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座青山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属于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什么都不是【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一座青山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属于生态系统,A、B、D均错误,C正确。2.下列细胞最适合用来研究溶酶体的是A. 大肠杆菌细胞 B. 根尖分生区细胞 C. 胰岛B细胞 D. 巨噬(吞噬)细胞【答案】D【解析】溶酶体可用于免疫反应消灭抗原,巨噬(吞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巨噬(吞噬)细胞最适合用来研究溶酶体,故选D。【考点定位】溶酶体的功能3. 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壁 B.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C. 硝化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 D. 毛霉分泌蛋白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细胞壁是全透性的,A错误;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与有丝分裂有关,B正确;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C正确;毛霉属于真菌,其分泌蛋白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4.人体内不会发生的物质运输过程是A. CO2 通过线粒体膜和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外B. 葡萄糖分子顺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内C. mRNA 通过核孔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D. 胰蛋白酶通过囊泡运输到胰岛细胞外【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遗传信息的转录、血糖的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人体细胞中,CO2产生于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CO2可以通过线粒体膜和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外,A正确;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子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协助扩散的特点之一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B正确;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C正确;胰蛋白酶不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而是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D错误。【点睛】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是外分泌腺,分泌含包括胰蛋白酶在内的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5.以下有关细胞的物质与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学说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 生物膜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原核生物有生物膜但没有生物膜系统D. 细胞骨架和膜上的离子通道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学说、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的概念、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可见,细胞学说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A正确;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正确;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所以原核生物有生物膜但没有生物膜系统,C错误;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和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因此都含有C、H、O、N等元素,D正确。6.雨后常能闻到的“泥土的芳香”,主要是土壤中放线菌代谢活动释放出的某些化学物质所致。下列有关放线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下雨前后放线菌的增殖、代谢速率不同B. 放线菌有细胞壁,没有核糖体C. 放线菌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D. 放线菌是单细胞生物,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增殖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下雨前后,土壤的温度、湿度不同,导致放线菌的增殖、代谢速率不同,A正确;放线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有细胞壁和核糖体,B错误;放线菌是由原核细胞组成,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放线菌是原核生物生物,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增殖的方式之一,D错误。7.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图1中的A代表腺苷B. 图2中进行过程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C. 图2中的若表示某种物质,则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图2中过程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载体,考查学生对ATP的化学组成及功能、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A错误;图2中的过程为ATP水解,ATP水解时,图1中的c所示的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并释放能量,B正确;图2中的若表示某种物质,则分别表示ATP水解酶与ATP合成酶,因此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图2中的过程表示ATP的合成,其合成途径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因此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图2中的过程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对ATP的化学组成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对A选项的误判。8.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心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和过程,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可进行和过程B. 稻田定期排水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幼根有很强的毒害作用C. 大肠杆菌进行、过程中产生的H和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本质相同D. 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乳酸所释放出的能量中约69%是以热能形式散失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图中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其场所依次是是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与都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在上述各反应中,心肌细胞中可进行和过程,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可进行和过程,但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A错误;稻田定期排水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乙醇(酒精)对幼根有很强的毒害作用,B错误;过程中不产生H,过程中产生的H为NADH,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为NADPH,C错误;1mol葡萄糖在氧化分解成乳酸以后,只释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只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约69%的能量都以热能形式散失了,D正确。9.下图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b、c、d过程都有姐妹染色单体B. 动物体内的任何器官都可以发生a、b、d过程C. d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D. a、b、c、d四个过程中有三个过程发生一个细胞裂为两个,有一个过程发生细胞融合【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a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b过程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c过程表示受精作用,d过程表示有丝分裂,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与中期、有丝分裂的前期与中期都有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动物体内的生殖器官(睾丸和卵巢)可以发生a、b、d过程,B错误;d过程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a、b、c、d四个过程中,有a、b、d这三个过程发生一个细胞裂为两个,有c所示的一个过程发生细胞融合,D正确。【点睛】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和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受精作用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曲线图准确判断曲线中各段相应细胞类型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10.下面为一些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图所示动物的细胞如果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含有两个四分体B. 在乙图所示的细胞中,可能含有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一定含有四个染色单体C. 丙、丁图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丙图所示过程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D. 若甲、乙、丙、丁来自同一动物的同一器官,则该器官可能是该动物的睾丸【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甲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甲图所示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该动物细胞如果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含有两个四分体,A正确;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2条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所以在乙图所示的细胞中,可能含有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一定含有四个染色单体,B正确;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因此丙图所示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错误;综上分析,依据丁细胞进行均等分裂可推知:丁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可见,若甲、乙、丙、丁来自同一动物的同一器官,则该器官可能是该动物的睾丸,D正确。