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邢台八中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二三; 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王位世袭制D. 分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联宗、收族和家谱、族谱”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社会现象,而和“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则是无关的现象,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殷商的后代重建了宋国B. 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 周朝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D. 周朝时不但分封了同姓诸侯,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店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故选择A项;B、C和说法均正确。3.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父系家长制B. 禅让制C. 皇帝制度D. 分封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父系家长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武王、周公时不再是禅让制,但还尚未出现皇帝制度,“封建帝国”指的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也正是分封制的内涵,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从下面地图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中心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分封制造成了周初分裂割据的局面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三个或者四个选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在周朝前期扩大了周的疆域,巩固了周的统治,所以排除,答案选择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6.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地方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分封制体现不出;C选项分封制不符合;D选项分封制不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九卿的职能分析,其主要侧重于皇帝个人事务的管理,反映出家国一体、君权至上的本质。故B项正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是材料中体现出现象,不是本质特点,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秦朝唯才是用的特点,C错误;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不是材料中体现出本质特点,D错误。8.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 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从法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推恩令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地方自主权力,故AD项错误;材料“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说明C项错误。9.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A. 完善中央集权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弥合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变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10.下图所示中央机构创立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信息可知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B项正确。秦朝时期是三公九卿制,与图示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A。宋朝是二府三司制、元朝是一省制,均与图示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C。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均与图示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D。1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最有可能出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2.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 B. C. D.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可知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故答案为A项。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不会从保证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来肯定科举制,科举制未能做到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BCD项。1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 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 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殿阁大学士和原来的宰相区别太大,仅仅是皇帝的顾问而没有实际权力,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殿阁大学士实际上也设置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地位不等同于六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殿阁大学士并未参与军国大事而是无实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的审批。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的相关知识点。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由此可知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门下省和皇帝,其他的的部门不具有审批权。所以选择A.15.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表述,题中的这一做法是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丞相的废除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16.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经典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君主集权的强化的相关内容。分析题干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17.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C. 收藏玉玺,皇帝喜好D. 皇帝防范丞相擅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秦代以前,民间都用金或玉作材料来篆刻印章,印章使用龙虎钮,喜欢怎样用就怎样用。秦代建立后,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18.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19.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 宗法制正统观念的影响C. 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 分封制等级体系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时期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为周王朝同姓贵族,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的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20.宋太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A. 机构改革必须增大财政开支B. 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C. 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D. 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答案】C【解析】材料“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体现了精兵简政的必要性,故C正确;增加财政开支,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扩大国家机器,不属于教训,故B错误;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也不符合“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的教训,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冗官、冗兵、冗费的影响出发,得出精兵简政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和管辖边疆地区,排除BC。D项削弱地方割据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排除。所以选A22.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 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清初“军国政事”由皇帝决定,而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2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答案】D【解析】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故选D。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A. 三公九卿制B. 行省制C. 科举制D. 内阁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的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掌握政治和运用政治,而科举制通过考试将社会中有才华的读书人能够进入仕途符合题意要求,C项正确;AD项都是中央机构B是地方上的行政机构,均不符合题意。25.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A.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 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叛乱C. 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D. 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改土归流”为了加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管辖而取消了西南地区的官吏被当地人所世袭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进行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改土归流”2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2019年)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及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开启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故选B。项是从南京条约开始。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影响27.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中英战争B. 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D. 夷匪犯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考点定位】近代列强侵华战争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史学常识与方法历史认识立场与标准的多元化。28.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A. 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B. 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C.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D. 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1842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清政府就已经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A;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不是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排除B;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不是实质,排除C;门户开放政策下,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同时要求各势力范围互相开放,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变成列强共同的殖民地,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D正确。29.“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 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抗日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国的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国的“它”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在鸦片战争以后,推动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C项;抗日战争是在1931年至1945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30.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的原因是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洪仁玕与洪秀全政见的不同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权断手足情”指是1856年的天京变乱,根据所学天京变乱的发生与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无关,洪仁玕是在变乱后执掌天国大权,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二、材料题(31题15分,32题15分,33题10分。)31.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历代踵行”说明延续时间长,“时加修正”说明了它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它规范、讲究公平公正。本问为6分,所以要回答出至少3点。(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此外,学生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相关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在此,材料中可以总结出两点。然后从所学知识中回答出三点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争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