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论述类阅读题侠的存在及其文学表现是中国古代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后代文人咏侠诗由此孕育发展。这一时期的咏侠诗为后世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侠义形象、灌注了人格精神;形成了古代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尤其是“利他”的侠客之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恩报观念,丰富了侠意识内涵,为在诗歌中塑造游侠形象、展现人格精神奠定了价值基础;形成了咏侠诗最常见的基本母题和艺术形式,并为后世咏侠诗带来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的时代侠意识,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传统艺术体制。既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念,又肯定侠的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内容除对古游侠歌咏外,多是对游侠从军边塞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的描写,并采用张弛自由、气韵贯通的乐府形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游侠形象,为游侠进入文学殿堂注入了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为侠文化的发展积攒了正能量。唐代侠风炽盛,是咏侠诗创作的高潮期,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丰富、提升文人人格精神的重要因素。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创新层面丰厚:一是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为咏侠诗赋予了健全的人格意识和清醒的理性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二是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三是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即游侠-征战-立功-受赏。唐人咏侠诗富含时代精神,闪耀着理想光芒,艺术形式多彩纷呈。唐人继承了魏晋六朝咏侠文学传统,又在近体诗新的艺术形式下创新发展,提高了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咏侠诗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宋、元、明、清,咏侠诗呈现出创作衰变期的特征。相对而言,北宋咏侠诗多拟古之作;南宋咏侠诗多现实内容,表现着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明代由于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咏侠诗出现了创作的再一次兴盛。诗人把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实现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咏侠诗在内蕴上更契合于市民趣味。晚清尤其近代,内忧外患,因时代变幻和抵御外侮、追求变革的时代要求,许多文人和革命志士呼唤尚武精神,使游侠形象又一次活跃于晚清诗坛。诗人借侠之咏,竭力张扬一种勇武精神和游侠的生命情调,用儒墨大义重新诠释侠义精神,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豪气与武力。晚清咏侠诗集中表现着侠义之士的担当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编选自汪聚应中国古代咏侠诗之流变原载光明日报2018年05月30日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不仅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而且更肯定了其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B. 唐代侠风炽盛,文人的人格精神主要体现为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C. 明代都市商品经济发展使游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D. 晚清咏侠诗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了豪气与武力,也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意识。2. 下列咏侠诗中的诗句不能够体现其所在的时代特征的是A.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魏)白马篇B.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王昌龄(唐)塞上曲C. “论功独第一,天子赐旌游。”“当时杀人者,今日海西侯。”王世贞(明)拟古七十首D. “我有不平事,君有游侠风。”“君为我感愤,慷慨欲从戎。”洪繻(清)游侠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咏侠诗的不同艺术风格,是由先秦两汉时的咏侠歌谣时谚孕育发展而来的。B. 历代文人的创造,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C. 唐朝咏侠诗继承魏晋六朝的传统且内涵深邃,从而树起了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D. 我国古代咏侠诗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并和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融合。【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魏晋南北朝咏侠诗不仅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而且更肯定了其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错误,选项改变了“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和“肯定了其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段说的是“既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念,又肯定侠的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文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选项变成“不仅而且更”是递进关系。B项,“唐代文人的人格精神主要体现为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错误,第四段说的是说的是“侠的现实存在”成为“丰富、提升人格精神的重要因素”。C项,“明代都市商品经济发展使游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错误,“明代由于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由此可知,“游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并非仅仅因为“明代都市商品经济发展”,还有其他原因,如“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不一致。故选D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咏侠诗中的诗句不能够体现其所在的时代特征的是”,考生要先分析选项中咏侠诗的内涵,然后根据文本分析其所在时代有什么特征,最后看选项中的诗句与所在时代特征是否相合。