【点睛】分裂图像的辨析:细胞分裂方式的判断(根据染色体的形态的辨别方法:“三看法”)各分裂时期图像的判定,则根据上述“三看”分辨法,再加上“姐妹染色单体的有无”及“染色体在细胞中的排列方式”等进行确定。染色体散乱排布为前期,向赤道板集中,即“排队”为中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即“分家”为后期。11.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图中发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是B. 乙图中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类型占5/8C. 图甲中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中Aa占1/2的原因之一D. 图乙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1/16【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详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据此可推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过程,A错误;乙图中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类型为A_bb、aaB_和aabb,占7/16,B错误;图甲中过程表示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的受精作用过程,该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中Aa占1/2的原因之一,C正确;图乙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1/3,D错误。【点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熟记并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依据题图所示的过程,准确识别数字所示过程蕴藏的生物学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2.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子一代的性状分离比 子一代的配子类型比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 子二代的基因型比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A. B. C. D. 【答案】C【解析】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0,错误;子一代的配子类型比为1:1,正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为1:1,正确;子二代的基因型比为1:2:1,错误;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为1:1,正确,故选C。13.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A. 111 B. 441 C. 231 D. 12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2D、1/2d,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2/3D、1/3d,所以自交后代中DD占1/22/3=2/6,Dd=1/21/3+1/22/3=3/6,dd=1/21/3=1/6,即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DD:Dd:dd=2:3:1,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分别计算雌雄配子的比例,进而计算后代基因型比例。14.“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F1的表现型否定了融合遗传,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B. “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不属于演绎推理内容C. 孟德尔所做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 孟德尔、摩尔根、萨顿均用了该方法得出了遗传的不同定律【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融合遗传是指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孟德尔的杂交实验,F1只表现为一个亲本的表现型,因此F1的表现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但没有证实基因的分离定律,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假说内容,不属于演绎推理内容,B正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即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即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在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错误;孟德尔用了该方法得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用了该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点睛】融合遗传是杂交后代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若杂交后代自交,性状不发生分离,若测交再次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1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内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B. 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和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致的D.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基因与DNA和染色体的关系、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细胞内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A错误;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B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致的,C错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同时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点,D错误。16.对果蝇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将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只有甲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B. 乙组细胞暂时没有进行分裂C. 丙组细胞的出现与减数分裂有关D. 三组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一条X和一条Y【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甲组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末期,乙组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暂时没有进行分裂,也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前期或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个时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B错误;丙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这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关,C正确;综上分析可推知:甲组细胞中含有两条X和两条Y,乙组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一条X和一条Y或含有2条X或含有2条Y,丙组细胞中只含一条X或只含一条Y,D错误17.“基因身份证”中对于同父母的非孪生兄弟:常染色体基因、X染色体基因、Y染色体基因的比较分析正确的是(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X、Y间基因的交叉互换)A. 相同,一定不同 B. 可能相同,肯定相同C. 一定不同,一定相同 D. 都一定不同【答案】B【解析】已知是同父母的非孪生兄弟,两者是通过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中的常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是双亲的常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给配子的,所以常染色体基因可能相同,但是不一定不一定相同;母亲有两个X染色体,所以他们X染色体基因不一定相同;父亲只有一个Y染色体,肯定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他们Y染色体基因一定相同,故B正确。18.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先天性垂体性侏儒症的家系(设相关基因为A、a),系谱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 -3的基因型为AA或AaC. -6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个或者2个致病基因D. -3与-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系谱图显示:-1与-2均正常,其女儿-7为患者,据此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1与-2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3的基因型为AA或Aa,B正确;-6的基因型为Aa,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A与a随着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个或者2个致病基因(a),C正确;-3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5的基因型也为1/3AA或2/3Aa,因此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1/32/32/35/9,D错误。【点睛】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准确定位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围绕基因的分裂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19.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该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B. 该实验中,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培养基上只出现光滑型菌落C. 艾弗里提取的DNA中掺杂有少量的蛋白质,实验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两种肺炎双球菌的异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与过程及结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R型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菌体的外面没有荚膜;S型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菌体的外面有荚膜。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培养基上才同时出现粗糙型菌落和光滑型菌落,说明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B、D均错误;艾弗里提取的DNA中掺杂有少量的蛋白质,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而且实验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C正确。