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说课稿_第1页
黄河象说课稿_第2页
黄河象说课稿_第3页
黄河象说课稿_第4页
黄河象说课稿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象说课教案广州市天河区前进小学 黄少英 简碧东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这篇课文训练重点: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二)教育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二)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二、说学情(学生情况)(一)学生对科学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使学生进入情景,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学生以读促写,以读学写。四、说学法 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五、说程序(教学过程)(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二)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2、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板书课题:黄河象)(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A)学习第一自然段,发现化石特点观察化石图片。感知化石特点。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引导读文,加深感受。(出示课件)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读中感悟,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5.(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6.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7.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B)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发掘经过。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4、引发生疑。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5、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让学生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联系。)(三)、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学习第27自然段)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6、交流读书感受 7、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对文本故事的分析,赏评奠定基础。再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内容的把握,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二)、深入感悟,复述课文。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2、指名复述内容。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4、师:“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5、小组合作交流。两群大象为了争夺地盘,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只大象就(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三)、探究实践,拓展延伸。 1、老师: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馆里,黄河象的尾椎是假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假想、推理的空间,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2、小组合作,大胆创编!两头公象争夺地盘被对方咬掉了尾巴,所以就母象救公象时用鼻子牢牢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劲就拉断了 3、试写一个小段交流。(设计意图:将语言表述的严密性、思维科学推理的逻辑性和联系科学实践的趣味有机地整合一体,让学生在赏析作者表述言语的严密性的同时,愉悦地作了推理思维的逻辑训练,而推测“黄河象的尾椎哪里去了”的成因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显示了“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理念。)(四)、总结:黄河象这篇课文,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的今天更为重要。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世间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五)、作业:将黄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况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