本题中,A项,“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源自曹植的白马篇,诗句是说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曹植是魏时的人,文章第三段提到魏晋时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既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念,又肯定侠的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内容除对古游侠歌咏外,多是对游侠从军边塞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的描写”,由此可知这几句诗歌能够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B项,“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是王昌龄塞上曲中的内容,意思是“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王昌龄是唐代人,文章第四段对唐代的介绍是“唐一是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为咏侠诗赋予了健全的人格意识和清醒的理性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二是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三是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即游侠-征战-立功-受赏”,由此可知,选项四句诗歌能够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D项,“我有不平事,君有游侠风。”“君为我感愤,慷慨欲从戎”是洪繻游侠篇中的内容,这里强调的是侠之担当,文章最后一段对“清”的介绍是“晚清尤其近代,内忧外患,因时代变幻和抵御外侮、追求变革的时代要求,许多文人和革命志士呼唤尚武精神诗人借侠之咏,竭力张扬一种勇武精神和游侠的生命情调,用儒墨大义重新诠释侠义精神,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豪气与武力。晚清咏侠诗集中表现着侠义之士的担当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三项总的诗句都能体现所在时代的特征。C项,“论功独第一,天子赐旌游。”“当时杀人者,今日海西侯”源自王世贞的拟古七十首,诗句中所体现的是游侠参加征战,然后立功受赏,这里体现的应是唐代的时代特点,而“王世贞”是明代人,文章最后一段对明代的介绍是“明代由于诗人把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实现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咏侠诗在内蕴上更契合于市民趣味”,由此可知,选项所列诗句不能体现明代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后世咏侠诗的不同艺术风格,是由先秦两汉时的咏侠歌谣时谚孕育发展而来的”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后代文人咏侠诗由此孕育发展”“为后世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形成了古代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形成了咏侠诗最常见的基本母题和艺术形式”,并没有说“后世咏侠诗的不同艺术风格”是由先秦两汉时的咏侠歌谣时谚孕育发展而来,而且不同的艺术风格应该还与每个时代的特征有关。C项,“唐朝咏侠诗继承魏晋六朝的传统且内涵深邃,从而树起了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唐人继承了魏晋六朝咏侠文学传统,又在近体诗新的艺术形式下创新发展,提高了艺术品位和审 美效果,在咏侠诗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树起了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不仅与“继承魏晋六朝的传统”有关,而且与“在近体诗新的艺术形式下创新发展,提高了艺术品位和审 美效果”有关。D项,“并和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融合”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且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明代时说“诗人把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实现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故选B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中国书画理论中有许多论述最得“意象”论的神髓,如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论写心)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而这恰是由诗论升华而成的。(编选自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3日期)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B. 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C. 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中国美学思想中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D.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5.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是A.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王夫之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C. 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董逌D.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苏轼6. 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答案】4. C 5. D 6. 感兴: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意象:诗学中的“意象”论,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错误,第二段说的是“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诗学相通”都是画论、书论、乐论的特点,并不是“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B项,“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错误,“更”一说错误,第三段说的是“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文中没有将“赋”与“比兴”二者进行比较。D项,“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错误,最后一段说的是“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选项把两处内容杂糅,且除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外还有“形神兼备”“言意统一”。这三项都与文本的内容有出入,故选C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考生要先到文中圈出有关“感兴”的内容,理解其内涵,然后分析选项中所给的内容,看能否体现“感兴之于艺术的重要性”。从文中来看,“感兴”一词出自三、四段,“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由此可知,“感兴”即由物而生情,由情而生文。