20.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五碳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B. 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并且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同一侧C. 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磷酸相连D. 存在于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均可控制生物的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五碳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A错误;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但游离的磷酸基团不在同一侧,B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C错误;生物的性状是通过蛋白质体现出来的,而DNA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存在于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均可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21.下列关于DNA复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 如果DNA双链不能解开,细胞中的DNA复制和RNA转录都会发生障碍B. 复制时DNA的一条链上有2个C变成了G,连续复制4次后,突变基因占50%C. 真核细胞核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D. DNA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DNA复制和RNA转录,都需要经历DNA解开螺旋阶段,如果DNA双链不能解开,细胞中的DNA复制和RNA转录都会发生障碍,A正确;DNA复制时,以“有2个C变成了G”的这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的结构均不同于亲代DNA,而以正常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的结构均与亲代DNA相同,所以连续复制4次后,突变基因占50%,B正确;真核细胞,其核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C正确;D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中合成的,D错误。22.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授予托马斯林达尔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和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DNA修复所需酶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 DNA修复过程中所需的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C. 酵母菌基因表达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D. 细胞内DNA修复过程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是葡萄糖【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DNA修复”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酶的特性、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表达、ATP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DNA修复所需酶,是通过核孔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A错误;DNA修复过程中所需的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B正确;酵母菌基因表达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细胞内DNA修复过程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是ATP,D错误。23.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研制了一项化学干扰技术,有望使人们的致病基因“沉默下来”而不表达。这项干扰技术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A. ATP水解过程 B. 某些信使RNA的合成过程C.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D. 蛋白质的水解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以题意信息“使人们的致病基因沉默下来而不表达”为切入点,围绕基因表达的过程分析判断各选项。【详解】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化学干扰技术,有望使人们的致病基因“沉默下来”而不表达,说明该项技术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某些信使RNA的合成(转录)过程,或者是干扰了细胞内的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的翻译过程。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24.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两者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能够通过表达,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C. 人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不正常而合成过多的酪氨酸酶,将黑色素转变为酪氨酸,而表现出白化症状D.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功能、基因与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启动子,末端有终止子,B错误;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酪氨酸酶缺乏,不能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因此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D正确。【点睛】疑难辨析启动子与终止子、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终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起终止转录的作用。密码子位于mRNA上,其中的起始密码子是mRNA上翻译多肽链的第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作为翻译多肽链终止信号的密码子。25.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DNA,其双链均可作为的转录模板B. 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含有n1个肽键C. 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3向5方向移动D. 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是DNA,其一条链作为的转录模板,A错误;B、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最多含有1个肽键,B错误;C、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5向3方向移动,C错误;D、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正确故选:D26. 如图代表人体某细胞中发生的某一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能给该过程提供模板的是mRNAB. 图中的这一过程有水产生C. 有多少种密码子,就有多少种tRNA与之对应D. 图中的这一过程不能完全体现“中心法则”的内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过程为翻译过程,需要模板为mRNA,故A正确;图中蛋白质形成过程中发生反应为脱水缩合反应,故B正确;密码子有64种,而tRNA共有61种,故C错误;中心法则的内容除了翻译过程外,还有DNA复制、转录、逆转录、DNA复制等,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翻译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B. 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属于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C. 由环境诱发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D. 三倍体植物产生的配子有50%可育【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A正确;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由环境诱发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则是能够遗传的,C错误;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而导致其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错误。28. 黑蒙性痴呆是在北美犹太人中较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A.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B.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C. 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D. 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出发病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调查发病率需要在广大人群中调查,故A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9.野生型枯草杆菌能被链霉素杀死,但其一突变型枯草杆菌却能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两者的差异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结合野生型-脯氨酸-赖氨酸-赖氨酸-脯氨酸 能突变型-脯氨酸-精氨酸-赖氨酸-脯氨酸不能A. 突变型枯草杆菌具有链霉素抗性的原因是S12蛋白结构改变B. 链霉素因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能抑制枯草杆菌的翻译过程C. 出现突变型枯草杆菌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D. 此突变型枯草杆菌的出现是链霉素诱导产生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与遗传信息的表达、自然选择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表中信息可知:野生型与突变型枯草杆菌的核糖体S12蛋白第56位的氨基酸种类不同,说明突变型枯草杆菌具有链霉素抗性的原因是S12蛋白结构改变,出现突变型枯草杆菌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A、C正确;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链霉素因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能抑制枯草杆菌的翻译过程,B正确;此突变型枯草杆菌是在使用链霉素之前就出现的,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链霉素只是对其进行了定向的选择,D错误。30.如图是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能进行减数分裂B. 图2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C. 图3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D. 