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理)(第2节)《考一本练习讲评大学》(课件).ppt_第1页
高二语文(理)(第2节)《考一本练习讲评大学》(课件).ppt_第2页
高二语文(理)(第2节)《考一本练习讲评大学》(课件).ppt_第3页
高二语文(理)(第2节)《考一本练习讲评大学》(课件).ppt_第4页
高二语文(理)(第2节)《考一本练习讲评大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一本练习讲评+大学,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朱熹为其做了章句,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大学中庸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许多语句成为了尽人皆知的名言警句,到现在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程颢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他认为,这是一本教人怎样修习道德的入门的著作。,“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做“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心环节,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心环节,基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程子,“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齐家与身修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身修,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运,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儒学的“絜矩之道”,是一种光明的思想。 它与“无为而治”有价值上的关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达致“无为而治”这个境界或结果,在儒学看来,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一个是执政的道德境界,一个是庶民百姓的道德境界。这个意思是说:共同体间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但这个文明程度,必有赖于执政者的文明程度的率先提高。论语中已经反复陈说了这个理念。,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大学中,将这两个条件概括为“絜矩之道”,“絜”的意思是绳索,用绳来度量;“矩”是尺子,用尺子来度量,“絜矩之道”,就是度量之道,是说言行要有规矩,要有垂范作用。但是自己首先要正确,否则,度量的对象就是不正确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心环节,基础,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