A项,“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前三句都是“感兴”的表现,第四句“自有灵通之句”是“感兴”引发的艺术创作;B项,“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由物到人心,由人心到“音”,呈现出“感兴”对于艺术的价值;C项,“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登临探索,遇物兴怀”都是触物而起情,最后是“胸中磊落,自成邱壑”,展现出“感兴”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这三项都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的重要性。D项,“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这是说苏轼认为绘画重在描摹画家的主观印象,注重诗情画意的抒发而非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故选D项。【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这就要求考生要明确“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有哪些部分,这些部分与与“中华美学精神”有怎样的关联。从文中来看,中国诗学的基因主要包括“感兴”和“意象”,文章第四段阐述了中国诗学中的“感兴”与中华美学的关系,即“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第五段阐述了中国诗学中“意象”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关系,即“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来答题即可。【点睛】解答主观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鲍鹏山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这后一点,也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不公与伤害,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决不退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有删改)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 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对君是忠、怨,对小人是归罪、憎恶,对自己是赞扬、坚持。B. 第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出对屈原无限的怜惜和崇敬之情。C. 第段中,作者从主体、个性化程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D. 这篇散文通过解读作品来挖掘屈原内心,塑造出了一个坚持自我、决不让步、愤怒而坚韧,代表个体向社会宣战的伟大斗士形象。E. 散文整体语言风格柔婉细腻、含蓄蕴藉,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旁征博引,把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融入字里行间。8. 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9. 这篇散文中有些观点能用屈原的湘夫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请列举其中一个论点,并联系二者简要论述。【答案】7. BD 8. 风雨:君王的疏远,小人的侮辱和谗言,政治理想的破灭。歌者:离骚的作者,发愤以抒情、长歌当哭的诗人,自我觉醒,坚持抗争者。作者情感态度:怜惜、赞颂、敬佩。 9. 湘夫人中用香草装饰房屋的段落,印证了散文中所说的屈原清高自赏、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湘夫人中的反常、错乱的自然环境,是主人公期盼湘水女神而不得的焦虑痛苦的体现,展示了散文中所说的“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湘夫人中对湘水女神的执着渴望和追求,体现了散文中所说的屈原对君王的忠。湘夫人中对湘水女神求而不得的悲愤,把衣袖抛进水中,体现了屈原对君王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错误,“肯定”一说错误,对于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作者并非全部肯定,如第三段“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从中看出作者对于屈原对君主和小人的态度是不认可的。C项,“第段中,作者从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错误,从文中来看,第段主要是从主体和个性化程度方面进行比较,第段是从表达技巧方面比较。E项,“散文整体语言风格含蓄蕴藉”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对屈原的情感表达直白而强烈,如“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作者以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这三项分析有误,故选BD两项。【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这是针对散文的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内涵。考生可以由表面意向深层意进行挖掘。“面向风雨的歌者”,从文中来看,这个“歌者”是指屈原,考生需要分析屈原所面向的“风雨”是指什么,称“屈原”为“歌者”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标题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是什么。“风雨”的字典意是“风和雨”,比喻意是指艰难困苦的事情,对于屈原来说,他所面对的艰难困苦主要来自于君主、小人,如第三段“忠而见疑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歌者”的字典意是泛指热爱唱歌的人,从文中来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由此可知,作者以“歌者”称之,因为他是离骚的作者,他是发愤以抒情、长歌当哭的诗人,他是自我觉醒,坚持抗争者。这样的标题中表明作者对屈原境遇的怜惜,对他精神品格的赞颂和敬佩。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散文中有些观点能用屈原的湘夫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请列举其中一个论点,并联系二者简要论述”,考生要先概括出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然后回顾屈原湘夫人中的内容,最后再分析本文观点与湘夫人之间的关系。如第二段“简单地说,对君是忠”,作者认为屈原对君主是忠心,这在湘夫人中有体现,湘夫人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人对湘夫人的执着渴望和追求其实就体现了本文中屈原对君王的忠;如第三段“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作者认为屈原对君主除了“忠”,还有“怨”,而“怨”源自“忠而见疑”,在湘夫人中,对湘水女神求而不得时“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其实就是由“忠”而引发的“怨”;如第四段“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作者认为屈原对自己是赞扬和坚持的,在湘夫人中,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这其实就是屈原对自我的肯定与赞扬。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张说,字道济,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说所对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久视中,后逭暑三阳宫,汔秋未还。