图4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一个染色体组含四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与多倍体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的内涵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详解】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之一是: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二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图1代表的生物,其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四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因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所以能进行减数分裂,A正确;图2代表的生物,其体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可能是三倍体,B错误;图3代表的生物,其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可能是二倍体,C正确;图4代表的生物,其体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可能是单倍体,D正确。31.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理: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C. 染色:碱性染色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原理: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卡诺氏液用于固定细胞的形态,B错误;染色:碱性染色剂,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大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32.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互换导致基因重组B. 基因突变一定引起DNA分子的改变C. 由于发生了基因重组导致Aa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D.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分离定律的实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互换导致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基因突变一定引起DNA分子的改变,B正确;Aa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于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A与a随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C错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33.小麦的抗锈病基因(R)和不抗锈病基因(r)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基因R和基因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B. 自然条件下,根尖细胞中突变形成的基因r能够遗传给后代C. 基因R和基因r发生分离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基因R和基因r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答案】D【解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A错误。自然条件下,根尖细胞中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基因突变通常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基因R和r是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基因R和r的不同是因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34.如图表示培育高品质小麦的几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快速获得纯合子B. 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自交来提高纯合子的比例C. YYyyRRrr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二倍体D. 图中的育种方法不同,获得的小麦不一定是同一物种【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方法、过程、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yR为单倍体,a过程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该单倍体幼苗,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快速获得纯合子,A正确;要获得yyRR,需要通过b过程不断地进行自交,淘汰掉性状分离的个体,来提高纯合子的比例,B正确;YYyyRRrr为四倍体,用其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C错误;图中的YYyyRRrr与yyRR杂交,获得的子代为不育的三倍体,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YYyyRRrr与yyRR是不同的物种,可见,图中的育种方法不同,获得的小麦不一定是同一物种,D正确。35.针对下列五种育种方法的分析中,正确的是多倍体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A. 两种育种方法培育出的是新物种B. 两种育种方法均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 两种育种方法都只能用于真核生物D. 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的过程、原理、优缺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利用方法培育出的新品种可能与原品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培育出的可能是新物种,但利用方法培育出的新品种与原品种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是新物种,A错误;与相比,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两种育种方法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都只能用于真核生物,C正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D错误。36.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B. 三倍体植物一定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 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味美多汁的三倍体无子西瓜D. 无子西瓜属可遗传变异【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诱变育种虽可提高突变率,但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A错误;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就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内的种子是三倍体,将该种子萌发长成的三倍体植株授以普通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才能在该三倍体植株上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C错误;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的范畴,D正确。37.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9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以下属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A. 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 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A正确;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的观点,B错误;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和生物进化的实质,D错误。38.下列有关“选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病毒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生物的种间竞争属于自然选择C. 除草剂的使用对抗药性杂草类型的数量有选择作用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对有利变异进行积累【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病毒感染兔种群,对病毒抗性较强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而抗性较弱的个体被淘汰,可见,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病毒抗性具有选择作用,A正确;生物的种间竞争实际上是一种自然选择过程,导致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共同进化,B正确;除草剂的使用,对杂草起到了选择作用,使抗药性杂草类型的数量增加,C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有利变异进行积累,D错误。39.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鼠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B. 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 Z表示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答案】C【解析】Y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0.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N,则下列选项符合这种关系的有A. M表示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M表示生物发生了进化,N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 M表示基因突变,N表示性状的改变D. M表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母亲患病,N表示女儿一定患病【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基因突变与性状、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蛋白质是生物性状的体现者,因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导致基因发生突变后,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母亲患病,如果父亲正常,则其女儿正常,但是携带有致病基因,D错误。41.下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COP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的有无。(2)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_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从乙转运到丙的“货物”主要是多种_酶。(3)分泌蛋白能通过_方式离开该细胞,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结构特点。分泌出的蛋白质在生物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功能。(4)细胞膜在细胞衰老、癌变时,其组成成分或生理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如细胞癌变后,膜上糖蛋白的含量会_,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_发生改变。【答案】 (1). 细胞壁 (2). (被膜小泡)COP (3). 水解 (4). 胞吐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