以上可以看出清代的医案专著空前繁富,众多医家不仅对医案的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视,而且开始注重医案理论的研究。不同种类的医案类书及评议类医案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医案之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4医案研究的新阶段 民国迄今,个案专集之多已不胜枚举。各种医学杂志所收医案之多亦不可胜计,于兹只从几方面概括其成就和特点。其一,由于现代中医多具现代医学知识,因此其医案又具备记载现代医学检验结果和现代病名以及疗效客观化等特点。其二,医案研究类的著作日益增多,如张山雷古今医案平议、何廉臣全国名医医案类编、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菁华、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余瀛鳌现代名中医类案选、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以及拙作古今名医医案选评等。其三,医案的研究方法已呈多元化,并增入了电子计算机程序,如姜良铎在董建华的指导下,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古今700多医家10009则温病医案进行分析,著成温病诊断指标及证治方药规律的研究一文。揭示了温病临床诊治规律,确定了疗效标准。又如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亦是在对大量的临床医案进行分析统计找出规律后再设计程序而产生的。,与中医的对话,访问者:被访问者:李医生 记录者:,宋佳:“您好,我们是盱眙中学的高一学生 ,我们的研究课题是中医的历史与发展,就这个课题,我们想向您提几个问题,希望您能帮助我们解决 。” 李医生:“非常乐意。” 宋佳:“谢谢,您能大概介绍一下中医的缘起吗?” 李医生:“可以。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宋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医的名著。” 李医生:“最早的药学专著 是神农本草经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 。 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 宋佳:“那您最喜欢的中医是谁?” 李医生:“华佗。” 宋佳:“华佗是很著名的一位中医,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历史吗。” 李医生:“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 。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 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 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 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的侍医。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 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 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 。曹操多次写信催促华佗,又令当地郡县把华佗遣还,最后派人偷偷察看,才 知华佗不愿为侍医,遂将华佗逮入狱中。有人向曾操请求宽恕华佗,曹操不听 劝说,竟残酷地杀害了华佗。,宋佳:您能介绍一下华佗写得著作吗。” 李医生:“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相传记载有华佗的一些学术经验与方术及药剂。华佗的弟子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吴普常练五禽之戏,年高九十多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著作有吴普本 草6卷。樊阿,彭城人,擅长针灸,善深刺要穴,他遵循华佗教授的养生法,享寿百余岁。 “ 宋佳:”谢谢,最后我们想问一下您对中医的看法与寄语。“ 李医生:”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最后我希望中医能够越走越远,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医,热爱中医。“,对中医的看法,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自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医学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的科学性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主张下的学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医学与所有学科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端倪。 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韩医申遗中对中医的歪曲,继端午祭申报成功之后,韩国又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拿一本所谓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做文章。而我国自200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双方互争高下,一时间引发多方争论。,检索历史,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前,“韩医”的记录为零。过去,由于“汉医”、“韩医”的韩文表达方式是一致的,1962年,韩国政府废除了韩医师制度,遭反对后韩国政府才放弃该念头,韩国医院招牌上所谓“汉医院”、“韩医院”,其实就是中医。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医疗改正案,才明确把“汉医学”改为“韩医学”。上世纪90年代,韩国的医生协会和药剂师协会提出改革方案,建议韩国政府实现韩医与西医结合的一元化,又遭强烈反对。 大难不死,“韩医”发福了,现在做韩医须6年的韩医学专业学习,通过全国统一资格考试。韩国保健福祉部还投入7.62亿美元,举办韩医学国际博览会,进行海外韩医学古文献调查研究(多来自中国的图书馆)等。 除了弹药准备,韩国“中医申遗”策略中还派出强劲推手。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成立“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国际评审委员会,韩国学者林顿熙就积极参与,韩国这次申遗,他是主力。另一学者徐庆浩则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韩国申遗招数百出,甚至把中国的神农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超市供应合同模板
- 2025商业店铺租赁返租协议范例:商业店铺租赁返租合同杰出样本
- 中铁物流运输合同范本
- 2025合法安置房交易合同
- 农村土方 工程合同范本
- 2025设备租赁合同的终止条件
- 电脑安装采购合同范本
- 扬州租房售房合同范本
- 简单服装购买合同范本
- 债务融资顾问合同范本
- 医疗器械监管实务
- 旅游景区反恐防爆应急预案
- 实验室隐患排查培训
-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人教新课标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浪潮iqt在线测评题及答案
- 中外运社招在线测评题
- 4《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 森林防火条例
- GB/T 18802.331-2024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31部分: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HG∕T 4693-2014 工业氟硅酸钾
- 保险公司与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