说上疏曰:“今关西小旱,耕稼是忧,安东近平,输漕方始。臣愿及时旋轸,深居上京,息人以展农,修德以来远,罢不急之役,省无用之费。臣度刍议,十不从一。然不爱死者,惧言责不职耳。”后不省。中宗立,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丧免。既期,诏起为黄门侍郎,固请终制,祈陈哀到。时礼俗衰薄,士以夺情为荣,而说独以礼终,天下高之。除丧,复为兵部,兼修文馆学士。开元初,召为中书令,实封二百户。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停实封。俄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始为相时,帝欲事吐蕃,说密请讲和以休息鄣塞,帝曰:“朕待王君耯计之。”说出告源乾曜曰:“君耯好兵以求利,彼入,吾言不用矣。”后君耯破吐蕃于青海西,说策其且败,因上巂州斗羊于帝,以申讽谕,曰:“使羊能言,必将曰斗而不解,立有死者。所赖至仁无残,量力取欢焉。”帝识其意,纳之,赐彩千匹。后瓜州失守,君耯死。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帝在东宫,所与秘谋密计甚众,后卒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辞,有所为必使视草。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师,谥曰文贞。(选编自新唐书)【注】久视:武则天的年号。汔:q 接近。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B.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C.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D.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11. 下列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永昌,唐睿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B. 左补阙,官名,唐武则天始置,属门下省,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C. 夺情,指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D. 吐蕃,由古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首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说敢于直言,犯颜进谏。针对武后避暑到秋天还不还京之事,冒死进谏不要扰民,可惜武后最终没听。B. 张说不同流俗,遵守礼法。守丧期间,诏令复起任黄门侍郎,他多次上表辞谢,语言恳切,请求服完母丧。C. 张说历职多朝,仕途坎坷。他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中宗时因一直与姚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D. 张说目光长远,懂得变通。在王君耯大破吐蕃时,他便估计到王君耯会败,通过献羊巧妙进谏而被嘉奖。13. 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2)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苏轼贾谊论)【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张说为人崇尚气节,言出必行,喜欢推荐后辈,对于君臣朋友之间的大义非常看重。(2)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这段话是说“张说写文章构思雄伟,擅长写碑志,世人都比不上他。被贬谪岳州之后,他的诗歌更加感伤,人们都说是得到山水的帮助。曾经主持集贤图书之事,虽然辞官一年,也在家中修治史书”,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文”“碑志”“世”“岳州”“诗”“人”“集贤图书之任”“家”,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属思”意思是“构思”,“精壮”是形容“属思”,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诗”是主语,“凄婉”是谓语,“人”是“谓”的主语,故应从“凄婉”和“人”之间断开,排除C项,故选B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睿宗的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等。故选A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张说中宗时因一直与姚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错误,第四段说的是“开元初,召为中书令,实封二百户。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与姚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应是玄宗时候的事情。故选C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敦”,推崇,崇尚;“然诺”,许诺,答应,指答应了就一定履行诺言;“推藉”,推奖荐引;“后进”,后辈;“于”,介词,对于;“甚”,非常;“笃”,看重。第二句中,“使”,假使,如果;“人君”,国君;“如”,像;“则”,就;“知”,了解;“其”,代词,这类人;“狷介”,孤高不群;“操”,节操,性格;“一不见用”,被动句,“见”,表被动,“一”,一旦;“病沮”,颓丧,颓废;“复”,重新;“振”,振作。【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没有参考译文,网上也没有。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注】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兵部尚书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任幽州都督。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描绘出正值深秋、风雨交加的幽州边城夜晚,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B. 颔联用反问的手法,写出在高大厅堂里夜饮的作者不能忘记自己已是迟暮之年,表达了作者对年老体衰而仕途坎坷的伤感。C. 颈联承接颔联,写作者年虽迟暮却仍有老骥伏枥之心,以矫健刚劲的舞剑之姿、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表明不忘杀敌报国之志。D. 诗歌语言遒健质朴,遣词用字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15. 尾联措语婉曲,意在言外,请简要说明。【答案】14. C 15. 表面上:感激朝廷将自己派往边城的恩遇。实际上:对朝廷满腹牢骚,是饱含痛苦怨愤的深沉感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颈联以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表明不忘杀敌报国之志”错误,从诗中来看,“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前一句写矫健刚劲的舞剑之姿,但后一句说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故“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一说错误,且胡笳的声音也不能表明杀敌报国之志。故选C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措语婉曲,意在言外,请简要说明”,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尾联的表面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真正意思。“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尾联意思是“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