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伟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贵州省铜仁伟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贵州省铜仁伟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贵州省铜仁伟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贵州省铜仁伟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铜仁伟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同学在上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A. 西周B. 秦朝C. 汉初D. 元朝【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行政制度包括“郡”“ 县”“王国”“支郡”“侯国”等组成部分,可知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制度,故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元朝是行省制,故排除ABD项。2.公元前560年,雅典开始举办城市酒神节,戏剧表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由公民大会选出的执政官指定富有的雅典公民担任赞助者。在戏剧公演前,以抽签方式选出评委以行使戏剧评判权,这与集体议政程序如出一辙。当时古代雅典的戏剧表演活动A. 推动了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B.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 利于营造城邦民主政治氛围D. 反映出旧贵族特权被基本铲除【答案】C【解析】材料中酒神节“以抽签方式选出评委以行使戏剧评判权,这与集体议政程序如出一辙”,这有利于营造城邦民主政治氛围,故选C;A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排除B;公元前506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旧贵族的特权基本被铲除,排除D。3.“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A. 本身生活和行为是定罪主要依据B. 自然法精神实践中面临挑战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现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是定罪的依据,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排除A;材料说的是遭遇到现实挑战,而不是无法实现,C项以偏概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非常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排除D。4.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B. 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D.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答案】D【解析】由材料“唐代的科举制有 投牒自举 一项”,可知“投牒自举”是唐代参加科考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舞弊现象,但不能杜绝,故B项错误。由唐代到宋代的发展,表明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发展;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僵化是明代八股取士之后,故C项错误。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有利于选拔结果的更加公正,故D项正确。点睛:处理选择题项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绝对化”“片面化”的词语,进行有效排除。如该题的“只能”“根本”,带有强烈的“绝对化”的色彩。5.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B. 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D. 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答案】B【解析】根据“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 “天惟时求民主”可知,西周时期我国即有了民本思想,故B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中“自古以来”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 “天惟时求民主”,紧扣关键信息和商周历史分析解答。6.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A. 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B.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C. 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D. 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在江南地区改进灌溉体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此地区粮食产量生产不断增长,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7.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其他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点睛:本题设问比较新颖。一般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实际上,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所以选择题一定要结合材料来判断。8.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有项目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数量2225259257788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发展农业的需求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科举取士的促进A. B. C. D. 【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多集中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科举取士忽视科学技术的考察,因此排除选项,本题选择A选项。9.美国政治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一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等于无形中增加这个制度里的“协商点”,从而尽显消减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材料说明A. 三权分立和制衡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B. 维护民主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C. 联邦制度有利于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D. 分权与制衡利于人民充分实行民主精神【答案】B【解析】由材料“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和“尽显消减公共改策中的专断性”,可知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有利于维护民主,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故B项正确。三权分立和制衡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资本主义发展涉及的层面太广,材料不能有效说明,故排除A项。材料不是阐述联邦制的国家结构,故C项错误。分权与制衡利是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人民民主体现在选举上面,故排除D项。10.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己。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A. 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B. 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 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D.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答案】A【解析】由材料“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可以得出孙中山强调,及发展是政治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础,A符合题意;材料啊强调的是先发展经济,然后实施政治,B不正确;C与材料主旨不符;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不正确。11.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 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C. 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D.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选B;材料反映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AC发生在两极格局期间,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的信息,排除D。12.自1950年1月始,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如下措施:先后收回了美、法、荷、英等在中国的兵营;宣布由中国政府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是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一措施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一外交方针A. 另起炉灶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一边倒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外国的一切船只进来都得重新批准,反对列强践踏我国领海主权体现了我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属于外交政策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不属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故B项正确,C项排除;“另起炉灶”是指否认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关系,故A项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过程中提出的,故D项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四: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2)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依据: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实质: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3)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可以得出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第二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并结合所学从城市经济繁荣、纸币出现以及海外贸易发展迅速等回答。第三小问的依据,依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结合所学可知是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可以得出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依据材料三“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可以得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小问的实质,注意限定信息“全球史观的角度”,结合第一小问的回答和所学可知是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3)原因:依据材料四“1912-1920年”处于一战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回答。【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对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其实质;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时间中国西方1516世纪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集我国药学成就之大成哥伦布航行抵达美洲;布鲁诺宣扬“日心说”,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1718世纪徐光启从澳门延请西士,募购西洋火炮;黄宗羲写成明夷待访录;康熙设置南书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洛克发表人类理解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赠送英国“君主号”战舰模型等19世纪“一口通商”体制;鸦片战争后,签订一系列条约;“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开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工厂已达数十万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方针据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国近代史整理上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15世纪至19世纪的中西方科技。阐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是中国传统科技衰落的明显体现。这是因为以强调实用和注重经验积累为显著特征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在明清缺乏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传统科技发展缺乏足够动力;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不利于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八股取士和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统治使古代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才与政策支持。而同时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勃兴,逐渐超越中国,引领时代潮流。西欧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为哥白尼“日心说”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基督教神学,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不断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示例”仅作参考,也可从“15世纪以来中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不同”,“西方侵略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世界工业文明的扩展及近代中国的应对”等角度着手分析)【解析】首先,要注意阅读表格中的材料,题干提供的是15世纪至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所以读后提取论题应该从中外比较的角度或者中外互相影响的角度来提取,才可以准确对应命题立意;提取论题可以就一个阶段进行中外比较也可以从三个阶段综合提炼,可以就某一个视角提炼,也可以综合各个角度总体上提炼;之后就是要进行阐释,阐释首先要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来论述为何会得出上述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去论证为何会有上述论题的结论,具体可从当时的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史实去分析,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主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答案】(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